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观后感 作文
观后感《南京南京》今天我看了一部爱国的电影,电影名叫做《南京南京》。在电影上我看到了日本人非人对待中国人的行为,把南京三十多万人都给杀了。行刑的手法有很多,例如又用火烧的,被水淹死的,还有被机枪射死的······电影的后半段,我看到了有两个人活了下来,我的心里有了些许安慰,激动的我猛跳起来大声地说:“还有生命存活了下来!好啊!!”日本人之所以不能完全的杀死所有中国人,那是因为我们中国人有骨气,能够鼓足勇气去面对眼前所处的艰苦处境和种种困难。有人说是中国人事先杀死了许多的日本人,然后日本人才会在中国大陆上大肆屠杀,我不相信事情是这样,于是去查询这段史实,是日本人先来到中国的土地上来侵略,而且还残忍的杀害我们同胞。在南京,日本人将我们的同胞的头颅砍下来,将其挂在高高的城墙上,看到这,我心中愤怒的焰火顿时燃烧,恨不得拿起大刀将他们的头颅也砍下来······爸爸告诉我,有一种叫做万人坑的地方,里面埋着的是我们几十万南京同胞,如今那坑里到处都是骸骨,听上去就感到毛骨怂然。爸爸说:“南京城的富饶是因为我们南京同胞们那爱国敢于为祖国而献身的精神感动了老天,老天才会是南京能够那么繁荣。”听到这我不禁开心的笑起来,天真的说到:“噢,我知道了,难怪南京这么有名呢。我一定要考上北大清华,为祖国的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部电影让我感到了中国人民雄厚的爱国情操和敢于面对困难,是中国人的骨气和敢于为祖国而献身的精神让日本人不能够继续在中国的土地上猖獗,一想到如今祖国的发展,同时也让我明白如果没有日本人对中国的迫害,中国可能还是落后于世界的潮流~~~张颖2011-7-30
求《南京!南京!》观后感(300字)
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一部爱国影片《南京,南京》,看了以后,心情特别沉重.
《南京,南京》反映的是1937年日本进驻中国南京进行大屠杀的真实写照,惨绝人寰,或许电影对真实还有所保留,但是这已足够了,足够让我们了解历史,让我们体验当时处于战争悲惨的生活.
画面中,无数投降的士兵和平民从各个方向被驱赶至一起,被淹死,枪杀,活埋,烧死,如退潮一般倒下,画面残酷的令人目不忍视.南京,成了真正的地狱.
陆建雄,小江,唐先生,姜老师,代表了南京城中无数伟大的中国人.在这座生死之城中,还有什么比活着更恐怖,还有什么比子弹更无敌,还有什么比抵抗更需要勇气,他们不会躲避,也不需要更多的言语,只是和中国站在一起,用牺牲,证明我们不会放弃.
整部影片弥漫着一种残酷的压抑和绝望,只有结尾才稍稍燃起温暖的希望.被角川放走的小豆子在原野上肆意的奔跑,大笑,代表着中国的希望,明天虽然依旧残酷,但希望已经传递下去.
影片以近乎残忍的镜头语言,再现了那段滴血的历史,让每一个看过的人记住南京,记住前辈留下的血.同时,也提醒我们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幸福.
回想整部影片,整理脑中的近代史资料,我们如今能做的,就是时刻将祖国放在心中,勿忘国耻,要有知耻而后勇的精神.让我们一同从历史的河流中吸取经验.通过自己的努力,奋发,把祖国建设的更强大,更美好,让她站在世界地位之巅上.
