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写的清明节的作文(800字左右)急!
清明节
又是一个清明节,又是一个祭拜亲人的日子.
可为什么要在这天祭拜呢?我就听说过清明节的传说.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呢.清明最开始只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后来,因为清明与寒食的日子太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所以,寒食与清明就合为一体了,清明时节有一个重要习俗——不动烟火,只吃凉食.关于寒食,还有一个传说呢——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位,就设计谋害太子申生,结果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只好流亡出走.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都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他.其中一人叫作介子推,一次,重耳饿昏了.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便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君主,就是着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想起旧事,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可差人去了好几趟,也不见介子推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绵山了.晋文公御林军上绵山搜索,却未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出来的.晋文公便下令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火熄灭后,终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痛哭一阵,安葬遗体后,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一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看后将血书藏入袖中.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通晓全国,每年这天禁忌放烟火,只吃寒食.于是,便有了寒食节.
有一个清明节,有一个充满忧伤的日子.
一篇关于清明节的作文
.清明节作文-清明踏青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节这一天,细雨绵绵下个不停.渲染了迷蒙黯然的气氛,给人带来忧愁和悲伤.我和爸爸妈妈因为思念家乡,便一起到美丽的乡村踏青.
一路上,春景明朗绚丽,生机盎然.让我们倍受感染,我不禁低吟:“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奏的山村,千里大地花红柳绿,莺歌燕舞,郁郁葱葱的树林绿遍了山陵和原野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呈现出一片白色.山间到处鸣响着鸟儿欢快清脆的叫声,蒙蒙的细雨如烟似云,轻轻地飘洒着,这真是“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啊!我们欣赏着美景,兴致勃勃地前进着.这时,两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映入了我们的眼帘,他们在路边追逐打闹,在和煦的东风中放起了风筝.“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我吟诵诗句,这两个活泼的孩子给美好的春天平添了几分生机.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我们走进农家的花园,美丽的景色让我们惊叹.小路两旁开满了鲜花,压得花枝都弯下了腰.游戏的蝴蝶在花丛中时来时往,盘旋飞舞,依恋着不愿离去.自由自在的黄莺在树上发出娇柔的鸣叫,声音是那么和谐动听,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
我们又来到田野,真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田野上长得茂盛的野草,每年一度枯荣,又一度繁荣,春风吹来,它们生机勃勃地生长着,充满了生气.“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田野无边无际,一阵清风吹过,草儿低伏下去,显现出成群的牛羊,给静寂的田野增添了无限乐趣!
今天,清明踏青让我体会到了农村简朴而富有乐趣的生活,农村是多么的美好,四月的乡村,到处呈现着别样的风景.
2.夜里雨声,闲读宋词,听北宋词人晏殊浅吟:“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翻过几页,又听见晏殊第七子晏几道叹息:“舞烟眠雨过清明”.
心里蓦地一惊,春社已过,清明又至了.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古时也叫三月节,有2000多年历史.“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万物由阴转阳,吐故纳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
在现代人眼里,“清明”与扫墓祭奠的联系则更紧密.这是因为,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后来,唐玄宗被这个故事感动,于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且列为当时“五礼”之一.寒食与清明仅隔一天,为图方面,人们干脆决定在清明扫墓,到明清时,清明扫墓更为盛行.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也选择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
“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历来有扫墓的习惯,每到“清明”,家家户户的后代子孙就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鞭炮等到祖坟墓地,将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将纸钱焚化,鸣炮祈祷,为坟墓培上新土,栽几株鲜花或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还必须在墓前吃掉酒食才回家.
年年清明都逢雨,那雨像漫天飞舞的泪花!也习惯了在清明节看雨、淋雨;如果哪一年破例遇上个大睛天,心,总觉得这个节不圆满,有些残缺.也许,也只有这样的情与景,才能给逝去的灵魂一丝慰藉吧!
逝者已去不可追,请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无限的感伤将被抒发,祭祀者的泪珠将串成一段段湿漉的回忆,暖春的微风抹不净伤感人的眼睛.人生漫长的旅途不会停歇,宗脉的延续是一串加粗的省略号,老人的白发便是清明节最醒目的问号,孝顺与赡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是炎黄子孙对清明的最佳诠释.让孝敬之心日日在,坚持善待自己的父母与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个清明,立于拂起万千愁绪的细风中,才不至于面对死气沉沉的墓碑,空余幽幽的哀叹和无边的自责,背负一团心冷在风里哀号盘旋.
