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堂网
 观后感 |  手机版 

栏目类型

观后感

孩子梦想电影观后感(共10篇)

时间:2018-06-20 来源:观后感 点击:

篇一:孩子梦想电影观后感

梦想观后感

有一本书叫《生活的镜子》,其中有一篇叫《梦想》,文中有个叫戴维的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上了内阁大臣,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然而,别同学有的没实现儿时的梦想,让我更奇怪的是有的人居然还没有身份.读完这篇文章我才知道,戴维虽然是个盲童,但是他没有被自己的弱点吓倒,而是一直向他的梦想去努力,从未放弃过,经过不断地努力,所以他成功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也不知不觉得想起了我的梦想,我的梦想不最伟大的,也不是最广博的,但是对我来说却非常重要----考上一个好大学,分到一个好岗位,让长辈多省点心.但看似简单,真正实现还是很不容易的:不好好学习,努力读书,怎能考上一个重点大学?其实一个梦想,会联系到很多事情的发展.
人就应该像书上提到的戴维那样不放弃自己的梦想,要把梦想牢牢地记在脑海里,不能忘记,时刻提醒自己:所要得到的是要付出相对的努力的.
读了这篇文章,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要想成功,比如:上课要专心听,做作业不能拖拉,又要认真,又要快.要多看课外书,使自己掌握得知识更加丰富,打好基础.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问明天的光辉而奋斗:为美好的未来做迎接准备;人生便是为了理想、目标、奋斗,才散发出光芒的.
追逐梦想,打造美好人生!【孩子梦想电影观后感】

