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草木长……这首诗是哪个故事里的,这个故事叫什么
是“古诗”而非“故事”吧?
陶渊明的《读山海经》里的诗句.原诗如下:
读山海经(其一)
(东晋) 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陶渊明《读山海经》 《读山海经》中“孟夏”是指农历( )
|
A |
无 |
读<山海经> (其一) 陶渊明的翻译
开头是“孟夏草木长”的那首山海经>
读山海经①
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②,绕屋树扶疏③.
众鸟欣有托④,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⑤,频回故人车⑥.
欢然酌春酒⑦,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⑧.
泛览周王传⑨,流观山海图⑩.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注释]
①这组诗共十三首,这是第一首.山海经:一部记载古代神话传说、史地文献、原始风俗的书.
②孟夏:初夏.农历四月.
③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
④欣有托:高兴找到可以依托的地方.
⑤深辙:轧有很深车辙的大路.
⑥频回故人车:经常让熟人的车调头回去.
⑦欢然:高兴的样子.
⑧与之俱:和它一起吹来.
⑨泛览:浏览.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游的书.
⑩流观:浏览.山海图:带插图的《山海经》.
⑾俯仰:在低头抬头之间.终宇宙:遍及世界.
[解说]
这首诗写陶渊明好读书的种种乐趣:“孟夏”两句,宜读书的季节初夏气候宜人;“众鸟”两句,宜读书的居所有一个小屋;“既耕”两句,宜读书的时机农忙已过;“穷巷”两句,宜读书的环境没人打搅;“欢然”两句,宜读书的景色有和风细雨相陪.最后以“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总写一笔读书的乐趣.陶渊明真算得上会读书、善读书的人.
◇古诗大意精卫口含小小的木块,将要填平深深的大海.刑天失败仍挥舞盾斧,刚毅的精神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徒然胸怀昔日的雄心,美好的时刻怎可期待!
英语翻译
本文开头是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一定要全文翻译过来的,
读山海经》读山海经①
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②,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③,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④,化去不复悔⑤.徒设在昔心⑥,良辰讵可待⑦!
◇注释
①《读山海经》共十三首,成一组,本诗是第十首.《山海经》共十八卷,内容多是记述古代海内外山川异物和神话传说.
②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有女名女娲,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③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山海经·海外西经》)
④同物:女娲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⑤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⑥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⑦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岂.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古诗大意
精卫口含小小的木块,将要填平深深的大海.刑天失败仍挥舞盾斧,刚毅的精神始终存在.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徒然胸怀昔日的雄心,美好的时刻怎可期待!
◇赏析
本诗原为《读〈山海经〉》诗的第十首,诗中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的坚强斗争精神,寄托着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诗中所写的“精卫”和“刑天”是《山海经》中的两个动人的故事.
陶渊明对工业东晋的灭亡十分惋惜,对恭帝被弑痛心疾首.他不仅引用历史故事,抨击刘裕代晋,而且利用古代神话传说,表示了自己的不平和反抗情绪.
诗的前半部分,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精卫是炎帝少女死后化为的精灵,虽然身小力薄,却常西山之木以填于东海.“微木”与“沧海”是一组多么强烈悬殊的对比,以微木填海何时方可填平?一如愚公一担一石之移山.但诗人歌颂的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与矢志靡它的决心,只要有这种精神与决心终有成功胜利的一天!“刑天舞干戚”讲的是刑天操斧执盾不甘失败的故事.刑天被天帝断首,仍然挥舞牌,刚毅的精神长留不衰.“猛志固常在”中的这个“固”字点明刑天的“猛志”本为其生来所固有而永不衰竭,无论失败还是死亡终不能使其消减.诗人在“精卫”与刑天身上看到他们这种共有的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从而加以赞颂讴歌,就隐含着诗人自身也时时以这种精神自策自励.
