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距离中考的日子又近了,山西的学生复习得怎样了呢?知道历史需要怎么复习吗?历史考试是需要我们理解和记忆大量的知识点的。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中考重要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历史中考知识难点
英国
1、开始兴起:16世纪后期,打败西班牙,开始建立海上霸主地位。
原因:①地处大西洋沿岸,地理环境优越。②在早期的殖民扩张时期,能够把金银等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霸权确立:18世纪后期,英国打败了荷兰和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逐步建立起“日不落”的殖民帝国,在世界上拥有最广大的殖民地。
原因: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克服了专制制度,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3、达到顶峰: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在世界工业中居垄断地位,有“世界工厂” 之称,是当时世界无可争议的头号霸主。
原因:①最早开展和完成工业革命,在工业革命中重视科技的创新,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强国。②占有世界上最大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美国
1、赢得民族:1775---1783年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2、国家统一:1861---1865年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3、科技创新:通过几次工业革命,开始成为经济大国。1894年,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 4、政策调整:1933年罗斯福新政,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5、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确立:二战后初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原因:①战时的资本积累②政府有效地财政政策③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6、20世纪60、70年代霸权地位受到挑战。
原因:①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美国经济发展落后于西欧与日本,在经济领域上对美国发起挑战,在外交上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②第三世界兴起,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7、霸权地位进一步加强: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霸主地位加强,妄图建立单极世界,霸权主义倾向有所增强。
原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战略地位相对提高。
对中国崛起的启示:
(1) 必须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有稳定的政治局面。
(2) 必须有巩固的经济基础。 (3) 坚持开放,防止闭关自守。
(4) 改革创新:科技、教育、思想观念、制度创新。
(5) 善于抓住机遇,果断决策。抓住转折时机,进行大胆决策
初二历史常考知识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我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影响(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万隆会议(又称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时间:1955年 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结果: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导”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意义:万隆会议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这种精被称为“万隆精神”)
外交事业的发展
中美建交
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经过:1971年7月,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年,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建交公报》)
意义: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时间: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以上两点表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和中国外交取得了重大成就。
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
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时间:2001年,第九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相关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
特点: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科学技术的成就
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卫星) (两弹元勋:邓稼先。)
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使用核武器的原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武器国家使用核武器。
导弹: 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试验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导弹实现了核爆炸。
人造卫星: 1970年,我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99年,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意义:表明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袁隆平——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
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初三历史必背知识
第一课:人类的形成
1、人类的出现:猿类——正在形成的人——完全形成的人——人(猿————人)。
现代人类可能是从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发展而来,南方古猿属于“正在形成中的人”。
人类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
2、人类的进化:完全形成的人分为四个阶段
早期猿人——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晚期猿人——印尼爪哇人、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
早期智人——德国尼安德特人、中国丁村人;晚期智人——法国克罗马农人、中国山顶洞人
3、人种及分布: 白色人种——欧洲、北美洲、澳洲 ;黄色人种——亚洲 ;
黑色人种——非洲、南美洲
4、氏族社会: 最初是母系氏族社会,随着生产的发展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母系氏族社会:群婚,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财产公有,以采集和鱼猎为生。家务劳动为主,妇女在社会中站主导地位。
父系氏族社会:婚姻相对固定,子女“既知其母,又知其父”,男子从事犁耕业和畜牧业占主导,出现商品交换和私有制,部族和首领是男人。
