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堂网
 读书笔记 |  手机版 

栏目类型

读书笔记

读实践论(共9篇)

时间:2018-02-11 来源:读书笔记 点击:

篇一:读实践论

实践论 的读书心得

读书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
——关于《实践论》的读书心得
  读了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对实践形式多样性、现实性和有效性又有了新认识.笔者认为,如果说我们所从事的各项工作都是具体的实践活动得话,那么我们所开展的读书活动同样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1937年7月针对党内曾经严重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而写一篇哲学着作.其中,认识来源于实践是《实践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对此,毛泽东同志写道:“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这绝不是说反映间接经验的书本理论就不重要了,学习书本理论就不能算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了.因为,毛泽东同志还说道:“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说,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决不是要我们轻视书本知识、忽视理论学习,更不是要否认读书这一重要的实践活动,而是要求我们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必须重视书本理论,而且是学得越多越好,用得越活越好.
实践证明,读书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这是因为,一方面,就每一个人知识获得的途径和方式来说,有的虽是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但更多的则是间接地从他人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另一方面,就每一个人知识获得的时间空间来说,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个人活在世上最多不过百来年,其足迹所到有限,亲手所为有限,这就决定了大多数人必然通过间接地从他人的实践经验中来获得知识.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要想获得他人已拥有的间接经验的东西,就必须注重书本理论学习这一重要的实践活动.否则,只凭自己那点有限的直接经验,其知识贫乏就可想可知了.当今我们正处在指导思想多元化、意识形态多极化的复杂多变世界,正处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型产业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而通过读书这一有效的实践活动来获得我们所需要的书本理论指导就更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肯定读书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其现实意义还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人们重不重视读书的思想认识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决定人们怎样来读书的方式方法问题.对此,我们既要反对教条主义的读书方法,又要反对经验主义的读书方法,这样才能避免充当“说教家”、“事务家”的角色,防止陷入“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泥坑.这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否认认识来源于实践的或理论重于实践的“说教家”,往往会采取教条主义的方法来读书,必然要犯“唯理论”的错误;否认认识服务于实践或实践重于理论的“事务家”,则往往会采取经验主义的方法来读书,必然要犯“经验论”的错误.因此,作为一个既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肯定认识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者,就必需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读书方法,把书本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鉴别能力.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尽可能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健康书籍,特别是一些包括领袖人物在内的红色书籍,以便从中汲取有用、管用的东西,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水平.所以,我们要提倡多读点好书,多读点经典书.
总之,我们要“大兴读书之风”,把从书本上获得的真理理论和科学知识自觉地运用到实践当中,不断总结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构建社会主义学习型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力量和智力保障,并做出应有的贡献.最后套改毛泽东同志的一段名言作为学习体会的结束语:一个人读点好书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读好书,不读坏书,一贯的读有理之书,一贯的读有益之书,一贯的读有用之书,勤奋好学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呵!

篇二:读实践论

有哪些课外名着是“中学生必读书目”?