一篇清明节的作文500子字
这是一段莺飞草长、柳绿桃红的日子,是一段风和日丽、细雨霏霏的日子,是一段百感交集、心情郁闷的日子……在这样的一段日子了,偏偏又是事情最多的时候.说了这么多,这是什么日子呢?是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的这个节气,我们都会在心里默默地吟诵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来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思念之情.
这一天,我们会来到墓前,放置一束鲜花,烧上一些纸钱,借以表达我们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并在心里默默地为他们祈祷,祝福他们在天堂的那一边能够和我们一样,幸福和快乐地生活着.此时,我们不禁会回忆起他们曾经和我们共同度过的那些岁月,那些画面仿佛还历历在目,想到这些,我不禁凄然泪下.
曾几何时,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中,有多少我们武进的英雄儿女,为着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把鲜血洒在家乡和异地.他们中有的千古留名,有的却连姓名都不知道,但他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那就是为了共产义事业而奋斗.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一身傲骨,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我们后人树立了榜样.他们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光荣!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吟诵这句诗句,不免给人添上了一份伤感.这句诗好像更适用,难道古人有预知未来的本领.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似乎人们都已忘记了祭祖这件事,更多的是在清明节游山玩水,的确清明节的另一个活动就是踏青.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每年有多了一个活动——瞻仰民族英雄,为共和国的烈士扫墓.如果没有这些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今天自由、民主、和谐的社会,就不会有我们的未来.
正是因为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和安宁,我们才得以在舒适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也许我们无法体会战火纷飞的时代的艰辛,但我们明白了幸福的来之不易.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继承和发扬先烈们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随时迎接困难的挑战!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为共和国的烈士扫墓的道路是沉重和庄严的.所以我们不能忘记先烈们的精神和遗志.我们用这种方式寄托我们的哀思,继承先烈们的遗志,以高昂的精神面貌,投身到学校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去.青山肃立,绿水长歌,我们将永远铭记和颂扬革命先烈的事迹,继承先烈的遗志,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写一篇关于清明节的作文 不少于200字【写清明节的作文】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着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埽墓节.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碓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在墓前祭祖埽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的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兄战国时代埽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韶定寒食埽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寒冷的冬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扬,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来源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纪念方式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
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节当天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
在清明节这一天,可到先人坟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庙的灵位前静默鞠躬.
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及相关习俗
一、传说故事(说明性故事)
有关清明节的由来: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回合后,终於取得天下.
他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
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麽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麽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
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二、相关习俗
清明节是国历四月五日或六日,因为它是定在二十四节气中,春分后的十五天,所以不是固定在国历四月五日,也不是以农历来决定.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是民国廿四年由政府明定的国定假日.中国祭祀祖先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上古时代就有帝王、诸侯祭祀宗庙的仪式,到春秋时代孔子的墓祭,这些都属於贵族所特有的.到了秦汉以后,贵族制度末落,才有一般民众到祖先坟墓去祭祀的习俗.
一般清明扫墓可以分成两种仪式:
(一)挂纸 又称「压纸」,一般用石头或砖块将长方形的的黄白纸,或红黄蓝白黑的五色纸压在坟上,以示子孙已祭拜祖坟. (二)培墓 是把祖坟修饰一下,并向祖先祭拜的活动.每年一度将祖先坟上的杂草清除,并加以修整,然后准备一些牲礼、酒、菜、蔬果和粿类作为供品.一般都在坟前和后土前摆放祭品,祭品有韭菜、鸡蛋、鱿鱼、甜饭、芋、笋等.
以清明节为话题的作文
思念与感恩.
《又见清明》
----幽静的艾草
又是一年的清明节快到了,往年我们这个大家庭都要聚集一起开车去姑苏家乡父亲的墓地祭礼.这次因工作原因,我不得不另择时间前去祭拜了.也许是清明节有着它特殊意义和传统的规矩吧,我今天突然特别的想念父亲.
