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考试卷与答案?
《科学》五上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温度)、(养分)、(空间)等.
3、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
4、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叫做(生产者 ),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食物链通常是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由多条食物链组成的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
5、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如果一种生物的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6、自然界是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7、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8、我们常常做对比实验,它需要有两组实验数据,分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我们在做对比实验时,只允许改变(一个条件),其余条件都不改变.
9、会根据要求正确写出食物链
问题:1、如果在草原上过度的放牧,将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2、在“水稻 田鼠 蛇 老鹰”这条食物链中,蛇遭到了大量的捕杀,你推测一下这条食物中的其他三者会出现什么的变化?为什么?
第二单元:光
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挡光物和屏).一天中阳光下铅笔影子的(长短)、(方向)都要发生变化.一天中影子最长的时间是(早晨和傍晚),最短的时候是(中午)
3、光是直线传播的,太阳光以(每秒约30万千米)的速度传播.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挡光物会有影子因为光是(直线传播)的.
4、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 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 ).反射的光也是沿( 直线 )传播的.在生活中人们对光的反射的运用的例子有( 汽车反光镜 )、(医生用的额镜 )、(潜望镜 )等.
5、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 )源和(热 )源.人们发现(凸透镜)和(凹面镜) 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6、物体的吸热本领与(物体的颜色 )、(表面粗糙程度)以及( 阳光的照射角度)有关.不同颜色的纸,吸热的本领(不同 );(深)色物体吸热快.
7、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
8、从不同的侧面照射得到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9、深色的物体(吸热)的本领强,(反光)能力弱,浅色的物体(吸热)的本领弱,(反光)能力强.
问题:1、你能想办法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吗?
2、请你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要求:写出所用材料和简单步骤或者画出简单示意图)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极其变化
1、地球的从内到外可以分成(地核)、(地幔 )、(地壳 )三部分,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有时出表现为极其缓慢的变化.
2、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是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3、土壤是(小石子)、(沙)、(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其中,(腐殖质)和(盐分)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能使土壤变得肥沃.
4、地球表面有(高原)、(高山)、(盆地)、(平原)、(河流)等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5、峰峦高耸,地势崎岖的是(高山),海拔不高,山顶浑圆的是(山丘 ),低平而宽广的是(平原),周围有山地、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低的是(盆地 ).
6、在地形图上绿色往往表示的是(平原 ),蓝色表示的是(海洋或湖泊).
7、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是(沙砾),其次是(沙),接着是(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8、影响侵蚀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植物的覆盖程度)、(降雨量的大小)等.保护森林退耕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10、雨水和径流会把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11、在河流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过程中,上游河床往往布满了(大石头),中游河床堆积了很多的(鹅卵石),下游河床堆满(细沙).
12、自然的力量能引起土地侵蚀和沉积是除了流水以外,还有(风)、(冰川)、(海浪)等.
13、把土壤放入水中,发现水中有气泡,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搅拌后,让它慢慢沉淀,发现泥土中颗粒大的沉降速度越(快).把沉积物的上层抹在手上,感觉很细腻,那是(黏土).
15、侵蚀和沉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在河流的中上游流水作用以(侵蚀)为主,将高山切割成峡谷.在下游以(沉积)为主,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的地形往往是(平原).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问题:1、你是怎样验证“温度对岩石有破坏作用”这个猜想的?请你简单地写出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2、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你能说说他们是怎么形成的吗?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
1、当我们用手提某种物体时,都会感受到物体对手有一个(向下)的力, 这个力就是(重力).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2、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3、橡皮筋在外力的作用下形状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叫做(弹力). 生活中,利用弹力的例子有(衣裤松紧带)、(弓箭)、(拉力器)、(弹簧)等.
4、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方向与小车行驶的方向是(相反)的.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长).
5、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做(反冲力).
生活中,利用反冲力的例子有(喷气式飞机)、(火箭)、(烟花)(爆竹)、(鞭炮)等.
6、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施加动力);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施加更大的动力);要使运动的物体停止运动,必须对物体(停止施加动力).
7、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人们在生活中习惯用(克)、(千克)来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1牛≈100克力
8、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
9、物体在运动时,会受到接触面给它的一个阻碍运动的力,这个力叫做(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物体的重量)、(接触面的大小)、(运动的方式:滚动还是滑动)等因素有关.
10、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 .
滚动摩擦力要(小),滑动摩擦力要(大)
11、拉力(越大),小车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速度(越慢).
12、物体运动有不同形式:如(滑动)、(滚动).运动的快慢是可以测量和比较的.
13、运动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止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
14、滚珠轴承是一种将(滑动转变为滚动)的装置.
15、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工作时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少摩擦力.
16、常有的力有:(重力)、(弹力)、(反冲力)和(摩擦力).
17、技术设计具有一定的(程序).
问题:1、自行车运动时,哪些地方需要摩擦力,是用什么方法增加摩擦力的?哪些地方不需要摩擦力,是用什么方法减小摩擦力的?
2、一位四年级的同学想制作一辆行驶速度很快的小汽车,她向你来请教,请你给他一些建议.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光》这个单元的一些问题
1.在阳光下物体反射光的能力与物体的( )和( )有关的.
2.物体对阳光的反射和吸收与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粗糙的反光( ),表面光滑的反光( ).【五年级上册科学】
粗糙程度 透明度
少 多
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复习科学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资料
1、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2、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3、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4、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5、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6、要使精致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7、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1牛约等于100克的力.
8、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中数值.
9、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0、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11、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越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重,运动时摩擦力越大;物体轻,摩擦力越小.
1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滑动摩擦力要远远大于滚动摩擦力.
