诗歌的基本写作手法
诗歌分古体诗和近体诗.诗歌就是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总称. 古体诗可不按韵律,但近体诗必须按韵律. 古体诗: 古体诗分:1、五言古诗 2、七言古诗两类.五言古诗每句五个字,全诗字数不拘多少.七言古诗每句七个字,全诗字数不拘多少.此外还有一种杂言诗,诗中夹杂着五言,七言甚至三,四,六,八,九等字句,一般也归入七言古诗一类.古体诗也叫古风. 近体诗: 近体诗分:1、律诗 2、排律 3、绝句三类.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类.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共八句.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共八句.排律是十句以上的律诗,多见五言排律,七言排律极少.绝句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共四句.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共四句. 今体诗是唐代新兴的诗体,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有许多讲究,与古体诗截然不同.我们讲格律,主要是讲今体诗的格律.格律诗是诗的一种样式,要求严格按格律来写的.其发端于“永明体”,兴盛于唐,成为中华诗文化的魂宝. 格律诗有这样几种样式: 1、五律:即一句五个字,八句,限用平韵、一韵到底.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 2、七律:即一句七个字,八句,限用平韵、一韵到底.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3、排律:即可以是五言排律,可以是七言排律.排律至少十句以上.排律用韵必须是整数,如十韵、三十六韵等. 4、入律的绝句:可写五言律绝,可写七言律绝.四句,叶平韵.(注意:绝句分古绝、律绝二类,这里说律绝)绝句特殊,分二类,一类是用律句的律绝,一类是不用律句的古绝.用律句的律绝,划为律诗,用律句的古绝划为古体.大部份书上就叫绝句,不分律体古体的. 凡叶平声韵的,一定是律绝,凡叶仄声韵的,一定是古体.另外,一般来说,五言绝句人们喜用古体,七言绝句人们喜用律体.
诗歌基本特征
诗歌的特征至少应当有以下几点:\x0d一、情感丰富.诗人臧克家说:“诗歌在文艺领域上独树一帜,旗帜上高标两个大字:抒情.叙事诗也不能忽视这个特点.”诗人艾青说:“‘抒情’在诗里存在,将有如‘情感’之在人类中存在—是永久的”.诗歌的情感要求以下几点:\x0d(一)真情真意.有人说:“诗是跳出来的心,心是藏起来的诗.”诗不能藏假,“为赋新词强说愁”只能坏了诗人的声誉和读者的胃口.艾青说:“并不是每一首诗都在写自己.但是,每一首诗都由自己去写——就是通过自己的心去写.” “没有兴奋而要装出兴奋,必然回撒谎.自己没有感动的事,不可能去感动别人.”诗人所写的,应该是自己的感受、情绪,每一首诗里,都应该有“真我”. 巴·布林贝赫说:“脱离生活的创作是玄虚的.回避心灵的诗歌是苍白的.”\x0d(二)健康向上.诗的情感应是经过提炼、升华的情感.比如写情诗,同一个人,炼不炼情,诗歌的趣味和格调就大不相同.诗歌作者抒写的“小我”情感,经过提炼走向了人类“大我”的境界,这是诗歌得以流传的主要原因.正如英国艺术史家约翰·洛斯金所说,一个少女可以歌唱它所失去的爱情,但一个守财奴却不能歌唱他所失去的钱财.\x0d(三)有时代感.优秀的诗篇,出色的诗人,总是使自我与时代、与人民息息相通,绝不见风使舵,随波逐流,绝不吟唱与时代、人民相悖的声音.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歌的“小我”与“大我”达到统一,诗歌才具有强大永恒的生命力和感染力.\x0d二、想象神奇.诗被称作“想象的语言”,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想象的源泉在于生活,只有生活视野越开阔,对生活的理解深刻,才越透视现在,瞩望未来,引发丰富的想象.\x0d三、语言优美.诗人艾青说:“诗是艺术的语言——最高的语言,最纯粹的语言” .(一)精练.别林斯基所说:“在诗的作品里,每个字都应该求其尽力发掘为包含作品思想所需要的全部意义,以至在同一语言中没有其他任何的字可以代替它.”\x0d(二)有节奏.节奏是语音、语调的有规律的运动所造成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高低间隔和时间间隔.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x0d(三)有韵律.我国古代的格律对押韵要求很严.现代诗歌对韵律的要求没有那么严格,但一般也要求押大致相近的韵.这样可以使诗歌的形式生动,保证诗歌在吟诵时有和谐悦耳的韵律.\x0d四、表现形式多样.诗歌的表现形式富有变化.有的讲究行列整齐,有的讲究参差错落、等等.【写诗歌的基本】
古诗词的基本常识
