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堂网
 拼音 |  手机版 

栏目类型

拼音

我们的拼音(共10篇)

时间:2018-09-18 来源:拼音 点击:

篇一:我们的拼音

我们的拼音怎么了

今年始教初一,最大的感触是,他们的拼音基础竟是如此之差.不管是基础好的还是基础差的学生,都对我们的母语竟如此之生疏,不禁让我感慨:“我们的拼音到底怎么了?”是我们的教学出了问题,还是从小学英语学的太早,以致把我们的母语都忘记了.反思我们的教育,在汉语还没有学好时,就又在孩子稚嫩的小脑袋瓜里灌输英语,我们作为成人都不易区分,更何况是没有多少用字经验的孩童呢!两种语言同时在孩子们的思维中并存下来,要想真正区分的那么清楚,难啊!于是乎,汉语的声母与英语的26个字母经常打架,在出现一个汉语的“n(ne)”时,又有多少学生把它读作en啊!关键是英语天天在孩子们的嘴里读,而汉语却没有强化到如此程度,也难怪我们的孩子都把母语的拼音给忘记了,上汉语课时,又有几位老师领着学生读拼音啊!只要他们把字写会了,谁还去考察你的读音呢!现在学生写汉字时,带着拼音来写的越来越少,尽管在我的课上,我反复强调,一定不要只写汉字,而已经习惯了不写拼音的他们,面对我的三令五申,也依然置若罔闻.于是,出来一个汉字,让他们注音时,是错误百出,各式各样,ui与iu不分,ei与ie难辨,更有甚者,an、en、in与ang、eng、ing也分不清楚,经常漏掉尾音g,qiong有些学生直接拼写成qong,有时我真是为他们感到悲哀,都初一学生了拼音还要从头再来.有一次,我让一个学生当堂背出汉语的23个韵母,他居然一个也说不出,在我的提示下,勉强把6个单韵母磕磕绊绊的说了出来,而剩下的复韵母竟然不知有哪些.想到这些,我说不上心里是一种怎样复杂的感情.这个结局的造成能全部归咎于我们的学生吗?固然他们学的知识太肤浅,但是如果我们的汉语教学能达到像英语一样人人重视的程度,那么我们的下一代对汉语还会如此的陌生吗?逝去的想要补回,那是不可能的,但是面对越来越严重的汉语教学的现状,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点什么呢?难道就任凭我们的孩子这样把汉语忽视下去吗?那么我们的汉语又怎能继续往前发展呢?现在越来越兴盛的英语显得比汉语要重要多了.考大学英语与汉语同等分值,而且大学里英语不过四级根本不能毕业,考研究生更不用说了,汉语不用考,也必须得考英语.这关关必考的英语,又怎能让学生轻视它呢!而汉语就不同了,与英语比起来,汉语反而成了“庶出”的了,有谁还会那么重视他呢?置身于大学校园,随处可见晨读的学子们,他们朗朗的读书声打破了校园的沉静,遗憾的是竟无人读汉语,而是清一色的yes or no,这种英语热的现象何时能降临到本是嫡出的汉语头上呢?女儿上四年级了,让她在电脑上打字,竟然拼不出汉语的音节来,一个字在键盘上找半天也不知道如何组成音节.为此,我经常提醒她,一定要熟记汉字的拼音,但是女儿根本听不进去,因为她的语文成绩在班里是最好的,不会拼音照样考第一,她又怎么会产生学习拼音的动力呢?所以她依旧我行我素着,依然在键盘敲不出汉字来.我不知道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福还是祸,我只是慨叹,我们的汉语拼音的命运在时刻受着英语冲击的同时,它的地位还能延续多久,它名义上的嫡出正宗已成虚名,早已被舶来品挤占的没有了自己的市场.他也不再受宠,试想连自己的亲人都抛弃了自己,他还有活下去的愿望吗?我们的汉语拼音啊,照这样下去,你还能走多远?