百度一下呗~得,我帮你百一下吧~
教育部《大纲》指定书目中学生课外文学名着必读书目 一、初中部分: ⑴《西游记》吴承恩着; ⑶《朝花夕拾》鲁迅着; ⑸《繁星.春水》冰心着 (2) 《水浒传》施耐庵着; ⑷《骆驼祥子》老舍着; ⑹《鲁滨孙漂流记》(英)笛福着; ⑺《格列佛游记》 (英)斯威夫特着; ⑻《童年》 (俄)高尔基着; ⑼《钢铁是怎样练成的》 (俄)奥斯特洛夫斯基着; ⑽《名人传》 (法)罗曼.罗兰着. 二、高中部分: ⑴《论语通译》徐志刚着; ⑶《红楼梦》曹雪芹着; ⑸《女神》郭沫若着; ⑺《家》巴金; ⑼《围城》钱钟书着; ⑵《三国演义》罗贯中着; ⑷《呐喊》鲁迅着; ⑹《子夜》茅盾着; ⑻《雷雨》曹禺着; ⑽《哈姆莱特》 (英)莎士比亚着; ⑾《堂.吉诃德》 (西班牙)塞万提斯着; ⑿《歌德谈话录》 (德)艾克曼着; ⒀《巴黎圣母院》 (法)雨果着; ⒁《欧也妮.葛朗台》 (法)巴尔扎克着; \x0c⒂《复活》 (俄)列夫托尔斯泰着; ⒃《普希金诗选》 (俄)普希金着; ⒄《泰戈尔诗选》 (印)泰戈尔着; ⒅《谈美书简》朱光潜着; ⒆《老人与海》 (英)海明威着; ⒇《匹克威克外传》 (英)狄更斯着. 《中学生必读书目》 一、初高中共读部分:(10 种) ①《西游记》(明)吴承恩着; ②《水浒传》 (明)施耐庵、罗贯中着; ③《三国演义》 (明)罗贯中着; ④《红楼梦》 (清)曹雪芹、高鄂着; ⑤《唐诗三百首》 (清)衡塘退士选编; ⑥《宋词选》胡云翼选注; ⑦《阿 Q 正传》鲁迅着; ⑧《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编; ⑨《科学的历程》吴国盛着; ⑩《数理化通俗演义》梁衡着. \x0c二、初中必读部份: (15 种) 初一年级: ①《红岩》罗广斌、扬益言着; ②《安徒生童话全集》 (丹麦)安徒生着,叶君健译; ③《童年》 (俄)高尔基着,刘辽逸译; ④《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法国)凡尔纳着,范希衡译; ⑤《爱的教育》 (意大利)亚米契斯着,田雅青译. 初二年级: ①《青春之歌》杨沫着; ②《骆驼祥子》老舍着; ③《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着,梅益译; ④《福尔摩斯探案集》 (英国)柯南道尔着,丁钟华等译; ⑤《居里夫人传》 (法国)埃里.居里着,友明彻译. \x0c初三年级: ①《家》巴金着; ②《牛虻》 (爱尔兰)伏尼契着,李俍民译; ③《高老头》 (法国)巴尔扎克着,傅雷译; ④《莎士比亚戏剧故事》 (英国)兰姆姐弟改写,萧乾译; ⑤《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青少年版) 》上海教育出版社编. 三、高中必读部分: (15 种) 高一年级: ①《矛盾论》《实践论》毛泽东着; 、 ②《围城》钱钟书着; ③《希腊的神话和传说》 (德国)斯威布着,楚图南译; ④《谈美》朱光潜着; ⑤《科学发现纵横谈》王锌坤着 高二年级: ①《子夜》茅盾着; ②《悲惨世界》 (法国)雨果着,李丹、方于译; \x0c③《简爱》 (英国)夏洛蒂.勃朗特着,祝庆英译; ④《圣经故事》刘小江编写; ⑤《傅雷家书》傅敏编写. 高三年级: ①《共产党宣言》 (德国)马克思、恩格斯着,中共中央马克思、恩 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译; ②《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着; ③《老人与海》 (美国)海明威着,海观译; ④《培根随笔选》 (英国)培根着,何新译; ⑤《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 (美国)巴巴.沃 得、雷内.杜勃斯主编.【读实践论】

篇三:读实践论

中学语文必读课外读物?

