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让,或许能“让”出海阔天空;让一让,或许能见证美德的传承。可是有的时候,让,真的有如此功效吗?
北京艺考正结束不久,可是它带来的话题热度却有增无减。一名女艺考生考试结束后精疲力竭,头痛发作,独自乘坐公交车回家。中途,一位老人上了车,售票员却绕过了前面的青年要求这名女生为老人让座。女生实在是没有力气,就摇了摇头,说了声“对不起”。
老人却不满地嘟哝起来,“现在的小年轻怎么回事啊?我们当年下田干活一天都不累……”于是一整车的人都开始谴责女生的行为,却没有一个人让座。售票员甚至粗鲁地拉起女生,强迫她给老人让座。一路颠簸,女生最后晕倒在车上,也错过了第二天的艺考。
这一“让”,让掉了女生的希望,让掉了女生的年华。对于艺考生来说,每一年的艰辛都至关重要。道德,不是倚老卖老的工具。公交车上看似正义的“请你让座”,在这种情况下等同于耍流氓。这样的“让”,是否让人满意呢?
谈到这个话题,还是不得不提一提阮籍丧母的典故。阮籍的母亲去世的那天,她的兄弟姐妹都在母亲的灵位前哭泣。可他却仍在处理乡中事情,不肯让出一点时间给去世的母亲。乡里人都说他是薄情寡义的不孝子。几天后,等乡中一切事情处理妥当,阮籍才给母亲下葬。一路上人人都唾骂阮籍,说他不配来给母亲送葬。谁知,在他母亲下葬的那一刻,他竟哭得肝肠寸断,吐血七斗,从此缠绵病榻。
阮籍坚守自己的责任恪尽职守,连家中丧母这样的大事都不曾让他让出自己的时间。然而,这样的不让,在当时人们眼中确实大逆不道。试问若阮籍让出了时间,放下了责任,随乡中事情一团糟。他让了,是否还是要受人唾骂吗?让或是不让,评判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再比如说,姐姐带着领养来的妹妹上中国梦想秀。当被问及她的梦想是什么,她说想让妹妹与亲生父母相认,妹妹听了姐姐的梦想后坚定地拒绝了。当女孩说出二十多年来,处在同一镇子的亲生父母没有来看望过她一眼时,她内心的酸楚可想而知。她说,她坚决不会作出让步。可是主持人周立波却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抨击女孩,还说出了“你在你儿子心里就是个尖酸刻薄的女人”的言论。节目一播出,立即引来无数网友的骂声,周立波和该节目也受到质疑。
这无疑是道德绑架。哗众取宠的个人主义,对独立自由意识的践踏。哪个孩子不想与自己血脉相承的父母相认?可是只有经历过最暗无天日的冷落和孤独后,才会显得有些无情。没有立场与态度的退让,会让社会失去个性,就此对进步的潮流作出“退让”。
让,需要相互理解,尊重彼此的底线和立场,别让“让”成为一种道德绑架。
在社会中穿梭忙碌的人们,身上一定要需要两种最重要的东西,一种是知识,而另一种是道德。如果说知识是进入社会,贡献社会的法宝,那么,道德就是立足于社会的身份证。没有道德,就不能在社会中生存。
持有道德的身份证,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社会中,很多人从小就进行素质教育。学校就是一个这样的机构,道德观也是每一个人必须树立的。尊重,则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拥有尊重他人的心,必然会受到他人的尊重,这是道德的结果。假如你看见一个老奶奶正准备过马路,你去扶她,这是道德。别人就会向你投来赞许的目光。假如你去尊重一个农村的穷人,别人就会尊重你。道德准则是这样说的,道德是建立人与人良好关系的桥梁。你若没有道德,那么你就只能招来别人的厌恶。
持有道德的身份证,才能获得成功。现在社会上竞争激烈,想在社会上生存下来,不是靠勇气,而是靠道德。成功人士说过,在社会中树立道德,就会获得广大市民的支持。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就是这样,他经历了冬天一样的创业过程,这不是侥幸,而是他以自身的道德来感染着每一个人,他诚信,他光明,这是他成功的保证。他做事光明磊落,坚强不屈的信念贯彻着职业道德,在外面做了多次演讲,为公司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他凭借着他的为人,本应花一个多钟头的演讲只花了五分钟,就成功取得了银行500万美元的融资,这是什么?这是道德的影响。道德就是对一个人认识的标准,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保证。
