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逼上梁山》第十八场“野猪林”中的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鲁智深 (白) 林贤弟,现今当权者无道,压榨百姓,四路英雄个个摩拳擦掌,此时不干尚待何时?这叫 做官逼民反,不得不反。
林冲 仁兄啊,(唱二簧原板) 鲁仁兄言语细盘算,造反二字且慢言,虽然刺配边州远,英雄立志可撑 天。但愿到沧州观看事变,见机而行又何难?
鲁智深 (接唱) 林贤弟主意也太差,洒家言来听明白:高俅专权太狠毒,压榨百姓无力挣扎,四路英雄 势力大,宋室的江山一定倒塌,今日的天下是谁家天下!劝贤弟把此事细说查。
林冲 (白) 仁兄之意小弟尽知。我想沧州乃边防重地,将来金人南犯,定可兴起大事。小弟还到沧州观看情形,再作计较。
1. 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1. C
2. 鲁智深要林冲抛掉对统治者的幻想,起来造反。
3. 林冲对宋王朝统治者还抱有幻想,希望到沧州之后 兴起大事,为宋室皇朝建功立业。
4. 鲁智深清醒地认识到当权者无道,把矛头直指向宋 王朝统治者,他敢于斗争,勇于反抗。
5. 提示:可以结合历史事件和有关的治国名言,谈治国 者要得民心须爱人民的道理。
下列对名着内容的理解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
D |
武松是《水浒》中的下层侠义之士,从为兄报仇开始,武松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一步步走上反抗的道路。 |
关于《水浒传》,下面介绍不够准确的是
A.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
B.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民反、替天行道为主线,各个故事如林冲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章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C.语言以口语为基础,明快、洗练、准确、细腻、优美、生动。叙事绘声绘色,极为传神。
D.总的说来全书的艺术水平是不平衡的,后半部不如前半部。
C
名着阅读,完成下面填空。 《水浒》中武松,是下层侠义之士,崇尚的是忠义。他从为兄报仇开始,斗杀西门庆, 到大闹飞云浦,………最终一步步走向反抗的道路。英雄武松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说明了 |
醉打蒋门神。 说明了“官逼民反”这一主题。 (第二空意思对即可) |
古诗 竹枝词的意思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诗文解释】
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水面平静,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声音.东边出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说是没有晴天吧,却还有晴的地方.
【词语解释】
晴:与情字谐音,双关妙用.
【诗文赏析】
这首诗采用了民间情歌常用的双关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出微妙的恋情,新颖生动,妙趣横生.
关于竹枝词的特色,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概括为“四易”,即易学、易懂、易写、易流传.这是从学习和阅读方面讲的.如果从内容、形式及艺术表现手法来研究分析,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 语言流畅,通俗易懂.竹枝词是由民歌蜕化出来的,民间的口语、俚语皆可入诗,且极少用典,读起来琅琅上口,雅俗共赏.清记录王世祯《师友诗传录》中有一段话:“竹枝稍以文语缘诸俚俗,若太加文藻,则非本色矣”.说得很对,这是竹枝词的一大特色.正是由于在竹枝词里用了大量口语、俚语和地方乡音,读起来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
比如旧北京有一种专卖胡梳坠什的小贩,手提包裹或小木箱,经常在旅店门外高声叫卖,音调极高,带有腔板.有一首竹枝词就把小贩的叫卖词入了诗.
叫卖出奇声彻霄,街头客店任逍遥.“胡梳坠什捎家走,十个铜元拣样挑”.
后两句把小贩的叫卖词,老北京话“捎家走”,“拣样挑”,鲜灵灵地写入诗中,令人感到亲切、生动,小贩形象跃然纸上.
居家不易是长安,俭约持躬稍自宽.最怕人情红白事,知单一到便为难.
诗中的长安,指北京.知单,指请柬之类.清代北京,大办婚丧事之风很盛,普遍市民们对此十分烦恼,见了“知单”便为难起来.这首竹枝词以“为难”的通俗语入诗,生动地刻划出百姓市民们无可奈何的心态.
杭州有一首写卖水果的小贩称:
小步街头日夕回,桂花栗子白杨梅.寄人檐下高声唤:“六个铜元一大堆”.
一句叫卖声入诗,街头小贩的形象活灵活现.
南昌有一首写菜贩的竹枝词:
夜半呕哑拨橹声,菜佣郭外听鸡鸣.青菘、碧蒜、红萝卜,不到天明已入城.