【读实践论】

《中学生必读书目(试行稿)》(江苏省“九五”教育科研课题组推荐)
一.初高中共读部分:(10种)
①《西游记》(明)吴承恩着;②《水浒传》(明)施耐庵、罗贯中着;③《三国演义》(明)罗贯中着;④《红楼梦》(清)曹雪芹、高鄂着;⑤《唐诗三百首》(清)蘅塘退士编选;⑥《宋词选》胡云翼选注;⑦《鲁迅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选读《阿Q正传》;⑧《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编;⑨《科学的历程》吴国盛着;⑩《数理化通俗演义》梁衡着
二.初中必读部分:(15种)
初一年级:①《红岩》罗广斌、杨益言着;②《安徒生童话》(丹麦)安徒生着,叶君健译;③《童年》(俄)高尔基着,刘辽逸译;④《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法)凡尔纳着,范希衡译;⑤《爱的教育》(意大利)亚米契斯着,田雅青译;
初二年级:①《青春之歌》杨沫着;②《骆驼祥子》老舍着;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着,梅益译;④《福尔摩斯探案》(英)柯南道尔着,丁钟华等译;⑤《居里夫人传》(法)艾里·居里着,友明彻译;
初三年级:①《家》巴金着;②《牛虻》(爱尔兰)伏尼契着,李俍民译;③《高老头》(法)巴尔扎克着,傅雷译;④《沙士比亚戏剧故事选》(英)兰姆姐弟改写,萧乾译;⑤《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青少年版)》上海教育出版社编;
三.高中必读部分:(15种)
高一年级:①《毛泽东选集》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选读《矛盾论》、《实践论》;②《围城》钱钟书着;③《希腊的神话和传说》(德)斯威布着,楚图南译;④《谈美》朱光潜着;⑤《科学发现纵横谈》王梓坤着;
高二年级:①《子夜》茅盾着;②《悲惨世界》(法)雨果着,李丹、方于译;③《简爱》(英)夏洛蒂·勃朗特着,祝庆英译;④《圣经故事》刘小江编写;⑤《傅雷家书》傅敏编;
高三年级:①《共产党宣言》(德)马克思、恩格斯着,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译;②《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着;③《老人与海》(美)海明威着,海观译;④《培根随笔选》(英)培根着,何新译;⑤《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美)巴巴·沃德、雷内·杜博斯主编

【读实践论】

篇四:读实践论

什么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文汇报》1990.3.11:“从晓庄师范到山海工学团,陶先生 一以贯之的精神是‘知行合一’、‘教学做合一’,力求培养学生从整体上驾驭知识的能力.”

篇五:读实践论

《咬文嚼字》的基本观点,用原文回答.
急 急 急 .

文嚼字,《辞源》(1979年修订本)的注释是:“指词句上的推敲.”接下来又说“后转指掉文,形容冬烘迂腐.”且援引《司马相如题桥记》中“如今那街市上常人,粗读几句书,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为书证.这街市常人,粗读几句书,就爱用文言说话,人说他是咬文嚼字,讥笑他是半瓶醋,实不为过.按《辞源》注释,他是“冬烘迂腐”,我们也可以说他是“掉书袋”.如果,我们说他是“当众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也没有错.他用文言说话,是为了显示自己是读过书的,与常人不一样.人家说他是咬文嚼字,就是因为他头脑迂腐,不明事理,在有意地卖弄自己是有学识的人.这跟斟酌字句,是过分了,还是没有过分,似乎没有啥关系.孔乙己满嘴之乎者也,他也是“冬烘迂腐”,他也是“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但是,孔乙己对“君子固穷”、“多乎者,不多也”等是脱口而出,他何尝“斟酌”?更哪里有斟酌“过分”之说?孔乙己是“读书人”,他满嘴之乎者也,是为了显示自己是读书人的身份;他又是“唯一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人”,他不愿脱下长衫也是为了显示自己是读书人的身份.他不能审时度势,拘执而不达世情,在他那十分迂腐的头脑里,“之乎者也”和“长衫”都是代表着读书人的体面.这跟“斟酌字句”是否“过分”,似乎也没有啥关系.在那疯狂的年代,造反派秀才(年轻的中学生)辅导百姓学两论(《实践论》和《矛盾论》),大讲“形而上学”.一位老大爷说:“你咬文嚼字,讲了半天,我们听不懂;你刚才又说,形而上学又叫什么‘玄学’,我看,的确有点儿玄乎.我孙子,每天吃过饭就上学堂,其实他没去学堂,是在玩.依我看,这就是‘形而上学’:看他那样子,是上学了,其实他并没有上学.”这个造反派秀才只是按本本去讲,照搬而已,他自己对字句何尝斟酌又何尝斟酌得了?我以为,他只不过是不能看清对象,更是他自己没有那个能耐联系实际,深入浅出,让人家听得懂,弄得明白而已.人家说他是咬文嚼字,这跟“过分斟酌字句”又哪能沾得上边儿?还有,在批斗一位“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时,造反派说:“你还很不老实!交代罪行,不实事求是!”这位“学术权威”说:“我不仅是实事求是,我已经是实事求‘五’了!”造反派也知道没有这样的语词,就对他动武.“学术权威”就说:“我本来就没有罪行,你们逼着我交代,我交代的已经够多了,难道‘五’不比‘四’大吗?”造反派更加恼火,于是,边打边骂:“你真地是个反动透顶的家伙,还敢跟我们咬文嚼字!”我看,这位“学术权威”倒是真地“过分地斟酌字句”了,也是真地在“咬文嚼字”了,他是否就是“当众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又是否就应当是“讽刺”的对象?