我的父亲是一个军人,他那威严的外表、挺拔的身板和那稳健的步伐,量身定做的中山装下一双铮亮铮亮的皮鞋.他的形象时时在我的脑海里展现.
我的童年是跟随者父亲长大的,父亲那宽大而结实的双手,是我成长的摇篮.记得我从认方块字起,父亲对我的教育就不像别家的女儿那样,任意撒娇、要什么就有什么等.我是家中的老大,虽则是独女,可事事都是要起带头为先.就拿我们家吃饭的规矩来讲吧,父母和长辈们坐大餐桌用餐,孩儿们之能在一张小圆桌上用餐,特别是吃饭时不能有声音,更不能说话.坐椅子的时候,只能将屁股尖坐在椅子的边沿.站着的时候,必须挺胸抬头.连睡觉都要管,这可以蜷着身体睡觉.在家走路时,不能拖鞋底,进门先敲门,见人要问好.特别是进入父亲书房时,不能脚跟落地出声音.这就是父亲常常讲给我们听的人要气度:“坐如钟,站如松,卧如弓,行如风".在父亲的目光监督下写字,可讲是又害怕,又高兴.当我写毛笔大楷时,父亲总是拿一个铜板放在我笔杆顶端,还不能坐凳子,很是严格.但是写得好,得到父亲的表扬,我就能得到我们那时候吃的一种叫“伊拉克蜜枣”、松子糖和酥饼.可展看父亲的相册和邮集.如果那天是父亲休息,我字写得好,还可以随他一起听书去.父亲与好友喝茶、聊天,垂钓等我就是他的小尾巴,寸步不离.同时,父亲的自行车后坐,是我的“专座”.
我在父亲的教育培养下,渐渐地懂得了许多的世事和人际的闲凉.是父亲给了我快乐而丰富的童年,幸福的家.是父亲给了我启蒙的知识与做人的道理.在他严厉的训教中使我懂得了认证、懂得了敬爱、懂得了敬畏.父亲把我带到了这五彩缤纷的世界,给了我童年的一切,给了我永远的记忆.父亲是我童年时登天的梯子,父亲是我童年时期,这个家庭拉车的牛.在父亲最后一次给我讲家世的时候,我记得是他进“牛棚”被带走的前一天,“知足者常乐,能忍则安”、“宁静致远”、“诚实做人,勤奋事业,敬孝处世,忍让为先”这是父亲留给我炼写毛笔字的字样.故,我在日后的工作室、家庭的文化布置中,不管自己写的好与否,这些字句都是我的笔待.
在那动荡的年代,事事、非非凭空而出,雷鸣狂暴倾盆而注.轰鸣的暴风聚雨呼啸而来,把大地与山峦笼罩.黑夜把曙光层层地裹着,黎明在黑暗中撕挣.我的父亲,在风暴聚雨中和我们永别.
冬去春来,大地归春,河流清澈.天体与星斗在空各自的轨道中环行,她的美丽、她的宁静,在层层裹着的黑夜后,给人们带来了更加焕发的绚烂与光明.
如真有另一个世界,灵魂与再生.父亲您看见了吗!那些丑,那些美,在时代的见证中见分晓.世界是美好的,人间自有善良与真理.我们的理想与品德,如您教育的那样“诚实做人,勤奋事业,敬孝处世,忍让为先”.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个人的崇高品德就像火一样焕发出美丽的光和热,他把周围的一切照亮,就在最危险的时刻他还是把安宁与幸福给予他人.这就是无私就是奉献!
人与人相交,贵在相交.史上有多少舍身卖命的例子,都只为“知音”而罢了.
人生是一条污秽的山川、海流,要涵纳这污秽的山川、海流而不失其清洁,我们必须成为大海.海纳百川,看懂了、看明白了、看透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曰:“------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有关清明节的作文500字急记住500字左右【写清明节的作文】
清明,在遥远的周代已经流行.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历代的诗人词家都有关于清明盛况的描写,自古以来人们在清明节留下了很多习俗.
