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有哪些博物馆?是第二课堂活动内的.快,急,越快越好!
一、文博类
序号 单位名称 地 址 备 注
1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拱墅区运河广场1号 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 中国体育博物馆杭州分馆 体育场路210号 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 中国茶叶博物馆 龙井路88号 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 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博物馆 北山路40号 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5 中国印学博物馆 孤山后山路10号 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6 杭州历史博物馆 粮道山18号 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7 杭州西湖博物馆 南山路89号 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8 南宋官窑博物馆 玉皇山南施家山42号 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9 杭州都锦生织锦博物馆 凤起路519号 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0 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 大井巷95号 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1 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 余杭区临平人民广场 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2 中国良渚文化博物馆 余杭区良渚镇良博路164号 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3 杭高校史馆 杭州高级中学校园内 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4 杭州近代教育史陈列馆 老浙大直路6号 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5 杭州城市建设陈列馆 延安路和庆春路口 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6 杭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 钱江新城市民中心
17 南宋遗址陈列馆 上城区严官巷口
18 杭州碑林 劳动路57号 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 西泠印社孤山社址 孤山路31号
20 老虎洞宋元窑址 凤凰山
21 杭州市城区河道陈列馆 环城东路庆春立交桥下东北角 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浙江博物馆 作文
浙江省博物馆是中国地方历史性博物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南麓,风光如画,景致宜人。断桥残雪、平湖秋月、岳坟等风景名胜,与其毗邻。
馆占地面积20400平方米,新增历史文物馆、青瓷馆、书画馆、钱币馆、工艺馆、礼品馆、吕霞光艺术馆、常书鸿美术馆、明清家具馆、精品馆等十个展馆。馆舍建筑以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单体建筑和连廊组合而成,形成了“园中馆,馆中园”的独特格局,楼阁亭榭,以长廊逶迤相连,掩映于湖光山色间,成为天堂杭州一处耀眼的文化新景点。一走进博物馆,就看到了“浙江七千年”几个金色的大字。浙博的正馆直对着大门,正馆分别分成两部分,左边是距今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那时的生产技术有些落后,工具大多数都是用动物的骨头做的,有打猎用的骨簇、有耕田用的骨耜、有同伴之间相互传递消息的骨哨……器皿大多数都是用土烧制而成的陶器,他们用这些陶器做了盛水的碗、喝酒的杯子、蒸菜的锅子……陶器异常精致,纹理色泽不同寻常,有一陶鼎已稍具钟鸣鼎食之气象,其中有一样东西特别有趣,下面有许多就像现在家里用的蒸架。古人用水蒸汽把一些菜增蒸熟,这个东西叫“甑”。种种器具展现着河姆度人的艺术才华。展厅右边是距今大约四千年的良渚文化,那时的生产技术取得了进步,人们用玉石打磨,制成多种礼器、饰品和日常用品。最动人的物件自然是要登堂入室的,精华聚集在二楼。上楼左拐的第一展窗便令人叫绝。剔透的玛瑙管和盈莹的紫晶珠串觅自狮子山一先秦墓,墓中随葬品是迄今发现的先秦墓中最丰富和最精致的。隔几窗的伎乐铜屋也是一件精品。青铜铸就的一座宫殿里有伎乐二人,弹琴、击筑、吹笙、敲鼓的乐师各一人,栩栩如生,具有典型的越文化的造型,人物发式也是越族高髻。再旁边的一件物什是玉耳金鑉,鑉是古代的酒器,而先秦人以铜为金,多以青铜制,而这件鑉以真金铸成,且双耳用玉,卷云纹,极是罕见。在这里,我看到了战国和越国出土的文物,那时人们的金属冶炼技术已经变得相当发达了,兵器,乐器,酒具、炊具……
上了三楼,我又看到五代十国、宋朝和清朝的文物展览。
浙江省博物馆以斑斓多彩的文物展品,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浙江七千年古老悠久的历史。文物长年在历史文物馆、书画馆、青瓷馆、工艺馆等陈列馆展出。浙江省博物馆还有位于栖霞岭的黄宾虹纪念室、位于龙游路的沙孟海书法艺术馆,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名人馆舍系列。
杭州历史博物馆的展柜中陈列了一些宋代的金铤和金牌,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A.当时的贵族妇女所用的饰品
B.当时贵族之间所流通的一种货币
C.当时进出关卡的一种凭证
D.类似于今天的金条,保值
D.类似于今天的金条,保值
浙江省博物馆里有什么东西,比如陈列啊!
浙江省博物馆始建于1929年,原名“西湖博物馆”.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风光如画,景致宜人.断桥残雪、平湖秋月、岳坟等风景名胜,与其毗邻.
浙江省博物馆旧馆址的一部分为江南着名藏书楼文澜阁.1993年,浙江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新馆占地面积20400平方米,新增历史文物馆、青瓷馆、书画馆、钱币馆、工艺馆、礼品馆、吕霞光艺术馆、常书鸿美术馆、明清家具馆、精品馆等十个展馆.馆舍建筑以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单体建筑和连廊组合而成,形成了“园中馆,馆中园”的独特格局,楼阁亭榭,以长廊逶迤相连,掩映于湖光山色间,成为天堂杭州一处耀眼的文化新景点.
浙江省博物馆是浙江省内最大的集收藏、陈列、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馆藏文物十万余件.其中河姆渡文化的陶器、漆器、木器、骨器和象牙制品,良渚文化的玉器和丝织品,越国的青铜器,越窑、龙泉窑、南宋官窑等窑口的青瓷,会稽镜和湖州镜,明清浙籍书画家的作品等,均为遐迩闻名的瑰宝.
浙江省博物馆以斑斓多彩的文物展品,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浙江七千年古老悠久的历史.文物长年在历史文物馆、书画馆、青瓷馆、工艺馆等陈列馆展出.同时,精品馆不定期地推出从国内外引进的各种高品位的专题展览.浙江省博物馆还有位于栖霞岭的黄宾虹纪念室、位于龙游路的沙孟海书法艺术馆,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名人馆舍系列.1999年底落成的浙江西湖美术馆,又为浙江省博物馆拓展了新的天地.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高档次的国际学术研讨活动的相继推出,赴德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文物展览的成功举办,大型学术刊物《东方博物》以及《浙江七千年》等一系列文物图书的出版,浙江省博物馆的影响日渐扩大,已成为在海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博物馆之一.