5、原始人群居生活的原因: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原始,物质相当匮乏,只有依靠集体才能生存。
6、比较:父系氏族社会代替母系氏族社会的原因及后果。
相同点:⑴ 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⑵ 都实行财产、分配公有制。
不同点:⑴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在社会中站主导地位;父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⑵母系氏族社会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父系氏族社会子女“既知其母,又知其父”。⑶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出现了私有制和奴隶制,原始社会解体。
第二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1、 四大文明古国
古埃及(前约3500年)——尼罗河流域——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权力与尊严的象征
古巴比伦(前约3500年)——两河流域(“新月沃地”)——汉谟拉比法典、空中花园
古印度(前约2500年)——印度河、恒河——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古中国(前约2070年)——黄河、长江流域——分封制
2、 古文明与大河的关系(大河文明的自然条件):气候湿润,地势平坦,日光充足,适合人生存;大河定期泛滥——提供水源和肥土,利于农业生产。
3、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4、种姓制度:在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的过程中形成。社会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下一等级不得从事上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的等级不得通婚。 影响: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
第三课:西方文明之源
1、 爱琴文明:克里特文明、迈悉尼文明
2、 古希腊繁荣的成邦:雅典、斯巴达
3、 雅典城邦的自然条件:近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气候湿润,适宜种经济作物。
4、 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达到全盛。
原因:伯利克里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内容:扩大公民权利,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公民大会;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5、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繁荣的表现:政治上, 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经济上, 奴隶制经济高度繁荣;文化上 文化昌盛。
6、斯巴达成邦:崇尚武力,实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制度。
7、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1)罗马历史发展线索:罗马城(公元前8世纪)——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09年)——称霸地中海(公元前2世纪)——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帝国分裂(395年)——西罗马灭亡(476年,欧洲奴隶社会结束)
(2)主要战争及战役:布匿战争(罗马——迦太基) 坎尼战役以少胜多
(3)公元前49年,凯撒夺取政权;公元前27年,屋大维独揽国家大权,建立罗马帝国。
8、奥林匹克运动会历史沿革:最初举行赛会祭神,前776年—394年共举办290多届。现代奥运会开始于1896年,每四年举行一届。2004年在希腊雅典举行,2008年在中国北京举行。
猜你喜欢:
1.山西初三中考历史知识要点
2.江苏历史中考考点知识点归纳
3.河北中考历史考点知识点总结
4.山西省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5.九年级历史中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6.山西中考政治必备的知识点
2018届中考语文模拟测试卷第八套试题
一、(共18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黝黑(yǒu) 亘古(ɡènɡ) 轻薄(bó) 称心如意(chènɡ)
B.倔强 (jué) 蓦然(mò) 殷红(yān) 锋芒毕露(lù)
C.阴霾(mái) 慰藉(jiè) 戏谑(nüè) 扣人心弦(xuán)
D.粗糙(cāo) 遒劲(jìnɡ) 勒进(lè) 惟妙惟肖(xiào)
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赝品 陨落 重蹈覆辙 随声附和
B.愧怍 诘难 根深蒂固 张惶失措
C.旁骛 沉湎 一泄千里 粗制烂造
D.制裁 分歧 前赴后继 不可明状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四月的莒县,桃花娇羞,樱花烂漫,玉兰含苞待放,空气里充斥着一股甜蜜而又醉人的味道。中/华-资*源%库
B.历届“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以其感人肺腑的事迹传播社会正能量,值得我们点赞。
C.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掀起“创城”高潮,经过外墙粉刷、护栏改装、路面平整等系列改造,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D.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的胜利闭幕,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论的热门话题。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光明小学开展了《让阅读陪伴我成长》主题读书活动。
B.新城区的立体斑马线视觉效果神奇:远远看去,仿佛一个个长方体凸起在地面上。
C.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至今仍以戏剧、壁画、传说……等形式广泛传播。
D.面对各种突发事故,很多没有经验的司机都束手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通过演播室比赛的形式,重温经典诗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备受关注的2016年全国小型电动车测试大赛5月25日在山东德州举行,有近50家左右的电动车生产企业参赛。
C.在着名物理学家霍金的首条中国微博中表示,希望与中国网友分享生活趣事和工作心得。
D.新版《三打白骨精》以其华丽的3D制作技巧、虚实结合的特效手法,国内影视从业者们引发深思。
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0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契诃夫与莫泊桑均是法国着名作家,他们与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C.古代把山的北面或江河的南面叫做阳,山的南面或江河的北面叫阴。如“河阴”便是黄河北岸。
D.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
7.下列有关名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伊索寓言》大部分是动物寓言,少部分以神或人为主人公。往往简洁客观地叙述一个故事,最后以一句话画龙点睛般揭示蕴含的道理。
B.《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科幻小说,作品中“遭冰山封路”“陷缺氧危机”“海底观美景”“征服‘星期五’收为奴仆”等情节极富幻想、引人人胜。
C.《智取生辰纲》叙述了杨志押送生辰纲往东京,在途中被晁盖、吴用等夺取的经过。后来108好汉齐聚“八方共域,异性一家”的梁山,晁盖成为梁山第二任首领。
D.《三国演义》中华佗为关羽“刮骨疗伤”,骨头被刮得嚓嚓作响,关羽与马良从容下棋,这一情节刻画出他意志坚强的形象。
8.下列符合“小语”在对话语境下表达的一项是( )
小语:最近在网上风行一时的“蓝瘦香菇”什么意思?
