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体裁有哪四种
文学体裁一般分为四种: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小说分长、中、短、小小说;
诗歌分古代、现代两种;
戏剧分舞台剧、影视剧
散文分古代和现代两种
中国的文学体裁一共有多少种?
文学体裁的形成 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它是文学形式的因素之一.一切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都要通过这样或那样的体裁来表现,没有体裁的文学作品是不存在的.这犹如人们做衣服,必定要量体裁衣,选择一定的样式.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文学体裁,例如神话、史诗、寓言、行情诗、叙事诗、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悲剧、喜剧、正剧、抒情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等等.这些名目繁多的文学体裁的产生和演变,都有一定的社会根据和它本身的发展规律
初三现代文阅读有哪几种体裁?
初三现代文阅读的体裁有哪种?提高各种体裁现代文阅读的方法有哪些?【体裁有哪几种】
主要是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方法就是多练,先不看答案,做完和答案对,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方法,或者上辅导
古代文学作品的体裁有哪些
一. 骈文
又叫“四六文”,这种文体,四字、六字句相间,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句式迁就,文中堆砌词藻,常影响内容表达.唐朝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远动后,骈文逐渐衰落.其中也不泛名篇佳作.着名的有南朝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唐王勃写的《滕王阁序》、刘禹锡写的《陋室铭》.
二. 说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课本中出现的名篇有唐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宋周敦颐的《爱莲说》,清袁枚的《黄生借书说》.
三. 表
古代奏议的一种,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为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之一.课本中出现的只有一篇,为三国时诸葛亮的《出师表》.公元277年,诸葛亮准备出师伐魏,夺取中原,出发前给后主刘禅写了这篇奏章,表明自己忠于蜀汉,匡扶汉室的决心.文中名句有“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等.
四.赠序
古代文人送别时常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增序.后凡是惜别赠与的文章,都叫增序.其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课本中出现的是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文中向来自家乡的年轻人马生介绍了自己少时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要珍惜时日,刻苦求学.
五.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都叫“铭”.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课本中有唐刘禹锡的《陋室铭》.还有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歌功颂德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未学).
六. 杂记
包括两类:
1.记载风景、琐事、感想等的一种文体.描写山川、景物、人事的,如《小石潭记》、《西湖游记》、《桃花源记》等.
2.笔记文.以记事为主,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由理事掌故、遗文逸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品、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如《世说新语》(《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梦溪笔谈》(《以虫治虫》).
七.游记
其实是杂记的一种,把它单列出来,是因为它在杂记中占有比较特殊的位置: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并从中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语言生动,记述较为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课文中选用的名篇有北魏郦道元的《三峡》(科学色彩浓),南朝梁武军的《与朱元思书》(写景、议论),唐代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写景、抒情),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写景、议论),宋代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写景、抒情),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写景、议论、抒情).
八. 寓言
用假想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从而达到教育或讽刺目的的文学作品.“寓”是“寄托”的意思.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托于简单的故事当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课文中选用的寓言故事有《韩非子》中的《郑人买履》,《吕氏春秋》中的《刻舟求剑》,《战国策》中的《鹬蚌相争》.
九. 诗歌
我国出现的最早的文学体裁就是诗歌(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为《诗经》),后来逐渐演化为三种样式:诗、词、曲.
诗、词、曲的主要区别在于诗要求节奏和讲究韵律,词比诗的要求更加严格,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去也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但句法比词更灵活.
诗的最高成就表现在唐代.
从表现形式上看有四言诗,如《诗经》中的《关雎》、《君子于役》、《蒹葭》,三国曹操的《观沧海》;五言诗如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杜甫的《春夜喜雨》(五律)、《望岳》(五律),李白的《秋浦歌》(五绝)等;七言诗如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七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七绝),汉语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七绝),杜牧的《赤壁》(七绝),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七律),白居易的《 钱塘湖春行 》(七律),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七律),宋代陆游的《游山西村》(七律)、《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七绝)等;杂言诗如唐代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属近体诗,其他属古体诗.
乐府诗指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本是官署名称),后成为诗体名称.课文中选用的是《敕勒歌》、《木兰诗》.
词的鼎盛时期出现在宋朝.课文中选用的是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李清照的《如梦令 常记西亭日暮》,范仲淹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曲在元代最盛行.课文中选用的是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张养好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
诗歌从体裁上讲分为那几种
从诗歌体裁上分为:古代诗歌和新诗两类,古代诗歌又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风),近体诗又分为格律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曲;新诗包括自由诗(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散文诗(以散文形式表现抒情诗内容)、民歌(民间流传,集体创作的诗).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格律:古典诗歌形式要求的总称.“格”,就是格式,包括某一诗体的句数、每句的字数、节奏、某些句子的格式(句式)、对仗(类似修辞的“对偶”)等;“律”,就是音律,包括每句各字的平仄(声调高低)、某句的押韵、用韵的要求等.
从格律上看,诗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律诗,包括绝句.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四言诗和六言诗很少见.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简单的说,凡是不依照近体诗的格律来写,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诗,都是古体诗(本书不论).