一批少先队员参观历史博物馆,他们看到了下列朝代的陈列物品.
请你按照朝代近远把它们表示出来,并写出你了解的,画线朝代里相对有名的人物
秦 东汉 两晋 清 战国 三国 宋 五代 南北朝 隋 西汉
唐 明 元
画线的是秦和唐
由近到远依次是清,明,元,宋,五代,唐,隋,南北朝,两晋,三国,东汉,西汉,秦,战国
秦朝名人:秦始皇、陈胜、吴广、虞姬、吕不韦、范增
唐朝名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杜牧等等很多
写“京杭大运河”有关的作文
人们在大运河河畔望着你那沧桑的脸,已有一千四百年,可自古以来他们一直只是把你当成一条普通的商道,无情地摧残你的身躯;或许你真的没有那么美,但至少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一千四百年以后,你尘封了千年的思想,终于被唤醒——你成为了一条真正的运河——你不再被人们遗忘,你,就是贯穿中华南北的——京杭大运河.
公元前五世纪末,你的父亲在扬州开凿了初生的你,贯通了长江和淮河,他叫夫差;公元七世纪,又有一个人注意到了你,他做了他一生中唯一值得人们赞扬的事——完成了你贯穿南北的美梦,你肯定非常高兴吧,因为你再一次被人们记起,那个人是隋炀帝;又过了六百年,那是你最辉煌的时刻,那时是元朝盛世;可是,自从清末开始,你就被人们遗忘了,你变成了一条无人知晓的水渠,每天静静地看着日出日落,连哭泣都没有人陪伴……
二零零六年十月一日,杭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揭开了你经历了千年沧桑的面纱.当我第一眼看见你的时候,对你不以为然,感觉你只是一条臭河.后来,当我走进了运河历史博物馆时,了解到你沧桑的历史时,我震撼了.你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却仍然屹立在东方,而我是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初中生,我和你比起来,只是大运河里的一粒沙子,简直微不足道.我还拿什么来鄙视你?!我应该为我之前的不敬感到羞愧.我不管你曾经被人为地破坏过了,还是因为种种的自然现象变脏了,通过这次参观运河历史博物馆,给我上了一场生动的历史课,你在我的心里变得如此婀娜多姿,永远是一串晶莹的穿城碧水,一颗闪亮的东方明珠!
假如给我三天时间作文【杭州历史博物馆】
假如给我三天时间
假如能给我三天没有作业做,那我可想要痛痛快的玩,决不会像海伦凯勒那样走亲访友,在自己生活的地方来回走动,去参观历史博物馆,看看人类进化的全过程.
第一天,我要乘火车去我的故乡——杭州,去游览西湖.北宋诗人苏东坡在游览西湖时创作了一首诗:“水光潋滟晴空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说明了西湖风景秀丽,景色怡人,令人流连忘返.我还要去观赏着名的三潭印月,还要去爬雷峰塔,顺便去探望在杭州小有名气的舅公,向他请教写毛笔的奥秘!
第二天上午,我要马不停蹄地向美国华盛顿白宫进发,给布什去提意见,顺便问问他为什么要去攻打伊拉克.几百架飞机轮番出击,几乎要把巴格达夷为平地!世界上有多少人死于战争啊!中国有句诗:“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意思是:有人醉倒在沙场上请您不要笑,从古至今的战争中,有几个人能平安回归?其实,所有的战争都比2002年的“非典”还要可怕.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十分痛恨战争,而为什么布什却毫不在乎呢?下午,我要去华盛顿中心球场,去看NBA球队——华盛顿奇才的比赛.要知道,我可是奇才球星——ARENAS的忠实“粉丝”呢!
第三天,我准备回上海好好休息休息,脑子里一下子就想到了5个字——吃、喝、玩、乐、睡.
说道吃,南翔小笼、狗不理包子、“四大金钢”、“老虎脚爪”……一大堆吃的,都是我的最爱!
玩!玩就别说了,现在我们这些孩子一听到“玩”这个字,就像条件反射一样,个个眉开眼笑:豫园、城隍庙、静安寺、龙华寺……玩的地方数不胜数,够玩一天的了.
吃饱了,喝足了,玩够了,我也要睡了,做好明天上学的准备.
假如给我三天时间,我一定达成我的愿望!
从古到今着名的画家有哪些?他们所在的朝代及代表作、风格分别是什么样的?
最好用图表的形式
【魏晋南北朝】
顾恺之(约315-406),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人.擅画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与陆探微、张僧繇并称"画界三杰".他的绘画的传世摹本有《女史箴图》卷、《洛神赋图》卷、《列女仁智图》卷等几种,以《洛神赋图》数量最多.此外,他所提出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艺术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大.
陆探微(?-约485),吴(苏州)人.他的画被南齐的谢赫评为当代之冠.但是他的画现在一张也没有传下来.后人把他和顾恺之归在一起,作为"密体"的代表画家.
张僧繇,吴(苏州)人.长于写真,并擅画佛像、龙、鹰,多作卷轴画和壁画.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即出自于有关他的传说.今有唐人梁令瓒临摹的《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图》传世,现已流往日本,但这幅画的用笔和记载并不相同.他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唐朝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都远师于他.
萧绎(508-554),称梁元帝,字世诚,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记载里说他善画佛画、鹿鹤、景物写生,技巧全面,尤其善于画域外人的形貌.传世的《职贡图》是北宋年间的摹本.
曹仲达,记载中说他善画佛画,也长于泥塑,已无传世作品.
杨子华,只有一卷传为宋临的《北齐校书图》(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是我们今天唯一能见到的杨氏的卷轴画.
【隋唐】
展子虔,善画人物、车马、楼阁、山水,尤以画山水闻名.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游春图》被认为是其传世之作,这也是现存的最早的卷轴画.
董伯仁,汝南(今属河南)人.多才艺,工画佛像、人物、楼台、车马,与展子虔同时入隋,并称"董展".《贞观公私画史》、《宣和画谱》等着录其作品6件,今画迹已无存于世.