篇六:读实践论

值得评价的好书有哪些?对这本书具体的评价?
高中同学阅读范围内的经典好书!

同学们可看一些哲学、自然科学、社会历史方面的书.
畅销书:
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丹尼尔·戈尔曼:《情商:它为什么比智商更重要》1995
《谁动了我的奶酪?》、《致加西亚的信》、《拿破仑·希尔成功学全书》
《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中国古典名着:
《论语》、《道德经》、《易经》或是后人的经典解读
《孙子兵法》(特别是曹操做注的那一本,太博大精深了,每次阅读都有新的收获)
《三十六计》、《三国演义》、《史记》(但要注意司马迁的个人价值取向)、《东周列国志》
现代名着:
费正清着《中国现代史》、《毛泽东选集》(《论持久战》、《实践论》、《矛盾论》)真的很经典!《邓小平文选》
西方名着:
罗素着《西方哲学史》、黑格尔的《辩证法》、霍金着《时间简史》等,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名人传记类:
《曾国藩书信全集》、《胡雪岩全传》中国着名商人传记
思维训练:
爱德华·德·波诺(Edward De Bono) 在国际上被公认为首屈一指的创造性思维大师.着作达60多种.代表作主要有:《思维的训练》、《六顶思考帽》
毕业找工作前必读的书:
《工作中无小事》、《你在为谁工作》、《不要只做我告诉你的事》、《我爱笨老板》
二、管理类经典21本
(一)彼得·德鲁克(也译作杜拉克)被称为管理大师中的大师,他的以下代表作,要读精读透.有兴趣的同学对他的书可见一本买一本,多读有益(优先选机械工业出版社):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高级管理者必读的经典之作
《管理的实践》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
《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为学习管理学的学生提供的系统化教科书
《成果管理》、《21世纪管理的挑战》、《旁观者:管理大师德鲁克回忆录》
(二)其他大师的经典之作
1.世界级经典教材哈罗得·孔茨的《管理学》
2.松下幸之助的巨着:《松下幸之助管理全集》(很厚的)
3.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看不见的新大陆》
4.管理大师彼德斯的代表作:《追求卓越》
5.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竞争战略之父
6.金昌为、莫博涅/着:《蓝海战略》商务印书馆,2005年5月
7.(美)柯林斯等:《基业长青》中信出版社平凡的道理,但是却非常有现实价值!
8.(美)斯莱沃斯基等:《发现利润区》中信出版社
2002年6月 比《基业长青》更加实在、细致而真切地剖析了企业通过为客户提供价值而获取利润的成长之道.
9.菲利浦·科特勒:经典教材《营销管理》一印再印,风靡全球.任何一位营销人,不管他涉世未深,还是资历深厚,都受到该书直接的或者间接的影响.
10.威谦·大内:《Z理论》Z理论创始人
11.《兰德决策》这是一本解释如何决策的好书.我们中间大道理懂的不少,但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时却经常范一些低级错误,这本书能教我们一些基本的方法.
12.爱德华·戴明《转危为安》(Out of the Crisis)一书是他最成熟的管理着作
13.迈克·哈默:《公司再造》/《再造企业》20世纪90年代最优秀的一个管理思想家
14.拉里·博西迪《执行》
15.斯图尔特·克雷纳《管理百年》译着海南出版社笔调活泼,极富有吸引力