持有道德的身份证,就能得到社会的赞扬。我清楚地记得一句话,这句话是几个月前的飞车砸抢劫犯的英雄说的。当时他听到“抢劫了”的声音,便停下单车向后望,恰好看到抢劫犯骑着摩托车朝自己飞来。他二话不说,拎着单车,在抢劫犯路过之时“飞车”扔向抢劫犯,最后劫犯被附近经过的警察和酒店保安抓获。事后采访中,他说了一句:“是我的道德和良心驱使我这样做的。”这句话看似平凡,却非常伟大。社会上都纷纷表示赞扬。
道德是立足社会的身份证,任何人都不应该丢失这一珍贵的东西。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是每个人心中的高尚的观念。没有道德的人,是绝(决)对不能在社会上立足的。
道德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假设你问我道德与学识选哪个,我会斩钉截铁地说:“我选道德。因为我觉得道德是学识的一个门槛,甚至比学识更为重要。
没有道德的人,他枉活一世,就如我在公共车上看见这样一幕场景:一位年迈六旬的老大爷刚一上车,就有人给他让座,但有人却不屑一顾地说:“瞧,天下‘好心人’好多呀,我才没这闲功夫呢,他以为他是‘天皇老子。’”看到这触目惊心的举动,我愣住了。我知道,公德比赛已经开始了,谁被淘汰了,也就是被世界公认为的罪人,这中名副其实,可没有什么替罪羊。
如果你们要改过自新,就必须得尊重这个“玩意儿”,但谁也不能戏弄它,它是我们的主宰,我们还要向它学习。有人会说:道德有没有都不一样吗?我不还好好活着吗?我可以告诉你,这你就错了。没有道德,你会有善于帮助别人的心吗?没有道德,你又会感到快乐吗?没有道德,你的生活真会绚烂缤纷吗?所以,我们应尊重道德,向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学习并拥有他。
如果我们自己有了道德,也要用道德去感化别人,这是很多人都不能力所能及的。我在一则新闻报道看到过,两位冤家路窄的老仇人在街上闹起来了,引得众人驻足观看,正当闹得鸡飞狗跳时,一位陌生青年走过老劝架心平气和的说:“你们有什么矛盾得不到化解的”,两人说了一遍缘由,好象都觉得是对方的错。原来是因那位大叔不小心碰到那位大婶的腿了,大婶认为的大叔公报私仇,就不讲道理的骂了起来,于是,大叔也忍不住她的骂叫,便展开了激烈的唇枪舌战。但是,陌生人竟用一句话教化了他们——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对方都觉得是自己的不对,便互相赔礼道歉。陌生人以理服人,用自己的道德修养化解了争执,这都还是归功于道德的功劳。
道德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罪恶、虚伪的克星。如果说,最纯洁的心是爱心,最宽大的手是援助之手,那么道德就是人生之准则。
“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忘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文明”“道德”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像“扶不扶”“让不让”成了人们谈论的热点。我觉得,这并不值得悲哀,也不值得庆幸。重要的是,如果置身其中,我们能否做到问心无愧。
道德的说教,媒体的引导,或许只是为了迎合这个浮躁的社会,面对一个个尖锐的社会热点,我们应该拒绝道德绑架,听从内心最真实的声音。舆论以及其他一些外界的力量或许可以促进善良的萌发,但那毕竟裹挟着社会的戾气,如同寒风夹杂着冰雪。但归根结底,善意是发自内心的,是自觉的。
公交车上,人人都有坐的权利,尤其是买票的人。如果一个表面上需要帮助的人以咄咄逼人的姿态去对一个行为规范的无辜者,恐怕这就不是善意的问题了,而是“恶”的问题了。不在事件发生的现场,我们永远不会明白,或许座位上的年轻人此时刚刚结束连夜的工作,已经精疲力尽;而旁边站立的老人,每天都会坐公交车一站地,只为去公园晨练。或许年轻人刚从工地出来,脚板下有大片的血泡,而老者不问青红皂白恶语相向。或许……可能的情况太多太多,除了万能的神,恐怕只有各方各自内心才最清楚吧。
我们更应该拒绝道德冷漠。美国经济最萧条的时代,纽约一个贫民区法庭审理了一桩偷窃案。一位年近六旬的老人,被判从面包店偷窃面包,当法官问这位老人偷面包的动机时,老人回答:“我是饥饿,但我更需要面包来喂养我那三个失去父母的孙子,他们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饿死。”虽然法官最后选择秉公执法,但旁听席上的纽约市长却要求在场每一个人为此交纳五十美分,作为对自己冷漠的罚金。
这类事件中,最应该感到羞愧的,不是被作为小偷的祖母和母亲,而是每一位冷漠的“我们”,我们的冷漠,构成了一个冷漠的社会,让一些人不得不放弃尊严。