郑法士,吴(苏州)人.善画人物、楼台,师法张僧繇,曾于上都海觉寺等多处作壁画.《贞观公私画史》、《宣和画谱》等着录其作品20件,今已不传.
李思训(651-716),字建,一作建景,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唐宗室.擅画青绿山水,受展子虔的影响,笔力遒劲.传为他的作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江帆楼阁图》轴和《明皇幸蜀图》.
王维(699-759),字摩诘,着名诗人,原籍祁(今山西祁县),擅画人物、丛竹、山水.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
张璪,字文通,吴郡(苏州)人,擅画山水树石,长于破墨,尤工画松,传说可以双管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枝.已无作品传世.但他的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后世的绘画理论有极大的影响.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人,名臣魏徵外孙.以书法名世,也擅画人物、佛像、鸟兽、树石,画鹤尤其生动,绘画作品已无存.
曹霸,谯郡(今安徽亳县)人.画承家学,擅画马,亦工肖像.今画迹已不传.
韩干,京兆(今西安)人,擅画肖像、人物、鬼神,尤精于画马.现存作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牧马图》册页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的《照夜白图》卷.另有旧题《韩干神骏图》卷,藏辽宁省博物馆,今定为五代人仿作.
韦偃,长安(今西安)人,擅画人物、鞍马及山水.今可以通过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代李公麟《摹韦偃牧放图》卷一画来了解其风范.
边鸾,京兆(今西安)人.擅画禽鸟和折枝花木,亦精蜂蝶,在花鸟画独立成科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传世作品有《梅花山茶雪雀图》,图录于《唐宋元明名画大观》.
刁光胤(约852-935),名刁光,一作光引,长安(今西安)人.擅画龙水、竹石、花鸟等,一生作画勤奋,多为花鸟,为五代着名画家黄筌老师,亲授其艺.传世作品《写生花卉册》已被定为伪托之作.
【五代两宋】
周文矩,句容(今属江苏)人.藏于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的《琉璃堂人物图》卷为清人摹本.
顾闳中,江南人,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韩熙载夜宴图》长卷,是顾闳中唯一的传世作品.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善诗书画,画承阎立本风格,后自成一家.传世作品有藏于日本京都高台寺的《十六罗汉像》,为宋摹本.
徐熙,金陵(今江苏南京)人.擅画花木、禽鱼、蔬果,可惜其真迹已无,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雪竹图》被认为可以反映徐熙的风格.
黄筌(903-965),字要叔,成都人.传世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写生珍禽图》卷.
荆浩,字浩然,沁水(今属山西)人,五代后梁画家.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匡庐图》相传是他的作品.
关仝,一作同,长安(今西安)人,在北宋时与李成、范宽并称"三家山水".传世作品有《关山行旅图》与《山溪待渡图》,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赵干,江宁(今南京)人,擅画山水、林木、楼观等.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江行初雪图》是他流传的唯一作品.
董源(?-962),字叔达,锺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现存真迹有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龙宿郊民图》,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夏山图》和辽宁博物馆的《夏景山口待渡图》以及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潇湘图》和藏于美国王季迁处的《溪岸图》.
巨然,江宁(今南京)人.工山水,传世真迹有《秋山问道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万壑松风图》(上海博物馆藏)、《山居图》(日本斋藤氏藏)与《溪山图》(藏处不详)等.另外,历来被断为巨然真迹的《层岩丛树图》、《萧翼赚兰亭图》(均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溪山兰若图》(藏美国克利夫兰美术博物馆).
赵佶(1082-1135),神宗第十一子,在位25年.传世作品中,《祥龙石图》、《芙蓉锦鸡图》、《听琴图》、《雪江归棹图》(以上均藏于故宫博物院)、《瑞鹤图》(辽宁省博物馆藏)、《翠竹双雀图》(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等作品皆被专家认定为是画院中高手代笔之作.只有藏于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的《四禽图》卷、上海博物馆藏的《柳鸦图》卷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池塘秋晚图》被认定是他的亲笔.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城(今安徽潜山)人.《莲社图》和《西园雅集图》等作品,今有摹本传世.分别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传本《免胄图》和《孝经图》的真伪尚待研究.
梁楷,祖籍东平(今属山东),居钱塘(杭州).善画人物、山水、道释、鬼神.传世的《秋柳飞鸦图》(故宫博物院藏)、《六祖破经图》、《六祖截竹图》(日本国立东京博物馆藏)、《泼墨仙人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都是以极其简练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描绘出来的.《泼墨仙人图》中的仙人系以大笔蘸墨画人物的衣着,寥寥数笔勾写人物面目,生动传神,在当时是一种新的创造.上海博物馆藏的《八高僧故事图》卷和日本国立东京博物馆藏的《释迦出山图》则造型严谨,用笔谨慎,与减笔法面貌不同.日本还藏有一幅《太白行吟图》,系仿本.
龚开(1222-约1304),字圣予,号翠岩,淮阴(今属江苏)人.传世作品主要有: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中山出游图》卷、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骏骨图》卷.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属山东)人,工界画,尤擅舟车、市桥,自成家数.故宫博物院藏所《清明上河图》是其传世名作.另外,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有署名"张择端"的小幅《西湖争标图》,系伪托之作.
苏汉臣,开封人,擅画道释人物,尤长于画儿童.今传有《秋庭婴戏图》轴(故宫博物院藏),和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货郎图》轴.
李嵩,钱塘(杭州)人.山水、花鸟、人物皆能.上海博物馆藏有《西湖图》卷,故宫博物院藏有其《观潮图》及表现节令花卉的《花篮图》.另有《骷髅幻戏图》轴藏于故宫博物院.
黄居寀(933-?),字伯鸾,成都人.其传世作品有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山鹧棘雀图》轴.
赵昌(?-约1016),字昌之,广汉(今四川剑南)人.擅画花果,作品传世极少,故宫博物院藏《写生蛱蝶图》卷传为其作品.
易元吉,字庆之,长沙人.善画獐、猿及花果禽鸟等.今传有《聚猿图》(藏日本).
崔白,字子西,濠梁(今属江西).除擅画花鸟外,也擅画道释鬼神,创作不少壁画.故宫博物院藏有其《寒雀图》卷.