诗明白如话,把卖菜小贩起早搭黑地辛苦贩运,写得十分逼真.
芒鞋草笠去烧畲,半种蹲鸱半种瓜.郎自服劳侬自饷,得闲且摘苦丁茶.
这是江西山区的竹枝词.蹲鸱,即芋头.苦丁茶,是野生山茶.诗以一位青年劳动妇女口吻,叙说这对青年夫妇过着清苦的然而是自在的山区劳动生活.
在我国诗歌史上,有些文人不赞成诗中有俗语出现.严羽《沧浪诗话》中说:“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朱熹也说过:“要使方寸之中无一字世俗言语意思.”这种说法是片面的.竹枝词正是以容俗为特色.历代许多优秀的竹枝词恰恰是淡语中有味,浅语中有情,俗语中含雅.
(二)不拘格律,束缚较少.民歌作者不太懂韵书上的规范,民间竹枝词也多依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声韵.刘禹锡最早作的九首竹枝词,可以说没有一首是符合规范的.从第一首开始: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第三句第四字用平声,第七字用仄声,第四句中第二字用平声,第七字用平声都不合格律.
第二首云: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这首诗的一、二、三、四句起头都用平声不合格律.依此推以下七首都不完全合律.
白居易的四首竹枝词中也有一首不合律.
这种不拘格律的现象,从刘、白开始,后人接踵,世代承袭下来.近人在考证竹枝词的格律时认为竹枝词“以民歌拗体为常体”,以绝句为“别体”(任半塘《竹枝考》).拗体,即指不按律、绝体的平仄规范的诗体.明董文焕《声调四谱图说》云:“至竹枝词,其格非古非律,半杂歌谣.平仄之法,在拗、古、律三者之间,不得全用古体.若天籁所至,则又不尽拘拘也”.清人宋长白《柳亭诗话》也说:“竹枝,人多作拗体”.可见,竹枝词的拗体特色,成为与七绝诗体的重要区别之一.竹枝词的这种特色,给了它广泛流传发展的便利条件.由于格律较自由,束缚较少,作者易于掌握,有广大的写作队伍.
这里特别应提及的是,竹枝词格律宽泛,并未破坏诗的韵律美.相反,从刘、白以来,历代诗词大家都喜欢它,出现过许多脍炙人口的绝妙好诗.
关于竹枝词的韵脚,大量作品沿用平声韵.但也有押仄声韵或平韵仄韵间用的.如苏轼在忠州作的九首竹枝词,有平有仄.如咏屈原:“水滨击鼓何喧阗,相将扣水求屈原.屈原已死今千载,满船哀唱似当年”.阗、原、年押平声韵.其咏项羽一首云“横行天下竞何事,弃马乌江马垂涕.项王已死无故人,首入汉庭身委地”.事、涕、地皆为仄声韵.从诗式上看,竹枝词以七言四句为常体,但也有五言四句作为别体.如清袁枚有《西湖小竹枝词》五首,均为五言.其一云:“妾在湖上居,郎往城中宿,半夜念郎寒,始见城门恶”.
(三) 诗风明快,诙谐风趣.大凡竹枝词,不论出自南方或北方,也不论是汉民族或少数民族,几乎都具有这种特色.应该说,这种诗风也是从民歌中带进来的.明人颜继祖谓,竹枝词“能以嬉笑代怒骂,以诙谐发郁勃,昔人所云善戏谑而不为虐也”(《秣陵竹枝歌》序).清人杨静亭在《都门杂咏》序中也说:“思竹枝取义,必于嬉笑之语,隐寓箴规,游戏之谈,默存讽谏”.的确如此.好的竹枝词往往于风趣中见神韵,于诙谐中隐美刺,于俏逗中见真情.当人们阅读时,直感妙笔生花,常常在诙谐解颐中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竹枝词这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博得历代读者的喜爱,并给予高度评价.
比如,《清代竹枝词》有一首写北京六国饭店的.该饭店即今北京饭店前身,清末建造.
海外珍奇费客猜,两洋风味一家开.外朋座上无多少,红顶花翎日日来.
红顶花翎指清代官吏,诗中说这座外国风味的饭店,珍馐异馔,都叫不出名字.然而外国客人却来得很少,清廷大吏们倒天天来.辛辣地讽刺清廷的腐败.
庚子,义和团事变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清廷大吏们纷纷携眷逃出城外,有一首竹枝词写了这种场面:
健儿拥护出京都,鹤子梅妻又桔奴.都道相公移眷属,原来小事不糊涂.
