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文明礼仪的故事或文章
得颜元说过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没错,一个人的文明表现可以反射出你这个国家的品德.,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小讲文明.而且人要在社会上立足就要先懂得文明做人.文明二字说起来简单,可真正能做到时时刻刻都讲文明的人有几个呢?
去年春天,我和妈妈出去玩时,遇到了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把我的好心情破坏了.
我们乘在车上时,只见一位满头白发的老爷爷,拄着拐杖跌跌撞撞的向车子这边走来.老爷爷走路不方便,所以走的比较慢,售票员阿姨不耐烦的催促道:“快点,快点,别磨磨蹭蹭的,车子会来不及到站的.”老爷爷只好加快脚步,可差点摔一跤.
在车上,因为司机开的比较快,车子摇摇晃晃的,难免会撞到一下也是正常的,只要道一下歉就没事了,可我们的售票员阿姨,不仅撞到了老爷爷她没道歉,更可气的是她居然还说:“你没看见我站在这里,你还站这儿.”老爷爷十分无奈的让开了.
车子行驶了一段时间,旁边的好心人提醒了他一下:“您到哪里,您有没有到站啊?”拍了拍脑袋说:“ 你瞧我这脑袋,这是哪里呀?”“你是看不见?自己不会看路牌啊.”售票员阿姨说到.“这已经是武陵站了.”有人说到.“啊,我过站了.”“你好象没报站啊”售票员凶神恶煞的回答到:“现在有哪个人会报站,吃饱了撑着啊.”这时终于有人按耐不住了站出来说:“你这人怎么能这样说话.”“我怎么说话了?”那人也没多与她争辩,只是摇了摇头.
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我们先要自己文明做人,然后去督促别人,让大家都做一个讲文明的人 ,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礼仪的故事 作文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文明古国,亦是礼仪之邦。而礼仪解除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化却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给予了全社会温暖的沟通。
那是一个暴雨倾盆的夜晚,时间已经是6点半多了,大多数的学生一到放学时间,就像“大逃命”似地一窝蜂地涌出校门口。而与此同时,校门口之外的马路上已是人山人海、真是人满为患!大家其实在此时此刻仅有一个共同的念头——趁早尽快回家!
此时,人山人海的马路上已经是喧闹声,车子的鸣喇叭声交织成了一片,大家的脸上几乎都写满了焦虑感!
而此刻,一声洪亮的“大家先安静一会儿”弹指间划破了大家的耳畔,是他,是一名学校的门卫,他做了会儿手势,希望大家听他说些什么。
只见他拿起手中的喇叭大声说:“大家听我指挥,我知道大家想快快到家,可是这样乱哄哄一气是不行的,反而会拖延大家共同的时间。”我心里琢磨着:“这可真是一位有礼仪的门卫,是一位活雷锋呀!”
他在倾盆的大雨中有条不紊地指挥着,大家脸上的眉毛舒展开来了,他的讲礼仪的精神像无形中的暖流在雨夜中感动了无数人的心灵!于是,大家自觉地听从他的指挥,井然有序地回家,再没有刚才乱糟糟的气氛了!
那一刻,我懂了,是一种礼仪的精神品质从门卫身上折射出来,这是一种精神,这是一种美德!
讲礼仪,易如反掌,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做到!那就像门卫学习,去让讲礼仪这种小小的举动感动全社会的人吧……
高一:郁展【关于礼仪的故事】
80字左右的关于文明礼仪的故事?【关于礼仪的故事】
孔子小时候,他与哥哥分梨子,一个大的,一个小的,他妈妈让他选择,他只拿了一个小的,妈妈问他:“为什么拿小的?”孔子说:“因为我最小,我要拿小的.”讲同学之间礼仪故事 与同学交往时,要谦虚有礼,把好处和方便让给同学,不和同学争吵打架.同学们能做得到吗? 让我们一起来做个谦虚有礼的合格小公民吧.
文明礼仪小故事
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着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程门立雪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求关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的故事.
1、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着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人们就往往引用这个典故和这句成语
2、孔融让梨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3.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着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4.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我身边的礼仪故事 作文
在奶奶的旧相册里,焦黄的胡同,土色的四合院,灰暗高大的槐树安静地躺着,向人们诉说一个落后,闭塞的过去的中国。几十年后的今天,温室里碧绿的蔬菜水果,车间里安静的流水线,市场上车水马龙,又向人们诠释了一个发展迅速,崭新的现在的中国。而就在荫荫绿树下,弯弯滑梯旁,喧闹嬉笑着的,就是国家的未来。
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和我三年级的小弟弟走在回家的路上,天气很好,有凉爽的风。当我像往常一样拉着他的手走下天桥,像往常一样路过那个老乞丐,他突然停住了。
“姐姐,他为什么坐在那里?”弟弟指指乞丐。
“他没钱,所以要饭。”我想拉他走,却没拉动。
“那咱们为什么不能帮他?”
“……”我本来想说很多事不是咱们能帮得了的,但看着弟弟认真的脸我决定放弃和一个小孩讨论如何实现人生意义这样的话题,加上老乞丐好像听到了我们的对话正冲这边看。于是我给了他两块钱,说:
“你想帮就帮他吧。”
弟弟捏过钱跑过去了,我等着他给完我们好回家,却发现并没有那么简单。
“喂,你帮我拿书包,我就给你两块钱。”弟弟看着老乞丐的眼睛,伸出手去,我愣住了。
“……”显然,那个老人也愣了。
“不然,你每天放学后来接我,我每天给你两块钱。”他有点咄咄逼人。
“……”老人好像受了侮辱似的,转过头去。
“喂……”弟弟还想继续说,我扔下两块钱把他拉走了。
之后的路上,弟弟一直向我抱怨干吗拉走他,我只告诉他,即使是乞丐也要尊重对方,对年长的人,要有礼貌。弟弟气鼓鼓地不说话了,我内心感到庆幸,因为他如果再问下去我也不知该怎么回答才好,到底如何才算是真正的尊重?如何做才是真正的讲礼仪?