文同(1018-1079),字与可,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人.广东博物馆藏有《墨竹图》一轴,系此轴临本.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枯木竹石合卷》,真伪待考;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墨竹图》轴,系传派作品.
扬补之(1097-1169),字无咎,号逃禅老人,又号清夷长者,南昌人.传世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四梅花图》卷,故宫博物院还藏有《雪梅图》卷等.
赵孟坚(1199-?),字子固,号彝斋,擅画水墨白描水仙、梅花、兰、竹石等,风格清秀淡雅.今传世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墨兰图》卷、《岁寒三友图》页、《水仙图》卷.
李公麟(生平事迹见前),传世作品中的《五马图》是最为可信的真迹之一.
祁序,江南人,工花竹翎毛,擅画水牛.今存《江山放牧图》卷,藏于故宫博物院.
李成(?-967),字咸熙,擅画山水自娱.唯有藏于日本的《读碑窠石图》被确认为真迹.
范宽,一名中正,字中立,陕西华原人.传世作品有藏于美国堪萨斯纳尔逊博物馆的《秋江渔艇图》卷.
郭熙,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县)人.其传世作品相对较多,有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树色平远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早春图》及《关山春雪图》、上海博物馆藏《幽谷图》、南京大学藏《山村图》、云南省博物馆藏《秋山行旅图》和故宫博物院藏《窠石平远图》等.
燕文贵,吴兴(今属浙江)人.现存他的作品有《溪山楼观图》卷,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日本所藏的《溪风图》亦是真迹.
王诜,字晋卿,居开封.代表作为故宫博物院藏的《渔村小雪图》卷和上海博物馆藏的《烟江叠嶂图》青绿、水墨各一卷.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太原,后迁湖北襄阳,晚年定居润州.为人天资高迈、癫狂放达,冠服效唐人,有"米颠"之称.擅画水墨山水,多信笔为之,不取工细,创"米家山"画法.还喜画古圣贤像.今日所能见到的画迹,只有故宫博物院藏其书法作品《珊瑚帖》的书后所画珊瑚一枝,笔法浑然,如写字.
米友仁(1068-1165),字元晖,米芾长子.传世画迹较多,故宫博物院藏《潇湘奇观图》、《云山墨戏图》两卷,上海博物馆藏有《潇湘白云图》卷,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有《云山图》卷.
郭忠恕,字恕先,河南洛阳人.作品传世极少,仅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雪霁江行图》可资研究.
王希孟,画史无传.创作了《千里江山图》.
李唐,字曦古,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万壑松风图》轴(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是李唐70岁左右的手笔,反映了李唐北宋时期的山水画面貌.藏于同一地的《江山小景图》卷与前幅的格调接近.
刘松年,钱塘(杭州)人,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四景山水》卷是其山水画代表作.
马远,字遥父,山西永济人,故宫博物院所藏《踏歌图》可称是他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
夏圭,字禹玉,钱塘(杭州)人,画风与马远极为相近,构图亦多空白,人称"马半边",画史中多以"马、夏"并称.代表作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其《溪山清远图》卷,《山水十二景图》卷,故宫博物院藏的《遥岑烟蔼图》和藏于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的《洞庭秋月图》轴.
【辽金元】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别号鸥波、水精宫道人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赵孟頫博学多才,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均有很深造诣,以书画成绩最为突出.其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山水、人物、竹石、花鸟均长;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工笔、写意、青绿、水墨都十分精彩.其赵孟頫主张作画要有"古意",倡导"书画同源",强调以书法用笔入画,并主张师法自然,提出"到处云山是吾师"的口号.传世山水画作品主要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的《幼舆丘壑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鹊华秋色图》卷、上海博物馆藏《重江叠嶂图》卷和《吴兴清远图》卷以及故宫博物院藏的《水村图》卷等.
高克恭(1248-1310),字彦敬,号房山,大都房山(今属北京)人.他能诗善画,工山水、墨竹等.主要传世作品有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云横秀岭图》轴和《春山晴雨图》轴,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春云晓霭图》轴、《横山晴霭图》卷、《墨竹坡石图》轴等.
任仁发(1254-1327),字子明,号月山道人,松江(今属上海)人.传世主要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出圉图》卷、《二马图》卷、《张果见明皇》卷等.
颜辉,字秋月,浙江江山人,生卒不详.传世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水月观音图》轴、《李仙图》,河南省博物馆藏《山水图》轴等.
张渥,字叔厚,号贞期,又号江海客,传世作品有《九歌图》
王绎,字思善,自号痴绝生,其先为睦州人,着有《写像秘诀》一文.其存世作品仅与倪瓒合作的《杨竹西小像》,藏于故宫博物院.
钱选(13世纪至14世纪初),字舜举,号玉潭,别号巽峰、清癯老人、习懒翁、霅溪翁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传世作品主要有:上海博物馆藏《浮玉山居图》卷、故宫博物院藏《山居图》卷、《八花图》卷,天津艺术博物馆藏《花鸟》卷和《白莲花图》卷(山东朱檀墓出土,藏山东省博物馆)等.
王渊,字若水,号澹轩,钱塘(今杭州)人,善画山水、人物,尤精花鸟竹石.其传世作品主要有:故宫博物院藏《山桃锦鸡图》、《墨牡丹图》、山西省博物馆藏《花鸟》轴、上海博物馆藏《花竹禽雀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桃竹春禽图》轴等.
李衎(1244-1320),字仲宾,号息斋道人,燕(今北京)人.其存世作品主要有《四清图》卷(后半卷藏于故宫博物院,前半卷藏美国纳尔逊博物馆)、《双钩竹图》轴、《沐雨图》轴、《新篁图》轴、《墨竹图》卷(以上藏故宫博物院)和《新篁树石图》轴(南京博物院藏)等.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号丹丘生,台州仙居(今属浙江)人.传世作品主要有:《清閟阁墨竹图》轴、上海博物馆藏《双竹图》轴等.
顾安(1289-1364),字定之,自号迂讷老人.祖籍淮东,平江(苏州)人.传世主要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幽篁秀石图》轴、《新篁图》、《风雨竹图》、《墨笔竹石》轴等.
王冕(?-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传世主要梅花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墨梅图》卷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南枝早春图》轴等.