大事不糊涂改成“小事不糊涂”,就把只顾家不顾百姓,只想个人安危,不管国家兴亡的清廷官吏嘴脸,刻画得一览无余.
还有一首借傀儡戏而痛骂清代统治阶级的竹枝词:
朽木难雕从古说,添些粪土捏成坯.自经妙手施丹垭,尽属封侯拜将材.
这是一首绝妙的讽刺诗,全然不着一个脏字,却把清代腐朽的统治者们骂个痛快淋漓.竹枝词反映的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有不少写得极有风趣.《西湖竹枝词》有一首写男女恋情的:
又道芙蓉胜妾容,都将妾貌比芙蓉.如何昨日郎经过,不看芙蓉只看侬!
诗中以姑娘的口吻问自己心爱的人说:“你不是说芙蓉比我漂亮么,那为什么昨天经过这里时,你只瞧着我而不看芙蓉呢!”芙蓉,即荷花.两个热恋中的情人互相逗情的心态写得十分真实生动,极有风趣.
《北京清代竹枝词》有一首写北京致美斋的风味小吃的:
包得馄饨味胜常,馅融春韭嚼来香.汤清润吻休嫌淡,咽后方知滋味长.
把致美斋馄饨之好,写得有滋有味,幽默俏皮,令人垂涎.
竹枝词诙谐风趣的风格,成为它与律、绝体诗的区别标志之一.古人云:“诗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竹枝词正是在诙谐风趣之中,化精深入平淡,达到深入浅出的境界.从而使它独具魅力,成为历代诗人所学习和追求的目标.所谓竹枝词的“味道”,往往就体现在这里.
(四)广为记事,以诗存史.诗与史相结合,是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竹枝词缘于纪事,举凡风土民情、山川形胜、社会百业、时尚风俗、历史纪变等等皆可入诗.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领域.可以认为,竹枝词所反映的各个历史年代的社会生活层面,无论从广度和深度来说,都是其他诗体所不能比拟的.竹枝词使诗词的功能得到了广阔的开拓.同时,也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在这里特别应提到竹枝词一向有注文的传统.每首诗后加小注,用简明的文字注释诗的内容,既可加深对诗的理解,也是对诗的补充.历史学、社会学研究者们,常常发现在正史里记载简略,或没有记载的,却往往从竹枝词里找到重要史料.那些简明注文与优美的诗歌,相互印证,相互呼应,达到相得益彰的地步.
比如,《清代北京竹枝词》里有一组《都门纪变百咏》,是当时住在北京的两个外地人目睹义和团进京和八国联军侵略京城的情形而写出的.《纪变百咏》每首诗后都有注文、文字简洁,生动具体,实为一组庚子京师目睹记,成为史料翔实的历史见证.
初起山东多义民,忽延保定忽天津.俄惊辇下纷纷遍,真似神仙会驾云.
诗后小注云:“团民起于山东,直隶接壤之处,延及保定、天津,今年三月间,流入京师,胁从益众,踪迹飘忽,相传有驾云之术”.
玉府门前大纛高,黄巾夹路怒提刀.神仙符箓无凭准,误把京官当二毛. 义和团进京后,据注云,在诸王贝勒府第,设立神坛,门前高建大纛,上书“替天行道,奉旨义和团”等字样.有某京官,携眷逃出城,被团众发现,误当二毛子,拥至坛前,烧香焚表,才得获免.
才过杨村半日程,一千精锐泰西兵.赴援无计通前路,陷入重围不放行.
外国借口义和团反“洋教”,烧天主堂,派一千精兵从天津登陆欲占北京,行至杨村被义和团包围不能前进,被迫返回天津.
辉煌金碧店悬牌,洋字洋名一律揩.欧墨新书千百种,满投沟井自沉埋.
义和团在北京一律取消洋名、洋文、洋书.《都门纪变百咏》以诗史相结合,详细记述了这次事变的全过程,精心雕镌一些重要细节,有日有时,有人有地,写之凿凿,读之唏嘘,慨叹不止.
又如,清末宣统二年(一九一零)四月,长沙出现枪米风潮.当时由于米价暴涨,百姓齐集巡抚衙门要求平抑粮价,官军开枪,死伤多人,愤怒群众放火烧了衙门,湖南巡抚逃跑.这次风潮,对濒临危亡的清政府给予很大打击,第二年辛亥革命,满清政府垮台.近人杨世骥编《辛亥革命前后湖南史事》中收入了当时人写的七十四首竹枝词记其事.其中一首云:
鸿飞中泽起哀鸣,抚慰无言粜不平.百姓只缘官逼乱,新军弹压动枪声.