清明扫墓,追祀祖先,由来已久,相沿成习.扫墓,又叫墓祭、祭扫、上坟.清明扫墓是因为惊蛰、春分已过,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坟莹,有没有狐兔穿穴打洞,会不会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到坟上一方面清除杂草,整修树枝,给坟上添几锨土;另一方面准备一些祭品,烧几张纸钱,给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个简单的祭扫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肝闻吹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记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这一天,人们聚亲约友,扶老携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
清明前后还流传着很多传统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拔河、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斗鸡等活动.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历代的记载十分浩繁.诗人怀清明之作更是争艳夺彩,不可胜记.从这些意义上讲,清明既是节气,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
清明 作文
桃花山外陇原边,上马坡上仙人眠。
书寄却遇蓟北雨,雁回又逢陇南春。
晓日冲烟万物修,清明今日望老君。
?g土替我扫祖墓,消息相问众贤亲。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世界中,每个人都渴望有个蒸发疲惫、洗涤灵魂、抚慰伤痛、浸润心灵、衍生温馨的地方供自己休憩。而与我心灵柔韧相接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我记得我在读《西圣地》这本书时,扉页有这样一句话:如果这个地下没有埋着你的亲人,那么这个地方就永远不是你故乡。在这又是一年清明时,潮湿的心在泛滥着回忆的美丽,思念象崩溃的堤水淹没了我心底轻声的呼唤,吟唱着你千年的轮回!
风起,松摇,人悲!一座荒丘被冷落在尘世之外,唯有一棵红柳永伴身旁。
山青,水绿,鸟静!一具亡魂被安放在荒野之中,仅有一纸香火偶祭悲魂。
天阴地湿鸟啁啾,亡灵冥冥已数载,当年津门您别离,今日故地悲欲泣。绵绵悲意才消退,哪知清明雨纷纷,忽唤沉痛滔滔来。走在初春的海河岸边,却感到阴风阵阵,我望望天,天沉沉欲泣;我瞅瞅地,地隐隐欲裂。茫茫天地间,那一丘卑微的坟茔让我的悲如悬河决堤,滔滔而至。
那柳,你也感到我的悲痛了吗?肯定会在没有风的坟旁轻轻摇摆;那坟,你也感到我的悲泣了吗?我会用你身上柔软草莹拭去我脸上的泪水;那鸟,你也感到我的哀思了吗?你那喧杂的鸣叫戛然而止就是答案……那么,坟茔中的魂啊,你能感到异乡我的默哀与悲痛吗?
点燃一沓香纸,插上一炷香,我就这样直挺挺地跪在这悲风阵阵,阴雨霏霏的他乡的路口。我没敢拿鲜花,我怕苦命的您承受不起,我没有和任何人一起,我怕我不能尽情地哀悼。一幕幕的往事不堪回首,你给予我的恩德在我的顽木之心还未能完全消化前,你却驾鹤西归,含笑九天!忘不了您慈祥的面庞,忘不了您不倦的谆谆教诲,更忘不了您多年含辛茹苦的抚养。悲风中,时间顿驻,凄雨中,悲意绵绵。本来准备了已久的祝福:莫叹福浅,泥污莲方艳,树有包容鸟知暖,冬梅红已绽;别笑命短,夜残萤才乱,月无芒角星避暗,秋蝉声渐软。
今天的雨对自然来说,是一种天气。雨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心情。华北大地太久没有雨了,是干燥的,沉闷的,灰霾的。久违的雨终于来了,本该是清新的,渴望的,滋润的。可,清明时节雨纷纷,亲人忆故泪珠痕,若问心语悲何处,坟头黄土香火烛。清明的雨,洗涤过的山间绿林,是焕然一新,是为迎接亲人而准备的,是寂静的,也是凄凉的,只是,它是有情有义有爱的。清明节,念亡魂与欲断魂的团聚,清明的雨,如泪,如心,如诉。一念,一愿,一梦,一雨,相聚清明倍思亲。
特别的节日特别的雨,阴阳难得再相会,人魂未聚雨先尘,是喜?是悲?些许哀思,些许怀念,生离死别,轮回因果,离尘山路,津门寄思,生命中难忘的亲魂。冥纸纷飞,香火缭绕,敬上一杯酒,三巡;磕上一个头,三响。地府门自开,迎面是泪人。太多的牵念,太多的不舍,血脉亲缘,怎舍得安心投胎去?可好?安心;可念?日夜。生死分离,太多的眼泪已沉入肺腑化成一辈子的念,锄了坟头杂草,添些黄土新壤,就为了曾经走过的生死不离。
想您的夜,在异乡的黑夜里慢慢地浅行,那时为你写下的诗篇,已被雨水冲净,霓虹闪烁着迷离的眼睛,你能否看到我伤感的心想在重拾昨日的旧梦,因为没有了你,我的天空虹缺一色,所有的童话都随风吹散,所有的梦都飘落在雨中……,所以我不再书写,那怕一个字。
想您的夜,眼里的泪与窗外的雨水抗衡着勇敢的坚强,低下头却发现,我原来是那么的懦弱,断了线的水滴,滑落了一地的思念,拾不起的是那些曾经写给天堂的诗歌!