明明:就是“难受,想哭”。你怎么连这也不知道。因为一位南方口音的小伙子把“难受,想哭”发音成了“蓝瘦,香菇”,就在网络上得到了病毒式传播。
小语:如今的网络流行语,________________。
A.有时候常常“流行”得让人马首是瞻。
B.有时候常常“流行”得让人捧腹大笑。
C.有时候常常“流行”得让人茅塞顿开。
D.有时候常常“流行”得让人莫名其妙。
9.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请指出排序最恰当的一组( )
①她是上海复旦附中的一名16岁高中女生,因为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表现出色,强势攻擂北大女博士陈更,成功成为当期擂主。
②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最近“武亦姝”这个名字,突然在刚过去的春节假期被刷屏。
③更有观众表示,孩子看完节目后,自觉地开始背古诗词了。
④不少人感叹,她满足了大家“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
⑤“大会”系列能做到文化内涵与收视率兼顾,格调与“地气”齐飞,被不少网友激赏为综艺节目中的清流。
A.①④②③⑤ B.②①④③⑤ C.②④①⑤③ D.④①②③⑤
二、(共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灯光是一种毒品
艾先立
①1880年3月31日,人类的灯光第一次照亮这个世界。从此,深邃美丽的夜空便渐行渐远。如今,我们的地球在太空中就像游乐园一样,光点密集,熠熠生辉,尤其欧洲和美国夜空。人工光的亮度正以每年5%一l0%的比率增长。
②这眩目的明亮,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许多生物依靠星辰和月亮的微光辨别方向,而人工光的泛滥对它们形成的误导常常造成致命的伤害。据统计,每年有近一亿只禽类撞在北美洲的有光建筑上。在饰有华灯的华盛顿纪念碑下,一个半小时内就能找到500多只鸟的尸骸。明亮的灯光也会干扰蚕蛾的迁徙,使大批蚕蛾无端被困在黑暗的孤岛上,坐以待毙。“人工白昼”还致使许多昆虫被强光源周围的高温烧死。
③受影响的还有一种甲壳纲动物和轮虫。本来它们在夜间游到水面吃水藻,白天则在水下休息并躲避猎食者。街灯的强光折射到水面上,这些微小的生物一直停留在水面下。后果是,蜉蝣生物被剥夺了营养来源,以此为生的鱼虾大量减少;幸存的水藻却快速疯长,破坏了其他水生物的生长环境,使清澈的水质受到污染。可见,人工光的泛滥会影响食物链彼此依存的正常关系。
④更糟糕的是,西雅图市弗莱德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发现,夜间工作的妇女比非夜间工作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几率高出60%;上夜班的年头越多,夜班时间越长,接触的光线强度越高,患病的可能性就越大。其他的研究还表明,照在视网膜上的灯光,即使在睡眠期间,也会减少褪黑激素的生成,而褪黑激素能帮助调节昼夜节律,还具有抗氧化的功能。神经内分泌学家鲁塞尔•雷特说:“灯光是一种毒品。滥用灯光。就是在危害健康。”
⑤研究光污染的科学家们一致认为,社会应该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降低光污染的程度。他们建议对固定照明设施进行遮盖,并将散射光的圆灯换成不散射光的平底灯,让灯光照向需要照射的地方。而不是过路人的眼睛和居民的窗户……阿尔瓦勒兹说:“装饰性灯光应该像高明画家的画笔,要画龙点眼的突出细节,而不应该像粉刷匠手里的刷子,均匀地细密的刷满整个建筑物。”
10. 阅读课文,选出下列不属于人工光危害的选项( )
A.影响许多动物的生物节律,对它们造成伤害。
B.影响食物链彼此依存的正常关系。
C.影响人和人之间的正常交往。
D.引发人体严重的激素失调,危害健康。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段语言生动形象,描写了地球美丽的夜景,引出了本文说明的对象——人工光。
B.②段划线句子采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强调了人工光对禽类的危害。
C.③段主要说明了人工光的泛滥会影响食物链彼此依存的正常关系。
D.④段中引用鲁塞尔•雷特的话,强调了滥用灯光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12.下列表述不符合本文原意的一项( )
A.街灯的强光折射到水面上,使微小的生物一直停留在水面下,导致蜉蝣生物被剥夺了营养来源,进而鱼虾大量减少。
B.科学家研究发现,人即使在睡眠期间,照在视网膜的灯光,也会减少褪黑激素的生成,而褪黑激素能帮助调节昼夜节律,因此长时间的光照,会影响了人的睡眠质量。
C.研究光污染的科学家认为社会应该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降低光污染的程度。
D.文章第⑤段介绍了科学家们提出的降低光污染的建议,他们建议对固定照明设施进行遮盖,并将散射光的圆灯换成不散射光的平底灯,降低大多数照明灯的功率和亮度。
三、(共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5题。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慕荣利 荣:茂盛
B.造饮辄尽 辄:就
C.曾不吝情去留 去:离开
D.不汲汲于富贵 汲汲:形容急切的样子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高可二黍许
B.或置酒而招之 / 而或长烟一空