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绝不能让我们内心的善意之火被个别的“伤感”现象所扑灭。我们不要求人人都成为君子,但我们坚决杜绝“冷漠的社会”。
现在的人,大部分都过着一种收集人生。
早上登录微博,写下一天的计划;中午浏览网页,了解新闻大事件;下午看手机电视、掌上图书,充实头脑,放松心情;晚上吃饭,拍照上传,发条说说,与全世界说晚安。
如果只看手机上的网页的记录,这是忙碌的一天,这是一个懂得生活的人。但是,将时空转到现实,你会发现,这个人的一天其实无聊又乏味。他唯一做的事,只是手捧手机,低头不语,这便是我们在地铁上、饭店里、电梯里常常见到的“低头族”,他们都是被手机绑架了的人。
被手机绑架,大多数人不但不奋起反抗,反而还乐在其中,尽享当“人质”的乐趣。“手机中的世界可比现实社会要精彩,即使被绑架也是幸福的。”有些人这样说。的确,手机中的页面比现实中的白纸黑字更丰富多彩,手机中的游戏也比现实中平淡无奇的生活更让人振奋,连手机中的人都比现实中的人要志同道合,亲切得多。因此,手机绑架了那些“低头族”,并且夺去了一些“低头族”的生命。例如,过马路低头看手机被车撞死;一边看手机,一边走路,结果掉进了水里溺死。手机终究是一个冷冰冰的机器而已,但当你按下关机键,抬起双眼,你会发现,现实中你的人生是如此苍白,而这一切,都源于你对虚拟世界的沉迷,对现实世界的冷漠。
有些人面对手机的“绑架”奋起反抗,把手机关进“监狱”。每逢亲友聚会,便将手机统统扔进笼子里,规定谁都不准再碰它。这样有趣的行为,将人们从手机的控制下解救出来了。但也有不少手机还未“刑满释放”便“越狱”。其实要防止“越狱”,首先我们自己要“越狱”,打破重重心墙,冲破人心的牢笼,真正敞开心扉,面对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认真工作学习,才会发现原来其中还有这么多乐趣;留心观察生活,才会发现原来风景就在我们身边,敞开心扉,才会发现原来自己就在眼前。
别让手机“绑架”了你的生活,下次起床,先别顾着发微博,先欣赏一下美丽的日出;下次聊天,先别顾着登微博,先看一下身边有没有有趣的人;下次聚会,先别顾着晒照片,先看一下想念许久的容颜;下次旅游,先别忙着拍照,先欣赏一下华丽的风景。
王国维先生曾在书中谈到:欲达到人生之大成,必先经历三个境界:自然境界、社会境界、道德境界,方可至圣。然而当我们处于当今社会,绝大多数人还不曾到达过“社会境界”,她们处于灵魂的最底层挣扎,又怎么能受到“道德境界”的升华呢?
苹果公司总裁库克的担忧已逐渐发展为事实:人们像计算机一样思考,甚至更夸张。他们僵化、固定、人云亦云。某小伙因不给大爷让座,在公交车上被谩骂、殴打,这样的事情在如今比比皆是。然而为什么会演变成这样的结果呢?不错,正是因为他们僵化的思维使他们丧失了价值观,乃至人生观。“我们是老人,你必须给我们让座!”以往的社会善举在他们的“积极响应”下变成了一次又一次的道德绑架,社会冲突由此爆发。因此这种罔顾后果的人形成了恶劣的影响。“熊孩子”的背后是“熊父母”,“熊父母”的背后是这样的老人,这就导致了我国下一代社会更加槽糕,没有人能得到灵魂的洗涤,到达“道德境界”。
因此,在这个灵魂跟不上科技脚步的年代,我们要在心中给自己编个程序,叫做“灵魂一把尺”。
用这把尺丈量自己的灵魂,别人的灵魂。当浙江大妈善心施粥,却因一粒沙,遭到无数责骂时,我们不应该冷眼旁观,至少别做一个无聊的起哄者,泯灭自己的灵魂与同情心。当犬儒文化遍布祖国时,我们也不该抱着“圆润守己”的看热闹态度,不来仗义直言,冷眼旁观别人的悲惨遭遇。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如今,我们正处于最直言不讳的年龄,最热血、最勇敢的年龄,别让枯沙掩盖了我们的火。正是如此,我们才从“自然境界”到达了“社会境界”,有了“欲上高楼听风雨”的勇气。
人工智能没有灵魂,不会思考。人类拥有灵魂,却要学会思考。保持一颗纯净如稚子的心沉浸下去,思考社会现象后的本质。不要随意借鉴别人的思考,保持自己独立的思维意识。这样虽不说做到“入红尘却看破红尘”,也能做到“入尘世不染尘埃”。或许,在这种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找到根源的过程中,寻寻觅觅,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达到“道德境界”。
在尘埃染透的俗世中,总有一点光帮你辨别方向,指引前进,那就是“道德境界”。它虽不像太阳光辉万丈,却如星、如月,让我们在困惑中前进,在黑暗中漫步。
它是我们灵魂的拐点——一星如月的道德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