诗后注云:“军队抽枪上刺刀,戮伤数十人,众拆照墙砖块抛掷,岑抚下令开枪.一时哭声震天”.作者愤怒地道出这次事变是官逼民反.
清末苏曼殊在他的小说《断鸿零雁记》里留下七首《捐官竹枝词》、是揭露清廷腐败吏制的.清末有一种制度,凡是为赈灾、河工、军需捐款的都可给官做,谁捐的钱多,谁就可以做大官.实际上所捐的银钱都饱入上级官吏的私囊.如有一首写道:
工赈捐输价便宜,白银两百得同知.官场逢我称司马,照壁凭他画大狮.
同知,是知府的辅佐官员,司马是对同知的尊称.得了同知,可在家门外的照壁上画狮子一以做标示.
《捐官竹枝词》中还有:“便宜此日称观察,五百光洋买得来.”“一万白银能报效,灯笼马上换京卿.”等等.以数字入诗,在纪事竹枝词里常见,有的成为珍贵的科技历史数据.
如下图是一幅驳斥清末“民智未开”观点的漫画。它试图传达的观念是( )![]() 政府与百姓(约1911年)
|
C |
|
结合史实说出秦皇汉武的贡献
谢
两个人各做了啥?
秦始皇正面评价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至今,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China,也是从罗马语Chin(秦)演变过来的,这在一个侧面上表现了秦帝国的影响力.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官逼民反.后世儒家倡导人治,治国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决,而至今日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于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于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之后近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先进于西方,从而比西方发达奠定了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犹行秦法政”.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桑弘羊的论着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 清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负面评价 因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其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如贾谊的《过秦论》等.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学家看作是一个暴君,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14]. 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为史学家对于秦始皇功大还是过大的争论点.汉武帝汉武帝创立年号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他登基之初,继续他父亲生前推行的养生息民政策,进一步削弱诸侯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分封诸子为侯,使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同时他引入了刺史的官级,监察地方.在军队和经济上则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编成由中央管理,同时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权集于中央.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儒学在古中国的特殊地位铺平了道路.不过事实上汉武帝时期从来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扬儒学的同时汉武帝亦采用法规和刑法来巩固政府的权威和显示皇权的地位,因此汉学家认为这更应该是以法为主以儒为辅,内法外儒的一种体制,对广大百姓宣扬儒道以示政府的怀柔,而对政府内部又施以严酷的刑法来约束大臣.而宣儒不等于弃法,法依然是汉武帝时期的最终裁决手段,当时积极启用的汲黯和对司马迁用宫刑即是其中着名的例子.汉武帝时期的政治:汉武帝即位初,一方面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相当好,另一方面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潜在威胁还不小.所以,他在继续推行景帝时各项政策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在政治方面,首先颁行“推恩令”,使诸侯王多分封子弟为侯,使王国封地被分割,以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潜移默化地消除了威胁;其次建立中朝削弱相权,巩固了皇权的神圣地位;再设置十三部刺史,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在军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权,充实了中央的军事力量;在经济方面,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打击富商大贾;又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同时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在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后世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武帝也非常注重人才的开发,他确立了察举制度,是中国有系统选拔人才制度之滥觞,对后世影响很大. 汉武帝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口统计.汉武帝时期对外关系: 参见对匈奴战争 汉武帝对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前133年马邑之战起结束高祖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对匈奴正式宣战,先后派李广、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了匈奴威胁,扩张了西域版图,将匈奴列于被动称臣的局面,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消灭了南方的夜郎、南越政权,在西南先后建立了七个郡,最南端超过今天越南胡志明,这也使得今天的两广地区自秦朝后重归中国版图;同时他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着名的丝绸之路,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并发展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在东北方,他派兵灭卫氏朝鲜(今朝鲜北部),置为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汉帝国的版图至此基本成形. 汉武帝晚期由于连年对匈奴和西域用兵,并由于举行封禅,祀神求仙,挥霍无度,加以徭役加重,捐税增高,致使农民大量破产流亡.天汉二年(前99年),齐、楚、燕、赵和南阳等地均爆发了不同规模的农民起义.知天命的汉武帝亦感到自己晚年政治决策的失误带来的恶果,安抚流民的同时遂在轮台颁下《轮台罪己诏》“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以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天下也因此又逐渐归于和谐.为昭宣中兴的盛世奠定了基础.晚年 公元前88年,汉武帝叫画公画了一张“周公背成王朝诸侯图”送给霍光,意思是让霍光辅佐他的小儿子刘弗陵作皇帝.子幼母壮,为了防止太子的年轻母亲钩弋夫人重演吕后称制的局面,汉武帝狠下心借口处死了她. 公元前87年, 汉武帝驾崩,葬于茂陵,庙号是世宗.