求《南京!南京!》观后感 650字的初中作文
.《南京!南京!》,读这个片名,像是读一份加急电报:捧着电报的双手在不住颤抖,心跳激烈加速,浓浓的不详兆预感在撞击心鼓.当然,史实要这个譬喻残忍无数倍、紧急无数倍、恐怖无数倍,绝望无数倍,伤心无数倍.那种兵临城下的岌岌可危,那种家破人亡的深悲剧痛,那种辱妻杀子的莫大污耻,那种朝不保夕的极度忧惴,那种茫无涯际的杳渺切盼……是今人尽最大所能仍无法完全感受的.今人能做的是,静静坐在影院里重温记忆,劳劳记住曾经的腥风血雨,时时鞭策己身以国难家仇……
果真,这是一部叫人倍感沉重的影片.黑白的胶片、剧烈抖动的镜头,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你安静地坐在放映室的角落里,阴郁的氛围立刻席卷全身,将你拉回七十二年前那惨绝人寰的争战里头,然后你开始了观影之旅,因为身临其境的错觉,你随着片中的人物(中国百姓们)一起紧促呼吸、心惊胆战、悲痛哀凄.日军面对古城墙惊呼时,尚有一丝民族自豪感,但是眨眼间,随着震天动地的炮响,美好的感觉飞灰湮灭,转而为死亡逼近的惊恐不安占据.这是影片带给观众的,其实更是惨痛的历史留下的不灭印记.所以,真正为《南京!南京》赢得惊人票房的,不是导演陆川,不是宏大的演员阵容,不是独特的视角,也不是高水准的制作,而是南京大屠杀题材本身.架设在如此严肃、如此沉痛、如此宏大、如此刻骨铭心史的基础上,影片想不成功都难,想不叫座都不可能.
------非原创
观《南京!南京!》有感 作文
昏暗的背景,震耳的枪炮声,黑烟弥漫在整个南京城上空
……1937年12月,蒋介石弃城远,留下了少数的战士,以及,无辜的百姓……
影片塑造了无数美的人,美得事,我最佩服的人是一名女性。她姓姜,所有人都尊称她为姜老师,她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她手无缚鸡之力,却用智慧同日本人周转,为了自己的同胞,更是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自始至终,她都是一个理智又有主张的新女性,但是,在那个动荡不安,甚至可以称之为肮脏的时期如此高洁且又美丽的女性如何能不受侮辱?于是,为了尊严她毅然选择了死亡!干干净净的来,清清白白的去,她的勇敢,她的聪慧,她的自尊自爱,无不让人发自内心的感到敬佩!她有着支撑自己的傲骨,使她能够用高昂的头颅觑视日军的所作所为,她更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傲气,使她不愧为一个中国人!
的确,残暴的战争塑造了无数英雄儿女,可是,它也曾使人迷茫,使人犯错,甚至错到要使人出卖自己的良心,背负上“汉奸”的骂名,但是,一辈子如此的人又有多少,不管是谁,只要他还是个中国人,只要他身上流着中国人的血液,就一定会有良知被唤醒的一天。影片中,一个“汉奸”的形象在我脑海中是那般深刻!唐先生,一个曾经懦弱,胆小,甚至在纳粹身后寻求庇护,面对同胞的离去早已麻木,却为了自己家人的安全不惜与日军做交易的人,但当他发现日军的出尔反尔后,心底的正义终于觉醒了!他笑着做了日军的活人靶,对于日军的同情,他坚决的拒绝了,他要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留住自己作为中国人的尊严,此时的他,早已不是汉奸,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人!他还坚定地告诉每一个日本人:我的太太又怀孕了!是的,他要告诉每一个侵略者,你们可以结束一个又一个人的生命,可你们阻止不了无数新生命的诞生,不管是早已通往永生还是新生的生命,我们都会为自己的祖国争夺权力,为她的奋起拼尽全力,只要我们有希望,只要我们有信念,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中国未来那美好的蓝图就不是空想!
