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堂网
 读后感 |  手机版 

栏目类型

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共9篇)

时间:2018-09-08 来源:读后感 点击:

篇一: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读了辛弃疾的《水龙吟》 一词,感触很深我被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所感动,让人们被他的才学深深吸引.辛弃疾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辛弃疾的词《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他的那颗炽热的爱国心已表达的淋漓尽致.抒发忧愤深刻贴切地寓意报国无门.辛弃疾“把栏杆拍遍”的词句是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他太爱国、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惹来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再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总之,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出来,这些文字多美呀,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

篇二: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 读后感150字 2种以上论证方法,

A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但这前提,你必须是一棵树,而不是一棵草.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诗,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一将成名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那么,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B
看了这篇文章,首先会被辛弃疾的精神所感动,其次,就是为作者的文学才华所折服.
就对辛弃疾的感受来讲,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就只有辛弃疾了吧,这就注定了辛弃疾在文坛上在历史上的独特性与唯一性.不平凡的遭遇,强烈的爱国之心,让他活出了不一样的人生,更让他写出了千古绝唱,深深让我们折服.仅仅看到他的诗词,我就心酸不已,更何况了解到他英勇的战场经历,更何况了解到他那颗爱国爱民的热忱的心?
C\
虽很早就知道辛弃疾,但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一位着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内心却不曾为他激荡过.而先生的文章,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词,重新感受了一次辛弃疾,从而真正认识了悲壮得让人荡气回肠,执着得让人心痛不已的辛弃疾.在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则现实却将这一切敲碎.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他用尽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能重新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机会.“可谁又能懂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有着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本想以身许国,泪洒大漠,如今却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无处使.唯有登上危楼,痛拍栏杆.江水悠悠,似词人长叹,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从词中跨越历史去体会当年稼轩的心境,这是我所不曾体验过的.毕竟,历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把栏杆拍遍的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辛弃疾.
  一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从他的一生中可以看出,为何词风如此豪放不拘.一位爱国却又报国无门,令人痛心!正是这种爱国精神成就了狂放派诗人辛弃疾.虽然辛弃疾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但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所以辛弃疾也可以说是可怜的人,如他所说“栏杆百遍,终不能挽救南宋朝廷”
=.=C貌似长了点儿

篇三: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求《爱的教育》《把栏杆拍遍》等的几篇读后感
求《爱的教育》《把栏杆拍遍》各一篇(《艺术人生》,《财富人生》,《波士堂》,这几个电视总共三篇) 读后感,观后感!
要求:不必全都发全!我看质量给分.《爱的教育》读后感质量高的优先给分,其他发送的考虑加分.
文章要有质量,那种小学生写出来的不予以考虑,看清要求,有加分要求可以说.
需要加分我可以

你要的文章已发送你邮箱,我邮 xuanfengdadi12 6 ,文章全,质量优,望采纳!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篇四: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求文章的好词佳句and读后感!还有作者!【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 梁衡
“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的辛弃疾被人称为是一名出色的豪放派诗人,“乱世出英雄”这话不假,辛弃疾不仅是一名大诗人,更是一位精忠报国的武将.
金宋乱世,辛弃疾的英名就是在这纷争的时代中成就的.他的刀曾沾染过敌人和叛军的鲜血,但却在南归之后只能用血泪化作一个个铿锵的字、一句句气势磅礴的词.辛弃疾就是用他的那颗爱国的心,那把报国的刀,那一厥厥词,书写了他传奇的一生,征服了古今千千万万人们的心.
在南归之后,辛弃疾无法、也不能再上沙场,杀敌军,只能用词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悲欢.”……
他把栏杆拍遍,能文能武,诗中有的是无尽的悲凉和无奈,却又显现出磅礴潇洒之意,他是“把栏杆拍遍”的辛弃疾.
好词好句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着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 兵.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亲,我很辛苦的,

篇五: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谁有把栏杆拍遍的经典语段?100字左右``

1、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2、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3、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4、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5、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
6、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7、今天我们读时,每一个字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泪.
8、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9、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
10、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篇六: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求梁衡《把栏杆拍遍》赏析
我觉得那篇根本不在赏析此文