篇二:孩子梦想电影观后感

观电影【白芳礼】有感
要求500字以上,越快越好【孩子梦想电影观后感】

一位年逾九旬的病弱老翁,一辆破烂不堪的旧三轮车 白芳礼
一个老人无私奉献的感人情怀,白芳礼老人生前照片(20张)一个二十年助学的惊人神话 白方礼长子白国富说:“媒体多将老人的名字写为“白芳礼”,应是笔误,老人身份证上的名字为白方礼.” 白芳礼祖辈贫寒,13岁起就给人打短工.他从小没念过书,1944年,因日子过不下去逃难到天津,流浪几年后当上了三轮车夫.靠起早贪黑蹬三轮车糊口度日,经常挨打受骂,让人欺负,再加上苛捐杂税,终日食不饱腹.解放后的白方礼,靠自己的两条腿成了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模范,也靠两条腿拉扯大了自己的4个孩子,其中3个上了大学.同时,他还供养着20岁就守寡的姐姐,并支援侄子上了大学.一个不识字的老人,对自己能用三轮车滚出一条汗水之路,把子女培养成大学生感到无比欣慰.老人的儿子回忆说,父亲虽然没文化,但就喜欢知识,特别喜欢有知识的人,从小就教导他们好好学习,谁要学习不好,他就不高兴.1974年白芳礼从天津市河北运输场退休后,曾在一家油漆厂补差.1982年,老人开始从事个体三轮客运.每日里早出晚归、辛劳奔波,攒下了一些钱.白芳礼事迹感动人心(20张) 1987年,已经74岁的他决定做一件大事,那就是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 白芳礼
这一蹬就是十多年,直到他将近90岁. 1987年,相当于绕地球蹬了几十圈的74岁的白芳礼正准备告别三轮车时,一次回老家的经历使他改变了主意,并重新蹬上三轮,开始了新的生命历程. “娃儿,大白天的你们不上学,在地里跑啥?”白芳礼在庄稼地里看到一群孩子正在干活,便问.娃儿们告诉这位城里来的老爷爷,他们的大人不让他们上学.这是怎么回事!他找到孩子的家长问这是究竟为啥.家长们说,种田人哪有那么多钱供娃儿们上学.老人一听,心里像灌了铅,他跑到学校问校长,收多少钱让孩子们上得起学?校长苦笑道,一年也就十几块钱的,不过就是真有学生来上学,可也没老师了.老人不解,为嘛没老师?校长说,还不是工资太少,留不住呗. 这一夜,老人辗转难眠:家乡那么贫困,就是因为庄稼人没知识.可现今孩子们仍然上不了学,难道还要让家乡一辈辈穷下去?不成!其他事都可以,孩子不上学这事不行! 在家庭会上,白芳礼老人当着老伴和儿女们宣布:“我要把以前蹬三轮车攒下的5000块钱全部交给老家办教育.这事你们是赞成还是反对都一样,我主意已定,谁也别插杠了!”别人不知道,可老伴和孩子们知道,这5000元钱,是老爷子几十年来存下的“养老钱”呀!急也没用,嚷更不顶事,既然老爷子自己定下的事,就依他去吧. 随后,老人便分两次将5000元捐给了家乡白贾村,建立起一个教育奖励基金会.村里人为了表示谢意, 白芳礼
将一块写着“德高望重”的大匾送到了白芳礼家. 那以后,老人又蹬上了三轮车.像往常一样,儿女们在老爷子出门前,都要给他备好一瓶水、一块毛巾,一直目送到街尽头.白芳礼呢,一切还是那么熟悉,但心里却比过去多装了一样东西,就是孩子们上学的事. 尽管一样蹬车挣钱,白芳礼却有自己的“生意经”.今年60岁的张师傅回忆说,16年前白芳礼经常在天津站附近拉活,那时就认识了同行白芳礼,别人拉车是为千方百计挣钱养家,而白芳礼却连续把劳动所得捐献给公益事业; 还特别在他的三轮车上挂起了一幅写着“军烈属半价、老弱病残优待、孤老户义务”字样的小旗,公开宣布对部分乘客实行价格优惠. 1994年,时值81岁高龄的白芳礼在一次给某校的贫困生们捐资会上,把整整一个寒冬挣来的3000元钱交给了学校,校领导说代表全校300余名贫困生向他致敬.老人一听这话,思忖起来:现今家里缺钱上学的孩子这么多,光靠我一个人蹬三轮车挣的钱救不了几个娃儿呀!何况自己也老了,这可咋办?老人的心一下沉重了起来.回到车站他那个露天的“家”后,老人硬是琢 白芳礼
磨了一宿,第二天天还未亮他就把儿女家的门给敲开了. 儿女们看老人气喘吁吁地挂着一身霜露,不知有啥急事.老爷子要过一碗水,拍拍衣襟上的尘土,说:“我准备把你妈和我留下的那两间老屋给卖了,再贷点钱办个公司.名字都想好了,就叫‘白芳礼支教公司’.”儿女们你看我,我看你,说:“爸,您老看怎么合适就怎么办吧.”老人乐不可支.“爸,我们嘛也不担心,就是担心您老这么大年岁还……”白芳礼朝儿女们挥挥手,说:“啥事没有,你们开口支持我办支教公司比给我买罐头、麦乳精强百倍.”老人猛地一按车铃,伴着清脆悦耳的“丁零零”声,消失在晨雾之中.不久,由市长亲自给白芳礼老人在紧靠火车站边划定的一块小地盘上,全国惟一的一家“支教公司”———天津白芳礼支教公司宣布正式成立.开业伊始,他对受雇的20来名员工非常简明地说了办公司的宗旨:“我们办公司要规规矩矩挣钱,挣来的钱不姓白,姓教育.所以有一分利就交一分给教育,每月结算,月月上交.” 别看称“白芳礼支教公司”,其实它起初只是火车站边的一个 8平方米的铁皮小售货亭,经营些糕点、烟酒什么的,方便南来北往的旅客.售货亭上面悬挂着一面南开大学献给老人的铜匾,写着“无私资助志在其才”,使这间售货亭显得格外光彩.凭着卖掉老屋的1万元和贷来的钱作本钱,慢慢地雪球越滚越大,公司由开始的一个小亭子发展到后来的十几个摊位,连成了一片.最多一月除去成本、工钱和税,还余1万多元的利润. 不知道的人以为白芳礼老人当了董事长,这下可以坐享清福了.可是他不但照常蹬三轮车,而且加大了对自己的压力.他为自己规定了每月收入1000元的指标,每天要挣30到40元.“我还是像以前一样天天出车,一天总还能挣回个二三十块.别小看这二三十块钱,可以供十来个苦孩子一天的饭钱呢!”这就是一个耄耋老人的精神世界.他尽自己的全部所能,烘托着一片灿烂天空,温暖着无数莘莘学子. 白芳礼