1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
14、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刹车橡皮、手柄做成花纹;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
15、赛车的设计特点:
(1)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
(2)要设计力量很大的发动机;
(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定;
(4)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
五年级上册科学笔记(冀教版)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3.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4. 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5.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18.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地形\x09特点
山地\x09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丘陵\x09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x09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平原\x09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盆地\x09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17、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第四单元
1、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或压力.
2、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3、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4、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5、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6、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喷气式飞机、火箭 、气垫船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7、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8、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1牛约等于100克的力.
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
9、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
10、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1、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12、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
1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
14、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15、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
16、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刹车橡皮、手柄(设计花纹或增加压力);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安装滚珠或加润滑油).
17、赛车的设计特点:(1)要设计力量很大的发动机;(动力要大)(2)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空气阻力要小)(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定;(不会翻车).(4)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轮胎不打滑)
我要答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卷
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卷
一、填空:
1、种子发芽实验必需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列举影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___________最长,______最短.
4、光是以___________的形式传播的.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_______万千米.太阳离 地球的距离大约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_______分钟.
5、摩擦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方式,同样重量的物体,________时,受到的摩擦力小.
7、人们生活中习惯用___________来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科学技术上则统一规定用__________作力的单位,用字母_____表示.
8、地震和火山是地球___________引起的,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__________的运动有关.
二、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划“√”,错误的在括号里划“×”)
1、树上的苹果往下落、向上抛出的球最终要落回到地上,水往低处流……这些运动都是因 为受到自身重力的作用.( )
2、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
3、小明为了观察光源,常常用眼睛直对着光源进行观察.( )
4、光的多少与强弱与温度的高低没有关系.( )
5、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地进行的,是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觉察的.( )
6、 夏天穿浅色衣服是为了凉快.( )
三、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列物体中,不是光源的是( )
⑴月亮 ⑵萤火虫 ⑶夜光玩具
2、医生带额镜给病人检查耳朵,是巧妙地解决利用了( )解决了难题.
⑴光的直射 ⑵光的反射
3、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 )运动的.
⑴反冲力 ⑵重力 ⑶弹力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⑴运动物体重量一定时,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大.
⑵运动物体重量一定时,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四、制定实验计划:绿豆种子发芽必须有阳光吗?
研究的题目:
我的推测:
实验方法:
实验器材:
实验组和对照组要控制不同的条件:
实验组和对照组要保持相同不变的条件:
五、 从下列动植物中进行选择,组成三条不同的食物链.
狗尾草 麦苗 高粱 蜘蛛 蟾蜍 麻雀 瓢虫
田鼠 狐狸 猫头鹰 小草 落叶 兔 蛇 蝗虫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问答:
1、动、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举例说 明动、植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动植物各举两例)
2、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写出你的理由.【五年级上册科学】
五年级科学上册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块
3、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1、做探究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本领有关系的实验
2、做探究物体吸热与阳光直射、斜射关系的实验
3、将物体的颜色与升温情况的实验数据绘制成折线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能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实验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的
3、认同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地观点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人类利用太阳能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三个同样的黑色纸带分别插上温度计
三、教学重、难点
对比实验: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人类只利用了太阳能量的很少一部分,还有大部分的光和热没有充分利用.除了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汇聚阳光外,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得到太阳更多的光和热?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1)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有关吗?请学生自学书上的要求
2)师生讨论这个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其他条件如摆放的地点、方式、时间等尽量保持一致
3)学生实验、记录
3、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1)学生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案
2) 学生分析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3) 学生实验记录
4、将观察到的数据绘制成图表
1)教师讲解绘制的方法
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 刻度值是多少?点和线的颜色要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来画 .
2)分析
为什么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慢?
铝箔纸的吸热本领比较小
5、总结归纳
回顾第5、6两课,总结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得到更多太阳的光和热
六、作业设计
查找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设计、构造及工作原理
七、板书设计
2.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对比实验一: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黑、白对比,深色比浅色多.
对比实验二: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 受光面越大,吸热越多.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光有哪些特性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挡光物体、屏).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3、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4、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5、古代的人们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如(日晷).
6、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
7、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8、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在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温暖).
9、(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0、人们发现(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汇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1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12、地球得到的太阳能量,仅仅占太阳放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
13、太阳的外部温度约摄氏(6千度),内部温度约摄氏(2千万度).
14、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来源: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15、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有关,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16、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
17、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18、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19、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我们要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20、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连接管道、支架和(控制系统).
五年级上册科学左记右练答案
孩子...你这么提问怎么会有结果呢?居然跪求整本数学练习的答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土壤中有什么》 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材分析
土壤覆盖在地球岩石圈的表面.土壤的形成是岩石的风化和生物作用的结果.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当腐烂的植物和动物与岩石碎屑混在一起时,混合物就被称为土壤.在土壤中我们很容易找到岩石变化留下的痕迹以及动植物的残体.
土壤对于学生来说司空见惯,但是他们可能从来没有考虑过土壤从哪里来,更不会想到它来源于岩石.本课活动紧接着上一课的内容,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土壤的成分.一方面是寻找土壤来源于岩石风化和生物作用的证据,另一方面是认识土壤对生命的意义.
岩石和土壤是组成地表的重要物质,地形地貌的形成和重塑是各种外力对岩石和土壤作用的结果,其中侵蚀和沉积作用的主要对象是土壤和岩石.寻找土壤成分的沉积实验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土壤里有什么,而且使学生对沉积现象和分层沉积有一定的认识,为下面几课的学习做些铺垫.
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寻找土壤的成分”;第二部分是“土壤和生命”.
学情分析
学生对土壤并不陌生但是没有系统地认识,要学生正确说出土壤成分,还需要进一步观察研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动植物的活体和残替,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4.土壤和生物的生存、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②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③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难点: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