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堂网
 观后感 |  手机版 

栏目类型

观后感

中国丝绸博物馆(共10篇)

时间:2018-09-17 来源:观后感 点击:

篇一:中国丝绸博物馆

丝绸博物馆 作文

星期六早上,我们上城区小记者社团的同学们一起来到杭州的丝绸博物馆,进行户外采风活动。

我们走上台阶,走进博物馆,先静静地参观了一楼的展厅。看了文字介绍,我们了解到,丝绸最早起源于中国。从中国的秦代开始,皇帝、贵妃穿的都是丝绸做的衣服,不但舒服,而且稀少,以此来突显皇室的珍贵。丝绸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罗、绮、锦、绣等品种。之后织物品种更为丰富,图案更加绚丽多彩。汉武帝时代,中国用船将丝绸从洛阳一直送往罗马等国家,丝绸从此传遍全世界,成为闻名中外的中国文化。然后我们进入在蚕丝展厅,了解了各种织布机的名称和用途。

参观完后,我们就兴奋地开始自己动手,自己扎染工艺来完成一块扎染花布。我们首先把线两根两根分好,然后把白布折叠几次,随意找几个点,用线扎起来。我们居然扎成了一个一个形态各异的“四不像”,然后我把布放到了放满各种不同颜料的盒子里,等待染色。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到揭开谜底的时候了。大家都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我们即将出现的作品。我们迫不及待地从“染缸”中取出我们的“四不像”,把线剪开,原来那些白布被颜料染成了有颜色的布,而被线扎过的地方是即没被染色,所以会形成了白色的花纹。最后是风干,便能完成一块精美的、有着独一无二花纹的扎染花布啦!

这次的活动真是太有趣了,让我了解了中国丝绸源源流长的文化,也体验了丝绸工艺的精美。

篇二:中国丝绸博物馆

走进中国丝绸博物馆用英文怎么说?

go into the Museum of Chinese silk.

篇三:中国丝绸博物馆

修改病句
总觉得丝绸博物馆的建筑造型标新立异,充满着原型弧线的柔感.

总觉得丝绸博物馆的建筑造型标新立异,充满着原型弧线的柔感.
“标新立异”用的好象不是很恰当,应改为“别具一格”.
开头要加一个“我”,或者一个人名.

【中国丝绸博物馆】

篇四:中国丝绸博物馆

我眼中的丝绸之路作文800个字【中国丝绸博物馆】

《我眼中的丝绸之路》
今天,如果我们乘飞机西行,无论是去西亚、印度,还是欧洲,最多不过二十多个小时.然而,在遥远的古代,我们的先民们在西行时,不论是走陆路,还是走海路,都要花费不知多少倍的时间,也不知要克服多少艰难险阻.与外界交流的需要,促使我们的祖先早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开通了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陆上通道,这就是着名的“丝绸之路.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丝绸之路上,也流传着许多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佳话和传说.
  说到丝绸之路,人们自然首先会想到中国丝绸的西传.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丝绸就已经大量转运到了西方世界.在古代罗马,丝绸制的服装成为当时贵族们的高雅时髦装束.因为来自遥远的东方,所以造价昂贵,罗马为了进口丝绸,流失了大量黄金.我们今天在雅典卫城巴台农神庙的女神像身上,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馆收藏的酒神巴克科斯的女祭司像上,都可以看到希腊罗马时代的人们所穿着的丝绸服装,轻柔飘逸,露体动人.丝绸服装的追求已经到了奢侈浪费和伤风败俗的地步,使得罗马元老院多次下令,禁止穿用丝织服装, 但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罗马帝国的古典作家们把产丝之国称之为“赛里斯”(Seres).公元一世纪的博物学家老普林尼(Gais Pliny the Elder,23—79)在《博物志》中说:“(赛里斯)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丝生于树叶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到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服,光辉夺目.”
相对而言,在宋元之前,中国思想的西传远远不如她所接受的那样多,但中国物产和技术的西传却是难以统计的,造纸、印刷、漆器、瓷器、火药、指南针等等的西传,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直到明末清初耶稣会士的到来,才将中国思想文化大规模地介绍到西方,同时也开启了西方近代文明进入中国的时代.
 丝绸之路的道路漫长而久远,而且无始无终.在古代,它是传播友谊的道路,也曾经是被战争铁蹄践踏过的道路.今天,人们已经忘却昔日曾经有过的苦难, 而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连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对于中国人民来讲,今天的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是奋进之路,是通向二十一世纪的光明之路.

篇五:中国丝绸博物馆

急需关于西湖风景的英语作文一篇!200字左右最好!