篇二:我们的拼音

我们的汉字拼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2008年9月,中国台湾地区确定中文译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为采用“汉语拼音”,涉及中文英译的部分,都将要求采用汉语拼音,自2009年开始执行.汉语拼音是一种辅助汉字读音的工具.
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标准的汉语拼音方案,人们在教学生字时,常使用两个常见的字进行反切或直拼出这个生字的读音.这个方法显然太繁琐,不易读准.由于古代没有标准的拼音方案,致使很多汉字古代的读音与现在的读音完全不同.给中华民族的兴起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是谁发明了汉语拼音呢?说来有趣,是一个外国人.我国古代汉字读音大多采用“两字相切”的读音方法,如“东”(都笼切).这个方法显然太繁琐,不易读准.公元1610年,法国有个传教士叫金尼格莱来到了中国,他是个中国通.他在1626年写了一本《西中儒耳目资》的书中,首次准确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记录了汉字的读音.他在中国期间结识了韩云、王征等人,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在利玛窦等传教士汉语注音的西书《西字奇迹》基础上,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拉丁化拼音字字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根据这套规范写出的符号叫做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也是国际普遍承认的汉语普通话拉丁转写标准.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被用来拼写中文.转写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
无论中国自己的规范还是国际标准,都明确指出了汉语拼音的性质和地位,即汉语普通话的拉丁拼写法或转写系统,而非汉语正字法或汉语的文字系统.汉语拼音字母只是对方案所用拉丁字母个体的称谓,并不意味着汉语拼音是一种拼音文字(全音素文字).
汉语拼音在中国大陆使用范围十分广泛.海外华人地区,特别是华语地区如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目前也在汉语教育中进行汉语拼音教学.

篇三:我们的拼音

我们是朋友的拼音怎么写【我们的拼音】

拼音 wo men shi peng you
声调 3 2 4 2 3
声调数字对着哪个拼音字母就把相应的声调写在字母上.

篇四:我们的拼音

外国人会拼读我们的汉语拼音名字和地名吗?
我国每个大小城市,甚至乡镇农村,为了“创建国际化大都市”,或“与国际接轨”,在大街小巷、村头屯尾的路标上,除了标汉字地名外,下面还标其汉语拼音.中国人的名字(包括华人的姓别)亦如此.外国人看到这些汉语拼音的人名地名,【我们的拼音】

会拼,但是不准确,他们不会把握声调降调.我们这的老外可以看到拼音可以模糊的说上来,但是不知道是平音,还是降音

篇五:我们的拼音

关于汉语里面拼音的发音问题
o的发音,小时候老师教我们的发音是“喔”,但是现在女儿的老师教她们读“凹”,而且也听到过其他老师这样教学生,很是不解,因为还有个“ao”呀,我们以前学的这个发音才是“凹”的,现在都被她们弄晕了,这两个拼音到底该怎么读,还有这个发音跟方言是不是有关系,我们是北方的,一般都是发音准确,吐字清晰,现在在厦门,这里的普通话发音总带些地方味.

【我们的拼音】

o读喔,ao读凹,没错的,就这样读

篇六:我们的拼音

副词的用法?
我们的汉语.

现代汉语副词的典型用法是作状语,比如:1、他(没)表态.—————————副词“没”在动词前,做句中状语,修饰动词.2、树叶(已经)黄了.———————副词“已经”在形容词前,做句中状语,修饰形容词.3、(也许)...

篇七:我们的拼音

汉语拼音的读法?