白芳礼老人每月都会把自己省下来的钱拿到附近的学校给困难的学生当生活费,而已是风烛残年的他,却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 老人蹬三轮车的时候,从头到脚穿的是不配套的衣衫鞋帽,看起来像个乞丐.“我从来没买过衣服,你看,我身上这些衬衣、外裤,都是平时捡的.还有鞋,两只不一样的呀,瞧,里面的里子不一样吧!还有袜子,都是捡的.今儿捡一只,明儿再捡一只,多了就可以配套.我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穿着的东西没有一件是花钱买的.”除了不买衣帽鞋袜外,连吃的东西他都尽可能地节省.他的饮食极其简单,经常是两个冷馒头加一瓶凉水,就一点点咸菜.很多时候由于拉活需要,白芳礼老人走到哪就睡在哪,一张报纸往地上一铺,一块方砖往后脑一放,一只帽子往脸上一掩,便是他睡觉前的全部准备“程序”. 为了能多挣一点钱,老人已经好多年不住在家里,特别是老伴去世后他就以车站边的售货亭为家,所谓“床”,只不过是两摞砖上面搁的一块木板和一件旧大衣.冬天,寒风习习,夏天,骄阳似火,在一层薄薄铁皮的售货亭里,老人度过了一个个酷暑严冬.后来市政府号召要整治车站街道环境,小卖铺、小亭子都得拆掉.老人带头响应政府的号召,拆了他的这些小亭子.没有“屋”了,他为了仍能够拉活,就用块摊开的塑料编织袋布和四根小木杆撑起了一个只有半人高的小棚.暴雨之后,经常能看到老人在太阳下晒被雨水浸湿的被褥. 白芳礼老人就是这样,节衣缩食把自己蹬三轮车的所得全部捐给了教育事业.下边是老人捐献的不完全记录: 1988年为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5000元,1989年为天津市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800元,1990年为沧县大官厅乡教育基金会捐款2000元,1991年为天津市、河北区、津南区教师奖励基金、北门东中学和黄纬路小学等,共捐款8100元.1992年 白芳礼
为“希望工程”和家乡白贾村小学,捐款3000元.1993年,为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 捐款1000元.1994年为天津市河北区少年宫捐款1000元. “白芳礼支教公司”成立后,老人每月都向天津的几所大学、中学、小学送去数额可观的赞助费,这些所谓的赞助费实际上就是他的“支教公司”全部税后利润.南开大学学工部老师刘唯真回忆,白芳礼老人从1996年开始,每个月都要向学校捐款 1000元,总额近3.4万元,200多名南开大学的贫困学生得到了资助;此外,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也都收到了白大爷捐出的不同数额的支教捐款. 曾经有人计算过,这些年来,白芳礼捐款金额高达35万元.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轮车收5角钱计算,老人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劳累. 白芳礼从没想过要得到回报.捐助的款项,也大多是通过学校和单位送到受助学生手里的,老人从没有打听过学生的姓名.有人试图在老人那里找到曾经被资助的学生名单,但只发现一张他与几个孩子的合影———这是唯一的一张照片.当问老人对受他资助的孩子有什么要求时,老人的回答很朴实:“我要求他们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做人,多为国家做贡献.” 2001年,白芳礼捐出了最后一笔钱.年近90岁的他已无力再蹬三轮车,也无力再经营他的支教公司了,就在车站给人看车,还把一角两角的零钱装在一个饭盒里,存够500元后又捐了出去.捐出这笔钱以后,老人说:“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女儿白金凤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父亲说打退堂鼓的话. 重病在身的白芳礼老人卧床不起,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躺在病床上的他最惦记的还是那些贫困学生,最想做的事还是支教.在2004年新年钟声敲响以前,老人对来看他的人们说下了这样的话:“我现在一个月只有600块钱的收入,能力有限,明年如果我的收入能再多一点,我一定会资助更多因为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 为了让贫困的孩子们能安心上学,白芳礼老人几乎是在用超过极限的生命努力支撑着.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先 白芳礼
后捐款35万元,资助了300多个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他为学生们送去的每一分钱,都是用自己的双腿一脚高一脚低那么踩出来的,是他每日不分早晚,栉风沐雨,用淌下的一滴滴汗水积攒出来的,来之不易,来之艰辛!照常理,像他这样的古稀老人不仅无须再为别人做什么,倒是完全应该接受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可他没有,不仅丝毫没有,而是把自己仅有的能为别人闪耀的一截残烛全部点燃,并且燃烧得如此明亮,如此辉煌! 2005年9月23日早晨,93岁的他静静地走了.无数活着的人在口口相传中记住了他——蹬三轮的老人白方礼.这不是神话:这位老人在74岁以后的生命中,靠着一脚一脚地蹬 白芳礼
三轮,挣下35万元人民币,捐给了天津的多所大学、中学和小学,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而每一个走近他的人都惊异地发现,他的个人生活几近乞丐,他的私有财产账单上是一个零.从1993年到1998年,老人资助了红光中学的200多名藏族学生,月月给他们补助,直到他们高中毕业.助学记录1988年为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5000元 那年冬天,老人蜷缩在车站附近一个自行车棚里,硬是给人家看了3个月的自行车,每天把所得的1角、2角、1元、2元的钱整整齐齐地放在一个饭盒里,等存满500元时,他揣上饭盒,蹬上车,在一个飘着雪花的冬日,来到了天津耀华中学.人们看到,他的头发、胡子全白了,身上已经被雪浸湿.他向学校的老师递上饭盒里的500元钱,说了一句:“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老师们全哭了老人忘不了那一年他到南开大学给贫困学生捐款的一幕.当时,学校要派车去接他,他说不用了,把省下的汽油钱给穷孩子买书.他自个儿蹬三轮到了学校.捐赠仪式上,老师把这个事一讲,台下一片哭声.许多学生上台从老人那里接过资助的钱时,双手都在发抖... ...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平凡中折射伟大“这种精神已经丧失殆尽.白方礼让我们从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看到了这个社会的一线希望...