郭畀(1280-1335),字天锡,号思退,祖籍洺水,居于京口(今江苏镇江).传世作品有藏于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的《幽篁枯木图》卷等.
元四家中的吴镇和倪瓒也都善画竹石题材.吴镇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竹谱册》传世.倪瓒的传世竹石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竹枝图》卷、《怪石丛篁图》轴等.
我心目中的湖州 作文【杭州历史博物馆】
我心目中的湖州
湖州没有杭州那么秀丽,也没有上海那样繁华,但是它在我心目中却是神圣的。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今天,学校组织我们春游。早晨,同学们面带笑容出发了。到了那儿,我们先放风筝,在蓝天白云星星点点地点缀着几只飞舞的风筝,别提有多美了。
下午,我们去了博物馆,在这里,可以看到从不同侧面反映出的湖州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一百五十多件本地动植物标本、数十件矿物和化石标本,与二十多平方米的湖州山水地貌模型,站在“博物馆的天空”,你可以细细打量养育湖州人的这一方美丽沃土。穿越时光隧道,领略新石器文化地层展墙,鸟瞰古城模型,感知湖州的数十万年历史、五千年文明。湖米、湖鱼、湖丝、湖茶、湖镜……传统的农耕文明与新兴的工商经济成就了湖州的丰饶与富遮,也展示了我们先民的独特智慧与创造力。湖州人的生活自古以来就充盈着清丽、雅致、闲适的风尚,藏书教育、湖笔书画,一个个文化经典承续起湖州深厚的文脉。湖州的人文传统以灵性、细腻、儒雅见长。而当近代中国国门洞开、社会风云涌动之际,放眼看世界的湖州人又多了一份激越胸襟。近百年来,湖州人或以实业济世,或以弘扬新文化勇立潮头,更又以磅礴之气推翻帝制维护共和的革命战士……演绎出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
通过这次春游,我才发现湖州在我心目中也是如此美丽。
我国古代活字印刷技术的种类有哪些?
雕板印书,一次可以印出几百部、几千部,比起一字一句地靠手来抄写,的确是一次革命.但是雕板仍然有缺点,印一页书,就得刻一块板,雕印一部大书,得花好几年工夫,人力、物力和时间都很不经济.因此,我们的祖先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刻苦钻研,力求改进,终于进一步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的基本方法,就是先制成一个个的单字,然后把所需要的单字排板印刷;印完以后,再把单字拆开,以备下次排印.这样,每次印书就不需要整块整板地刻字,不仅节省了巨大的劳动,而且大大地提高了书籍生产速度.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我国宋朝的毕升.他的发明是在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比欧洲最先用活字印《圣经》的德国人谷腾堡要早四百年.
根据和毕升同时的宋朝大科学家沈括在他所着的《梦溪笔谈》里面的记载,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大致是这样的:先用胶泥刻成一个个薄薄的单字,用火烧硬,就成了活字.排字的时候,依照稿本拣出所需要的字,排在一块放有松香、蜡、纸灰的铁板上面,用铁框围住四周.活字排满一板之后,就用火烘热,使松香和蜡熔化,再用平板从上面压平,使板上的字面平整.铁板冷却以后,活字就固定在板上,可以上墨印刷了.印刷完毕以后,再把字板烘热,取下活字,留备以后再用.常用单字往往准备好几个,甚至二十多个.同时,他又拿两块铁板交替使用,一块排字,另一块印刷,这样就大大缩短了排印的时间.不过只印二三本,显不出它的方便,假如印上几百册、几千册,那就极为神速.而且有了这一套活字,还可以印其他各种各样的书,节省了写字雕板的费用,真是既方便,又经济.
毕升发明的这一套活字印刷术,虽然原始一些,但是基本原理却和现代的活字印刷术完全相同.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人类文化的重大贡献.
关于毕升的事迹,除了《梦溪笔谈》中的一段记载以外,再没有留下更多的资料.有位外国人因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经提到过一名叫“毕升”的老锻工(铁匠,新版《大英百科全书》改为炼金术士)就以为他和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升是同一个人.但是这两个名字,音同字不同,而且年代也不符合,所以这种推断是不可靠的.
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当时虽没有得到广泛流行,但是这种技术也并没有因此停滞不前,而一直继续得到发展.这种发展具体表现在后来各个时期利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做成的各种活字,如用非金属材料制成的札泥活字板”、“磁板”和“木活字板”,和以金属材料制成的“锡活字板”、“铜活字板”和“铅活字板”等 非金属活字
泥活字
元朝初年,有人把毕升的泥活字进行了一些改良,用泥板框代替铁板框,把烧好的瓦字排在泥框里面,放入窑内再烧一次,使它成为整块陶板,再拿来印书.据说,元初姚枢的学生杨古曾在北方用活版印过几部书,他的活字可能是用泥土烧成的.在此以后关于泥活字的文献,就很少见了.
到了清朝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有个曾经做过知县的山东泰安人徐志定,发明了一种磁板,就是在泥字上加一层磁釉,烧成的活字非常坚硬.他用这种磁活字印出了《周易说略》、《蒿庵闲话》两部磁板书.
一百多年后,道光十年(1830年),苏州人李瑶在杭州印成《南疆绎史勘本》和《校补金石例四种》.这两部书据李瑶自己说,是“仿宋胶泥板”印的.在此以后不久,又有安徽泾县人翟金生的泥活字.
翟金生是泥活字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是一个贫穷的教书先生,既会做诗,又写得一手好字,还懂得绘画,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为了解决一般穷苦读书人往往因为雕板费用太大,没有力量出版自己的着作的困难,根据《梦溪笔谈》中关于泥活字的记载,花了三十年的辛勤劳动,和他的儿子们共同制造了十多万个泥活字.
翟金生制造泥活字的工序,是先做好模子,然后用澄浆泥做成一个个泥字,放进炉子烧炼之后,再加以修整.这样烧好的泥活字,硬得同石头和骨角一样,不会胀大和变形.他所制造的泥字,都是仿宋字体(明体字),分大、中、小、次小和最小五种,叫做“泥斗板”、“澄泥板”或者“泥聚珍板”.他用这种泥活字印过他自己的诗集《泥板试印初编》、翟氏的家谱和他的朋友黄爵滋的诗集.
