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字——淄怎么读
淄博的淄读什么啊 拼音的怎么样的
正确的读音是zi 一声,山东方言读zhi,一声,
这个字怎么念
缁撮
这是【诗经·小雅·都人士】里面的
撮,这个字有两个音,该读哪一个呢.
zī cuō
仔细听他读
晏子春秋 齐之临缁三百中的“何为无人”中的“为”应该怎么读?
应该读 Wei 的四声,音通“位”、“喂”、“未”等.这“为”字出现在这里的意思是“怎么能说没有人呢?”,作“何谓”的“谓”字的通假字用.
这个字怎么读?
左边三点水,右边巢穴的chao字去掉下面的木.
缁zi
“青‘什么’‘什么’,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两个字怎么读?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箬 ruò
(1) ㄖㄨㄛˋ
(2) 一种竹子,叶大而宽,可编竹笠,又可用来包棕子:~竹.~笠.~帽.~席.
(3) 箬竹的叶子.
(4) 笋皮.
(5) 郑码:MEGJ,U:7BAC,GBK:F3E8
(6) 笔画数:14,部首:?,笔顺编号:31431412213251
详细注解
--------------------------------------------------------------------------------
箬
蒻
ruò
〔名〕
(1) 竹笋壳 [skin of bamboo shoots]
箬,楚谓竹皮曰箬.——《说文》
(2) 又如:箬壳(笋壳;笋皮)
(3) 竹名.即箬竹.竹叶及箨似芦荻 [indocalamus].如:箬竹
(4) 箬叶,箬竹的叶子 [indocalamus leaf]
中轩敞者为舱,蒻篷覆之.——魏学洢《核舟记》
(5) 又如:箬篷(用箬叶编的船篷);箬篓(用箬竹编的篓);箬包船(一种头部尖狭,船顶上包有穹形箬篷以蔽烈日、雨雪的船);箬粽(用箬竹叶包的粽子)
常用词组
--------------------------------------------------------------------------------
箬帽
ruòmào
[broad-rimmed hat made of bamboo splints][方] 用箬竹的篾和叶子制成的帽子,用来遮日避雨,"蓑衣箬"
箬竹:
是竹子的一种,茎高三四尺,中空,节显着,叶子宽而大,秋季叶子的边缘变成白颜色,叶子可以编制成器物或竹笠,亦可包粽子.
笠
lì
〈名〉
(形声.从竹,立声.本义:笠帽,用竹箬或棕皮等编制而成)
同本义,也叫“斗笠” [bamboo hat]
笠,簦无柄也.——《说文》
簦谓之笠.——《广雅》
何蓑何笠.——《诗·小雅·无羊》
台笠缁撮.——《诗·小雅·都人士》
又如:笠子(箬笠);笠蓑(斗笠与蓑衣);笠毂(古代撑在兵车上的笠帽);笠檐(指笠帽周围下覆冒出的部分)
关家禽的笼子 [bamboo cage].如:鸡笠;鸭笠
用竹篾编成的笠形覆盖物 [triangle cover].如:笠盖;笠覆
----------------------------------------------------------------------------------
笠 拼音:lì
部首:竹,部外笔画:5,总笔画:11
五笔86&98:TUF 仓颉:HYT
笔顺编号:31431441431 四角号码:88108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B20
● 笠 lìㄌㄧˋ
◎ 用竹篾或棕皮编制的遮阳挡雨的帽子:斗(dǒu )~.竹~.草~.
◎ 竹篾编成的笠形覆盖物:~盖.~覆.
《康熙字典》
【未集上】【竹字部】 笠
--------------------------------------------------------------------------------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力入切,音力.【篇海】簦、笠,以竹为之.无柄曰笠,有柄曰簦.【诗·小雅】何蓑何笠.【传】笠所以御暑.【左传注】兵车无盖,笾人执笠依毂而立,以御寒暑,名曰笠毂. 又地名.【左传·哀十六年】越子伐吴,吴子御之笠泽,夹水而陈.【水经注】笠泽在吴南松江左右.
《说文解字》
【卷五】【竹部】笠
--------------------------------------------------------------------------------
簦无柄也.从竹立声.力入切
《汉语大词典》
笠1 〔lì ㄌㄧˋ〕
〔《广韵》力入切,入缉,来.〕
1.笠帽,用竹篾、箬叶或棕皮等编成,可以御暑,亦可御雨.《诗·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 毛 传:“笠所以御暑.”《诗·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台笠缁撮.” 毛 传:“笠所以御雨.”《国语·越语上》:“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谢灵运 好戴曲柄笠, 孔隐士 谓曰:‘卿欲希心高远,何不能遗曲葢之貌.’ 谢答 曰:‘将不畏影者,未能忘怀.’”《红楼梦》第四五回:“ 宝玉 一面说,一面摘了笠,脱了蓑,一手举起灯来,一手遮着灯儿,向 黛玉 脸上照了一照,觑着瞧了一瞧,笑道:‘今儿气色好了些.’”2.方言.关家禽的笼子. 梁启超 《中国外交方针私议》九:“及其既入笠,从而招之,则永世不能以自拔.”如:鸡笠;鸭笠.