古代诗词鉴赏是这几年高考试卷必设的一个考点,经常考查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考诗词常识.它包括作者的姓名字号,诗词的写作时代,作品的体裁、题材,以及诗词中涉及到的常识.2.考词句理解.这主要是对词句的诠释、疏通,以及把握这些词句在诗词中的语境义或蕴含义.用了比喻或比拟等修辞手段的还要体会其表现义.3.考整体鉴赏.既有任选角度的鉴赏,也有规定角度的鉴赏.它一般涉及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或者要求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词的旨意及深刻的内涵.4.考延伸的联想、想象.也就是对诗词内容作适当延伸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考查.如就“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诗,问你如何领会“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种考查,考生就必须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意境,领会这个“闹”字如何把新春来临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写活的,不联想想象是无法鉴赏
诗歌的基本特征;语言( ),( ),( ).怎么填
字数 押韵 含义
诗歌的基本知识都有哪些并解答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如何才能写好古诗词,基本要求是什么?
我是一个古诗业余爱好者.关于学习写古诗,谈点自己的体会和看法,供初学者参考.
一、 用韵
古诗要求押韵.尤其是格律诗,对押韵有严格的要求.现在格律诗的用韵,有新韵、古韵之分.新韵即《中华新韵》.
由中华诗词学会 2005年5月颁布实行.古韵以《平水韵》为代表.平水韵是宋理宗淳佑十二年(1252)在江北平水(今山西临汾),由刘渊编着.当时全国各地,汉字读音差别很大.用一部平水韵来统一标准、便于交流,非常必要.平水韵在古诗发展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其诞生至今已经七百多年了.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汉字的读音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同韵的字,不再同韵如:家和斜.原来不同韵的字,变成同韵如:东和冬.古诗的押韵,目的就是为了读起来上口.如果该押韵的字不同韵,就达不到押韵的目的.现在普通话已经在全国普及,所以用新韵写诗已经是大势所趋,新韵代替古韵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如果你想做古诗的研究专家,或是想对古诗进行深层次探讨,学点古韵知识是必要的.如果你只是想学写古诗,我看就没必要去背那些枯燥无味的韵书.如果你已经掌握了平水韵,还愿意用平水韵写诗,也无可厚非.不过你应当明白,你面对的读者,是十亿说普通话的人.用新韵写诗,只要你会说普通话,读一读就知道押不押韵.既快捷又方便,何乐而不为!至于个别遗老不认可新韵,只能付之一笑,不必多言.有人主张写格律诗,还应该回到平水韵上去,不用平水韵,就不是格律诗.按此逻辑,汉字是不是也应该再用甲骨文?新生事物的出现,有人反对,不足为奇,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止,更不会倒转.几只螳臂难以挡车.
二、 平仄的应用
格律诗讲究平仄,是为了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虽有明确规定,但在实际运用中,并非铁板一块.一三五不论、先拗后救等都是对平仄的通融和放宽.这些在科举考试中都允许的做法,在一些人眼里仍是大逆不道,违反祖训.举着大棒,到处指责.我认为只要不犯孤平、三平尾、三仄脚这样的大错,对一两字的平仄进行调整,不会影响平仄的整体功能.古代名家名作,一两字出律,也屡见不鲜.如李白的五律《宿五松下荀妪家》,其颈联为“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其格律安排应该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出句完全合律,而对句第一字应平声,现在用了仄声“月”字,如果不救,就成了“仄平仄仄平”犯了孤平,因此第三字必须改为平声,现在用了平声字“明”,对句变成了“仄平平仄平”,就合律了.
又如杜甫的《后至》中:“远在剑南思洛阳”本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应平而用了仄声,如果不救,就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犯了孤平.现在补救,第五字应仄,改为平声字“思”,就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不拗了.
