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堂网
 历史故事 |  手机版 

栏目类型

历史故事

博物馆论文(共9篇)

时间:2018-06-26 来源:历史故事 点击:

篇一:博物馆论文

参观河北省博物馆,写一篇600字的历史小论文

观河北省博物馆感
5月18日,炎炎夏日的下午,老师带我们去省博物馆参观,感觉就是一个字,累.我们在省博门口站了蛮长时间,都被晒死了,走进博物馆第一件时就是找空调,太热了啊.然后我们就看见了一个大棺材,那是增侯乙的陪葬品,总共有24个陪葬棺材,大大小小都有,然后就看见了很都不同样式的鼎.
我最喜欢就是编钟,他于1978年,随州市城郊擂鼓墩出土了2430年前的编钟,立即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被誉为“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迹”.他保存的十分完整.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出土的.能够那么的完整.编钟是省博的镇馆之宝,还有一个镇馆之宝就在楚文化馆中.
走进楚文化馆中,看到的第一个就是越王勾践剑,举世闻名的越王勾践青铜剑,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省江陵望山.看到越王勾践剑觉得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长不过气势还在,还有吴王夫差矛,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使用的一把青铜矛.于1983年11月在湖北省江陵县的楚墓出土,仅存矛头,长29.5厘米,宽5.5厘米,正面有“吴王夫差自乍(作)用”)铭文.
里面还有一个关于水利工程好可爱,好精细,很好玩啊,安丰塘是今天的称呼,古代的芍陂比今天的安丰塘要大出许多.陂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水利工程,是由人工修造而成的蓄水塘.
还看到有文铜贝是楚国的青铜贝币,称为蚁鼻钱或鬼脸钱.1963年湖北孝感野猪湖一次出土鬼脸钱5000枚面文为“咒”字,平均约重4.37克.
这几个都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也是我最喜欢的.总而言之,这次的河北省博物馆一日游虽然很累,但是我觉得很充实,也不虚此行啦.

篇二:博物馆论文

求一篇参观博物馆(或赶庙会、集会)小论文,600字作业

【博物馆论文】

5月18日,炎炎夏日的下午,老师带我们去省博物馆参观,感觉就是一个字,累.我们在省博门口站了蛮长时间,都被晒死了,走进博物馆第一件时就是找空调,太热了啊.然后我们就看见了一个大棺材,那是增侯乙的陪葬品,总共有24个陪葬棺材,大大小小都有,然后就看见了很都不同样式的鼎.
我最喜欢就是编钟,他于1978年,随州市城郊擂鼓墩出土了2430年前的编钟,立即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被誉为“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迹”.他保存的十分完整.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出土的.能够那么的完整.编钟是省博的镇馆之宝,还有一个镇馆之宝就在楚文化馆中.
走进楚文化馆中,看到的第一个就是越王勾践剑,举世闻名的越王勾践青铜剑,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省江陵望山.看到越王勾践剑觉得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长不过气势还在,还有吴王夫差矛,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使用的一把青铜矛.于1983年11月在湖北省江陵县的楚墓出土,仅存矛头,长29.5厘米,宽5.5厘米,正面有“吴王夫差自乍(作)用”)铭文.
里面还有一个关于水利工程好可爱,好精细,很好玩啊,安丰塘是今天的称呼,古代的芍陂比今天的安丰塘要大出许多.陂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水利工程,是由人工修造而成的蓄水塘.
还看到有文铜贝是楚国的青铜贝币,称为蚁鼻钱或鬼脸钱.1963年湖北孝感野猪湖一次出土鬼脸钱5000枚面文为“咒”字,平均约重4.37克.
这几个都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也是我最喜欢的.总而言之,这次的河北省博物馆一日游虽然很累,但是我觉得很充实,也不虚此行啦.【博物馆论文】