这首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赞扬这两个英雄顽强的斗志.尽管良机已失,徒怀雄心,但他们也不存忧虑,毫无悔意.通过精卫和刑天的行动,寄托了自己的悲愤.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前二句写“精卫”与“刑天”如此刚毅的缘由.“同物”、“化去”即物化之意.“物化”一般指死生变化而言.生与死不过是不同形式的“物化”,死只不过是生的另一种形式而已.女娲变成精卫,刑天变成乳目脐口的怪神,都是由此物化为彼物,其精神不死,故而无论衔微木填海,或舞干戚向敌,都能无虑而不悔.诗人在此以“物化”的哲学观点激励自己无虑不悔的斗争意志.最后二句是诗人思想情感又一次跌宕:表面上是感叹精卫与刑天徒然存在着昔日猛志,但如愿以偿的时机岂能等到?实际上是诗人慨叹理想的无法实现.前人认为此二句是诗人的自白之语.
由于家庭出身的影响,陶渊明和已死去的晋朝,感情上有割不断的万缕千丝.刘裕上台后诛杀异己,的行为更使他不满于刘宋政权.因此,不能正确认识刘裕及他建立的新政在历史上起的积极作用.这正是诗人的局限.但他反对刘裕代晋和憎恶时代黑暗、政治残酷是紧紧相联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批判刘宋政权,也是批判腐朽的东晋社会的继续.
这首诗写法曲折,意义较为隐晦,风格和情调与以上所选各篇大不相同,但在豪放之中仍然保持了诗人托物寄兴、精练含蓄,说理议论自然妥帖的特点.【孟夏草木长】
陶渊明关于鸟的五言诗,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群鸟欣有托,五亦爱吾庐.
夏天草木生长旺盛,围绕着屋子长着很多树,树木枝叶浓密.鸟儿们很高兴的有了歇息的地方,鸣唱着,我也更加喜爱我的房子了.
阅读下面这首诗,写一篇赏析文。 读山海经 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
《读山海经》是陶渊明隐居时所写13首组诗的第一首。诗的前6句向人们描述:初夏之际,草木茂盛,鸟托身丛林而自有其乐,诗人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也自寻其趣,耕作之余悠闲地读起书来。情调显得是那样的安雅清闲,自然平和,体现出世间万物、包括诗人自身各得其所之妙。 接下来描写读书处所的环境。诗人居住在幽深僻远的村巷,与外界不相往来,即使是前来探访的老朋友,也只好驾车掉转而去。他独自高兴地酌酒而饮,采摘园中的蔬菜而食。没有了人世间的喧闹和干扰,是多么的自在与自得啊!初夏的阵阵和风伴着一场小雨从东而至,更使诗人享受到自然的清新与惬意。 诗的最后4句概述读书活动,抒发读书所感。诗人在如此清幽绝俗的草庐之中,一边泛读“周王传”,一边流览《山海经图》。“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叙周穆王驾八骏游四海的神话故事;《山海经图》是依据《山海经》中的传说绘制的图。从这里的“泛览”“流观”的读书方式可以看出,陶渊明并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只是把读书作为隐居的一种乐趣,一种精神寄托。所以诗人最后说,在低首抬头读书的顷刻之间,就能凭借着两本书纵览宇宙的种种奥妙,这难道还不快乐吗?难道还有比这更快乐的吗? |
无 |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读山海经·其一
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译] 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 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
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我也喜爱我的茅庐
耕种过之后,我时常返回来读我喜爱的书
居住在僻静的村巷中远离喧嚣,即使是老朋友驾车探望也掉头回去
(我)欢快地饮酌春酒,采摘园中的蔬菜
细雨从东方而来,夹杂着清爽的风
泛读着《周王传》,浏览着《山海经图》
(在)俯仰之间纵览宇宙,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呢?
[评] 这组诗有起有结,末首明显涉及晋、宋易代之事,当是入宋后的作品.《山海经》共18卷,多述古代海内外山川异物和神物传说.刘秀《上表》说:《山海经》"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
全诗不见任何修饰,从"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的自然环境写起,以"众鸟欣有托"起兴,感发出"吾亦爱吾庐"的情怀,再引发出"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的自得的读书生活.顺笔转向"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的室外场景描写,收束回到"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的读书主题.最后以"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作结.一气呵成,令人击节神往.