C.环堵萧然 / 然则何时而乐耶
D.不戚戚于贫贱 / 战于长勺
15.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的显着特点是多用否定句。“不慕荣利”“不求甚解”“曾不吝情去留”等否定句突出了五柳先生与世俗的格格不入。
B.五柳先生虽然贫穷,却悠闲自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是五柳先生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读书、饮酒、着文章是他的三大志趣。
C.本文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作者借为“五柳先生”作传,从思想性格、志愿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D.本文刻画人物生动形象。“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环堵萧然”“晏如也”,表现出五柳先生的率真放达。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90分)
四、默写(共10分)
16.按要求默写诗文名句。(10分,每小题1分)
⑴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为政》)
⑵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⑶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
⑷ ?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⑸ ,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⑹烽火连三月, 。(杜甫《春望》)
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艾青《我爱这土地》)
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示友谊不受时空阻隔的诗句是:
⑼李白《行路难(其一))》中表现诗人远大抱负和强烈自信的诗句是:
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蕴含哲理的诗句,请你任意写出连续的两句:
五、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7~18题(5分)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7.上阕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将它们找出来。(2分)
18.这首词绝妙的是末句,请你谈谈妙在何处?(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0题。(8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②问,古人与稽③,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④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⑤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资]盘缠。②[审]详细。③[稽]探究、考察。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二人都是孔子的弟子。⑥ [勉]勤勉,努力。
19.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汉语。(4分)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20.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17分)
亲爱的,你叫什么名字
舒 曼
①那年的春天迟到很久。若是往年,已是春燕呢喃,杨柳依依的时节,但那一年依然是漫漫冬日,加上诸事不顺,我的心情也如草木一般,郁郁不得生发。春寒料峭的夜晚,我散着步,忽然一阵花香袭来,特殊的、极其浓烈而又清新的花香。按理,浓烈了就不再清新,但那种花,就是香得不合逻辑。慢慢地,体内的郁结之气被缕缕花香搅动开了,像藤蔓一般螺旋上升,肺腑渐渐透亮起来。是啊,春天终究会来的,且已悄悄降临。
②被花香救赎的感觉难以名状难以忘怀。
③次日清晨,便去探访。看到的是一排灌木丛,绿色的枝叶,白色的小花,却不知她的芳名。曾经问过邻居友人,甚至问过路人甲乙丙丁,但没人说得出她的名字。或许那白色的小花太不起眼,去过不少花店,花市,也没见过她的踪影。后来就搬家了。
④之后的一年,又偶然闻到同样的花香,依然是早春特有的,颤动人心的气息。我突然比任何时候都想知道她的名字。我怎么才能知道她的名字呢?在那异国的陌生之地,我甚至无法用当地的语言来描述她。也不像如今,有手机有微信。中/华-资*源%库
⑤烦恼漫上了心头。我开始问自己,我为什么非要知道她的名字呢?是的,我想更多地了解她亲近她。有了名字,可以去查植物学的书籍,可以去搜寻她的条目,不是嘛,从小到大,我们都有一种习惯,对新鲜的事物,总想先掌握关于她的概念和知识,那是一条捷径。
⑥可是如今,我面对的是一株活生生的植物,她的花香和我的生命,曾有过深入肺腑的连接,为何我要习惯性地、急急地进入关于她的概念和知识呢?那些都是从前人的感性经验里抽象出来的,而我为何不能去直接体验她,去收获属于我和她之间的独特感悟呢?