想你的夜,我多想瓢一碗陇原的老洒把自己狠狠的灌醉,惩罚自己懦弱的眼泪,象男人一样接过你的坚强,至于那份无处安放的灵魂,把它放在诗篇里,祭奠那些过往和无法表达的伤感……心灵如果找不到栖息之地,到哪儿都是流浪。
清明时节生死缘,年年岁岁来团圆。一曲“生死不离”,环绕于耳,“血脉创造奇迹,生命是命题。你的呼喊刻在我的血液里,祈祷!与你一同感应。今生,难再看到你,我却一辈子牵挂在心里,你的希望是我全部的意义,我全部的动力。无论你身在哪里,我都想念你。”寄雨念亡魂,追思忆亲人。
风停了,雨住了,但痛却更深了,今年清明雨纷纷,何时再见断魂人?踏上归路,心中默默祈祷:愿九泉之下能弥补您的苦命,愿您的精神在我身上永传……噢,我的爷爷!
高三:宿康甄
写一篇介绍清明节的作文,500字到600字,可以引用诗句但别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
清明——忆儿时
细雨蒙蒙,透过细腻的雨丝,仿佛能看透街上的行人,街上的人不多,叹,又是一个清明.
回了老家,在未开桌前,看天未暗又下着几滴小雨,伴随着这种天气走了出去.
眼前是一排整齐的绿,铺满老房子前面那块地,听爷爷说那是米麦,他还笑我没见过这东西.下地后一股清晰的味道扑鼻,似乎是从天空飘下的余地溅落在大地上,顺便还吧藏在土里的香味带了出来.是的,这的的确确是大地是味道.上前折下一支米麦,整支米麦里都沾着春雨,一有什么动静,水珠就滴溜溜地滚进叶子于杆的缝里去.细看这支米麦,有六股,它们还没成熟,青幽幽的.一粒粒一颗颗,都有以根常常的须冲天向上.爷爷告诉我它们是先长壳再长肉的,成熟后可比现在大多了.
其实刚进老家的小道,我先注意到的并非这片麦绿,而是远处宁go头(方言,院子)里两棵高达的梨树以及那漫树白花.看完这片绿,我就迫不及待地跑是看这片白了,哦不,是雪白.真的很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站在这片雪下,满地都是春风带下来的花瓣,零零散散,洒洒落落.又回到老房子转了转,欣喜发现14年前那棵枇杷树结果了.有好几棵枇杷树在支小小的土地里孕育,生长.那是14年前妈妈怀我的时候所吃的枇杷,随便一扔,谁知所扔之处必有发芽,它们与我同岁,与我一起成长.
时间还早,又与哥哥去了后山,这个小小的村庄依山而建,后山不是一座儿是一片.找了最近的地方上了山.这是一条经常走的路,小时候把整座山都翻遍了,走遍了,玩遍了却找不到什么宝藏,今日却感觉整座山都是宝藏,它正坚守着小时候与伙伴们冒险留下的快乐与回忆.上山依旧做着那同样的事,走同样的路,吹一样的风,却又不一样的感受.整座山都沐浴在微寒的春风中,都沉浸在有趣的回忆中.依旧做着看似幼稚的事,采了一大把红杜鹃,小时候也如此,仿佛上山就是为这片春风春雨滋润过的红色似的,时间怎么过还是如此风尘不变.
这些植物以及这些山,完好地保留着我的回忆,触摸着空气,触摸着风,看到它们仿佛打开了记忆,那扇陈旧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