【笠子】箬笠. 唐 李白 《戏赠杜甫》诗:“ 饭颗山 头逢 杜甫 ,头戴笠子日卓午.” 清 周亮工 《南溪陈克兴以所着诗文见示赋此奉赠》:“青霞笠子白云裳,败砚残书意莫当.”
【笠冠蓑袂】戴竹笠,穿蓑衣.泛指渔家装束.《憩园词话》卷三引 清 汤雨生 《明月生南浦》词序:“风日佳时,往往吟啸竟夕,笠冠蓑袂,固未尝为天械所拘也.”
【笠蓑】斗笠与蓑衣.借指劳动人民.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乃粒》:“纨絝之子,以赭衣视笠蓑.”
【笠泽】1.即 松江 .《左传·哀公十七年》:“三月, 越 子伐 吴 , 吴 子御之 笠泽 .” 唐 陆广微 《吴地记》:“ 松江 一名 松陵 ,又名 笠泽 ……其江之源,连接 太湖 .”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谋吴》:“其嗣主 夫差 日讲武于 长洲 ,彼勇将 伍员 时耀兵于 笠泽 .”参见“ 松江 ”.2.指 太湖 . 清 方文 《毘陵与何次德同舟至吴门》诗:“将归 笠泽 买 吴 舠,画舫青帘过驿桥.” 清 赵翼 《读史》诗之一:“ 范蠡 既霸 越 ,一舸 笠泽 中,手挟 西施 去,同泛烟蒙蒙.”
【笠泽老翁】见“ 笠泽翁 ”.
【笠泽翁】亦称“ 笠泽老翁 ”.
宋 代诗人 陆游 的别号. 宋 陆游 《江头十日雨》诗:“可怜 笠泽翁 ,百忧集双鬓.” 宋 陆游 《雨后极凉料简箧中旧书有感》诗:“ 笠泽老翁 病苏醒,欣然起理西斋书.”
【笠毂】1.古代撑在兵车上的笠帽.《左传·宣公四年》:“ 伯棼 射王,汏輈,及鼓跗,着於丁宁;又射,汏輈,以贯笠毂.” 杜预 注:“兵车无盖,尊者则边人执笠,依毂而立,以御寒暑,名曰笠毂.此言箭过车辕及王之盖.”2.借指兵车.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居笠毂而掌兵,出 兰池 而典午.”
【笠檐】指笠帽周围下覆冒出的部分. 唐 陆龟蒙 《晚渡》诗:“各样莲船逗村去,笠檐蓑袂有残声.”
”流血被面”中的”被”字怎么读?【缁怎么读】
pi 第一声,通假字,通“披”,布满的意思【缁怎么读】
请问上面是今下面是衣这个字怎么读?急
衾qīn - 英文翻译 衾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部首笔画 部首:衣 部外笔画:4 总笔画:10 五笔86:WYNE 五笔98:WYNE 仓颉:OINV 笔顺编号:3445413534 四角号码:8073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87E 基本字义 1.被子:枕.2.尸体入殓时盖尸的东西.详细字义 〈名〉 1.(从衣,今声.本义:被子) 同本义 [bed quilt] 衾,大被.——《说文》.段注:“寝衣为小被(夹被),则衾是大被(棉被).” 抱衾与椆.——《诗·召南·小星》 缁衾赬里,无紞.——《仪礼·士丧礼》 衣衾多少厚薄多少之数.——《荀子·礼论》 布衾多年冷似铁.——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 狐裘不暖锦衾薄.——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以衾拥覆.——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生则同衾,死则同穴.——《西厢记》 2.又如:衾褥(殓尸用的被褥);衾衽(指被与席.一说为枕席之间);衾枕(被与枕);衾绸(被;一说为大被和床帐);衾影无愧(暗中不做亏心事.后人引喻人在私生活中无败坏德行的事);衾衣(被子和衣服) 常用词组 1.衾影无愧 qīnyǐng-wúkuì [a clear conscience in the still hours of the night] 指在私生活中无丧德败行之事,问心无愧 我们讲理学的人,最讲究的是“慎独”工夫,总要能够衾影无惭,屋漏不愧.——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隐藏更多释义
左右结构 左边3点水 右边上下结构上面一个日字 下面一个土字 怎么读啊 拼音
● 涅
niè
1. 可做黑色染料的矶石:~石.
2. 〔~盘〕佛教指超脱生死的最高境界.后亦作僧人的代称.
3. 以黑色染物,以墨涂物:~字(在身上刺字涂墨).~面.~齿.~而不缁(喻品格高尚,不受外界污染).
亡读wu是怎么组词?
这是古汉语的用法,今人已经不用这个[wú]音,实在你要组词,可以组成:亡法亡天,暗亡天日,
亡 [wú]
1.古同“无”,没有.
2、 通“无”.没有 [not have]
河曲智叟亡以应.——《列子·汤问》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诗·唐风·葛生》
亡则以缁,长半幅.——《仪礼·士丧礼》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子张》
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孟子·尽心上》
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广苏建传》
大且亡罪夷灭.
君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后汉书·列女传》
3、 副词,通“毋”可译为“不”、“不要”等,表示否定 [don"t]
幸亡阻我.——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亡论长者.
法令亡常.——《汉书·李广苏建传》
亡何国变.——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