在整部影片中,我最难忘的镜头则是南京城仅剩的国民党军人准备被枪决时的场景。这些中国的热血男儿挺直腰板儿,高昂起胸膛,直视眼前的枪支弹炮,他们没有丝毫畏惧!为了表达自己视死如归以及保家卫国的决心,他们呐喊着:“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直到死前最后一刻,战士们依旧牵挂着自己伟大的祖国,他们的希望仍旧不曾破灭,他们坚信,我们的祖国总有一天会屹立于世界之林!没错,带着先辈们坚定的信念,我们的祖国一路走来。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成功举办各种国际盛事,一步一个脚印,一天一天崛起,她走除了历史的阴霾,她已被整个世界重新认识!《南京!南京!》这部影片的最后,一个美好天真的少年逃出了死神的魔爪,她吹着蒲公英,开心地笑着,跑着,昏暗的背景渐渐变成了彩色,给我的内心带来了一丝暖意,更充满了希望!
我终于明白现在这幸福的生活原来来得是那般不易我对自己曾经荒废的时间的做法感到愧疚,所以今天的我们在珍惜的同时更要铭记国耻,奋发图强,因为历史告诉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我们虽不能改写历史,却可以避免历史的重演!在此,我向大家发出号召:让我们明确目标,好好学习,奋发向上,为了不让先辈的血白流,为了不让他们白白牺牲,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为了全世界永久的和平,努力奋斗!
紫峰大厦观后感 作文
今天我和我的爸爸妈妈来到了南京的紫峰大厦。
紫峰大厦是南京最高峰,中国十大地标世界第七高楼。而我呢,则是这个世界第七高楼的第44233位攀登者。
紫峰大厦也叫绿地广场。紫峰大厦(GreenlandSquareZifengTower),位于中国江苏省省会南京市绿地广场,发展商是上海绿地集团及南京国资集团。南京绿地广场?紫峰大厦选址位于南京南鼓楼区鼓楼广场,东至中央路,西至北京西路。鼓楼周边区域有玄武湖、北极阁、鼓楼、明城墙等历史文物古迹;该地段是南京城区的中心点及城市的制高点,周边远景尽收眼底:东可眺望紫金山、西可望长江、南有雨花台、北有幕府山。2010年12月18日,正式落户南京鼓楼广场。
十朝古都南京的核心鼓楼广场,崛起的381米地标建筑绿地广场·紫峰大厦,则是由SOM建筑事务所担纲,在历史淤积深厚的南京,在查阅了大量南京的史料,深刻解读城市文化之后,史密斯设计师在建筑中融入了中国古老的蟠龙文化,蜿蜒流淌的扬子江以及花园城市的意象,独特的单元结构三角玻璃幕墙如龙鳞延建筑盘旋而上,阳光下巨龙奋起,辉映南京的城市气质。
紫峰大厦的选址存在着一些争议。它坐落于鼓楼地区,古典建筑和民国建筑林立,紫峰大厦对这些建筑造成了景观破坏。例如,南京大学北大楼(1919)是一座有百年历史的文化建筑,是百年名校南京大学的标志性建筑。由于背后的这座现代化高楼紫峰大厦的新建,风格上和原有旧建筑有些抵触,造成传统建筑的视野和视廊不通畅,景观改变,视觉背景被污染,文化风貌收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也是很多城市遇到的问题,发展和传统的矛盾总是困扰着城市设计师。
而且我告诉你站在上面看到地下的太阳能就像一块小电池一样。
听了我的介绍,怎样很想去吧,它位于南京南鼓楼区鼓楼广场,鼓楼转盘西北角,中央路和中山北路交叉口,地铁一号线鼓楼站4号出口西北侧。
心动不如心动赶快去参观一下吧。
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实验初中初一:柏登宇
爱国主义影视片 观后感
求一篇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的影视片观后感
急 限两天时间 快 马上就要交了
-------观《举起手来》有感
故事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大山沟里,讲述了一群正义的中国人民与外贼抵抗,剿灭侵略者的故事.其幽默搞笑的表演令人忍俊不禁,在捧腹大笑之余,我深深地为他们英勇的行为叫好,被他们大勇无畏的精神所感动.我陷入了沉思:
这部电影以幽默的语言和搞笑的动作向我们呈现了一的历史史实.翻开中华民族的史册,从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到八国联军侵华,再到1937年日本鬼子践踏到中国这片土地……一百年来,中华民族被侵略、被侮辱、被欺压,被戴上“东亚病夫”的帽子……侵华战争,多少无辜的中国人被屠杀,被蹂躏,直至日本到现在还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的史实.为什么?因为中国清朝的闭关锁国,政府的软弱无能,自不量力,更是因为中国的落后,贫穷才处处受人欺压.“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历史的所有屈辱不正印证了这句话吗?