孩孩子他们,改变着国家的未来子们就在我们身边,很难说是幸运还是不幸。生活中的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改变着
礼仪小故事100字及感受.
周六,小明和他的妈妈去商场买东西.碰见了
好朋友小刚,小刚说:“我刚买了一个小玩具,借你玩会吧.”
小明说:“不用了,”过后,小明去了书店.
看见了小明的哥哥,小明说:“哥哥!”小明的哥哥
说:“小明好,我借你本书看吧!”小明说:“不用了.”
之后,小明回到了家,好朋友小刚刚好来他家玩,小刚借他
一个玩具,小明说:”可他一不小心把玩具弄坏了,
他对小刚说:“对不起,把你的玩具弄坏了.”小刚说:“没
关系.”小明和小刚笑了起来.
急需要一些有关于礼貌礼仪方面的寓言故事.
礼仪就是以最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诗·小雅·楚茨》:“献醻交错,礼仪卒度.”《周礼·春官·肆师》:“凡国之尊敬师长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史记·礼书》:“至 秦 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北齐书·皇甫和传》:“及长,深沉有雅量,尤明礼仪.”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才答应.从此,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得以充分发挥,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来有作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平时不敬贤,到了紧急关头,贤才就不会为国分忧.不是贤才不为国家着想,而是国家缓贤忘士,如此“而能经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注:《墨子·亲士》).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敬贤之礼”,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当今社会,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种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至国家民族,小到公司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都必须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只有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动上尊重、爱护人才,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足够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二、仪尚适宜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俗成的仪矩节的作用不容忽视,我们现代人怎么能不认真对待和学习?否则在社会上,免不了到处碰壁吃亏,届时悔之晚矣.因为我们相信没有人希望在无礼的行为背后引发的是七言八语,讪笑讥诮:「某人岂有此理、未曾受过教育、没有常识、粗卑不堪、不近人情、没见过场面、真讨厌、极可笑、远着他、少来往……」这一连串的名词,对你的前途,一切的一切,会产生何种影响? 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懂礼仪的小故事
我国是世界着名的礼仪之邦.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持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一个国家的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因此,公民应自觉遵守文明礼仪.
说到文明礼仪,让我想起这么一件事: 一年暑假,小明正走在街上,看到了一位老奶奶拿着破旧的麻袋正在垃圾桶里捡瓶子.他不禁感慨道:“天这么热,这位老奶奶还要在臭烘烘的垃圾桶里捡瓶子,真是可怜啊,要不我去帮帮他,为她减轻点负担.可是,天气这么炎热,我还不如早点回家凉快凉快呢,何必自讨苦吃呢.小明心里非常矛盾,不知怎么办才好.这时他想起了爸爸常教诲他的一句话:帮助人是一种美德,当别人有困难时你帮助他们,那你有困难的时候别人也一定会帮助你的!爸爸说的对,我不能只顾个人利益.我应该帮助这位老奶奶! 于是,小明行动起来,他在路边,垃圾桶旁边捡到不少的瓶子,虽然在他捡的同时许多人向他投去异样的眼光,更有不少人讨论他,说他这么小就出来捡瓶子,真可怜.甚至有人责骂他的父母,怎么能让一个小孩子独自在街边捡瓶子.但小明一点都不在乎,他觉得自己做得很对,不必在意别人说什么.捡完瓶子后,他把自己辛苦捡来的瓶子给了老奶奶.老奶奶连忙说道:“谢谢你,小伙子,像你这样的年轻人肯帮助我这种老太婆的可不多啊,如果人人都像你这样,我们的国家就会很强大.小明害羞的挠挠后脑勺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中国人帮助中国人不是很正常的吗?而且这只是一件小事.好了,老奶奶,再见”
在路上,小明格外轻松,可能是因为刚做了好事的缘故吧,这也许是文明礼仪的感染力吧.
“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这就是生活的真谛.
文明礼仪的故事 在身边发生的
故事一、学校每天中午都有工作餐,教师都在一起吃.但为了学生安全,每天都安排了两位教师送学生过马路,这就使得这两位教师要晚一些吃饭.一天中午,许多教师都和往常一样开始吃午餐了,只有陈校长一人坐在桌边没有动筷.我们还以为他哪儿不舒服,没想到他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故事大概是讲“义门陈”的人都十分注重“义”和“礼”,使得当时皇帝都为之震惊.其中有一个细节说:这儿的狗都知道“义”、“礼”,有“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的传说.当大家听完这个故事之后,才记起还有两个老师为了送学生过马路还没来吃饭……从此以后,他们每次吃饭都会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开筷.
故事二、几个低年级的同学,肩并肩有说有笑地走着,前面迎面走来一位老师,他们也不认识,但当这位老师走到这几名同学身边时,其他人都还是说笑,只有一位同学,恭敬的鞠了一躬,说了声“老师好”.老师当然也很高兴的回答了一句“你好”,别的同学都没哼一声.等老师过去了之后.有的人说那个同学油饼,不认识的老师还给鞠躬,有的人说他根本是装样子,给别人看的.那个同学没有反驳他们,只是说了一句:做一个有礼貌的人是做学生的最基本要求.我正走在他们身后,听了这句话非常感动,感动那个同学的真诚,一个人懂礼貌,真的是很难得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