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人物解析 350字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着而成的.《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从公元184年到280年,近一百年间浩瀚复杂的历史故事.罗贯中搜集了大量的三国历史、杂记、遗闻轶事、野史小说和民间传说,融合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参加农民起义军的战争生活经历,生动地再现了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
作者罗贯中生活在十四世纪.他家学渊博,从小喜爱读书、博览经史,这些为他将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创作基础.罗贯中所处的时代,正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复杂的时代,蒙古贵族建立的元政权,对汉族实行高压统治,激起广大汉族人民的反抗,各地都出现了起义军.各路义军不仅与元军奋战,同时还相互兼并,意图在推翻元朝后重新统治中国.青年时代的罗贯中也参加了一支起义军,担任一名参谋.当时的罗贯中满怀政治抱负,希望能够在乱世中称王治国.后来,朱元璋的率领的起义军取得最终胜利,建立了明王朝,罗贯中的政治抱负落空,开始归隐进行文学创作.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尽管如此,《三国演义》依然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及历史意义,在历史的长河中,必然会永久闪烁其独特的光芒.
概括10个三国演义的小故事并分析其中人物形象.[希望可以在8号以前回复完]【三国演义人物分析】
诸葛亮,字孔明 (蜀)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已经被刻画得近似妖了(状诸葛多智而近妖),从初出茅庐的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到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再到后来的取荆州,平南蛮,出祁山,都已经把诸葛亮神化,无论是识人新还是出奇谋,都无敌,死后还要吓吓司马懿.
实际上诸葛亮从二十六岁出山(此时郭嘉刚好死亡)至五十四岁死亡对蜀汉最大的功劳是联孙权,治国家.诸葛亮的才干“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诸葛亮曾改进连弩,制作木牛流马,设计八阵图.他的儿子诸葛瞻、诸葛尚也确实在和邓艾的交战中阵亡.
刘备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司马懿称:“天下奇才也”
诸葛亮定位:政客
郭嘉,字奉孝 (魏)
小说中的郭嘉,夸大不多,只是有一点和诸葛亮类似,就是郭嘉在死后也曾献计:让曹操等待辽东太守公孙康献上袁氏兄弟的头颅.这一计本市是曹操出的,没郭嘉什么事.
事实上郭嘉善出奇谋,常常帮曹操决策.比如他料定孙策死于刺客之手,料定袁氏兄弟窝里斗,出奇兵破乌丸,这些都有记载,死时仅三十八岁.曹操赤壁战败后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曹操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郭嘉定位:谋士
周瑜,字公瑾 (吴)
显然,小说中的周瑜是被贬的,其目的是衬托诸葛亮的“神”.周瑜的小心眼衬托诸葛亮的大度,周瑜的雕虫小技衬托诸葛亮的神算鬼谋.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就是典型,好不容易一次借刀杀人还被诸葛亮看穿.死后怨天:既生瑜,何生亮.
实际上周瑜在战场(平江东)、官场(封侯、做将、领太守)、情场(娶美女小乔)都并不输给诸葛亮,反而是诸葛亮娶的黄月英(才女),据说奇丑无比(诸葛亮本人应是帅哥).并且周瑜心胸开阔,很得人心.他一生助孙策占江东,助幼主孙权树威信、战赤壁、夺荆州,功不可没,然而他比郭嘉还短命,三十六岁就病死.
孙策称:“外事不决问周瑜”
周瑜定位:将才
三国演义的人物赏析(带有原文)
必须是带有原文,在原文的内容中作出人物赏析.字数在200字以上!
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
诸葛亮:极有能力, 鞠躬尽瘁.
关羽:重情重义,但是有自大的心理.
张飞:重义,但卤莽.
周瑜: 嫉妒心强.
赵云:忠心耿耿,赤胆忠心.
三国演义人物评论
10个人物评论,每个500字
诸葛亮是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角,和武将赵云是书中塑造的两个近乎完人的形象,而诸葛亮更是神化了.