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Chinese phonetic alphabets)
是谁发明了汉语拼音呢?说来有趣,是一个外国人.我国古代汉字读音大多采用“两字相切”的读音方法,如“东”(都笼切).这个方法显然太繁琐,不易读准.公元1610年,法国有个传教士叫金尼格莱来到了中国,他是个中国通.他在1626年写了一本《西中儒耳目资》的书中,首次准确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记录了汉字的读音.他在中国期间结识了韩云、王征等人,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在利玛窦等传教士汉语注音的西书《西字奇迹》基础上,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拉丁化拼音字字汇.
一、汉语拼音运动与国语和普通话
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汉民族标准语的拼音方案.
汉民族标准语是在十九世纪末期兴起的对中华民族的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语文现代化运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语文现代化运动最初指的是汉语拼音运动(当时叫“切音字运动、简字运动”)、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清末民初的三大语文运动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通过改革语言文字,普及教育,以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和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然后富国强兵,振兴中华民族.国语运动是建立和推广汉民族标准语口语的运动,而白话文运动则是提倡用能够表达口语的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正式书面语的运动.三个运动各有自己的追求目标,但内在关系却十分密切.就历史渊源关系说,切音字运动发生最早并引发了国语运动.其后,国语标准音的确立,注音字母的制定,一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汉语规范化运动,汉语拼音方案的产生,都是由此一脉相承,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的论述也由此入手.
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前奏可以远溯至明末,但是导致中国社会产生声势浩大的汉语拼音运动,其直接原因是中国人至今铭心刻骨的“甲午”国耻.这一点钱玄同在《注音字母和现代国音》(1929)一文中说得很清楚:“1894年(甲午),中国给日本打了一次败仗,于是国中有识之士,知道非改革政治,普及教育,不足以自存于世界,但是提到普及教育,即有一个问题发生,则汉字形体之难识,难写是也.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非另制拼音新字不可……”.于是,“推行简字以谋求普及教育的运动,日盛一日……”.其实,文字领域中的思想革新在此之前已经开始,汉字几千年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崇高地位已经发生动摇.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除了赔偿巨额军费之外,还割让了台湾和澎湖等地.其时,朝野震惊,激发了社会民众,特别是有进取精神的知识阶层的爱国天良,大家推究中国失败的原因,一致认为“汉字不革命,则教育决不能普及,国家断不能富强.”当时,被称为“思想界之彗星”的谭嗣同就首先带头呼吁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各界人士群起响应,纷纷起来创制简单易学的“切音新字.”清末的切音字运动,也就是汉语拼音运动就这样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据统计,清末最后十年中,至今犹有案可查的各种拼音方案就多达二十七种.这一时期的拼音方案大多为拼写某种方言而设计的,但拼音文字毕竟是一种拼写语言声音的文字,所以一开始就触及了汉民族语言的统一问题.被当时称之为“从事切音运动第一人”的卢戆章,在他的《切音新字序》(1892)中就提出制定拼音字母的两个基本原则:“字话一律”和“字画简易”,也就是文字表达话音,字形简单易写.同时,又倡议以南京话为“各省之正音”,这样全国“语言文字既从一律,文话皆相通,中国虽大,犹如一家.非如向者之各守疆界,各操土音之对面而无言也.”这些话显然已超出了纯粹的文字改革的范围,涉及民族语言的统一和发展了.
但是,卢戆章设计的各种拉丁化拼音方案仍然是以拼写闽广方言为主的.他后来向清政府学部呈交的《中国切音字母》也就因此被认为“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统一各省之方言”而批驳了.之后不久,一种体现民族共同语发展趋向的切音方案—-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立刻脱颖而出了.它拼写的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京音官话”,字母形式完全采用汉字的偏旁.《官话合声字母》通行极广,遍及大半个中国,“由京津而奉天,而南京,官话字母遍及十三个省.”王照本人可谓完全把握了当时民族语言的发展趋向,他在《官话合声字母》序中就明确宣称:“语言必归划一,宜取京话……京话推广最便,故曰官话.官者公也,公用之话,自宜择其占幅员人数多者.”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官话合声字母》得到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总教习吴汝伦的支持并跟张之洞以及管学大臣张百熙一起奏请朝廷在“学堂章程”中规定“于国文一科内,附入官话一门”,理由是“各国语言皆归一致”,清朝也应“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他们的奏请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于是,汉语拼音运动在引发了国语统一运动,并与国语统一运动合而为一的同时,得以从民间跻身政府.之后,清政府学部在“国语教育事业”(1911)中规定拼音“简字”的用途有二:一是拼合国语,二是范正汉字读音,并通过了一个“统一国语办法案”,规定在宣统八年(1916)普及国语.没想到就在这一年十月,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翻.于是,经公决并通过的“统一国语办法案”也就成了一纸空文.确定国音,制定字母,统一国语的运动,实际是由下一个社会和国民政府开展起来的.
从上面简略的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十九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汉语拼音运动,从一开始就是与语言的统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团结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历史事实不止一次的证明,无论哪一种拼音设计,违背了语言统一的发展趋势,注定会以失败告终.卢戆章设制的第一个拉丁化拼音方案,以拼写闽广方言为主的《中国切音字母》,因“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统一各省之方言”被批驳了.其后,又有同治进士,朝廷命官劳乃宣设计了几乎可以使用于各省主要方言的《简字全谱》(一种汉字笔画式的拼音文字),“全谱”包括《京音谱》,《宁音谱》(南京话)、《吴音谱》、《闽广谱》等,几乎涵盖了大部分方言,而且他还提出了“引南归北”的主张:“南人先就南音各谱学习,以便应用,学成之后,再学京音,以归统一.”劳乃宣本人曾得到慈禧召见,他进呈的《简字谱录》也得到御批,让“学部议奏”.即便如此,清政府学部也仍然因“分裂语言,有碍统一”,始终搁置高阁,不议不奏,而社会上也对他提出了尖锐的指责,认为照他的办法,“将使中国愈远同文之治,”骂他是“分裂语言文字的罪魁”.对照清末切音字运动中唱主角的卢戆章、劳乃宣、王照三大家,特别是劳乃宣和因参加了“百日维新”而受到通缉的“钦犯”王照他们两人的拼音方案的命运,实在是足以发人深省的.
二、汉语拼音方案与注音符号、国罗、北拉的历史渊源关系
1912年,民国成立后,政府继续推行国语.在推行国语的热潮中,国语标准音经过“京(音)国(音)问题”大辩论,由“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修正为纯以京音为准的新国音,其后注音字母也更名为注音符号,并成为推行国语的利器,使国语进入师范及小学语文教学中,在电台广播、电影、话剧等领域中建立了牢固的阵地.