近体诗大致分为三种:律诗,排律,绝句.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意思就是依照一定的格律来写成的诗.律诗的韵、平仄、对仗等,虽有许多讲究,但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⑴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⑵ 都押平声韵;
⑶ 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⑷ 每首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一般是五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 明韵数,如王维《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就是一百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的字数比律诗少一半,在形式上就等于半首律诗,所以格律要求和律诗一样.
另外五律,七绝的侧重点是
首先这几个概念不是独立的,他们有时是相互交叉的.
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绝句
中国诗体.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后面还有详细说明).
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总而言之,区别在于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
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 近体诗 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其中的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
汉乐府 在中国中古时期的汉魏两晋南北时代,中央政府一直设置着管理音乐和歌曲的专门官署乐府,负责采集和编制各种乐曲,配诗演唱.这些配乐演唱的诗歌,就称为乐府诗,也简称乐府. 在体式上,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句式比较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非常浓厚.他的思想性主要有1、反映的是老百姓被君主、官吏所奴役和迫害的痛苦;
2、反映的是人民群众流离失所的痛苦;
3、批判了上层社会的腐朽生活.他的艺术性主要有;
1、叙事性成分占很大比重,并通过叙事塑造人物形象,从乐府开始,中国叙事诗开始了新纪元;
2、比兴的大量运用,是以前诗歌所没有的;
3、形式多样,有四言句,有五言句 ,有杂言句,语言活泼生动.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传统,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它与近体诗的区别是句式比较灵活自由,比兴的大量运用,形式多样,语言活泼生动.而绝句,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平仄、押韵,讲究语言的凝练,意境的营造等.
中国古代史书主要分为哪几种体裁?
你好!很高兴为您
总共六种
1纪传体:以《史记》为代表.内容分世家,列传,书,表等.世家主要描写对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人,如帝王将相.列传写一些隐士,侠客,如游侠列传.书,表都是臣下对皇帝的奏章.总体上来说描写的对象是历史人物.通过历史人物来说明历史进程.
2编年体: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代表《春秋》.如XX公XX年XX事.
3国别体:按国家记载一国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代表《战国策》,分开记载了战国七个国家的史实.从现在来看这种国别体就象是县志一样.
4纪事本末体:分开记载没个历史事件.对研究历史的某一方面很有帮助.代表《通鉴纪事本末》
5通史:记载几个朝代很长一段时间的史实.代表《史记》《资治通鉴》.
6断代史:记载一朝一带的历史.如《汉书》记载西汉一朝的历史.二十四史中大多是断代史史书.
————希望可以帮到您!觉得好就请点采纳答案吧,你的采纳是我的动力,谢谢!————
按体裁分,古诗主要分为哪四种?
古代诗歌的体裁常识
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
绝句
中国诗体.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绝句”这一名称大约起于南朝.梁 、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其押韵平仄都较自由,或称古绝句.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各体诗.宋代洪迈曾辑录唐人绝句万首,约占现存唐诗总数1/5.除李白、王昌龄、杜牧、李商隐以绝句擅长外,还有不少千古名篇,并不一定出自名家之手.另外,唐人绝句大都配乐歌唱,如王维《渭城曲》、李白《清平调》、刘禹锡和白居易的《竹枝词》、《杨柳枝》等,所以,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
散文的体裁
分几种?
现代散文定义,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着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
(3)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4)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1.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哲理散文因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质,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它摒弃的是浅薄,而是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我们从象征中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由心灵的平静转到灵魂的震颤,超越一般情感反应而居于精神的顶端.2.哲理散文的联想思维:由于哲理散文是个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不至于显得单薄,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3.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维:哲理散文在本质意义上是思想表达对情感的一种依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过程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去读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这就是哲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
百度是神= =
怎样分清一篇文章的体裁?【体裁有哪几种】
楼层: 1
[思路分析]
下面的解答供参考
[解题过程]
1 什么是话题作文
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谈话的内容,谈话的由头.围绕着所给话题,就是围绕着所给谈话内容写成的文章,便是话题作文.
在上述例题中,只要考生所写作文与“树”有关,都算切题.记叙文可写自己亲历的或看到或想到的有关“植树”或“毁树”的人、事,也可以记叙以“树”所喻之人、所喻之物、所喻之抽象的文化现象,又可以是畅想未来社会的人与树之间的生存关系;说明文可说明树(也可以是一种树)的种类、特点、作用、栽植等知识,也可以说明植树(或毁树)的作用(或危害);如果写议论文,可由树的自然特点谈起,由物及人,引发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议论,如树木与“树”人,如由“树木、树林与气候”引发的生活、社会现象思考.此外,还可写成戏剧.
把握话题内容的实质,追求与话题内容“神似”,行文中可能没有提到与“树”的字眼,但也算切题.
上面的分析表明,话题作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相关性.话题作文必须与话题相关,一般情况下,话题作文的要求只规定话题的范围,而不限定作文的主旨.例如所举例题,不管是写有形的树,还是写无形的树,但都应该与树有关,这样的作文才算切题.
