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歌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由郑律成作曲,原名《八路军进行曲》,是组歌《八路军大合唱》中的一首。1988年7月25日,被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下面由百分网小编为大家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歌谱,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歌谱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歌词
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
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我们是工农的子弟,
我们是人民的武装,
从无畏惧,绝不屈服,英勇战斗,
直到把反动派消灭干净,
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
听!风在呼啸军号响,
听!革命歌声多嘹亮!
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解放的战场,
同志们整齐步伐奔赴祖国的边疆,
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向最后的胜利,
向全国的解放!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创作背景
《八路军进行曲》创作于1939年,歌词作者公木,曾是一名文武双全的抗日战士。公木的真名叫张松如,原任吉林大学副校长,1910年出生于河北辛集北孟家庄一个农民家庭,在外祖父的帮助下入学念书。公木1938年8月从抗战前线去延安,在延安抗大学习。学习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写歌词、诗歌。学习结束后,组织上留他在抗大政治部宣传科当时事政策教育干事。此时,郑律成在抗大政治部宣传科任音乐指导,给抗大学员教唱歌。在一起工作中,他和郑律成配合得很好。当时,郑律成住在他隔壁,他俩像亲兄弟一样友好,郑律成常到他的住处来玩。一天,郑律成坐在他床上翻看他的笔记本,发现他那个本上有很多诗,高兴得不得了,很快为《子夜岗兵颂》谱了曲。郑律成唱给他听,他听后非常高兴,说:“一首诗变成一支歌,那确实是一个质的飞跃。”到了1939年四五月间,郑律成提出搞个“八路军大合唱”,约他写词。郑律成还说,什么叫大合唱,就是多搞几首歌嘛。此时,冼星海与光未然也提出搞“黄河大合唱”。“大合唱”这名称,就是这样来的。虽然公木住在山洞里,心胸和视野还是很开阔的。他首先写了《八路军军歌》和《八路军进行曲》,接着还写了《骑兵歌》《炮兵歌》。8月份,“八路军大合唱”的歌词全部写完。延安的条件是很艰苦的。当时抗大连风琴也没有,郑律成就哼着作曲,他唱,公木听。9月份,曲还没作完,郑律成就调到鲁艺音乐系去了。鲁艺音乐系的条件好一点,有乐器。10月份,郑律成作曲完毕,“八路军大合唱”的全部歌曲印成油印小册子,传遍全延安,传遍全军,掀起了唱歌高潮,前方后方都唱。1940年5月,《八路军军歌》和《八路军进行曲》两支歌刊登在总政主编的报刊上。总政宣传部部长萧向荣还专门请公木和郑律成去吃饭,说了很多鼓励他们的话。
建军节又来到,你如何制作建军节90周年的手抄小报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军节90周年的手抄小报图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建军节90周年的手抄小报图片欣赏
建军节90周年的手抄小报图一
建军节90周年的手抄小报图二
建军节90周年的手抄小报图三
建军节90周年的手抄小报图四
建军节90周年的手抄小报图五
建军节90周年的手抄小报内容资料1:建军节90周年的征文
很小很小的时候,就企盼着能有一天走进你的行列。如今虽已是白发上头,却依然常在梦中领受你冲锋的号令。在你所向披靡的英雄队伍里,在你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里,寄托着我——一名普通士兵全部的理想、生活和情感。
你走过了90年的光荣征程,无数先烈的鲜血,洗染了胜利的军旗;亿万人民的期盼,托举起辉煌的军徽。那庄严遒劲的“八一”,是我生命永远的图腾。
浩荡的铁流里,我看见了父辈伟岸的身驱,是他们,在为民族争解放,为人民争自由的战斗里,创造了伟大的功勋。
不凡的征途上,我听见了我和我的战友们有力的足音,我们手臂相挽,发誓为中华崛起,为世代和平,献出我们的青春和生命。
你用你无畏无敌的精神塑造我,使我能用更博大的胸怀,更宽阔的视野,去感知祖国与世界、战争与和平、时代与人民、责任与使命。
你用你智勇刚毅的气质熏陶我,使我能用更自觉的意愿,更顽强的力量,去掌握信息化战争的技术、战术和艺术。
也曾有过徘徊彷徨,然而,最终还是忠诚的站立在八一军旗下;也曾有过痛苦无奈,然而,最终还是坚定的走上了祖国指定的哨位。经历了多少崎岖坎坷,经历了多少雪雨风霜,一套满是征尘的戎装,就足以让我们斩关夺隘,克难制胜!
你没有给我高官厚禄,也没有给我太多的许诺,但是你给了我勇敢、顽强和忠诚。你使我懂得责任并不是牺牲,而是荣誉;牺牲并不是损耗,而是创造。你使我青春的旋律如此昂扬激越;你使我生命的历程如此朴实无华。巨浪烈火,使我更纯净更刚强。我不知道该怎样报答你的哺育之恩,我不知道还能否回馈你的锻造之情,我唯一能对你说的,只有那深镌心灵的誓言--永远爱你!