这些用泥板、磁板印成的书,近年来陆续发现了好几种,现在都保存在北京图书馆.这些发现更加证明了《梦溪笔谈》里关于泥活字的记述的真实性.并且推翻了过去一部分中外学者认为泥活字一碰就碎,不能印书的说法.
木活字
木活字是用梨木、枣木或者杨柳木雕成的,因为取材比较方便,成本不高,制造起来又比较简单迅速,所以成为我国活字印刷史上常用的一种活字.
根据《梦溪笔谈》的记载,毕升曾经试验过用小块木头刻成一个个的活字;但是他发现木材纤维有伸缩性,沾了水就会膨胀,因而排板高低不平,又容易被药料粘住,不容易取下来,所以后来才改用胶泥制作活字.
第一次制作木活字取得成功的是元朝初年的科学家王祯.王祯不但对农业生产技术和机械制造有过贡献,在我国科学史上很有地位,同时,在印刷史上也有重要贡献.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他到安徽旌德县做县官,在任六年.他建学校,修桥梁,兴办公共事业,并留心农事,劝助农桑,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与此同时,他着手整理前人在农业方面的文献资料,结合各地的生产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写出了一部《农书》.这是我国农业科学史上一部极有价值的巨着.这部着作因为字数多,如果用雕板来印刷,非常费事,他便自己设计,花了两年的时间,请工匠刻制了三万多个木活字.大德四年(1300年),他调到江西永丰县做县官,就把这副准备印《农书》的木活字从安徽带到江西,想不到那时江西已经有人把它雕成了整板,因而本来是为了印刷《农书》而特制的木活字,竟然没有用上.这套木活字只在大德二年(1298年)他在旌德县任上时用来试印过自己纂修的《旌德县志》.这部县志有六万多字,不到一个月便印成了一百部,可见效率很高.这部书是我国方志中最早使用活字印成的,可惜早已失传了.
王祯用木活字印刷的方法是这样的:先在纸上写好字样,贴在一块木板上,然后把字刻出来.字刻好以后,就用细锯把一个个单字锯开,再用小刀整修,使木字大小一律.排印的时候,把字一行行排好,用薄竹片隔开,排满一板,再用小竹片和木楔垫平、塞紧,使活字固定,然后在排好的字板上涂匀黑墨,铺上纸,用棕刷刷印.
王祯为了减轻排字工人来回寻找单字的劳动,提高排字效率,又发明了一种“转轮排字盘”(见本站“历史图鉴”),把木活字按号排列在两个木制的大转盘里,排字工人只要坐着推动转盘,便可以拣到所需要的括字.这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却达到了“以字就人”的效果.
木活字印书试验成功后,王祯写了一篇《造活字印书法》,把操作方法和经验系统地记录下来,附在《农书》后面.这篇文章成为活字印刷史上不可多得的文献,已经被翻译成几国文字传到国外.
稍后于王祯二十多年的马称德,也是一个木活字印刷史上值得提出的人物:他在浙江奉化作州官时,开河筑堰,垦荒植树,兴办学校,建藏书楼,还雕刻了十万个木活字,在至治二年(1322年)印成《大学衍义》等书.这些事实说明元朝初年在安徽南部和浙江东部已经开始用木活字印刷.
木活字在元朝还传到了兄弟民族地区.甘肃敦煌千佛洞中曾经发现几百个用硬木制成的维吾尔文木活字,都是用维文字母拼成的一个个长短不一的单字.这些木字大部分都被帝国主义分子盗走了,只剩下五个,现在陈列在北京历史博物馆里.
到了明朝,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使用木活字的地方比过去多了,不但流行在苏州、杭州、南京、福州等沿江沿海城市,而且发展到四川、云南等僻远地区.木活字印本书的内容也更为复杂,其中最多的是诗文集.同时,用木活字印家谱的风气也在浙江开始流行.不过,明朝木活字印的书质量不高,不但脱字错字不少,而且行字不正,墨色忽浓忽淡,更是普遍的现象.
明朝木活字印刷的另一个特点,是从崇祯十一年(1638年)起,改用木活字排印《邸报》(政府公报).这在我国新闻史上是有历史意义的一件事.
到了清朝,木活字印书通行南北各地.各地方的衙门、书院和某些官书局大都有活字.私人用木活字印书的也很多.有的书坊专用木活字印书,称为“活字印书局”或“聚珍堂”.木活字在当时被看作是一种财产,可以作价抵押、买卖,又可以作为赠送亲友的礼物.
清朝乾隆皇帝在修《四库全书》时,就计划把明朝《永乐大典》中辑出来的业已失传的大批古书,印刷出版,以广流通.这是一件很巨大的工作,如果用雕板来刻印,耗费的人力、财力和时间很多.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月,、负责印刷出版的官员金简,向乾隆皇帝提出刻木活字排印的建议.他举了下面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刻一部司马迁的《史记》,得用二千六百七十五块梨木板,刻写一百十八万九千多字,合计工钱和材料,要一千四百五十多两银子,而且刻成以后只能印《史记》一部书;如果用木活字来排印,只要做十万个大小枣木字,连工带料,不过一千四百多两银子也就够了.可是有了这一副木活字,就什么书都可以印,一劳永逸,何等便当.乾隆皇帝认为他这个建议很合理,马上批准照办,并且把木活字板改了一个比较文雅的名称,叫作“聚珍板”.第二年,一共刻成大小枣木字二十五万三千五百个,连同备用的枣木子,排字用的楠木槽板,拣字归类用的木盘,套板格子和字柜,一共用了二千三百三十九两七钱五分银子.用这套新造的活板工具,先后共印成《武英殿聚珍板丛书》一百三十四种,二千三百多卷.