【中国丝绸博物馆】

Hangzhou is the capital of Zhejiang province and its political,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er.With its famous natural beauty and cultural heritages,Hangzhou is one of China"s most important tourist venues.
The City,the southern terminus of the Grand Canal,is located o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Qiantang River in southeast China,a superior position in the Yangtze Delta and only 180 kilometers from Shanghai.Hangzhou has a subtropical monsoon type climate with four quite distinct seasons.However,it is neither too hot in summer nor too cold in winter making it a year round destination.
The West Lake is undoubtedly the most renowned feature of Hangzhou,noted for the scenic beauty that blends naturally with many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tes.In this scenic area,Solitary Hill,the Mausoleum of General Yue Fei,the Six Harmonies Pagoda and the Ling Yin Temple are probably the most frequently visited attractions.The "Ten West Lake Prospects" have been specially selected to give the visitor outstanding views of the lake,mountains and monuments.
A number of national museums can be found in Hangzhou and are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culture.Fine examples are the National Silk Museum and Tea Museum.Along with the other museums in Hangzhou,they provide a fascinating insight into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roducts.
杭州是浙江的首都,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其着名的自然美景和文化遗产,是中国最重要的观光地点.这个城市的京杭大运河,座落在下游的钱塘江,在中国的东南部,位置优越的长江三角洲,从上海仅180公里.杭州有个亚热带季风气候,四个截然不同类型的季节.然而,它既不太热,冬天不太冷夏天使其全年.西湖无疑是最着名的特点,指出了杭州风景秀丽的自然交融的与许多着名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在这风景名胜区、孤独的小山,陵墓一般岳飞、六和塔和玲印寺大概是最经常访问的景点.“十西湖前景”已经精选给客人杰出的湖水,山脉和纪念碑.有许多国家的博物馆,可以发现,在杭州,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优良的例子是丝绸博物馆和茶博物馆.随着其他博物馆在杭州,他们提供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洞察中国传统的产品.

篇六:中国丝绸博物馆

【历史】【看材料】回答:
①09年11月16日,世界上唯一的文字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在河南安阳开馆,作为我国第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共收入藏文物4123件,其中一级文物305件,涉及甲骨文、金文、简牍和帛书、汉字发展史、文字书法史、少数名族文字、世界文字等多个方面.②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指出,在中国汉朝时期,在中国与和中地区(中亚部分地区)以及中国与南亚地区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和主要动力,形成了一条交通路线.它东起中国古都长安,西经南亚、中亚直达欧洲,全长7000多公里,在中国境内有4000多公里,开通了世界上最长的陆上经济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留下了一连串璀璨夺目的文化遗产.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我国第一座文字博物馆为什么会建在河南安阳?
【2】你知道材料2中李希霍芬所说的这条路叫什么?对开通这条道路功劳最大的历史人物是?这条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3】材料2中这条道路所体现的价值反映了古代人类文化交流的那一种形式?【中国丝绸博物馆】

1>我国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代开始的.因为安阳市殷墟的所在地,是商朝后期都城.
2>这条路叫做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人是汉代张骞;影响是: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现实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当今世界各国为谋求自身的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和交通合作,因此丝绸之路也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成为以现代交通设施与服务为基础的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亚欧陆上经济纽带,对促进沿线各国的经贸合作、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3>商业贸易的形式是古代人类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

篇七:中国丝绸博物馆

语文综合性学习。(7分)
今年5月18日是第34个国际博物馆日。为了让同学们了解我国博物馆的相关情况,你所在的课外活动小组准备开展一次调查活动。作为小组成员,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小题1:2011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调查开始,请你根据下面的材料,写出对这个主题的理解。(2分)
【材料】
自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环境恶化与文化冲突,如何协调各种文化之间及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是当今世界最紧迫的任务。而博物馆保护了文化多样性及生物多样性,汇集了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几乎所有与生产生活、文化活动及自然环境有关的物证,是人类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的宝库。人们参观博物馆的过程,即是不同文化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话交流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可以认识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应当相互帮助、相互依存。博物馆还可以为人类更加幸福的未来积累历史经验,战胜更多不可预测的苦难。
小题2:请你根据组员搜集的材料,提取主要信息,着重说明我国博物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3分)
【材料一】
博物馆是普及知识,倡导科学精神的重要场所。现在,我国绝大部分博物馆都能对公众实行免费开放。然而,就建筑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场馆来讲,我国每百万人口仅拥有博物馆0.65座,展厅面积9.7平方米,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而且我国大部分博物馆的年利用率都低于20%,有的博物馆常年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年货节、风味小吃节、人才交流会、“过季”丝绸服装展……竟成了一些博物馆最多的“展览”活动。
【材料二】
据悉,目前我国共有博物馆2300座,其中位于东部城市的占到总量的近70%,北京、上海两座特大城市拥有的博物馆数量就接近300座,而中部及西部地区的众多省份博物馆的数量加起来还不到600座。
小题3:在撰写调查报告“建言献策”一项内容时,请你根据下面的材料,就如何激发人们参观博物馆的兴趣写出一条建议。(2分)
要求:与前一句语境相关、句式一致、字数相等。
【材料】
有调查表明,人们对参观博物馆兴趣不高是因为其展品多为陈列性质,参观者感觉单调。为此一些博物馆作了有益的尝试,比如大连大学博物馆近年来发展得很快,其秘诀就是把学生工作室设在博物馆中,举办一些有趣的创意活动。
武汉大学的逸夫博物馆被评为4A景区,这与它的现代化布展手段是分不开的。它通过模拟、声光电、信息化等技术手段将展览内容生动地展现出来,使得参观者感觉如临其境,更好地融入到展馆与展览内容共同营造的氛围中来。
建议:借助创意活动增加趣味                         