为了使我们的祖国不再受欺侮,为了不再发生战争中那些血腥的事件,为了使南京大屠杀的悲剧不再上演,我们就必须振兴祖国,是祖国更加强大.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我们这一代的青少年是新世纪的曙光,是建设祖国美好未来的希望,我们的努力奋斗,关系着祖国的振兴;我们的刻苦学习,关系着祖国的富强!
历史为我们敲响警钟:知耻而后勇!新一代的青少年,同龄人,让我们努力吧,为了我们的祖国而奋斗!【南京南京观后感】
求一篇参观鲁迅博物馆的观后感,600字以上吧,谢谢啦
参观鲁迅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今年十月十九日,是中国文化巨人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纪念日.这周三,我系分团委组织05级各支部成员参观了鲁迅博物馆.
博物馆坐落于阜城门内大街,是国家文物局直属的国家级博物馆.是鲁迅在北京四处故居中唯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处遗址.
步入馆内,首先进入眼帘的是鲁迅先生的雕像,鲁迅先生的脸上依然是那坚毅的表情,他的手中依然握着那只战斗用的钢笔.
馆中按时间顺序以手迹、照片、 图片形象地展现了鲁迅不朽的-生.其中有新发现的鲁迅地质佚文手稿,也有与我们熟悉的作品密切相关的文物.如《阿Q正传》的唯一一篇残稿、鲁迅20多岁时所写《自题小像》手稿、鲁迅在仙台医专时的解剖学笔记等等,都是十分珍贵、难得一见的珍品.
站在仿真的三味书屋前, 我仿佛看到了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市井栏,高大得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又仿佛听到了油蛉低唱,蟋蟀们的琴声.
站在鲁迅先生的照片前,注视着他始终坚定犀利的目光,我仿佛看到了鲁迅先生眉头紧锁,奋笔疾书的“战斗”场面,仿佛听到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深沉呐喊.
走出展厅,我们又参观了鲁迅先生的故居,七十年时光流逝,这座故居中的一切却都保存完好.在那间有名的“老虎尾巴”--不足九平方米的鲁迅工作室内:一张普通的三屉桌上,高脚煤油灯、“金不换”毛笔、砚台、文具……摆放如昔,令观者睹物思人.庭院中,两株鲁迅当年亲手栽种的白丁香树,虽已年近古稀仍然枝繁叶茂.时至四月,丁香花开,清香缕缕,分外宜人.
参观结束,虽然我离开了博物馆,但鲁迅先生的执着和坚毅将一直鞭策着我!
参观鲁迅博物馆有感
鲁迅博物馆坐落在白塔寺附近.(删)我们(删)踏着春天的脚步,我们走进了坐落在白塔寺附近的鲁迅博物馆.首先我们参观了鲁迅的故居,导游告诉我们:鲁迅做过什么,住在(那)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记住人们对他的评价,(删)他的精神(.鲁迅是)他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的精神.在鲁迅书房的东墙上挂着一幅画《三个士兵和一个妇女》,他时时刻刻用这幅画来激励自己拯救人民.(删)
随后我们进了展览厅.这里记录着鲁迅的一生,这里陈列着关于鲁迅的一切,这里充满了人们对鲁迅的思念.随着导游一字一句的解说,我们在慢慢走进鲁迅的世界.鲁迅出生于破落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学,1902年留学日本学以后痛感于医治麻木的国民精神更重于医治躯体病痛,便改行提倡文艺运动.1909年回国以后在北京厦门广州人国教,并参加了新文化运动.1926年定居上海,从事文学写作.1936年去世.鲁迅用他毕生的精力来写作来拯救中国麻木不仁的国民.