⑦这样一想,对于名字的执着灰飞烟灭。
⑧之后,每次再遇见她,不再有多余的思虑,只是静静地和她在一起。闭上眼睛体验她,让她的花香沁入心脾,滋润每一个细胞。有一年,我发现她的花瓣并不是纯白色,在含苞待放的时候,是淡淡的绯红;又一年,我闻到了她的香在初开和盛开时微妙的同与不同。或许因为不知其名,她于我始终是新鲜的,未知的,吸引我一次又一次地走近她。
⑨两年前的初春,大老远地跑去郊外的植物园,为的是探访新引种的河津樱。绕过一条石径时,忽然闻到几缕熟悉的,浓烈的清香。心里欢跳起一阵预感:揭开谜底的时刻或许要来了,果然,园方也给这株植物悬挂了一枚小小标签:郁香忍冬。
⑩此时,距离初见,已经过了十几个春秋。而那些等待的时空,为最终的相会平添了几分神圣。
○11回到家,免不了依着她的名字去网上搜索一番,只是那些屏幕上的文字,远远不及我对她的体悟来得鲜活有趣。
○12有了如此美好的经验,之后再遇到不知名的花草,也就随缘了。深深地感知她们的美,比什么都令人满足。
(《新民晚报》2017.3.28)
21.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一下题目“亲爱的,你叫什么名字”,在文中的作用。(4分)
22.文中说“她的花香和我的生命,曾有过深入肺腑的连接”,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
23.品味语言,根据提示回答问题。(6分)
⑴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句子。(3分)
慢慢地,体内的郁结之气被缕缕花香搅动开了,像藤蔓一般螺旋上升,肺腑渐渐透亮起来。
⑵阅读下列句子,简要分析加点词的妙处。(3分)
闭上眼睛体验她,让她的花香沁入心脾,滋润每一个细胞。
24.本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章⑿段“深深地感知她们的美,比什么都令人满足”这句话的理解。(4分)
六、(共50分)
25.走过年少轻狂的日子,母爱依然;走过风风雨雨的岁月,故乡依然;多少次跌落与登顶,奋斗依然……暮然回首,山水依然,初心依然。
请以“ 依然”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班级、学校。
2018届中考语文模拟测试卷第八套试题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共18分,每小题2分。)
1. B 2.A 3.C 4.B 5.A 6. D 7.B 8.D 9. B
二、(共6分,每小题2分)
10. C 11. A 12. D
三、(共6分,每小题2分)
13.A 14.B 15.D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90分)
四、默写(共10分)
16.⑴思而不学则殆。⑵何当共剪西窗烛。⑶不求闻达于诸侯。 ⑷何处望神州⑸忽如一夜春风来。⑹家书抵万金。⑺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任意写出两句即可)
五、阅读(共30分)
(一)(5分)
17.日晚倦梳头 欲语泪先流。(2分)
18.妙在词人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通过夸张性的比喻描述,不仅可以舟载船装,而且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形象可感地写出了自己愁苦之深重。(3分)
(二) (8分)
19.(4分)(1)你现在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下的那个吕蒙了。 (2 分)
(2)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 或一天天地) 进步,那就会每天 ( 或一天天地) 退步。 (2分)
20.(4分)共同之处:人只要学习,就会有收获。再聪明的人,如果放弃学习,终将一事无成。 (2 分)不同之处:【甲】文叙述了只要乐于学习,就会学有所成;【乙】文讲述了与别人共同讨论的必要。(2 分)
(三)(17分)
21.⑴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加上疑问句的形式(1分),显得亲切生动形象,既突出了作者对这种花的喜爱,又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⑵是叙事线索,全文围绕着题目来组织安排材料(2分)。(4分)
22.她的浓烈而又清新的花香,帮我排解了体内的郁结之气,心情变得开朗起来。(3分)
23.(6分)
⑴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在不经意间嗅到这种花香后,心情慢慢地从郁结之中走出来,变好了(2分)。(3分)
⑵滋润是浸润,使湿润的意思(1分)。这里很形象地写出了花香如同细雨滋润土地一样浸润人的身心(1分),表现了作者对这种花香的喜爱之情(1分)。(3分)
24.作者通过结缘“郁香忍冬”这种植物的过程(1分),告诉我们生活中自己的感性经验往往要比那些书本的概念和知识更有实际的意义,更重要的多。我们生活中应该多一些感性的体验(3分)。(4分)
六、(50分)
25.作文分项分等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