小题1:博物馆运用自身保护的文化多样性及生物多样性, 使人们认识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应当相互帮助、相互依存,并运用其积累的历史经验,战胜苦难,促使社会和谐。(2分)
小题1:我国每百万人口拥有的博物馆数与展厅面积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大部分博物馆的年利用率偏低。博物馆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分布不均衡。(三条信息每条1分,共3分。)
小题1:利用科技手段营造氛围(结构相同,内容符合即可)(2分)


篇八:中国丝绸博物馆

CHINA的意义?
CHINA是有什么意义?
有陶瓷的意思!
那它的来源是什么?
外国人为什么要叫我们国CHINA?
有鄙视的意思吗?

CHINA与中国的关系
1、与瓷器的关系
进入十七世纪,西欧皇室和宫廷开始兴起收藏中国瓷器之风.现藏德国卡赛尔(Keisel)郎德博物馆的一件青瓷碗,上有卡泽伦博格伯爵(1435-1455)的纹章图案,是现存欧洲最早有年代标识的明朝瓷器,几百年来一直是黑森家族的传家宝.葡萄牙开辟新航路之后,瓷器也成欧洲社会最珍贵的礼物.瓦斯伽·达·伽马、阿尔曼达都曾以瓷器博取葡王曼纽埃尔一世的欢心.现存里斯本科特斯陈列馆(Jose Cortes)中印有曼纽埃尔一世(1469-1521)纹章的青花执壶,是中国最早为西欧特殊订货制造的外外销瓷.正德、嘉靖年间,这类订货大多经葡萄牙贩往欧洲.1604年荷兰人洗劫了装载瓷器返回欧洲的葡萄牙大帆船圣·卡特林号(Santa Caterina),将这批中国瓷器取名Kraaksporeleint,运往阿姆斯特丹拍卖,法国国王亨利四世、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也参与购买,于是中国陶瓷的影响在欧洲不胫而走.
  发端于十七世纪末,延续至十八世纪末叶的欧洲洛可可式(Rococo)艺术风格,以生动、优美、轻倩、自然为特色,其倡导的艺术作风与中国艺术风格中的精致、柔和纤巧和幽雅殊途同归.[font color=#0000cc]洛可可[/font]风格盛行于法国,法国人对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尤为偏爱.那时法国正是欧洲文艺、美术、戏剧、礼节、服饰、装潢仿效的中心,所以具有“中国风格”的物品流传整个欧洲社会.
  瓷器初入欧洲,法国人用当时社会流行的小说《牧羊女爱丝坦莱》中的男主人公赛拉同(Celadon)来称呼青瓷.法王路易十四命令首相马扎兰创办中国公司,到广东订造标有法国甲胄纹章的瓷器,凡尔赛宫内列有专室收藏中国陶瓷;而十七世纪的英国人直接用“中国货”(Chinaware)指称来自中国的瓷器.英国女王玛丽二世也醉心华瓷,在宫内专门设置许多玻璃橱以陈列各式瓷器.于是英国社会以华瓷装饰和日用的风气便流行起来,瓷器渐成客厅和内室必不可少的陈设.
  China一词也随着中国瓷器在英国及欧洲大陆的广泛传播,转而成为瓷器的代名词,使得“中国”与“瓷器”成为密不可分的双关语.
  另据《英汉词海 The English-Chinese Word-Ocean Dictionary》(王同亿 主编译,国防工业出版社,1987年)China词条介绍,China做为瓷器的涵义,是源于波斯语chini(中国的或中国人),由于受到China表示中国这种表示法的影响,产生了元音音变,由chini变为china,成为瓷器的专有名词.
  至于这种变化最终在何时最后确定下来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正是基于中国古代陶瓷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而引发的陶瓷传播之路,使得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物品被世界人民所喜爱,将中国与瓷器永远地结合在了一起.还有因为当时生产瓷器地方是昌南.所以叫china.
2、与古梵文的关系
二十世纪之初,China一词起源问题,学界曾经讨论,众说纷纭,未定一是.文僧苏曼殊(1884-1918)通英、法、日、梵诸文,曾撰有《梵文典》.他认为China起源于古梵文“支那”,初作Cina,用来指我华夏.他研读三千年前的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发现支那一词最早见于这两部着作,其原义为“智巧”.他认为,这是三千四百年前印度婆罗多王朝时彼邦人士对黄河流域商朝所治国度的美称.“智巧”与慧苑所说之“思维”内涵略有不同,想系词义因时代而演变所致.
外邦对我华夏称呼,最早曰支那Cina,其后曰拓跋Tabac,最后曰契丹Kitai.今之China即支那,先是国名.明代中期葡萄牙人贩瓷器到欧洲,称其商品名曰Chinaware,若汉译应该是“支那瓦”.陶瓷产品,古称瓦器.此处ware应是瓦之译音.支那瓦者,中国瓷也.China放在ware之前,可知China国名,初无瓷器一义.后来省掉ware,简称为China,才小写其字头,获得瓷器之义.这已经是晚近的事了.
3、与丝绸的关系
从西方语言演变历史以及中西方文明交流史的角度进行考证,认为“CHINA”一词来源于丝绸.
  按照欧洲语言的演变历史,对丝绸与“CHINA”一词之间的关联作了解释.在希腊文明时期,中国的丝绸已经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了欧洲,于是希腊文中也出现了“丝”这一词汇,希腊文中“丝”的发音与中文相近.随后,在拉丁文中,“丝”的发音已经基本与以后“CHINA”的发音相近,在法文中,“丝”的拼写则为“CHINE”,与英文“CHINA”的发音与拼写已经非常接近,最后再从法文正式“过渡”到了现在的“CHINA”一词.
  英文在对“中日甲午战争”的翻译中,中国被译成“SINO”,这与拉丁文中的“丝”比较接近,而在印度语中,“丝”被称为“CINA”,后来口译成“支那”.
  丝绸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最早也是最主要的一种载体,在西方人眼里,丝绸是中华古代灿烂文明的象征,因此,英文中“中国”的翻译“CHINA”源自丝绸就顺理成章了.