参观完鲁迅博物馆后,我回想着自己看到的一切(,).那深深(的)地刻在课桌上的“早”字已深深的刻在我心里.鲁迅用一个字来勉励自己.然而外因是事物的条件和环境,是靠内因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和动力.即使外界施加多大的压力,只要你决心不改,没有人能改变你.(删)一个字不能使人怎么样,但是这个字早已刻在鲁迅心里了.他的决心令人感叹不已.我们也应该这样.面对自己的缺点,自己的坏习惯,找个克服的办法,把它铭记在心,一天天把缺点克服掉.鲁迅的决心真令人感叹不已——自那以后鲁迅再也没有迟到过(删).
鲁迅对瞿秋白的感情感动了我.他对瞿秋白的友谊是 兄弟般的.鲁迅不光说到了,而且做到了.在瞿秋白被追捕时,鲁迅不怕被连累毅然让瞿秋白住在自己家里.在瞿秋白的追悼会上,鲁迅不顾朋友家人的劝阻,不仅来了,还作了演说.这种感人至深的(感)友情,这种为了朋友把自己置身度外的精神,这种说到做到的(原则)气度,(不知道)值得我们去体会、去揣摩、去学习.吗?天地间的海誓山盟多了,谁又能说到做到呢?(删)
鲁迅为了事业拼搏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鲁迅为文学事业不畏国民党迫害,这一点就足够我们去学习了.当我们在学习上遇到难题,我们就退缩;当我们的学习成绩不如意时,我们就灰心;当我们学习道路上,出现了荆棘,我们不敢去披荆斩棘.而鲁迅为了事业,为了国民,不管荆棘冰山,他都跨了过去.我们也应该这样,为了学习,不管前面是荆棘还是冰山,都应该去拼搏去努力.
这些就是我参观鲁迅博物馆的心得吧!
凝望鲁迅——参观鲁迅博物馆有感
静静地走在鲁迅博物馆的展览厅里,站立在先生的遗像面前,用心去体验那个血与火的年代,去感受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个人勇气,看着用实物和图片记述的鲁迅战斗的历程:从绍兴到南京,再到东京......到最后的逝世地上海,先生战斗的足迹在我面前展现出来,我思潮起伏,心绪难平,不禁为先生不平凡的一生所叹服.
鲁迅笔耕一生,战斗一生,始终为人民,为民族,为真理而战,他是一面鲜艳的战斗旗帜,他是那个时代的“另类”、“叛逆”,一个属于那个时代的人却拥有了不属于那个时代的思想.鲁迅,注定是孤独和寂寞.中国文化和中国士大夫向来有着“恕道” 和“中庸”的传统.而深受中国文化浸染的鲁迅,却大大出格于那个时代,他一反传统文人的形象.以独特的眼光发现了中国封建上社会几千年来吃人的本质.他终其一生不停地批判,论战,反击.对封建就礼教旧传统的批判,对中国历史和国民性的批判,其批判深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他始终洋溢着战斗的激情,他以犀利的笔锋揭示了中国传统理念卑污的一面,描写了中国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揭露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的精神创伤.祥林嫂,华老栓,孔已己......,鲁迅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形象对封建思想和社会制度进行了批判进行了拷问,并通过这些警醒世人,惊醒“铁屋子”里的人,号召人民去进行“绝望的反抗”,对社会更对人身禁锢的反抗,对于这种反抗的结果鲁迅是有信心的,他相信“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这是鲁迅对人民和民族的希望.于是夏瑜的“坟”上有了花圈,在《故乡》的结尾出现了“一轮金黄的圆月”.鲁迅对民族与社会的清醒认识和批判,恰恰反映了对民族的关心和热爱,“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深厚民族情结的最真切的写照.