总:好大喜功,脾气暴躁,分:秦始皇统一全国,设度量衡,统一货币,但焚书坑儒扼杀中国文化.汉武帝,实现历史上第一次空前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控制思想,但这样同等于焚书坑儒
水浒传的大致内容及意义
要简洁,明了.恩……要概括整体给读者带来的启示
《水浒传》的思想内容 《水浒传》以它杰出的艺术描写手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水浒传》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于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作品开头写了一个一向被人厌弃的破落户子弟高俅,靠踢球被端王看中,后来这位端王作了皇帝(徽宗),高俅一直被提拔到殿帅府太尉,而这位皇帝也不过是个专会串瓦走舍的浮浪纨□儿.他的亲信大臣还有蔡京、童贯和杨戬等,他们构成了一个最高统治集团,蔡、高等人以他们的亲属门客为党羽心腹,如梁世杰、蔡九知府、慕容知府、高廉、贺太守之流,在他们的下面,则是一些贪官污吏、土豪恶霸,从上到下,狼狈为□,残害忠良,欺压良善,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形成了一个统治网.《水浒传》在揭露这些贪官污吏、土豪恶霸如何欺压人民的罪行时,首先叙述了高俅迫害王进的故事,因为王进的父亲早年比武时,一棒打翻了高俅,高俅任殿帅府太尉后,到任的第一天就官报私仇,无端责罚王进,害得王进连夜奉母逃走.作者还写了高俅为了让儿子霸占林冲的妻子,千方百计谋害林冲.高俅作为那个统治集团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身上体现了凶残、阴险的权□特点,也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和腐朽的本质.此外,《水浒传》中还写了地主恶霸的种种作恶行为,如郑屠霸占金翠莲,西门庆害死武大,毛太公勾结官府构陷猎户解珍、解宝.
总之,《水浒传》描写了封建统治阶级中自上到下的对人民的压迫者.而受压迫的人中还有正直的上层人物,如柴进、杨志等.有压迫就有反抗,《水浒传》写林冲被逼上梁山就具有典型意义,说明了“乱由上作”的道理.《水浒传》写晁盖等劫取北京留守梁世杰的不义之财,也具有典型意义,它表现了人民对贪官污吏剥削行为的反抗和打击.由这种反抗,也使晁盖等人走上造反的道路.“智取生辰纲”中白胜唱的一首山歌:“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似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更是唱出了历代被压迫人民的不平,反映了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
秦始皇能够统一中国的重要原因和历史意义
前222年开始,秦始皇开始大幅修筑以国都咸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驰道,类似现代的高速公路.驰道并实行「车同轨」,均宽五十步.驰道的作用有数项,一说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国旧地,一说主要目的为方便北方战争前线的补给,还有一说是方便始皇出巡时能畅通无阻.除秦直道和秦栈道外大多在秦故地与六国旧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国时修建的道路上基础上拓建而成.着名的驰道包括:上郡道、临晋道、东方道、武关道、秦栈道、西方道及秦直道.
秦始皇在扫灭六国后,为方便运送征讨岭南所需的军队和物资,于是命史禄开凿河渠以沟通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运河在最终在始皇二十年(前219年)至二十三年(前215年)修成.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自贯通后,二千多年来就一直是岭南与中原地区之间的水路交通要道.因此此项工程在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评价】
·正面
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秦王扫六合”,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至今,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China,也是从罗马语Chin(秦)演变过来的,这在一个侧面上表现了秦帝国的影响力.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官逼民反.后世儒家倡导人治,治国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决,而至今日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于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于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之后近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先进于西方,从而比西方发达奠定了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犹行秦法政”.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桑弘羊的论着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 清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
·负面
因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其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如贾谊的《过秦论》等.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学家看作是一个暴君,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
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为史学家对于秦始皇功大还是过大的争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