民国时期,从官话到国语,从老国音到新国音,国语运动最重要的一条历史经验就是要使自然形成的没有明确标准的初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官话)成为有明确规范的高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国语和普通话),必须选择一种自然语言,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国语运动在长期的实践中终于找到了“中国语言的心”(刘复语),明确宣布以北京(系)作为统一全国语言的标准音(见《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宣言》).这是它最大的历史功绩,它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所开展的汉语规范化运动、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在汉语拼音运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国语注音符号、国语罗马字、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直至五十年代后期的汉语拼音方案,显然是一脉相承的继承发展关系.汉语拼音方案的设计充分吸收了过去许多拼音设计,特别是国罗和北拉的许多宝贵经验,并广泛地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方案固然有它匠心独运之处.但更多的是吸取并发展了历史上许多拼音设计的长处.下面我们就从几个主要的方面来说一说汉语拼音方案与注音符号、国罗、北拉以及其他拼音设计的继承发展关系.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
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历史
古代没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来就行了.
古代,中国的回族兄弟不学汉字,学习阿拉伯语,但他们用阿拉伯文的字母来拼写口语(汉语),所以这是中国最早的拼音. 元朝,蒙古统治者用改变了的藏文的字母来拼写汉语等语言,叫八思巴字.虽然不是专门拼写汉语的,但是,也算汉语拼音的一种吧. 明朝,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是中国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清末明初,出现了用简单的古字表现汉语语音的拼音方式.民国年间,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这个系统的集中表现.现在台湾依然使用.但是,同时也出现了拉丁字的拼音运动,而且,跟左翼人士的政治运动结合很密切. 共和国成立后,立即由政府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就是现在使用的这一套方案.联合国也承认的.
汉语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和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书》,还有1926年的国语罗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国字.所有这些汉字拉丁化方案都为汉语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1949年,吴玉章给毛泽东写信,提出为了有效的扫除文盲,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毛泽东把信批复给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于1949年10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研究汉语拼音方案.
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改为国务院直属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其间收到各种汉语拼音方案1600多个.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汉字笔画式、拉丁字母式、斯拉夫字母式、几种字母的混合形式、速记式、图案式、数字形式.而最后决定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的符号系统,以便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汉语拼音方案
《汉语拼音方案》,是1958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公布的拉丁字母式的汉语拼音方案.
1977年,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决定采用汉语拼音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国际标准. 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出ISO7098号文件.
语音
汉语拼音采用拉丁字母,分声母和韵母.汉语拼音方案是一套表示读音的符号系统,不应视为独立的字母.
声母
汉语普通话拼音中声母有21个:
塞音 塞擦音 擦音 鼻音 边音
清音 清音 清音 浊音 浊音 浊音
不送气 送气 不送气 送气
双唇音 b [p] p [p"] m [m]
唇齿音 f [f]
舌尖中音 d [t] t [t"] n [n] l [l]
舌尖音 z [ts] c [ts"] s [s]
舌尖后音 zh [tʂ] ch [tʂ"] sh [ʂ] r [ʐ]
舌面音 j [tɕ] q [tɕ"] x [ɕ]
舌根音 g [k] k [k"] h [x]
此外,普通话里还有一些音节开头不是辅音而是元音,如“案”(an),这种没有声母
的称之为零声母.
韵母
汉语普通话拼音中一共有39个韵母.分别是:
单元音韵母 i u ü
a ia ua
o uo
e
ê ie üe
(s-)i, (sh-)i
er
复元音韵母 ai uai
ei uei
ao iao
ou iou
带鼻音韵母 an ian uan üan
en in uen ün
ang iang uang
eng ing ueng
ong iong
其中,只有一个元音或者一个元音带一个鼻辅音的情况,该元音称之为韵腹,所带的鼻辅音称为韵尾.两个元音构成的韵母,则是开口度较大的为韵腹,韵腹前的元音称为韵头或者介音,韵腹后的元音称为韵尾.3个元音或者2个元音带一个鼻辅音,则中间的元音是韵腹,第一个元音是韵头,韵腹后的元音或鼻辅音为韵尾.
还曾经有人根据韵头把韵母分为四类,称为四呼,即开口、齐齿(i)、合口(u)、撮口(ü).汉语拼音的韵母表就是按照这个来排列的.
声调
汉语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四个声调符号分别是:
第一声,(阴平,或平调,“ˉ”);
第二声,(阳平,或升调,“ˊ”);
第三声,(上声,或上音,“ˇ”);
第四声,(去声,或去音,“ˋ”);
汉语中还存在着一种特殊声调,叫做轻声,有时也叫“第五声”,在汉语拼音中不标调.有些学者认为“第五声”的说法并不确切.轻声虽然能够起分辨语义的作用,但是通常不列入汉语“四声”之一,因为声调是正常重音音节的音高形式.在音高上,轻音只有音区特征,声调还有曲拱特征.
每个汉字由韵母和声母配合构成一个音节构成.在韵母上部应该标出声调,为了方便也可省略.
汉语拼音中标声调位置的规则如下:
若有两个元音,且第一个元音为i、u、或是ü时,则将声调标示在第二个元音上.其余状况下声调皆应标示于第一个元音之上.
汉语拼音作用
汉语拼音对普及识字以及初等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它也为语源学汉语与其它语言的比较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同过去其它的汉语拉丁化的规则相比,它的规律比较简单,发音更规范于普通话的发音.它系统地体现了普通话发音的规则.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汉语拼音也是一种非常常用的中文输入法.
由于汉语拼音是一种只书写读音的体系,无法取代汉字.完全用汉语拼音写出来的文章很难懂,因此,它不是一种正式的书写方式,而只是一种阅读的帮助.
汉语拼音化
由于汉字复杂,学习需时,并且不如英文输入计算机般直接,中国文改积极分子为了发展出拉丁化的汉语拼音文字,正在汉语拼音方案的基础上研究分词连写和分化定型同音词等问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为在中国实现一语双文做了很多工作.
自从80年代初废除第二批简化字以来,中国政府采用了以维持现状,追求语言文字使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主的语言文字政策,目前已经放弃了“汉字拉丁化”的计划.
1955年—1957年进行文字改革期间收到各种汉语拼音方案1600多个.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
汉字笔画式
拉丁字母式
斯拉夫字母式
几种字母的混合形式
速记式
图案式
数字形式

