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过犹不及"什么意思?
基本资料
【发音】 guò yóu bù jí
【易错】 不;不能读作“bú”.
【辨形】 犹;不能写作“优”或“忧”.
【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近义词】 过为己甚
【反义词】 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释义】 过:过分;犹:像,如同;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强调言行恰如其分.
【英文翻译】 [Idiom] going too far is as bad as not going far enough; beyond is as wrong as falling short; too much is as bad as too little; excess is just as bad as deficiency
示例
1、清《诵读教学》:“前者歪曲了白话文,后者也歪曲了白话文,所谓~.
2、据老夫看来:这是“~”.大约两耳过长,反觉没用.★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四回
典故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他的同学子张和子夏哪个更贤明一些.孔子说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子夏则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子贡又问,子张能超过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说超过和达不到的效果是一样的.
小心过犹不及是什么意思?
小心事情做得过头了,就和做得不够一样不合适.意思就是对事情不要做过了,恰到好处就好.
理解这句话的时候,把“小心”和“过犹不及”分开理解就明白了.
求论语"过犹不及"的深层意思
过犹不及
【解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即:中庸
[名词]儒家的一种主张,意思是“执两用中”,“中”不是中间的意思,不是在两个极端中间找到中间的哪一个,而是找到最适合的哪一个,中庸之意其实就是在处理问题时不要走极端,而是要找到处理问题最适合的方法.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其中庸即为适合,也可以解释为完美.
适可而止的意思是什么?
“适可而止”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
词 目 适可而止
发 音 shì kě ér zhǐ
释 义 适可:恰好可以.到适当的程度就停下来,不要过头.
出 处 《论语·乡党》:“不多食”宋·朱熹注:“适可而止,无贪心也.”
示 例 从来没有暴风雨能够持久的.果然持久了,我们也吃不消,所以我们要它~.(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孔子说过:“过犹不及.”这句话体现的思想跟“和为贵”是一致的吗?
和为贵,是儒家倡导的道德实践的原则.出自《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就是说,礼的作用,贵在能够和顺.意思是,按照礼来处理一切事情,就是要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都能够恰到好处,都能够调解适当,使彼此都能融洽.
过犹不及
过:过分;犹:像,如同;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不做是一样,是不合适的.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他的同学子张和子夏哪个更贤明一些.孔子说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子夏则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子贡又问,子张能超过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说超过和达不到的效果是一样的.
所以“和为贵”的“和”不是 “和平”,强调的恰到好处,跟 过犹不及 是差不多的
过犹不及(凡事要适度)这句话正确还是错误.并说明理由.
考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抱歉,晚上才看到问题.作为一个唯心主义阴|谋|论者我对于马哲的抄袭并改名的行为严重不满,是窃取他人果实的贼.回到问题,你自己都说了,凡事要适度.为什么要适度?因为超出了这个度就会量变引起质变,当质改变的时候这个事情就超出了你的能力,你就无法控制事物了.所以凡事要有个度.明白了没有?
谁能告诉我含英咀华、休戚与共、过犹不及的意思呢【过犹不及什么意思】
含英咀华:嘴里含着花朵,品味花的芬芳.比喻品味、体会诗文中的精华.
休戚与共:忧喜、福祸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
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过犹不及什么意思】
下面在讲什么 谁能用简单文字全部讲清楚
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庸》说,过犹不及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中庸里的话意思是: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超过了规范,愚蠢的人达不到规范.中庸之道不能显明的原因,我知道了.显明的人超过了规范,卑贱的人达不到规范.
执其两端句意思是:(舜善于掌握各种言论不同的极致,)应用这种的道理去治理民众,这大概就是舜之所以成为最聪明的人的缘故吧!
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物极必反,过犹不及结合实际情况怎么理解啊?
物极必反:中国哲学史上关于运动变化的命题.老子首先提出物极必反的思想.他认为福可为祸,正可为奇,善可为妖,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向相反方面转化.由道产生运动,到一定极限,又复归于道,如此周行不息.老子这一思想,在以后的《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扬雄的《太玄》等书中,都有所承述.
至北宋,程颐明确使用了“物极必返”一词.他认为,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故万物本身包含着对立,以至互相摩荡,形成往来屈伸的运动.其运动达于极点,即向反面变化,故万物呈现为盛极必衰,动极必静等情况.这就是“物理极而必反”、“物极则反,事极则变”.他又认为,万物消长盛衰,周而复始,而阴阳变化的原因是由于理的存在,即所谓“物极必返,其理须如此”.程颐把先秦以来“物极必反”的思想,发展成为理学上的一个重要命题.
过犹不及: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他的同学子张和子夏哪个更贤明一些.孔子说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子夏则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子贡又问,子张能超过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说超过和达不到的效果是一样的
实际情况,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是哲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