篇三:博物馆论文

游中国国家博物馆作文600字
想写介绍瓷器的.可惜,

  中华第一龙”君临天下 秦兵马俑出巡保驾护航
  一个时代过去了,而其精神却依然长存.5千年的时光逝去了,而中华文明却得以沉淀与凸显.当我们立于逝川之畔眺望我们的来处与去处时,总有一些器物巍然直立,一如历史长河中的标杆,让我们无法绕开 .所以今天,妈妈带我来到了博物馆参观“藏品展”.
  我们看到了《涡纹彩陶罐》.它高50厘米,1956年甘肃永靖三坪遗址出土.这个彩陶罐全身装饰弧线漩涡纹,共有四个大漩涡,八个小漩涡纹,大小错落有致,动感十足,犹如江河汇集出的激流,富于流动感,反映出原始先民对水的抽象理解,这是马家窑文化的典型器物.
  我还看了很多古代器物,但令我最难以忘怀的还是“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高58.6厘米 ,1938年湖南宁乡月山铺出土.
  四羊方尊是我国古代的一件容酒器,相当于现在的储酒罐.整个器皿漆黑发亮,文饰十分精美,被认为是中国青铜铸造史上最伟大的作品,是中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1938年姜氏兄弟在田里锄地,就将这件在地下沉睡了3000多年的四羊方尊给挖了出来.出土后在文物经商手中几经辗转,历经日军炮火的洗礼后不知下落.解放后,周恩来总理亲自责命追查四羊方尊,最终在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的仓库中找到并于1956年交由湖南省博物馆收藏.1959年,征调中国历史博物馆.这是48年后,四羊方尊第一次回家.

篇四:博物馆论文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人认为将其作品放进博物馆中才最可靠,你觉得这样做对吗?请说明理由。

【博物馆论文】

不是。可以看一下《非遗法》第一条对非遗的界定。非遗分为很多种类,像昆曲这种高精尖的,可能需要温室保护,而民俗类的,需要生活化保护,像口头文学这种,可能需要放到博物馆进行数字化保存。 你可以搜一下相关的论文,看看博物馆保护针对哪些非遗对象。挺好找的。【博物馆论文】

篇五:博物馆论文

我去.老师让写到安阳文字博物馆、殷墟博物馆春游的作文.六百字.不要什么道有解说词.亲,要作文

什么题目

篇六:博物馆论文

关于西湖的论文以及文化苦旅读后感
杭州西湖博物馆
1、你认为应该重建雷峰塔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雷峰塔是由吴越国王钱俶为祈求国泰民安而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在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建造的佛塔,于1924年9月25日倾圮.雷峰塔因美丽的神话传说《白蛇传》以及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而声名远播,家喻户晓.1999年底浙江省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决定重建雷峰塔,新塔于2002年10月25日落成.关于是否应该重建雷峰塔,学术界一直有不同意见.你认为应该重建雷峰塔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论文的主题 3500字以下 读后感要求1200字左右

  这貌似是我去年品味书香的征文噻,1000字多些,没啥文采哈,楼主想要就自己再添添改改呗.
  读《文化苦旅》有感
  对于余秋雨先生,我们应当是熟悉的,在八年级的语文教科书上,我们就曾读过他的《信客》的节选,这篇文章也被收录到《文化苦旅》一书中.
  初览标题“信客”,眼前立即浮现出一个身着绿装,腰挎绿色牛津包的邮递员叔叔的模样,估计信客的工作性质应该与邮递员相似.但通读全文后,我不禁诧异了,世界上真有这样不惜长途跋涉为他人送一片温馨而自己却饱受风吹雨打的人吗?虽然“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口号早已耳熟能详,但这个利欲熏心、自私自利的时代,真正做到的能有几个?况且信客的无私在寄信人与收信人眼里根本不值一钱,何曾有人为他做过点什么?他们施与信客的只有猜疑与憎恨的犀利目光,就像是医院的X光照射线,硬要照进信客的五脏六腑,在里面不断扫射,刺探他是否有所隐瞒,有所克扣,而信客在被刺得千疮百孔之后,只是低下头,默默地离去.
  我不禁为信客感到愤慨,为什么他不进行反抗,为什么他不适时罢工,让村民们知道他们的行为是多么的恶劣!乍一想,信客这么多年走南闯北的送信生涯,应该让他充分了解到外出务工的乡人生活的不容易,尽管他受够了村民的猜忌,但他的良知让他不忍心,不忍心让背井离乡的乡人连一丝家庭的温暖都接收不到,不忍心让苦等在家的乡亲们连一点家人的消息都等不到.于是,他咬着牙,又开始了他送信的旅程,尽管他的胃病又犯了,腿脚愈加不便了.
  正如《信客》这篇小说,《文化苦旅》中的每一篇文章都令我感动,感动于祖国的名山大川,感动于身陷自然之中的中国文人,感动于中国文化的历史魅力.羡慕作者能够游览祖国的山河,在美妙的大自然的乐律中,寻求自己的灵魂、感悟人生的真谛,用一泓泉水净化心灵,在巍峨的高山上一览众山小.
  在陷入感动的同时,一股悲哀的情绪也慢慢升腾.历经千年而风韵依旧的祖国山河,在我们这一代却面临着空前的灾难.我们将铁路拓展到深山,在古镇盖高楼超市,在海滩边上建起度假村,我们做的这一切都以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为借口:长期处于紧张工作与生活的人们需要亲近和感受自然.但是,又有谁曾想过,这样一来,自然还是自然的吗?
  正因如此,我每读一篇文章,就随之一阵叹息,最后竟不知自己早已千嘘万叹.曾经听人说“人每叹一声气就会减少8秒的寿命”,虽然不知那是否有科学依据,但自那以后我便小心注意着,不曾料想自己在看这本书的时候竟消耗了这么多的生命时光.也许,这正是天意,因为作者是用了大半生的时间去领略这一切,而我却只花了几天的时间得了这便宜,不花一丝一毫便可感知如此众多,自然是要付出点代价的.
  愿有一天,我能在作者曾经步履过的每一寸祖国的土地上,再走那么一遭,亲自踏上文化的苦旅,真诚地,感知文化的灵魂.