篇三:孩子梦想电影观后感

“我们手拉手”观后感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去看电影《我们手拉手》,这部电影讲述了井冈山霞溪中学和深圳实验学校初二学生之间的故事.
  电影中徐伶和徐俐是双饱胎,她们俩在与谭慧通信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一天,深圳实验中学组织学生们去井冈山体验生活,来到了井冈山,大家都找到了自己的伙伴.有一次,于远大发现黑豆没有橡皮,便买了30块橡皮送给他.可骄傲自满的于远大并不知友谊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在电影中还有一个感人的情节,那就是当谭慧的妈妈来接谭慧,告诉她可能会有生命危险时,谭惠还是忘不了要妈妈给徐伶五千元钱,让徐伶完成学业,再次体现了她们之间的深厚友谊.人人都有一个梦想,徐伶姐妹俩的梦想是当医生,而黑豆的梦想是当桥梁设计师,他截然不知,如今霞溪中学和深圳实验中学的同学之间,早已架起了最珍贵的友谊之桥.
  看完电影,再想想我们现在正坐在课堂里读书,这对于贫困山区的孩子来说,这简直就是遥不可及的梦.虽然我们这里也是山区,但并不贫穷.我们这里的孩子每天都可以拿到不少零用钱.如果我们可以每天省下一元钱,那么全校一年可以积攒不少钱,也可以资助很多因贫困而上不了学的孩子.
  让我们一起用双手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好好珍惜眼前的日子.