时代在前进,历史在发展.任何事物都不会一成不变.诗词格律也不例外.墨守成规,甚至倒行逆施,是不得人心的.也是行不通的.希望广大古诗词初学者、爱好者,擦亮眼睛,明辨是非,切莫被人误导,误入歧途.这样既浪费你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也难有建树和发展.
求改写诗歌
不知道你要怎么样的,我教你吧!
古代诗歌改写
【设计思路】
本设计能通过对古代诗歌的改写训练,让学生走进诗歌,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代诗歌的深邃意境,认识祖国古代文化的灿烂悠久,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祖国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
【导写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让学生写出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并写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2.为自己喜欢的诗歌选配一支曲或一幅画,注意诗歌内容与所选曲或画的联系.
3.让学生将自己为诗歌选配的曲或画在班上交流,同时介绍自己选配这些曲或画的理由.再让其他同学对此诗歌与选配的曲或画进行评点.然后要求学生用文字将上述内容表述出来,为课堂改写打下基础.
二、课堂操作
1.激趣导入.
有一位秀才,因书法极好,被召去为慈禧太后书写王之涣的《凉州词》.书写中,一不小心,将诗中的“间”漏掉.慈禧阅后,认为秀才讽刺自己没有文化,不由大怒,喝令把秀才推出斩首.秀才急中生智,忙说自己写的并非王之涣的诗,而是一首词,言毕当场高声朗诵出来.慈禧一听,转怒为喜,放了秀才,还给了不少赏赐.
同学们知道秀才是如何朗诵的吗?(待学生讨论作答以后,教师给出答案: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秀才的聪明机智让人称赞,可同时也启示我们,古代诗歌的内蕴丰富深邃,而且多种文体相互贯通.再如大家熟知的杜牧的《清明》一诗,就曾被人们改编成了五绝、词和戏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古代诗歌的世界,掬几朵诗歌的浪花来加以改写、描摹,创造出华美的篇章.
2.分析意象.
训练目的:
此环节主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提取古代诗歌中的意象,为准确、全面改写诗歌奠定基础.
训练意图:
古典诗歌一向以言简意丰着称.短短的篇幅中常常蕴涵着极丰厚的内蕴.其中既有优美的风景,也有真挚深刻的情感,还有启人智慧的哲理.在我们吟哦之间,其幽长的韵味便从口唇之间缓缓淌出.
阅读评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首先阅读诗歌的标题,标题中会有提示,其次看作者生活的年代和生平,着名作家易懂.如果不着名的作家会看注释,会解释他的生平.最后阅读诗歌,抓住诗歌的关键词,看它是属于哪一类的诗歌,是爱国还是抒发自己内心的报复.最后带着问题在一次阅读全诗.在此基础上来理解和分析诗歌.【写诗歌的基本】
、李白诗歌的基本风格是
豪放飘逸
诗歌的语言一般有什么特点
1.平实质朴、朴素自然
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中蕴含深意.
2含蓄隽永,含蓄委婉
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
3清新明丽,含蓄清雅
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青青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
4.形象生动
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
5.绚丽飘逸
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化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6婉约细腻
体现“曲,细,柔”的特点,即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7幽默讽刺
此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
8.雄浑
骨力挺建,气壮山河,气吞宙宇,气度豁达,气概恢弘,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刚毅雄健.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雄浑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夕蓬勃的活力.
9.豪放
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主体而言,其表现为: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阔达;气吞宇宙,力拔河山;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客体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渺的无限的阔达的景象,因而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飘渺,极目无垠.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杰出代表,苏轼的词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奔放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达雄壮的场面取胜.
10.沉郁
当诗人沉思默处、义愤填膺时,就变得沉郁.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忧愁是杜甫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
11.悲慨
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深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称之.可见,悲慨是时代的心声、诗人的呼喊,诗人面对动乱的现实,出于严肃的责任感,遂作悲慨.
12.俊爽
俊爽,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代表诗人是杜牧.他的诗纵横古今,雄视万代,畅谈历史,痛扁时弊,总结教训,忧国忧民,怀撑天之洪志,感报效之无门;另一方面,又矫健豪举,潇洒风流,流转风动,畅快爽利.
13.冲淡
冲淡,级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他是冲淡派大师.
14.旷达
旷达,即疏狂不羁,通俗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代表作家是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