求几句描写初伏的诗句,要古诗.
宋·陆游《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清风破暑连三日
元·王挥《过沙沟店》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嘉树:树的美称.此描写夏天的诗句意谓:雏莺在和风中长大了,充足的雨水催肥了梅子,正午,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
宋·周邦彦《满庭芳·夏景》
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
沈李浮瓜:瓜果浸于寒水之中.
宋·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孟夏:初夏,指农历四月.慈竹:竹名,亦称子母竹.如编:象编排起来一样.蜃气:古人以为蜃(大蛤)吹气可成楼阁虚景,实际是光线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经过折射,把远景显现在空中的一种幻影,也称为海市蜃楼.管弦:形容蛙的鸣叫象奏乐一样.
唐·贾弇《孟夏》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岩溜句:岩上的泉水瀑布,凌空进发,一片云烟,象是晴天挂起一幅雨帘.林萝句:林间藤萝缠绕,浓荫蔽日,使人在盛夏感到凉意.
唐·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
水晶帘:形容映入水中的楼台倒影象水晶的帘子一样晶莹明澈.
唐·高骈《山亭夏日》
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轩:窗.
唐·杜甫《夏夜叹》
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孤花:一枝花.春余:春天剩余之景,时已至初夏.
唐·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徂:开始.此描写夏天的诗句意:四月入夏季,六月到暑天.
《诗经·小雅·四月》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孟夏:夏季的第一个月,农历四月.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
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农历四月.歇:盛及而衰.
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
春余:春末.夏首:夏初.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描写夏天诗句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秀:指草类植物结子.葽:草名,又叫“远志”,味苦,可入药.蜩:蝉,又名知了.
此描写夏天的诗意:四月远志结子了,五月知了叫不停.
《诗经·豳风·七月》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徂:开始.此描写夏天的诗句意:四月入夏季,六月到暑天.
《诗经·小雅·四月》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孟夏:夏季的第一个月,农历四月.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
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农历四月.歇:盛及而衰.
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
春余:春末.夏首:夏初.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
潭:水边.
隋·杨广《夏日临江》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写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凉之景.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轩:窗.
唐·杜甫《夏夜叹》
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孤花:一枝花.春余:春天剩余之景,时已至初夏.
唐·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岚:雾气.
唐·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
夏半:夏季过半,农历五月半后.淅:风吹拂的样子.
唐·韩愈《送刘师服》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唐·白居易《宴散》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孟夏:初夏,指农历四月.慈竹:竹名,亦称子母竹.如编:象编排起来一样.蜃气:古人以为蜃(大蛤)吹气可成楼阁虚景,实际是光线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经过折射,把远景显现在空中的一种幻影,也称为海市蜃楼.管弦:形容蛙的鸣叫象奏乐一样.
唐·贾弇《孟夏》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岩溜句:岩上的泉水瀑布,凌空进发,一片云烟,象是晴天挂起一幅雨帘.林萝句:林间藤萝缠绕,浓荫蔽日,使人在盛夏感到凉意.
唐·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
水晶帘:形容映入水中的楼台倒影象水晶的帘子一样晶莹明澈.
唐·高骈《山亭夏日》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唐·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麦气:麦收时的气息.花时:花开之时.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芳菲:芳香的花草.可人:合人心意.
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嘉树:树的美称.此描写夏天的诗句意谓:雏莺在和风中长大了,充足的雨水催肥了梅子,正午,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
宋·周邦彦《满庭芳·夏景》
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
沈李浮瓜:瓜果浸于寒水之中.
宋·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困人天气日初长
宋·朱淑真《即景》:“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清风破暑连三日
元·王挥《过沙沟店》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红紫:泛指各色花朵.
宋·陆游《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