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堂网
 名言警句 |  手机版 

栏目类型

名言警句

魏征名言(共10篇)

时间:2019-02-15 来源:名言警句 点击:

篇一:魏征名言

魏征的名言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魏征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
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魏征

篇二:魏征名言

魏征名言警句
要是魏征的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9〕.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虽董之以严刑〔14〕,振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呼?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此九德〔23〕.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26〕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征传》
【注释】
〔1〕固:使……稳固.
〔2〕远:使……流得远.
〔3〕浚:疏通,深挖.
〔4〕当: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的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天地间.
〔6〕以:用,行.
〔7〕凡百:所有的.
〔8〕景:大.
〔9〕克:能够.盖: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
〔10〕盖: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殷:深.
〔11〕傲物:看不起别人.物: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
〔12〕吴越:吴国和越国.
〔13〕行路:路人.
〔14〕董:督责,监督.
〔15〕振:同“震”,威吓.
〔16〕作:兴作,建筑.指兴建宫室之类.
〔17〕谦冲:谦虚.自牧:自我修养.
〔18〕下:居于……之下.
〔19〕盘游:打猎游乐.
〔20〕三驱:一年打猎三次.《礼·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猎).”
〔21〕敬:慎.
〔22〕黜:排斥.
〔23〕宏:使……光大.兹:此.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21〕简:选拔.
〔25〕信者:诚信的人.
〔26〕百司:百官.【魏征名言】

篇三:魏征名言

魏征有哪些名言?
有深刻教育意义的

完全手打.
很高兴为您回答.
1﹑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不用我说您也明白吧.)
2﹑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这个对于魏征非常有名,傲是指骄傲自满.
欲是指欲望.古人云,欲是深渊.
乐和志就很容易理解了.
就是说这样四东东都不可以有或者必须有个度.)
3﹑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有教育意义.戒奢以俭的意思就是倡导节俭,反对奢侈浪费,戒奢倡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我国历史上,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人士都积极倡导节俭,力戒奢移浪费,并且身体力行,作出表率.)
4﹑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每个人都背负着一种责任,而且成功或失败在于自己,和别人无关)
如果您对我回答还满意,请采纳我的答案.完全手打.

篇四:魏征名言

魏徵名言【魏征名言】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魏徵
他就这么一句.

篇五:魏征名言

唐太宗说过的名言有哪些?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原是魏征“纳谏”的话,唐太宗李世民常用告诫后人,久之成了李世民的“名言”.这句话的含义很直白,就是把一个政权看作“舟”,而百姓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大致等同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通过这面镜子,大家不用回头,照着自己平时做事要少走弯路,不走弯路,少做错事,不做错事,凡事都要做到心如明镜,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心如明镜呢?

篇六:魏征名言

唐太宗李世民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的事例
有名字和故事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
他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明君兼
听,昏君偏信.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
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
以论证.他说,古代尧、舜是圣君,就是因为他们能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小人就不能蒙蔽他.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
这些昏君,住在深宫之中,隔离朝臣,疏远百姓,听不到百姓的真正声音.直到天下崩溃、百姓背叛了,他们还冥蒙不知.采纳臣下的
建议,百姓的呼声就能够上达了.魏征的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铭刻在唐太宗的心里. 从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虚心纳谏.他不管
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提意见的态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他都能虚心接受.这里有一个“回天之力”的真事.当时,唐太宗
下令,要把洛阳破败了的乾元殿修饰一番,以备作为到外地巡视的行宫.对于皇帝来说,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宫,本来是小事一桩.
可是,有一个小官张玄素,却上了一道奏折,痛陈此举不妥.他说,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
殿,隋朝垮了.这都是历史的教训.现在,我们唐朝百废待兴,国力哪里比得上当年的隋朝?陛下在国家的破烂摊子上,继续役使饱受
战乱之苦的百姓,耗费亿万钱财,大兴土木.陛下没有继承前代帝王的长处,继承的却是百代帝王的弊端.如果从这一点看,陛下的过
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 这是一道笔锋犀利、击中要害的奏折. 但是,小小的张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聩的暴君
隋炀帝,冒犯天威.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么?满朝文武都为他捏一把汗.人们都在观察唐太宗的反应.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别的
皇帝,看到这一大不敬的奏折,当即会雷霆震怒,不仅张玄素人头落地,而且会株连九族.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他不仅没有怪罪
张玄素,反而下令召见他.此时的唐太宗想进一步地试一试张玄素的胆量,就直问道,卿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和夏桀、商纣相
比,怎么样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纣王,都是历史上臭名昭着的暴君.唐太宗这样问,自有深意.不承想,这个张玄素却直
截了当地答道,如果陛下真的修了乾元殿,那就和夏桀、商纣一样昏乱. 听到这句答语,唐太宗不仅没有发怒,反而被深深地感动
了.他想,一个小官,敢于冒死直谏,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他的江山社稷?因此,唐太宗收回了他的谕旨,停止重修乾元殿.并且表
扬了张玄素,同时赏给他500匹绢.对此事一直关注的魏征,听到了这个完满的结局,颇为感触地叹道,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这都
是因为是有高尚道德的君子说的话呀! 这个“回天之力”的真事,充分地说明了唐太宗的虚心纳谏. 唐太宗还有一个优点,就
是知错必改.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精美绝伦的鹞鹰.他一时忘记了魏征平时说的国君不可玩物丧志的话,就兴味十足地把鹞鹰放在臂
上,逗着玩.不料,巧遇老臣魏征.唐太宗一时情急,赶忙把鹞鹰藏在怀里.其实,魏征早已把一切看在眼里,却故作不知.走上前
去,特意讲起古代帝王追求逸乐之事,旁敲侧击帝王不可玩物丧志.唐太宗担心时间长了,鹞鹰闷死.但是,魏征说得没完没了,唐太
宗自知理亏,不敢打断.结果,鹞鹰还是闷死在怀中. 唐太宗知错必改,知人善任,且胸有大志.

篇七:魏征名言

补充名言警句:以铜为镜,------------;以古为镜,--------------,;以人为镜---------

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篇八:魏征名言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一题默写)
①诚能见可欲,将有作,____________。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倚南窗以寄傲,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②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____________,吞二周而亡诸侯,____________,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贾谊《过秦论》)
 此地有崇山峻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映带左右。王羲之《兰亭集序》
 戍卒叫,函谷举____________,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

①则思知足以自戒,则思知止以安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审容膝之易安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履至尊而制六合/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楚人一炬

篇九:魏征名言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句格言出自?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出自《新唐书·魏征传》.魏征,字玄成,馆陶(今河北馆陶县)人.为唐朝初期的政治活动家和历史学家.唐太宗时,曾任谏议大夫.他学识渊博,并且敢于向皇帝直言谏劝和提出各种建议,在朝廷中威信很高,唐太宗对他也相当尊重.有一次,唐太宗问他:“为君何道而明?何失而暗?”魏征回答说:“君所以明,兼听也;所以暗,偏信也.”这段对话,在北宋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中,记载得更详细些.它说,魏征当时回答唐大宗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并以两个贤明的古帝尧、舜和三个昏君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为例来加以说明.

篇十:魏征名言

告诉我们要广泛听取别人意见的古代名言

1、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2、“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从魏征劝太宗的话演变而来.
唐朝时,唐太宗问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3、意思是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推荐访问:魏征名言以人为镜 魏征关于治国的名言

上一篇:关于孝顺的名言警句(共9篇)
下一篇:自以为而为之(共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