篇四:孩子梦想电影观后感

梦想的高度读后感

[梦想的高度读后感]《梦想的高度》这篇文章深深地震撼了我,梦想的高度读后感.斯科特汉弥尔顿,这是一个多么不平凡的人啊!他用他的信念和力量,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医生只能再活六个月的断言被生的欲望打败,这是生命的奇迹;孩子们花生豆的嘲笑,被自强冷落,这是信念的奇迹;虚弱瘦小、发育不良、鼻子里还插了一根坡到胃里的鼻饲管的形象,被虽退役却仍旧是冬季运动中受人尊敬的教练、顾问和评语员的自信所掩盖,这是挑战的奇迹.这一个奇迹充分地告诉了我们:只要努力,人生轨迹就会改变;只要坚持真理,胜利的花环就会属于你.永不低头,矢志追求,自信而自强,没有哪种全会可以挫败你的人生!贝多芬为了他的梦想,即使双耳失聪也不曾退缩;海伦凯勒为了她的梦想,即使双目失明,也仍继续向前;司马迁为了他的梦想;即使身受宫刑,也永不言弃;他们面对如此巨大的困难都不曾放弃,那么,身心健康的我们、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又怎能因为学习上的一点困难而退缩呢?用炽热的心去追逐梦想,用高远的志向去成就未来.不管路途几多崎岖,就算跌倒我也不在意,因为我有雄心阗志;不管世上几多荆棘,就算遍体鳞伤也执着不屈,因为我有恒久的信念.勇敢面对,永不放弃,读后感《梦想的高度读后感》.----------------------今天,我读了《梦想的高度》这篇文章,使我感触颇深. 斯科特.汉弥尔顿从小得了一种怪病,被医生诊断为只能再活六个月了.他的鼻子里长插着一根鼻饲管,并且他的身体虚弱瘦小,许多孩子们都叫他花生豆.有一天,他喜欢上了滑冰,在滑冰中找到了许多乐趣,并且开始疯狂的练习,他战胜了许多人.最终他成了奥运滑冰冠军,从此以后没人再敢叫他花生豆了,相反,人人都用上去找她签名 不曾放弃自己的理想,不曾想命运低头,一点点努力,一步步的前进,终于让一个弱者变成了强者!海伦.凯勒双目失明,却热爱写作,最后写出名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贝多芬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但是他创作了许多举世闻名的曲子《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张海迪全身瘫痪,进过不懈努力,最后成了一名教育家. 这一个个奇迹告诉我们,只要努力,人生的轨道就会改变,胜利花环救护属于你,只要你永不低头,自立自强.海伦.凯勒虽然双目失明,但它永不放弃,还有贝多芬和张海迪他没都是永不放弃,他们是不曾放弃自己的理想,不曾想命运低头,一点点努力,一步步的前进,终于让一个弱者变成了强者!他们是不曾放弃自己的理想,不曾想命运低头,一点点努力,一步步的前进,终于让一个弱者变成了强者!才有了辉煌的今天.而我们这些健全人为什么遇到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就退缩了?我们不曾放弃自己的理想,不曾想命运低头,一点点努力,一步步的前进,终于让一个弱者变成了强者!应该好好想想……  〔梦想的高度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篇五:孩子梦想电影观后感