后来,金简把印造这部《武英殿聚珍板丛书》的经验写成了《钦定武英殿聚珍板程式》,并一一用图来说明.他写的这篇总结,比王祯的《造活字印书法》更详细,记录下来的操作技术也比王祯的方法有所改进和发展.例如:王祯是先在一块整板上刻字,刻满一板再用锯子把一个个字锯开,而聚珍板则是先做好一个个独立的木子,然后再刻字.王祯用薄竹片来作行线,而聚珍板则是用梨木板刻好十八行格子,叫做套板;印刷时先用套板印好格子,再把文字印在格子里面.正因为这样,武英殿聚珍本每页四周边阑接口的地方,不象一般活字本那样留有大缺口,而是严丝合缝.聚珍板排字,用的不是王祯发明的转轮排字盘,而是“字柜”.这种“字柜”,是按照十二支的次序把全部活字分别装在十二个大字柜里,每柜有二百个抽屉,每个抽屉分大小八格,每格存放大小木活字各四个,每个抽屉上面都标明某部某字和画数.由专人负责拣取.排字工人只要喊出他要什么字,管字的人就可以立刻拣出来.用这种方法排板,大字每人一天可以排二板,小字只能排一板.
自从《武英殿聚珍板程式》介绍了简单易行的印书方法后,全国各地纷纷仿效,流行更加普遍,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陕西、甘肃等十四省都用木活字来印刷书籍,而以常州的木活字最为有名.其中规模最大的要算某知县所造的活字.他花了不到一千元,刻成三十六万个木字,比武英殿聚珍板木活字几乎多三分之一.
清朝的木活字印本,内容丰富多采,有经书、字书、正史、传记、年谱、家谱、奏议、目录、方志、游记、兵书、医书、农书、类书、工具书等.其中以历代诗文集较多,约二百种,丛书约二十余种;鼓词、弹词、宝卷、唱本、小说、戏曲等民间文学作品也不少,如《红楼梦》前后就排印过三次.现在流传的清朝木活字印本,估计约在两千种左右,这对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的提高,起过一定的作用,到现在为止,其中有不少书还有学术上的参考价值.
从乾隆初年一直到清末,北京出版的《京报》(政府公报),都是用木活字排印的.它曾引起不少外国人的注意,在他们的记载中,提到排印《京报》的木活字是用白杨木或柳木刻的.北京当时还有一种叫做《搢绅录》的定期出版物,也是用木活字印的.书的外皮都用红纸装订,所以外国人称它为《红皮历书》.
清代木活字印本中数量最多的是家谱.家谱也是一种连续性出版物,通常是二三十年一修.流行于浙江、江苏、安徽南部、江西、湖南和四川等地的民间,其中以浙江的绍兴和江苏的常州一带最为盛行.这些地区,有专门以排印家谱为职业的“谱匠”或“谱师”.他们每当秋收以后,就挑起活字担子,到各乡镇的祠堂,为人家印家谱.
锡活字
用金属材料制造活字,是印刷技术上的一大进展.我国最早的金属活字,是元朝初年的锡活字,比德国最先用金属活字要早一二百年.
锡活字最初是谁发明的?当时印过些什么书?现在没有足够的材料来说明这些问题:不过根据王祯所说的“近世又铸锡作字”这句话,可以肯定当时的锡字不是直接在锡块上面刻成的,而是铸造出来的.把铸好的锡字,用细铁条穿起来放在字盘里,再一行行隔开来印刷.
到了明朝,无锡人华燧除了大造铜活字印书之外,据说又铸过锡字.除此而外,我国关于锡活字的文献记载很少.十九世纪中叶有个名叫卫三畏的美国人却注意了这件事,把广东佛山唐姓书商铸造锡活字的经过记录了下来.
广州附近的佛山镇,手工业和商业都很兴盛,是清朝有名的四大镇之一,也是清朝出版业中心之一.镇内到处是纸行、墨行、刻字行、书籍行.在最盛的时候,这个镇里单是印刷和折叠书页的工人就有上千人.当地的出版物不但行销南方各地,并且远销到南洋群岛.佛山镇有个姓唐的书商,为了印刷当时广东最流行的彩票“闱姓票”和“白鸽票”,从道光三十年(1850年)开始铸造锡活字.他花了一万元以上的本钱,前后铸成三套字体不同的锡活字,一套是漂亮的扁体字,一套是长体大字,另一套是作为正文小注用的长体小字,共有二十多万个.他铸造锡活字的方法是这样的:先在小块木头上刻好字,然后把木刻的字印在澄泥上,做成泥模,再把熔化的锡液浇入泥模里.等到锡液冷却凝固以后,把泥模打碎,锡字就铸成功了.锡字铸成以后,再经过修整,使所有的锡字高矮一律.为了节省金属材料,他铸造的锡活字,只有四分多高.这种铸造法和西洋的铜模铸字相比要经济得多.印刷的时候,把一个个锡字排在光滑坚固的花梨木盘里,扎紧四边,免得活字在印刷时跳动.用黄铜条做界行,中间有板心隔开,有如雕板式样,然后上墨印刷.
唐姓书商所铸的锡字,美丽大方.印成的书本,大字悦目,纸张洁白,墨色鲜明,质量很高.咸丰元年(1851年),他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用锡活字印成了元朝史学家马端临的名着《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共一万九千三百四十八面,钉成一百二十大册.这位不知名字的书商,在我国锡活字印刷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铜活字
我国古代最通行的金属活字,是铜活字.明朝弘治初年(十五世纪末)江苏的无锡、常州、苏州一带,有不少富豪巨商制造铜活字印书,其中最有名的是无锡华家和安家.
无锡华家用铜活字印的书,数量最多.弘治十五年(1502年),华珵出版了宋朝着名爱国诗人陆放翁的《渭南文集》和《剑南续稿》.在此以前,大约在弘治三年(1490年),华珵的侄子华燧(1439—1513每)已经先造成了“会通馆铜板”,并且试印了《宋诸臣奏议》五十册.因为铜活字不容易受墨,技术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所以印本的墨色浓淡不匀,而且模糊肮脏,沾手便黑;有的字只印出一半,排板又参差不齐.当时只有一副活字,所以正文和小注不分,脱文错字,每卷都有,质量很差;但它却是现在所知道的我国最早的一部金属活字印本.
后来华燧又陆续排印了不少大部头的古书,以及他本人写的着作,现在所知道的大约有十四种,其中《宋诸臣奏议》等八种,都是在弘治十三年(1500年)以前出版的,相当于欧洲十五世纪的“摇篮本”,在印刷史上显得特别珍贵.