篇七:读实践论

<<虽有嘉肴>>这篇文言文什么意思?

作品原文
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3)也;虽有至道(4),弗(5)学,不知其善也.是故(6)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7).知不足,然后能自反(8)也;知困,然后能自强(9)也.故曰:"教学相长(10)也.《兑命》(11)"曰:"学学半(12)."其此之谓乎?
作品注释:
⑴本节选自《学礼》.(《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⑵嘉肴:美味的菜.佳,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3)旨:甘美.
(4)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5)弗:不.
(6)是故:所以.
(7)困:不通,理解不了.
(8)自反:反省自己.
(9)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
(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1)兑通“说”,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
(12)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读“xiao”(第四声),教的意思.
.
4作品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是不知道它的甘美的.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知道它的好处的.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知道了不足,这样之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了不懂的地方,这样之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5作品读解
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毛泽东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即使错了,也不敢于承认,使知道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1]

篇八:读实践论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本文提出的见解是什么?应如何理解,评价这一见解?【读实践论】

梅圣俞诗集序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译文:
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穷困潦倒,大概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被推荐去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
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
庐陵欧阳修序.

1.欧阳修的生平与文学主张: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
2.本文写作背景:北宋诗人梅尧臣(字圣俞)一生颇不得意.诗作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风格平淡朴实,有矫正宋初靡丽倾向之意,对宋代诗风的转变有倡导和力行之功,甚受陆游等人的推重.在理论上,他注重诗的政治内容,并认为写诗须“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这一审美创造思想对后世影响颇大.他为梅尧臣的诗集作序,一方面是肯定梅尧臣在矫正宋初浮艳诗风方面的功绩,另一方面也是借以宣扬自己“穷而后工”的文学主张.

全文四段,第一段是从理论上阐发“穷而后工”的文学创作理论.先从辨析“诗人少达而多穷”的世俗观点人手;接着阐明:凡“传世”之诗,皆仕途穷困者长期积优感愤、然后兴于怨刺的产物;最后顺势得出结论;穷而后工.
第二段写梅尧臣其人、其诗.分三层:首层述其生平,突出一个“穷”字;第二层评其诗文,突出一个“工”字;第三层感叹其怀才而不得用于世,将老,可悲,这悲的底蕴还是“穷”和“工”.可以说,这第二段是以梅尧臣为例,用事实证明了“穷而后工”的道理.
第三段和第四段是交待梅尧臣诗集的搜集、整理、编次、作序过程.这是‘“序”应有的内容.从中亦可看出欧阳修对梅尧臣其人、其诗的爱重,从侧面烘托梅诗之工.
作为一本诗集的序言.本文体现了“序”这一文体的应有内容要素:一是应交待成书的基本情况.文章的三、四段完成了这一任务.二是介绍作者及该书有关的思想、创作情况,述评其着作的主要特点.这是作序的主要内容和任务,故而本文的第二段用了较多的笔墨.三是要有作序者的主导思想,而且这主导思想要与该书及其作者密切相关,从而形成融贯全序乃至全书的灵魂.本文一开头就阐发的“穷而后工”思想,就起到了这一灵魂的作用.