小男孩的心愿读后感


小男孩的心愿”有感
翻开第一页,便有一篇文章,这是卷首语,文题是“小男孩的心愿”.
  文章所讲的是;在加拿大,有一个叫鲁本的小学生,一天他在一家商店经过时,橱窗里的一件商品使他怦然心动,他想要在母亲节时送给妈妈.可是这件商品要五加元,这笔钱相当于他们全家一周的开支.
  于是他靠捡麻袋来赚钱.他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一日不辍地捡麻袋,尽管不时受到饥寒困乏的折磨,可小鲁本依旧日复一日地走街串巷捡麻袋,因为购买橱窗内那件商品的强烈愿望始终激励着它,赋予他勇气和力量.为的只是在母亲节这天能送母亲一枚胸针.
  我被鲁本的勇气与力量感动,他告诉我要爱妈妈,给她一个惊喜;要爱爸爸,给他一次豁然开朗;要爱朋友,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更要爱周围的一切,让自己的存在能给别人带来快乐.让真爱的花朵处处盛开,我们的生命就一定会更加绚丽!

篇六:孩子梦想电影观后感

2010年9月1日 开学第一课 观后感
以梦想为主题.450字左右.

  10时40分,全国两亿中小学生将同时收看中央电视台一套大型公益节目2010年《开学第一课》,主题是“我的梦·中国梦”.
  节目分为“我的梦”、“坚持梦想”、“探索梦想”、“中国梦”4个篇章,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试飞英雄李中华、电子商务应用大师马云、武术高手李连杰、电影明星成龙等知名人士参与了录制,一批少年英雄登台亮相,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节目还通过网络征集了全国中小学生的10万个梦想,让同学们感到非常亲切.
  这开学第一课为什么选择“梦想”作为主题?因为,人们意识到,社会要发展要进步,要生活得幸福,必须有梦想,有信仰,有追求.社会上一些社会现象值得深思:比如深圳富士康接连发生的跳楼事件;比如随着社会价值多元化,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现象的盛行,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里,甚至生活里到处是拜金女、物质女……这些现象孩子们也看到了,而且对他们的影响是很大的.那么,怎样让孩子的未来不走那些悲惨的老路,怎么样让他们感到生活有意义?怎样帮助孩子们未来的生活变得更有价值,让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国家更加强盛?树立美好的梦想和理想,是一把金钥匙.
  几年前,着名科学家钱学森去世之前,提出了一个刺痛我们民族之心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如果目光短六十铺浅,只看重眼前利益,没有既为个人,也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内在动力,青年学生的未来在哪里?中华民族的未来在哪里呢?
  温家宝总理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开学第一课》,就是想提醒孩子们要仰望天空,要有梦想.有了梦想,才有创新进取的人生,才有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
  2010年,中国有一个举世瞩目的大手笔,那就是上海世界博览会,那正是中国人民百年梦想的实现,也是千万个梦想升起的地方.中国人心中有梦想,“中国制造”才有可能在未来变成“中国创造”.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梦想,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新力,鼓励孩子们原创和发现,尊重创新精神,对中国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梦想提供了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动力,梦想提供了信念的支撑.有梦就有未来.每一个孩子的梦想聚集起来,就汇成了明天的中国梦.
  确定梦想的主题后,实现梦想的支点是什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解读梦想?《开学第一课》提供了“灵丹妙药”:坚持、协作、探索.就是说,实现梦想需要坚持,需要协作支撑,需要积极探索.对个人来是说,就是相信自己、相信生活、相信未来.
  希望广大的中小学生从小就有梦想,一直能坚持梦想,最后实现梦想,享受拥有梦想的幸福.
  我们有梦
  希望追加

篇七:孩子梦想电影观后感

守望一生观后感 400————600字(500字最好)