【我们的拼音】

篇八:我们的拼音

汉语拼音如何写,如何发音,要标准的
据调查,当代高材生完整的写出我们国语拼音的非常少,aoeiuv都不会写,问题出来几天了,没有人能完整的回答,难道国人都会abc,就忘aoe吗,难道不值得深思吗,想象其他的一些文化现象,国人丢了多少?电脑时代 ü 要变成 v
楼下的还是不全 丢了个 r zcsrzhchsh 和 ai ei...

aoeiuübpmfdtnlgkhjqxzcszhchsh

篇九:我们的拼音

美国人英国人都能懂拼音,那是为什么啊?
他们不肯能是自己特地学我们的拼音吧,也不可能啊.这么说我们的拼音不是自己发明的吧?

只要会英语的就会拼音,但是会读不会懂.
拼音的发音是根据英语的标准音标发音而来,这个学英语的知道.
我国绝大多数地域名称的英语翻译都是使用拼音字母,这个英语民族是会拼的,也知道这个名词的意思.但是如果是一个名子的拼音的话,他们也能拼出来,但意思肯定不会懂,就像我们把英文句子“how are you”写成“好啊优”让英语盲看,他肯定读得出,要他说意思的话就会云里雾里了.
至于汉字下带拼音,是三十年前流传下来的,那时电脑刚进入中国人的视野,而汉字在当时输入不了电脑,只能使用拼音输入,当时便有很多人建议中国汉字拼音化,后来书本上便出现了汉字下面带拼音的“双语”写法.
现在国家已不提倡此种写法,但还是被很多人引用.
个人认为,汉字下面带拼音是多此一举,作为汉字进不了电脑的时代已经过去,这种方式也应该废止,要是真想让更多的人认识,最好是汉字下带英文翻译,似乎又规范,还与时俱进.

篇十:我们的拼音

拼音将取代汉字
今天上英语课,老师跟我们说拼音将取代汉字,老师说 (汉字虽然是传统但是落后写起来麻烦,国家决定渐渐的方块字转型为拼音,但要过n代了)真的吗?

应该不会的,中国人口十三亿多(现在也许超过这个数字),地球上平均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可见会汉字的人的数量之可观;自从造字以来几千年,还没有被取代,说明它必定有其存在的价值,而且能够与时俱进,否则可能在流传过程中就消失了.既然存在了这么久,不会说那么容易就被取代的.还是好好学习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吧.

推荐访问:好人的拼音 拼音字母表

上一篇:案怎么拼(共10篇)
下一篇:密切反义词(共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