“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作者认为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作者首先就把辛弃疾放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抓住他的“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的特点,突出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唯一性”和“独特性”.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将对辛弃疾的人生遭际的介绍与对他的诗词创作的评价交错起来来写的.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围绕他的以下几个经历:
一是他的行伍经历.这一段介绍充满了神奇色彩,他单人独马追杀偷印之贼,他跃马横刀突入敌营生擒叛将,活脱脱一个血气方刚,骁勇善战的武夫.中国历史上的大文豪有谁有这样的能耐?
二是他的为官经历.作者用数据作了这样的介绍:“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5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作者客观地分析了辛弃疾南归后不为朝廷喜欢的种种原因:
其一,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于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其二,他工作特别认真,简直是个工作狂,于是招来许多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上也就对他时用时弃;
其三,他爱提意见,45年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不停地要求痛杀贼寇,收复失地,这怎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辛弃疾的这些特点在今天看来都是优点,是大大的优点,但在当时的朝廷看来却都成了令他们心烦的缺点,是不能容忍的缺点.于是他就只能痛拍栏杆,吟诗寄恨了.
三是他的心路历程.从一个沙场英雄对军营的渴望,到一个忧国游子对苍天的发问,从 “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的心病,到“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的内痛,这里有悲壮的呼喊,有遗憾的叹息,也有无奈的自嘲.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穿插引用了他的八首词,这些词几乎都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作者在引用这些词作时既没有一引了之,也没有详加赏析,而是结合人物的命运作了精当的点评.作者首先总评辛弃疾的由行伍经历到弃戎从笔的无奈:“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这里有“钢刀利剑”与“羊毫软笔”的对比,这里有“奔走沙场”与“笔走龙蛇”的对比,我们还透过“只剩下”、“泪洒”等词语真切感受到作者对诗人的同情和惋惜.
作者主要是从词作的内容和读者感受的角度来评说的,引《破阵子》时作者说“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引《水龙吟》时作者说“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声悲怆的呼喊”;引《菩萨蛮》时作者解说道“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引《永遇乐》时作者提醒读者辛弃疾在“自嘲自己的姓名”;引《摸鱼儿》时作者感慨道“今天我们读时,每一个字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泪”;引《水调歌头》时又告诉我们辛弃疾在“咀嚼自己的寂寞”;引两首《丑奴儿》时看似在谈词的风格,仍然揭示了辛词“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的特点.寥寥数言,一语中的.
文章主体部分巧妙地把人物的自身命运、作品以及作者的阅读感受、评说融为一体,读来饶有兴味.
文章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最后一小节,作者点明了以“把栏杆拍遍”为题的原因,回应了开头,揭示了辛弃疾从一个爱国志士而成为一个“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的爱国诗人成熟之由.
这一段的评说非常形象,什么“九蒸九晒”,什么“水煮油炸”,什么“千锤百炼”,辛弃疾在词作领域的成功完全是被“逼”出来的.历史的“歪打正着”毁掉了一个赳赳武夫,却成就了一个千古词人.
这是一篇充满阳刚之气的人物评传体散文,在写作上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一、联想丰富
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本文作者就是这样.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
例如,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两首词,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又自然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以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太爱国、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惹来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再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总之,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出来.
二、以评带传
梁衡的人物散文,写的大多是人杰鬼雄,其中大多是名垂宇宙,家喻户晓的伟人,还有文惊当世,传之百代的文人.而这些跨越千年、百年的人物却从作者的笔端一一鲜活起来.梁衡的散文情理并重,以评带传,他写的人物在千年百年中已有定论上又重新给出评价,而这种评价又是不落窠臼的.人们都承认辛弃疾是个大词人,但能从他的出身到成业的发展史上判定辛弃疾的词及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的,梁衡是第一人.作者还在文中借郭沫若评说陈毅的“将军本色是诗人”来评说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说辛弃疾是“词人”是“武人”是一般人的判断,而说辛弃疾是“政人”恐怕就是梁衡的独见了.梁衡说“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者还将辛弃疾的为政与陶渊明、白居易的为政作了比较,表明了辛弃疾为政的投入与积极.他能从人性的深层重新来诠释一位人物,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在分析辛弃疾走上诗词创作道路的必然性时就作了这样生动的评说:“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捶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着名作家梁晓声在谈梁衡的一本散文集时说:“我确信,作为一个勤于思想的人,梁衡对历史的反思,肯定比他写出来的以上篇章要更深邃更全面些.而他后来发表的《最后一位带罪的功臣》、《觅渡,觅渡,渡何处》、《把栏杆拍遍》,证明了这一点.他的思想一游到更远的历史中去,一与那些历史时期中的人物敞开心扉地对话,则就变得火花四溅了.文字也时而激昂;时而惋叹;时而叩问;时而调侃,姿肆张扬起来了…… ”
一般来说,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事件、人物,写其“思想”容易,写出“美感”来难.常见的通病是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梁衡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突破,使“思想和美感”达到了和谐统一.他像一位烹饪大师,非弄出个“色、香、味、形”俱佳才心满意足.他的那些评说文字完全不是抽象的概括和干瘪的教条,而是形象生动又充满美感的.像“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像“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还有“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这些文字多美呀,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
三、善用对比
对比手法是作家们常用艺术手法之一,梁衡也不例外.他在本文中就多处运用了对比,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突出.第一处运用对比是在引用了《破阵子》之后,作者先将它与岳飞的《满江红》比较,认为只有《满江红》可以与之媲美,然后又用杜甫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与之对比,认为“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像、抒发和描述”,从而突出了辛词的“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第二处对比是将他与陶渊明、白居易的从政经历对比,他认为辛弃疾“对待政治”,“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因为“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第三处对比是将辛弃疾的豪放与苏东坡的豪放作比较.苏辛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因此文学史上是将“苏辛”连称的,但梁衡却在同中见出异来,他认为:“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因为“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而“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捶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而辛弃疾的诗正是这样的诗.第四处对比是将辛弃疾的婉约词与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词作比较,他认为“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这些都是很有见地的精辟之语.