欧阳修这篇序文之所以历来受人推重,主要原因在于作者提出了“穷而后工”的创作思想.吴楚材等在《古文观止》中说:“‘穷而后工’四字,是欧公独创之言,实为千古不易之论.”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与司马迁的“发愤而作”说和韩愈的“不平则鸣”说,一脉相承,共同发挥着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创作本原论.
“发愤而作”之语,源于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他认为《周易》、《春秋》、《离骚》、《国语》、《孙子兵法》、《吕览》、《诗经》等,“大抵贤圣发愤而所为作也”,这是对《屈原·抽思》中“发愤以抒情”的继承和发展.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序》中,对这一思想阐发得较简明:“古之圣贤,不愤则不作矣.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呻吟也,虽作何观乎!《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蒲松龄也称自己的作品《聊斋志异》为“孤愤之书”.由此可见,“发愤而作”是中国文论的一个传统思想.
“不平则鸣”之说,语出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韩愈的这一“不得其平则鸣”,是对司马迁“发愤之所为作”的进一步发挥,对后世影响颇大.贺贻孙在《水田居遗书》文集卷三《诗余自序》中说:“风雅诸什,自今诵之以为和平,若在作者之旨,其初皆不平也!若使平焉,美刺讽诫何由生,而兴、观、群、怨何由起哉?”王国维《人间词话》亦云:“古诗云:‘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故‘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由此可见,“不平则鸣”也是中国传统文论的一个重要思想.
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第一段,主要从三个层面阐发了“穷而后工”的创作思想:一是认为“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这里的“穷”,指的是仕途坎坷、人生困厄.坎坷出诗人,困厄出诗人,从概率上看确实如此.二是强调“内有优思感愤之郁积”方能发而为诗.因为“穷”,才能感受真切、思悟深沉、感情激烈,这是文学创作必备的动力和源泉.三是肯定“愈穷则愈工”.工者,好也,美也.这让人想起了孟子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将以上三个层面联系起来看,那就是“穷”则“郁积”深厚、“优愤”强烈,故发而多能成为“愈工”的好诗.这是符合认识论、实践论、创作论的基本原理的.
从侧重点上看,“发愤而作”说强调创作需有一种强烈的激情,“不平则鸣”说强调这激情来之于心中的不平之气,而“穷而后工”说则强调这激情、这不平是源之于人生的穷困郁积.其实这三说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它们相互补充,相互发挥,共同建构了一个关于文学创作本源论的系统学说.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的动力和源泉是什么?这三说都是聚焦于创作主体的内在积累和情感.胸中有,笔下才能有,这是必然.但这三者也没有排斥客观现实的本源意义:“愤”何以生?“不平”从何而来?特别是欧阳修强调“穷”,就把“愤”、“不平”与社会人生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所以说,以“发愤而作”、“不平则鸣”、“穷而后工”三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学创作本源论,是一个既抓住要领、又相当全面的学说,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发扬.
《梅圣俞诗集序》入选教材的最大亮点是“穷而后工”.“穷而后工”是一种文学理论.
我们对文学进行评价、批评,发表种种观点,这些观点从哪里来?有什么依据?这就是关于文学理论问题.
下面简单介绍文学理论的系统、范畴、命题、形式.
中国文学理论主要有儒道两大系统.儒家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孔子提出“诗教”说,主张文学要做到美与善的统一,尽善尽美、文质彬彬;后世韩愈更明确概括为“文以载道”.儒家的礼乐思想,更是从内容到形式奠定了一种社会美学.
道家更注重文学与自然的关系,老子提出“道法自然”(山水以形媚道),认为“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赞美“天籁”之音,认为那不可言说的部分才是最美的,这就启发了中国的意象理论和意境理论.