今天,老师给我们放了部有教育意义并真实感人的电影——《守望一生》.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乡村代课老师张云山的事迹.在一个宁静的山村里,有着这样一位为学生呕心沥血的老师,他就叫张云山..当他邂逅了一位美丽姑娘“香兰”后,他为学校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香兰,两人结为了夫妻.可后来,张云山大儿子小海因为得了心脏病,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张老师却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自己的学生身上,儿子的病一拖再拖,小海终于因耽误病情离开了人世,厄运接二连三,这时的香兰也因孩子去世而精神失常,丢下了张老师和他的小儿子,不理解父亲的小儿子抛弃了父亲,最后家破人亡的张老师依旧以他的责任和善良爱护他的学生.
这部影片有太多让人感动的情景.看完后脑海总会浮现出这样一个个片断出来挑动了我那脆弱的神经.这所学校本来是一个贫困山区的学校,学生们的生活非常差,但张老师为了学生们的身体,偷偷地从家里带肉来给学生们吃,担心孩子们身体长不好会影响学习.这时的我被张老师的行为感动着.我想:“张老师多么的无私啊,自己的工资也只有几十元,自己都舍不得,什么好的都愿留给学生,视学生为儿女一样,多么善良的一个人呀!”想到这里我低下了头,鼻子酸了起来,眼泪顺着脸颊流了下来,想着自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有时还不珍惜、想着自己跟这些学生的生活比起来有着天壤之别,心里跟打翻了五味瓶一样不是滋味.看到这些感人的片断,同学们跟我一样,心情都很沉重,百感交集地心情都被张老师的行为感动着.
张云山老师为了每一个孩子能学到知识,为了每一个孩子能走出大山,为了每一个孩子能完成自己的梦想,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裕,是调皮还是懂事,他都用自己的汗水耕耘着别人的梦田,牺牲自己的利益,来完成伟大的教育事业,让学生们走出大山,过上美好的生活.
这部影片看完后,让我敬佩张老师的无私奉献和他执着的梦想,更喜爱他的善良淳朴.他用对学生的付出感动着我们,影响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我们就像一群群渴望绽放的花骨朵儿,像期待飞翔的小雏鹰,被老师鼓励着,他的精神时刻教育我们要懂得奉献和付出.
我也想对我的老师说:“老师,我敬佩您!”谢谢您对我们多年的教育!我们只有以好的成绩来回报!

篇八:孩子梦想电影观后感

《我们手拉手》观后感 作文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去看《我们手拉手》这部电影。看完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这部电影讲了井冈山的一所小学和深圳的一所小学的学生之间的友谊故事。其中徐伶、徐俐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她们和谭慧通信了一年多。后来因为家庭贫穷,家里还有一个生病的奶奶,无法负担两姐妹的学费。所以她的妈妈让她们两姐妹用抓纸团的方式来决定谁上学,最终是徐俐上学。谭慧一直布知道,当她知道后,却病倒了。终于有一天,她的妈妈来接谭慧走,他也没有忘记让妈妈给徐伶、徐俐5000块钱,让他从返学校。看了这部电影,我不禁想起了我们自己。也许上学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件平凡的事。但对于贫困孩子来说是多么遥远的梦,这个梦让他们渴望;这个梦像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在他们的身上,但他们没有放弃他们心中的梦想。而谭慧像我们一样泡在蜜糖中的幸运儿,看到她们两姐妹贫困的生活环境,深受感动,伸出了友谊之手。这是多么感人的情景啊!和徐伶徐俐她们相比,我们有谁受过这么多苦?当你在生活上不尽如人意时,你有理由埋怨家长吗?当你们因小事小病耽误学习时,你有理由为自己开脱吗?在同学们中,有的挑中挑穿,非名牌衣服不穿;有的一本本子只写几页就丢掉了不用了,一枝笔只写几天就要换新的……要是把一个铅笔头,半块橡皮,一张白纸都节省起来,能帮助多少失学的贫困孩子重返校园啊!我下定决心:一定有珍惜现在美好生活,要像谭慧一样,把爱心献给天下的失学儿童。让我们拉着贫困孩子的手,帮他们圆一个读书梦。

【孩子梦想电影观后感】

篇九:孩子梦想电影观后感

求一篇,看电影“玩大的”的 观后感 600字左右

《玩大的80后》讲述了墩子、眼镜这对少年玩伴.在一起玩耍的少年时代,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个孩子都喜欢玩游戏,从红白机到街机,游戏机伴随他们成长,墩子和眼镜约好一局KOF97赌战,然而两人的约战并没有实现,眼镜因为家庭原因突然搬家.两人从此失去联系,许多年后,他们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重逢了.影片中处处洋溢着对于童年时代的留恋以及儿时伙伴的怀念.