篇七: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梁衡——把栏杆拍遍
1题 作者认为辛弃疾的词有哪些特点?
2题 是分析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捶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与文中这句话相应的是那一句?
3读罢此文,你认为辛弃疾是怎样一个人?
4试分析作者以“把栏杆拍遍”为题的妙处

1悲愤遗憾无奈
2形象的比喻了辛弃疾的一生.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捶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政治的化身.或者是,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
3一个武将,用非凡的毅力,冷静的思考,虽饱受折磨,但他以身许国,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志向并未消失.
4用辛弃疾词中的句子来为题,既让人一下知道指辛弃疾,也给人一种画面感,悲愤无奈之际,拍遍栏杆,说明了他的心情与一生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篇八: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登临意”到底是什么意?

  登临意:诗人自己空有沙场立功、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但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篇九: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哪些名人评过王守仁?作品?
请问有没有哪些名家评价过王守仁的,还有他们的作品是什么?比如说像梁衡评辛弃疾那篇《把栏杆拍遍》之类的散文.

1.我知道龙应台的作品中提到了他,就是龙应台的作品集目送里面,提到了王阳明和他说的,“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原话评价是:这世间的风景於我的心如此「明白」,何尝在我「心外」?相机,原来不那麽重要,它不过是我心的注解,眼的旁白.於是把相机放进走路的背包里,随时取出,作「看此花时」的心笔记.
2.日本海军元帅 东乡平八郎也说过:一生俯首拜阳明.(这个,鉴于最近的局势,不要说为好)
3.日本三岛毅博士的评价:“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
4.梁启超对王阳明的评价:"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其伟大,军事上政治上,亦有很大的勋业."
找不到别的人对他的评价了,但是我查阅的资料中,明史对他寄予了很高的评价,可以看看.没听说有人专门为王阳明写过文章.
我想可能是因为他的思想,对日韩的影响比较大,在国内到还是逊色一点了.

推荐访问:把栏杆拍遍读后感800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000

上一篇:巴金家读后感(共10篇)
下一篇: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共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