篇七:博物馆论文

历史小论文 主题:身边的历史... 字数500以上 最好是写人物的~ 谢了~

当月光洒在残垣断柱上的时候,当一切都消失在熊熊烈焰中时,你的心在哭泣吗?
我曾去过最着名的废墟,当我抬起头时,早已泪流满面.她为我诉说着在真实的历史,那段最伤痛的回忆.她饱受了历史的沧桑和烈火.这便是我从圆明园里所带走的一切.
其实历史不曾离开过我们,当你走到无论哪个地方时,哪里或许有废墟,有祠堂,或者传说.
走进那茫茫大漠,飞沙走石,没有生命在这儿繁衍,只有那一条前人所留下来的路——丝绸之路.
风越刮越大,雨愈加烈了,窗外风雨飘摇.我走出家门,任凭雨注洗涤着我的思绪.百家岩上,竹林七贤的歌声,笛声,低回婉转,在这里凝固了,随着一曲《广陵散》,他们又散了.那碧绿的翠竹,向来访者无声的诉说着这里曾有的美丽故事……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现在剩下的有多少.一切都被高楼大厦所代替.江南的小镇也消失在风雨中.
现在所有的历史都在博物馆里收藏着,废墟也被建成公园,失去她原有的模样.
只有大水法的废墟矗立在那,向我们诉说着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废墟的存在,却更能让我们洞察到中华的历史.
那,依依的杨柳,千呼万唤,却怎么也无法挽留曾经的一切;滔滔的江水,千万次的奔腾,却让中华的历史永驻.
历史,离开过我们吗?它们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我们要牢记.周总理说过:“我们可以不记仇,但我们不可以遗忘.”
风吹皱了一池的春水.雨静之后,一切都变了,废墟中传来历史的声音,一遍又一遍:“不要遗忘……直到永远.”
原来,历史不曾离开过我们,只不过是我们遗忘了它.
让我们一起去倾听历史遗留下来的心声……

篇八:博物馆论文

阅读 五年级语文
①这是一本发黄的日记.它的主人是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员、动物学家施密特博士.日记没有记完,它最末的一页上写着:
②“体温很快到三十九度五.”
③“胃剧痛.”
④“燥热、耳鸣、睁开眼时眼皮疼……”
⑤“四小时了,我的伤口、鼻、嘴开始出血……”
⑥笔迹,越往下越不规整,一个个字母歪歪扭扭、颤颤巍巍.可以看出,这是由一个正
在 (A.强烈 B.猛烈 C.剧烈 D.激烈)颤抖的人书写下来的.
⑦原来,那一天下班后,施密特仍兴致勃勃地留在实验室里,观察一条南美洲毒蛇.稍一不小心,毒蛇猛地从玻璃缸里窜出头来咬了一下他的手指.不好!施密特迅即将它关回蛇笼里,然后急地挤出伤口内的败血.头晕眼花的他,想打电话通知医院,偏偏室内的电话刚坏,别的办公室都锁上了门,而此时再要走到大楼外面的警卫室打电话显然已经体力不支.呼天天不应,唤地地不灵.施密特斜靠在座椅上,只能喟然长叹一声.
⑧蓦地,从幼年起始的求学、投考、从师、做动物解pōu( )、写学术论文……一幕幕情景交替在脑海中快速闪现.“难道自己的科学生涯就结束了?就这样坐以待毙?”这位已经知道死神叩门的67岁的科学家痛苦的思索.忽然,一个念头浮现出来了:还可以再作一番贡献.记录自己垂死的感觉,这是一个蛇毒罹毒者临死前的不可多得的自我记录,对后人一定有研究价值.他顶住了,支撑着,记录下去.周围是静静的夜,许多人该是进入梦乡的时候了,谁都不知道在博物馆大楼深处的这个房间里正进行着一场特殊的搏斗.在被毒蛇咬了5小时之后,施密特因脑溢血与世长辞.日记的最后一段记录是:“血从鼻子和嘴里流淌出来,疼痛消失了,软弱无力,我想开始脑充血了.”
⑨一个有志者总是为着自己献身的事业坚rèn( )地奋斗.你看,即使死神在叩门的时候,他还不撒手,不畏惧,非得留下最后一道刻痕不可!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⑦⑧节的主要内容