2、 自由性.这是话题作文最大的特点.话题作文和以前的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给材料作文相比,给了考生在题目、选材、文体、想象空间上极大的自由性和自主性.一般情况下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 题目自由.所给话题可以不作题目.考试可以自拟题目.所拟之题最好能体现文体的特点.
(2) 选材自由.只要是选择与话题相关的写,都有效.
(3) 文体自由.话题作文大都要求除了诗歌外(将来可能会去掉此限.实际上2000年某些地区中考已经允许考生写诗歌),考生可自由选择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或戏剧.
(4) 想象自由.丰富的想象力是佳作的特征之一.话题作文在题目、选材、文体等所赋予考生广泛的自由度也使考生有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上乘的话题作文更看中考生在拟题、立意、选材、布局、行文的创新——想一般考生所未想,写一般考生所不能写.想象的自由中还要提到一点,就是思维的深度.作文的深度就是思维的深刻性.看透所写事物的本质,把握各个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辨证的分析事物,写出的文章才能使读者觉得有厚重感,有震撼力.
总之,话题作文的自由性的含义是作文给了考生更多的选择权:考生自己选;选适合考生自己的.就这一点而言,话题作文缩少了对考生作文限制的空间.考生可以在作文中最大限度发扬自己的长处,写出自己的个性,体现出自己的创造力.
作文的体裁
一、记叙文
二、说明文
三、议论文
一、记叙文
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文章.可根据内容需要,穿插使用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等手法.一般记叙文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人物、地点和时间六大要素.
我们可以用顺叙、倒叙、插叙或补叙法写作.
记叙文的一般要求:
(一)感情真实.
(二)内容具体而有重点.
(三)结构清晰而完整.
二、说明文
说明文是说明事物、阐释道理的文章.它以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用等作出科学的解释,以传播知识为主要目的.
说明文的一般要求:
(一)内容须带科学性和知识性.
(二)有层次、有条理地解说论点或看法.
(三)文字简洁
三、议论文 议论文是用来分析事理、阐明观点和主张的文体.它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议论文的一般要求:
(一)开头时,根据题目所规定的范围,定下一个立场或论点.
(二)以所持论点为基础,提出有力的论据或道理来令读者信服.
(三)层次须分明、语言要简练.
什么是散文呢?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不过,古代没有“散文”这一个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如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这样,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散文,是文学里的一株奇葩.中国的文学里很早就有了散文的踪迹,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等.但最成功的,莫过于那部《徐霞客游记》.此文虽同属于游记的范畴,但在内容和思想性方面,已经脱离了那种单纯的借景抒情式的文章,开创 了散文新的体裁.
到了近代,中国更是涌现出一大批散文家.如朱自清、扬朔、艾青等,他们的作品,有的清新娟秀,有的深厚凝重.但同样之处都是记录、赞叹了新中国的建立,成长,发展.这对于后来的散文,在风格上影响甚深.
综上所述,散文主要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既体裁和风格.
先说体裁.现在的散文体裁已经分有好几种.有随笔小札、心情文字、旅行游记、叙事抒情等等.随着笔者的感触不同,每篇散文的定义上就有所区别.
寥寥几语,尽述心事,这样的散文很精悍,与现代诗歌相得益彰;洋洋洒洒,阐述心情,这样的散文很凝铸,作者一定必有深意,要结合题目去理解,才能领悟.
再说风格.有清新的、凝重的、喜悦的、悲伤的、积极的、落寞的,数不胜数.但有一个宗旨,既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形散而神不散’.最后结尾处,一定要有点睛之笔,突出主题,反应出这篇文章的思想.
其实,人生如酒自斟酌,文章似茶随调和.一篇好散文的成功之处,只要能引起读者共鸣的,都是好文章.散文虽有它自己独特的一些规定和范畴,但只要是发自内心的文字,谁不为之感动呢?古诗中的拗句也是如此.
什么是散文?散文就是剖露在纸上跳跃的心灵文字!
史记有哪几种形式?
《史记》分为-、-、-、-等形式.
LS是错的!
按照体例分为四种
纪传体:纪传体史书创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它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用“本纪”叙述帝王;用“世家”记叙王侯封国和特殊人物;用“表”统系年代、世系及人物;用“书”或“志”记载典章制度;用“列传”记人物、民族及外国.历代修正史都以此为典范.又如《汉书》.有个别的正史没有书或者志,比如《三国志》
编年体:编年体史书按年、月、日顺序编写,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如《左传》、《资治通鉴》等都属于这一类.
纪事本末体: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这种体裁的特点是以历史事件为纲,重要史事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现有九部纪事本末体的古籍.
国别体:国别体史书创始于《国语》.国别体史书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分载多国历史.如《战国策》、《三国志》都属于这一类.
按时间和空间分为以下几种
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因为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
断代史:记载一朝一代历史的史书称为断代史,创始于东汉班固的《汉书》.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其余都属断代史.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