鲁迅先生为真理而战,他一生树敌无数,战斗不息,他与他们的战斗并不因个人恩怨而起,他对他们的斗争并不是传统中国文人的意气之争.“横眉冷对千夫指”,他不会对某个人作出评价,只是将某个人在一时一地的言行作为典型加以剖析,而被他点名的人物并不代表其本人,而是指那个特定的年代里,中国人的一种社会类型和一种现象.鲁迅说他自己是“没有私敌,只有公仇”这是他和他的敌人所承认的.先生逝世以后,上海万人公祭,其中就有他生前的论敌,他们是专程来为鲁迅先生送行的.
像许多先行者一样,鲁迅在历史的时空中留下了他孤独奋战的身影.如今,时代正在改变,一切已经或正在或也将要改变,但我坚信,历史中会有一些人或物将会永久地驻留,滚滚逝水不会将他淘去,茫茫时空不会使他的光芒有丝毫的黯淡.鲁迅,中华民族的一座丰碑,将永远屹立!【南京南京观后感】
读《天鹅牧场》有感 作文
2013年的暑假,我读了一本书,这本书是关于“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儿童生态道德教育”的书。这本书的作者是自然之子——格日勒其木格·黑鹤写的。
这本书共收入了黑鹤7部中短篇小说,是他中短篇的精粹之作。
这本书的名字叫:《天鹅牧场》,在这本书中,最吸引我的,是第一篇故事——《滑雪场的雪橇犬》中的一句话:“它已经跑过来了,无论我是否愿意,显然它都要发泄自己久别重逢时应有的激情。”
这句话深深的吸引着我。因为,这是一只名叫“哈克”的忠厚的雪橇犬。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哈克是一只被抛弃的狗,它的主人抛弃了自己,可哈克却没有去忘记主人、恨主人,而是把主人铭记在心。可哈克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呢?为了报答主人对它的养育之恩,也为了有一天能见到主人,与主人重逢。
正如文中所说“它已经跑过来了,无论我是否愿意,显然它都要发泄自己久别重逢时应有的激情。”哈克见到一位和自己主人相像的人——作者,便不顾一切冲上去与“主人”重逢。这说明了哈克与主人多年没有在一起啊,也表现出哈克是多么的期盼与主人见一面啊!
在哈克冲上来的那一瞬间,作者表现的非常自然,并没有想这只狗想要干什么。这里说明了作者养过狗,对犬类很了解。从中也表现出作者亲近与大自然,热爱动物。
在《天鹅牧场》中,你可以了解到一些知识:东北着名的四不像,喜欢睡床的熊……一切答案都在《天鹅牧场》!
江苏南京白下区南京市马府街小学六年级:李昕
读《屠刀下的花季南京1937》有感 作文
屠刀下的花季,首先是这本书的封面吸引了我,一个穿破旧棉袄的男孩挎着包袱,眼睛眯成一条缝,脸上充满了绝望,后面却是千年古城南京。南京大屠杀一段国人永不能遗忘的历史。
如果说,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大伤疤”,那么,完全有必要让中国青少年正视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因为点点滴滴的历史记忆,都是流淌在我们身体里的“血液”。这里,既有金色的光荣、蓝色的梦想与七彩的欢歌,也有血色的黄昏、狰狞的屠刀与决死的反抗。我们走不出民族的历史,正如我们走不出自己的皮肤。
这本书从南京的历史写起,到南京大屠杀始末、南京大轰炸、南京的陷落!介绍了在南京大屠杀英勇牺牲的英雄,和花季少年在南京大屠杀悲惨的经历,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吴宫花草、晋代衣冠、明祖殿堂、天国烽火,记载着多少惊心动魄的史话,传颂着多少可歌可泣的传奇。1937年,凶残的日本侵略者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血流成河,遍地衷鸿,名城毁于一旦。我读了这本书,深刻地体会到,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呵,曾遭受到多少难以想象的痛苦折磨。尤其看到那些震撼人心的数字,30万人死亡不论妇女儿童,凡中国人一概都杀,房屋全部放火焚烧,你能想象的出来当时情景吗?