施密特被毒蛇咬了,施密特不甘就此死去,记录下了中蛇毒者临死前的不可多得的自我记录.

篇九:博物馆论文

八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全文
忘记带书回来了

黄传惕,1934年生,湖南省平江县人,笔名黄羽.中共党员.从小喜欢看书.初中毕业于湖南平江湘北中学,高中毕业于湖南长沙衡湘中学.1953年考入中山大学语言文学系.1954年该系合并到北京大学中文系.195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从事新闻和专题节目的编辑与政治、广教等方面的采访工作.先后任编辑、记者、副主任、主任等职.30多年来参加过《新闻和报纸摘要》、《各地电台联播节目》、《省、市、自治区台编排的节目》、《祖国各地》、《历史故事》、《午间半小时》等节目的编辑工作.采制过大量广播作品,不少稿件在全国获奖,为报刊书籍转载采用.现在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历史故事》节目的高级编辑.代表作有:《天安门颂》、《塞上绿洲右玉》、《彩色的吐鲁番》、《北京,我心中的城》、《绿色的希望》、《故宫博物院》等.其中《故宫博物院》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作为范文.业务论文有《广播游记-游记文学的新品种》、《广播游记的特点和写作》等.还发表过长诗《映山红》等多篇诗作和散文.近年来,由于在林业和环境保护方面宣传报道取得的成绩,被授予“林业先进工作者”称号,获得“全国绿化奖章”和“绿色长城奖章”.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同名文章《故宫博物院》
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历史了.
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门、西华门.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从天安门往里走,沿着一条笔直的大道穿过端门,就到午门的前面.午门俗称五凤楼,是紫禁城的正门.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桥的北面是太和门,一对威武的铜狮守卫在门的两侧.
进了太和门,就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围绕着,上面刻着龙凤流云,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一千多个圆雕鳌头,嘴里都有一个小圆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这是一个亭子形方殿,殿顶把四道垂脊攒在一起,正中安放着一个大圆金宝顶,轮廓非常优美.举行大典,皇帝先在这里休息.
中和殿后面是保和殿.雍正后,这里是举行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地方.
从保和殿出来,下了石级,是一片长方形小广场,西起隆宗门,东到景运门.它把紫禁城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广场以南,主要建筑是三大殿和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叫“前朝”.广场北面乾清门以内叫“内廷”,是皇帝和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地方,主要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东六宫西六宫.
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各种奏章的地方,后来还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
乾清宫后面是交泰殿,交泰殿后面是坤宁宫.坤宁宫是皇后宫,也就是皇帝结婚的地方.
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称“后三宫”.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彩画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前三殿的图案以龙为主,后三宫凤凰逐渐增加,出现了双凤朝阳、龙凤呈祥的彩画,还有飞凤、舞凤、凤凰牡丹等图案.
后三宫往北就是御花园.御花园面积不很大,有大小建筑二十多座,但毫无拥挤和重复的感觉.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来到这里,仿佛进入苏州园林.
从御花园出顺贞门,就到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对面就是景山.景山是明代修建紫禁城的时候,用护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起来的,现在成了风景优美的景山公园.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
选我了,好不好嘛.我也是初二的啊.缘分啊.嘿嘿~我是四中的,你呢?我可不是坏蛋哦.丷哈
我还可以把练习册答案给你呢.

推荐访问:苏州博物馆论文 参观博物馆论文

上一篇:九寨沟历史地震(共10篇)
下一篇: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共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