70后, 80后,你们还记得红白机吗?还记得双截龙吗?还记得97格斗吗?还记得儿时的梦想吗?即使是别人看来很卑微很可笑的梦想,那就越有实现它的价值.~~~虽然现实很残酷,但是我们还是怀着“玩”的心态来面对吧.
有人说,“怀旧是一种思潮,小时候我们都很幸福,时代给了我们做梦的机会,但现在生存压力大到了一个临界点,大家只能在回忆中寻找快乐.”确实,怀旧可以让如今80后的一代面对当前的疲惫时找到些许安慰.所以,每每在网络上迸发出怀旧的火花,总能引来这些年轻却不再年少的人们久逢甘霖般的狂欢,然而那些共同的记忆也一定会成为这一代人珍藏在心底最深处的财富.

篇十:孩子梦想电影观后感

观电影《为了孩子的明天》有感 作文

观电影《为了孩子的明天》有感

——怎样做一名好学生

昨天,我观看了教育影片《为了孩子的明天》看后,感触特别深。

片中的刘刚,一位失足的16岁少年,开始只知道玩,他家住在市区,楼下尽是网吧、酒吧、歌舞厅,他每天只知道和他结交的那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去这些地方,连他父亲病危了也不理睬,照完不误,后来父亲去世了,母亲想让爱子学好,就迁到郊外去住,可刘刚还是老样子,网吧、酒吧、歌舞厅他天天都去,这还不够,他竟在课堂上刁难老师,老师问他头提及的圆锥和球体那个表面积大,而他却反问老师,同体积的男生和女生那个表面积大?在被老师,被派出所找了几次后,他的母亲桂芬,横下心来,辞去了工作,带着刘刚去了外地,从此,刘刚不再进网吧、酒吧、歌舞厅了,他知道家里没钱,便利用课余时间给别人当家教,他用挣得的钱为母亲买了一块蛋糕和一瓶红酒。

片中的母亲,开始以为只要让孩子吃好、穿好、玩好,孩子就会认真学习,所以什么事都宠着刘刚,再加上她工作很忙,没有时间管理刘刚。后来他觉得刘刚越来越不听话了,这才意识到这样下去是不行的,于是他学习“孟母三迁”的精神,用环境改的方法去改变刘刚,铁石心肠的刘刚终于被妈妈的爱所感动了,开始懂得学习,懂得替妈妈分担家庭责任了。而她自己,却因长时间患病做苦力活而死掉了,她临终前告诉刘刚,箱子底下有他爸爸生前留下的一百万元,一定要将这钱捐给希望工程……

这部电影以感人生动的事例彰显了一位伟大母亲的善良与爱心。母亲,庄严而神圣的字眼,千古传诵的主题。是母亲将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精心的哺育我们,用她的生命浇灌我们,而我们当中有些同学,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与父母沟通,不理解家长的辛苦,不珍惜家长的钱财,不分担家庭的劳动,一味索取不知奉献,想想看来,大家不觉得惭愧吗?

我们的父母辛辛苦苦的工作是为了谁?父母勤勤恳恳的劳动又是为了谁?而我们是怎样报答他们的呢?难道是用画满错号的试卷和一张张告家长书去报答他们吗?同学们,我们应该用一颗感恩的心去体恤父母,用一颗报恩的心去孝敬父母,让关怀与恩情同在,让美德与温暖共存。

推荐访问:小飞的梦想电影观后感 孩子梦想观后感500

上一篇:开讲啦文章(共10篇)
下一篇:开学第一课的收获(共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