建军节90周年的手抄小报内容资料2:军歌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图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原名《八路军进行曲》,为《八路军大合唱》 中的一首齐唱歌曲。公木词,郑律成曲,1939年秋作于延安。同年冬,由曲作者亲自指挥,鲁迅艺术学院 合唱队与乐队在延安中央大礼堂首次演出。
1940年夏,刊登于《八路军军政杂志》,随即在各抗日根据地广泛流传,深受广大军民的欢迎。解放战争中,各部队根据当时的形势和任务,对歌词作了修改,更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统一修订了歌词,刊于由总政文化部编印出版的《部队歌曲选集》第一集。同年2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命令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草案)》的附录二,曾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之名刊登了该曲。
1953年5月1日颁布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草案)》,附录二重新以《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之名刊登了这首歌。1965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一些词书、文章曾将这首歌作为“军歌”加以论述介绍。实际上,这首歌以前未经正式确定为“军歌”。
1988年7月25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同日,总参、总政为正式颁布军歌联合发出《关于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通知》和奏唱的暂行规定。通知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体现了我军的性质、任务、革命精神和战斗作风,反映了我军的光辉战斗历程。正式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一定会激励全军指战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努力加强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肩负起建设四化、保卫四化的历史重任。高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将使广大指战员更加振奋革命精神,激发战斗热情,增强革命军人的光荣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形象鲜明,旋律流畅,音调坚实,节拍规整,集中表现了人民军队豪迈雄壮的军威,具有一往无前的战斗风格和摧枯拉朽的强大力量。
《我是一个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着名革命歌曲之一,由任职第四野战军(四野)的陆原于1950年创作。下面由百分网小编为大家介绍《我是一个兵》歌谱,希望能帮到你。
《我是一个兵》歌谱
《我是一个兵》歌词
我是一个兵
来自老百姓
打倒了日本侵略者
消灭蒋匪军
我是一个兵
爱国爱人民
革命战争考验了我
立场更坚定
嘿嘿枪杆握得紧
眼睛看得清
谁敢发动战争
坚决打他不留情。
《我是一个兵》歌曲来源
一首通俗的歌曲,陆原、岳仑词曲。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有一首激昂的歌曲,它虽然简单,却充满着力量;它虽然质朴,却迸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它曾经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激励着亿万同胞和人民解放军三军将士,为建立新中国而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它,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军旅歌曲《我是一个兵》。这首歌诞生于朝鲜战争爆发后,至今仍广为流传。
《我是一个兵》创作背景
两个兵谱写的传世之作
陆原原名陆占春,1922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丰润县汤家嵩子村。1942年,20岁的他参加了八路军。
陆原虽文化程度不高,但酷爱写作,尤其喜欢音乐。抗日战争后期,他曾经到延安抗大一分校学习,抗战胜利后到冀东军区独立第13旅宣传队。在这里,他认识了《我是一个兵》的曲作者岳仑。后来陆原的部队整编为第四野战军,他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
1949年,四野46军南下至湖南衡山富塘镇做短暂休整时,传来新中国成立的喜讯。驻地军民一片欢腾。欢乐之余,陆原和岳仑激动地说,军中文艺工作者要为新中国写歌曲。部队继续南下作战,陆原被任命为师文工团的文美分队长,岳仑任音乐分队长。依据解放军从松花江打到海南岛的战斗历程,两人共同完成了一首歌———《人民战斗员》。但是这首歌拿到部队试唱,战士们反映冷淡,说歌词没有新意。
由于没有新歌,战士们还在唱《向江南进军》《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有的连队还在唱《大叔大婶救救我》。每天出操前、吃饭前、开会之前都要唱歌的。作为专职文艺工作者,陆原和岳仑焦急万分。连队指导员也来找他们:“你们听听,这群大老爷们敞开嗓门一起哭,像话吗?没有一点阳刚之气,哪像打了胜仗的兵?音乐家,快点给咱写新歌吧!”
时值1950年,陆原所在的中南军区艺术剧院驻扎在湖南位于湘江边上的祁阳县,这时朝鲜战争爆发了,仗已经打到了釜山。刚刚诞生的共和国受到了侵略者的威胁。指战员们个个义愤填膺,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
当时师里正在开展“写自己,忆过去”的业余创作活动,在连队的黑板报上、小晚会上,快板、诗歌、顺口溜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陆原从中发现了一首稍微完整的叙事《枪杆诗》,其中几句是:俺本来是一个老百姓/放下锄头来当兵……,这首诗给了陆原直接的灵感和启示,陆原不禁想起了一首抗日歌曲中的“老百姓/老百姓/扛起枪杆就是兵”的歌词。两下加起来一掺和,陆原嘴里就冒出了《我是一个兵》的歌词:我是中华一个兵/来自苦难老百姓/打败万恶的日本鬼/消灭反动蒋匪军。
过了几天,陆原刚从剿匪队回来,遇到了岳仑。饭后,趁大家出去洗澡的功夫,他俩在司务处宿舍的木板阁楼上,全神贯注你一句,我一句反复推敲着,满身是汗也顾不得。最后他们将陆原原来的七字一句的歌词修改成为了长短句:“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打败了日本狗强盗/消灭了蒋匪军。”
岳仑吸取民歌乐曲和鼓点节奏,一鼓作气谱出了《我是一个兵》的曲调,谱曲几乎冲口而出。不到1个小时,这首传世之作就在两个激情满怀的解放军战士手里产生了。
歌曲写出来了,首先让演员试唱,大家一听歌词就十分高兴,认为简单、质朴、有力量。所以不到1个小时就合唱、轮唱全背会了。接着师部又在连队教唱,不到一袋烟的功夫,战士也学会了。甚至连驻地的老乡和儿童也能唱出来。后来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建议下,将原词中“帝国主义敢来侵犯”改成“谁敢发动战争”。战士们非常喜欢,说:“这歌儿唱着痛快,起劲儿,又充满光荣感和责任感。”“唱着这首歌,真比吃红烧肉还香呢!”
当年被西方舆论界称为“中国在朝鲜的两颗重磅炸弹”之一的《我是一个兵》就这样问世了。(另一颗“炸弹”是作家魏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因为它铿锵有力,曲调质朴,很快就在连队热火朝天地唱了起来。不久,解放军总政治部通知各部队搜集创作歌曲作品,师里就将这首《我是一个兵》上报到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