文学理论系统又包含独特的理论范畴和命题.上面说到的风格、意象、意境等等就是范畴,尽善尽美、文以载道、得意忘言、无我之境、技进乎道等等就是命题,欧阳修提出的“穷而后工”也是儒家文学理论系统的一个重要命题,这个命题又是从司马迁的“发愤着书”和韩愈的“不平则鸣”等命题发展而来的.
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的是:为什么梅圣俞的诗能写得那么好呢?是因为他贫穷,没有饭吃,一辈子都很可怜.当他看到一些很可怜的事,就会对世界产生很大的感慨,很多悲观的看法.所以,他写的诗就很富有感情.
欧阳修说得很清楚.很多人以为,诗人穷,是因为诗词换不到饭吃,所以写诗写得多就会变的穷.而他觉得,这样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那如何解释诗人大多数都是穷的呢?欧阳修认为,并不是诗可以“穷”人,而是“穷而后工”.因为当人贫穷的时候,才比较容易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对世界的看法,所以才能成功.
这种“穷而后工”的看法,是欧阳修的看法.他认为,是因为诗人没有钱,所以才能写那么好的诗.于是,在艺术方面,也有很多人延用了这样的观点,认为艺术并不能“穷”人.但为什么艺术家都那么穷呢?是因为他们“穷而后工”罢了.
对于这种“穷而后工”的说法,后人还有不同的解释.他们说,这个“穷”并非贫穷的穷,而是用功用到尽的意思,是“穷尽心力”的“穷”,所以才能“工”.这真是胡说八道.因为欧阳修的本意并非如此.在《古文观止》中找出原文,无论你怎样看,都看不出他指的是“穷尽心力”的“穷”.他指的确实是贫穷的穷.
所以在中国的传统上,很多人相信,要想成为有成就的艺术家,有钱是不行的,要“穷”才行.
欧阳修的这个观点,我个人认为是胡说八道.我曾经同时读过西方的经济历史和西方的艺术历史.尤其是西方艺术史,在美国加州大学时,因为读得好,曾被当时授课的教授聘为助教.所以我对西方的艺术历史很早就有了认知.当我读西方艺术历史的时候,再看西方的经济历史,一比对,发现他们艺术的发展同经济的发达永远都是一起的.经济一发达,艺术家就涌现.但世界一乱,或者经济走下坡路的时候,就没有好的艺术家出现了.永远都是如此.
所以我就看到,以欧洲的经验来看,艺术的发展是“富而后工”的.这点无可非议.
“富而后工”的观点一定是对的.没钱是搞不成艺术,这是一个必须的条件.有钱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但也并不一定是足够的条件.所以,我随便举一些历史上的例子,它们都是“富而后工”的例子.然后,再看看中国近代、现代艺术的发展,为什么还没有大师出现呢?应该有了吧.为什么还没有呢?
你们要明白艺术家的本性.我自己也常常有些小的意图.你想要让我写文章,你给五毛钱一个字的稿酬,我就给你值五毛钱一个字的文章.你给我一块钱一个字,我就给你值一块钱一个字的文章.你让我写五块钱一个字,我当然不会马虎,要给你值五块钱一个字的文章.若你给到二十块钱一个字,那我整个人就像苏东坡一样了.这是有关人的责任,还有诚意的问题.
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作品在形式上少有西方那样的个人巨着,而是更加注重集体创作,所谓述而不作,为六经作注,因此更多格言式的、点评式的作品,由欧阳修首创的“诗话”就是这样一种机敏轻松的文体.当然中国古代也有《文心雕龙》这样系统严密的文学理论专着.

篇九:读实践论

请问《实践论》和《矛盾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简洁一些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着作.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并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矛盾论》阐述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倾向;矛盾的“统一”,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互为存在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矛盾论》对中国的革命及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这一哲学理论又将推动我们认知科技时代,指导并促进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推荐访问:读实践论有感 读实践论心得

上一篇:读书的小报(共10篇)
下一篇:苦儿流浪记读书笔记(共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