这也是一部献给大屠杀中青少年的书。豆蔻年华的悲惨生活。青春梦魇的泣血告白,都成为他们心中永远的伤痕。亲爱的青少年朋友们,当我们在春花烂漫的公园与父母亲友欢聚,当我们晚饭后倘佯在灯火阑珊的街头,当我们迎着朝霞唱响嘹壳的歌声,可曾会想起那些同龄人?可曾想到,和平幸福的生活,是多么珍贵,多么来之不易!
同时,这也是一部献给反抗者的书。我们绝不是待宰的羔羊!许多平凡的中华儿女,包括广大青少年,不但挺身抗暴,且相互帮助,见义勇为,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尽管他们的抵抗,是如此悲壮而惨烈。但他们以鲜血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我们也要感谢那些在屠杀中勇敢帮助难民的外国人。他们用良知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悲剧,也见证了中华民族不屈的反抗。
这更是一部献给未来者的书。1949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重放青春的南京,经过几十年建设,已变成闻名国际的现代化大都市。可是,青少年朋友们,可曾知道喔然屈辱的历史一去不返,但在日本国内,却依然有人否认南京大屠杀。有人参拜靖国神社,有右翼分子认为中国造假,前事不忘,后世之师。面对那些铅黑色、沉重的历史,我们不应忘记,是中国共产党。让那心酸耻辱的一页永不再重演;面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我们更应牢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能走向繁荣富强,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我们在希望的烛光中,安慰无辜死者的灵魂,增长爱国情怀;让我们在悠悠的钟声下祈祷,让和平之鸽永远飞翔在蔚蓝的天空!
“美丽中国”读后感
暑假里,刘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一本书,名叫《美丽中国》。书里介绍了祖国美丽的自然风光,其中清澈的丽江水,洪泽湖南岸的老子山,海边的秦山岛以及南京的秦淮河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特别让我感到自豪的是书中介绍了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的秦淮河。秦淮河就在我的家乡南京,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南京的母亲河,历史上极富盛名。这里素为“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更兼十代繁华之地。从东水关至西水关的沿河两岸,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的居民地。六朝时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宋代开始成为江南文化的中心。明清两代,尤其是明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沿河有多处原始村落遗址和大小市集100多处,沿途的自然风光旖旎动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是十里秦淮最繁华的地方。金粉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桨声灯影构成一幅如梦如幻的美景奇观。独立伫立在“秦淮画舫”之上,观桨声灯影中秦淮河的妩媚,听声声悦耳的江南丝竹,思绪漫飞,体味那种荡漾在无数文人心头的酸楚......让人产生更多的回味。
但是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和经济的繁荣,为我们提供了更优越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可另一方面也造成严重的生态系统破坏,资源被过度利用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听妈妈说她小时候的暑假可以在清澈的小溪中游泳捉鱼,夜晚可以看到一闪一闪飞舞的萤火虫,欣赏空中壮观的银河,听着青蛙的蛙鸣入睡。而这些我一样也享受不到,游泳只能去游泳池,因为江河都被污染了,每次从长江大桥上经过时看见昏黄浑浊的长江水不禁为我们的母亲河感到伤心,天空经常是灰蒙蒙的,空气中总是弥漫着汽车尾气的呛人味儿,城市被钢筋水泥的建筑所包围,绿色离我们越来越远,野生动物我只能通过电视节目“动物世界”去了解。
欣慰的是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对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人们积极投身到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比如为了保护南京紫金山的中华虎凤蝶,《金陵晚报》开展了组织自愿者登山捡拾垃圾,达到让紫金山畅快呼吸的目的。现在这项活动已经有越来越多更多的南京人参与,并成为南京市的一张环保名片,幸运的被录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中。
环境保护,要从节约每一滴水,保护每一棵小草,捡拾起每一片废纸做起,让我们为建设“美丽的中国”的伟大目标而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推荐访问:南京南京观后感1500 南京南京观后感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