华燧的侄子华坚和华坚的儿子华镜,也都继承了华家铜板印书的传统.华坚印的书,称为“兰雪堂活字铜板”,因为每一直行中排印两行,所以又叫“兰雪堂双行本”.印有汉朝着名文学家蔡邕的《蔡中郎集》,唐朝着名诗人白居易的《白氏文集》和元稹的《元氏长庆集》,都获得藏书家的好评.
在铜活字印刷史上和华家同样有名的,是无锡安家.号称“安百万”的安国(148l—1534年),在当时是有名的大富翁,曾经做了不少地方上的公益事业,又制造活字铜板,出版了九种书,最早的一种是《正德东光县志》.这是我国唯一用铜活字印的一部方志.安国印书相当认真,错漏很少,所以质量很高. 无锡近邻的常州、苏州和南京,当时也都有铜活字印的书.
福建建宁府(今建瓯)和所属建安、建阳两县,自宋朝以来,就是雕板印刷业的中心之一,现在流传的宋元本,也以“建本”为多.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建宁、建阳的书商又创制了铜活字.用铜活字所印的印本中,有一部最出名的蓝色印本“芝城(建宁的别名)铜版”《墨子》.
清朝最有名的一部铜活字板,是内府铜板印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这部百科全书,是在雍正三、四年(1725—1726年)印成的,全书用大小两号字体,清晰醒目,初版印了六十六部,每部五千二十册.现在要找一部完整的原本,已经很难办到了.这部书一直到现在,还是国内外科学研究工作者常用的参考书.
内府铜字就是清朝宫廷所造的铜板,早在康熙末年就已经有了,而且还印了几种天文、数学和音乐方面的书籍,可是自从《古今图书集成》问世以后,却没有再印过什么书.后来因为管理铜字的人员趁着那时北京钱贵,便建议销毁铜字,铸成铜钱,于是这批宝贵的铜字就被熔化,作为铸造铜钱的原料了.
清朝的铜活字,除了内府铜板以外,民间的铜板可考的有以下几家.“吹藜阁”印的《文苑英华律赋选》四卷,要比《古今图书集成》早四十年,是用楷体字印的,流利美观,印刷清楚.民间铜活字造字最多的要算福州的林春祺.他从十八岁起,先后投入二十多万两银子的巨资,费了二十一年的工夫,雇人刻制铜字,到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完成精美的楷书体大小铜字四十多万个.这批铜活字的数目,比内府的铜活字几乎多一倍.林春祺倾个人全部家财,以半生心血,雇人刻造铜字,中间经过多少次挫折才告完成,他的毅力确有过人之处.他的原籍是福清县的龙田,所以他的铜字定名“福田书海”.他出版了清初学者顾炎武的《音论》和《诗本音》,后来又刊印了一部军医学着作《军中医方备要》二小册.他还写了一篇《铜板叙》,说明他造铜字的原因和经过.这是我国有关制造金属活字仅有的文献.
此外,嘉庆十二年(1807年)满洲人武隆阿当台湾总兵官的时候,曾经刻制汉文铜字,印成《圣谕广训》一种.又常州铜活字印本中有咸丰八年(1858年)的《毗陵徐氏宗谱》,是家谱中唯一的铜字本.杭州也存‘聚珍铜板”书,印本字体和“福田书海”很相似.
明清两代的铜活字,是雕刻的,还是用字模铸造的,或者两种办法都用,是一个到现在还不能完全确定的问题.清朝内府铜字,经过中外学者多方面的研究,断定是手工雕成的.林春祺在他所写的《铜板叙》中,曾经说明他的几十万个铜字也是一个个用手刻成的.除此以外,其余的铜活字是怎样制成的,缺乏详细的文献记载,又没有足以为证的实物,也就只好存疑了.
明清两代铜活字印本,流传下来的有二十几种,现在都成了名贵的善本,几乎全部藏在北京图书馆.
铅活字
现代印刷所用的铅字,许多人认为是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由西洋教士传到中国来的.这个说法并不符合事实.我国用铅制造活字的最早记载,见于明朝弘治末正德初年(1505—1508年)陆深所着的《金台纪闻》.书中说:近来常州人用铜、铅做活字,比雕板印刷更巧妙方便;但是排印时特别容易发生错误,所以他表示反对.这简直是因噎废食的办法.当时常州的铅活字本和常州铜板一样,都没有流传下来.
清朝道光十四年(1834年),湖南人魏崧在他所着的《壹是纪始》里说:“活板始于宋,……今又用铜、铅为活字.”这更可以说明鸦片战争以前,我国一直有人在使用铅活字,当然那时候的铅活字是和西洋人不相干的,只是没有大量使用而已.直到鸦片战争之后,西洋的石印、铅印才逐渐为我国所采用,并且后来居上,终于压倒了我国古老的雕板和固有的各类活字,成为现代印刷术的主流.
自从十一世纪毕升发明活字以后,八九百年来的发展大致就是这样.这些各种各样的活字的创造和改革,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毅力.
四、活字印刷术的影响
我国的邻邦朝鲜、日本、越南、菲律宾等,自古就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同我国有密切往来.从唐朝开始,朝鲜、日本就有不少留学生和高僧来过中国.北宋以后,我国又常常把印本书籍作为礼品赠送给他们.这样,雕板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就通过往来的使节、留学生、商人、旅行家和印本书籍的赠送,逐渐传布到这些国家.朝鲜刻书开始较早,在十一世纪已能翻刻工程浩大的《大藏经》以及我国的经、史、子、集.朝鲜人的着作也相继出版.勤劳智慧的朝鲜人民先后创造出“陶活字”、“瓢活字”、“木活字”和金属活字.尤其是在金属活字方面,朝鲜有着卓越的贡献.1436年朝鲜出版的《通鉴纲目》是世界最早的铅活字本.1729年,他们还用特有的铁活字印成了《西坡集》.元末明初,我国刻工俞良甫、陈孟荣等曾到日本刻书.1592年,日淬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时,曾把活字劫掠回国,日本也学会了活字印刷.因此,在1597年印成的木活字本《劝学文》中,有“此法出朝鲜”等语.此外,我国活字印刷还对亚洲其他国家,甚至对欧洲各国发生了影响.
外国人一般所谓印刷术,主要指的是活字印刷术.因此我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世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