篇九:中国丝绸博物馆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问题
海上丝绸之路又叫陶瓷之路,我的问题是先叫海上丝绸之路还是先叫陶瓷之路,什么时候开始叫海上丝绸之路?什么开始叫陶瓷之路?还是2个名称一起出现的,

陶瓷之路:中国的着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教授曾在给《龙泉市地名志》作的序中写道,“从中国东南沿海各港口起,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和东非沿岸,无处没有龙泉青瓷的踪迹.这条漫长的‘陶瓷之路’,实际上就是中国青瓷,特别是龙泉青瓷开拓出来的.”
在今天世界上的各大博物馆,都以收藏中国的青瓷,尤其是龙泉窑青瓷为自豪.在法国巴黎的吉美博物馆,以收藏的中国瓷器闻名于世,中国陶瓷的数量多达12000余件,其质量之精,有些国内罕见,还有些属孤品,几乎达到了组成中国陶瓷史的整个体系.这其中,许多都是龙泉青瓷.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是古代“丝绸之路”的终点站,在它的托普卡皮、莎莱博物馆收藏的1万多件中国古瓷器中,龙泉青瓷达1300件之多
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泉州、广州,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在陆上丝绸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丝绸之路.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动脉.自汉朝开始,中国与马来半岛就已有接触,尤其是唐代之后,来往更加密切,作为往来的途径,最方便的当然是航海,而中西贸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交易之道,这就是我们称为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大家都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的出口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时,还由于输入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称作“海上香料之路”.

篇十:中国丝绸博物馆

沈从文的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凤凰,了解凤凰,是从沈从文开始的.1902年12月28日,我国着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沈从文先生诞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四合院是沈从文先生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于同治五年(1866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的平房建筑.四合院分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房屋系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采用一斗一眼合子墙封砌.马头墙装饰的鳌头,镂花的门窗,小巧别致,古色古香.整座建筑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被誉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金介甫Jefferey C.KinKley着《沈从文论》)的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闯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1928年至1930年,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等文艺副刊主编;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讲师;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编全国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任文物研究员;1978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任研究员.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沈从文先生不仅是着名的作家,还是着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着,特别是巨着《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推荐访问:中国丝绸博物馆官网 中国丝绸博物馆观后感

上一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共9篇)
下一篇:小孩不笨2观后感(共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