不管从智慧方面还是道德方面.在智慧方面,自三国演义问世来,诸葛亮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中智慧的象征.从一出场的隆中对这一名段,就体现了诸葛亮与众不同的学识.及后的火烧新野、借东风、智取三城、三气周瑜、汉中之战、七擒七纵、空城计等,无一不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至于用八阵图阻止陆逊、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劝告邓艾的石刻等,更是神乎其神.在道德方面,《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更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至于诸葛亮所犯的一些错误,经过书中描写,反更显出他的人格伟大.失街亭后要求自降三级,对军中事物管理过于细致,在军事上谨小慎微等,都是通过缺点来映衬他的优点的.总之,诸葛亮不管在能力还是人格上都是近乎完美的形象.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反面形象,由于《三国演义》的推刘反曹,曹操是以一个奸雄的形象出现的.最着名的就是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更是将奸雄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从刺董卓孟德献刀、杀恩人吕伯奢一家、挟天子以令诸侯等例子都是他奸雄的表现.同时,曹操还是个文武双全、极有才干的人,从招募义兵起家,伐董卓、讨吕布、官渡败袁绍到占了半个中国,都是他政治能力的体现.曹操还是个非常重视人才的人,对一些曾是敌对的人能够重用,如重用贾栩等.特别描写了对关羽是爱慕有加,战华雄时赠酒、以及后来的赏金封侯,甚至对出走都采取了宽容的态度,更体现了曹操对人才的爱惜.曹操还是个极有文采的人,铜雀台赋诗《短歌行》,充分体现了曹操的文采,所以与他才儿子并称三曹.总之,曹操的是个有才干、文武双全的政治家,但由于书中描写他的一些奸诈的表现,成了一个“奸雄”.
周瑜,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周瑜这个人可倒了大霉了,被描写成智短才拙,处处不如诸葛亮的人.但虽然这样,仍能让人看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从十五回出场,到五十七回病故,是一个风流儒雅,潇洒干练,却有意气用事、头脑简单的周瑜形象.周瑜的风流儒雅,书中描写不多,倒是苏轼的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的形象深入人心.说到才干,训练了一流的水军、用蒋干将计就计、用黄盖苦用计、最后用火计破曹,这些都不用说了.但书中为了衬托诸葛亮,对周瑜更多的是一些负面描写.首先是对抗曹操上,写周瑜是动机是狭隘的,是诸葛亮假称曹操有意“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才使周瑜抗曹.而且在赤壁之战中,也仅是发挥了配角作用,处处落于诸葛亮的下风.甚至在人品上也显得心胸过于狭小,稍有不顺就急得吐血,对才华高的诸葛亮嫉妒,下了杀心.同时,他的死亡也正是由于智力落后于人太多且心胸过狭所致,丢了胜利果实,赔了夫人又拆兵,最后意想天开想赚对方,反而连命都丧了.虽然这些与史实不符,但为了衬托诸葛亮,周瑜这个人物也只好如此“牺牲”了.
刘备,书中的刘备,是一个仁义明君,忠厚长者.但鲁迅曾批评:欲显刘备长厚,似伪.这一句对于《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很非常恰当的.周瑜讲道:刘备袅雄之姿,并非长久曲屈人下之人也.但书中的刘备却是处处表现得过于忠厚,厚道,倒给人一种伪的感觉.不过,由于书中对刘备的推崇,对刘备的塑造还是正面的.刘备有武勇的一面,三英战吕布就可以看出刘备的武艺.但为了体现明君的方面,对刘备的德,是着重刻画的.首先,体现了刘备的忠,刘备对汉室的忠心,受汉献帝衣带诏,汉室未亡时决不称帝等.其次,体现了仁,在新野自身难保时坚持携民渡江等.第三,体现了义,在两位结义兄弟遇难后坚持为他们报仇等.第四,体现了厚道.多次寄人篱下有机会夺取而不取.第五,体现了很重视人才.最出色的表现就是在赵云单骑救主后的摔阿斗,所谓民间谚语中的“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在收买人心方面,小说中还特别会表现刘备的哭,所以有人说,刘备的江山大部分都是哭来的.但也正因为刘备过于注重这样一些小德,忽视了一些大德,如在处理关羽和张飞遇难问题上,过于强调兄弟情谊而不顾国家大义,导致了兵败,使蜀汉元气大伤,从此不能恢复,兴复汉室化为泡影.
以三顾茅庐为例分析三国演义人物特点.
最好可以联系三顾茅庐的篇章进行分析,字数不少于三百字
三顾茅庐 主要人物:诸葛亮,刘备,张飞,关羽
诸葛亮 少有大才,自比管仲,乐毅,谋定而思动,希望自己闻达于诸侯、留名在青史,于茅庐中等待刘备,最终两个达成协议双双把家还.
刘备 当时曹操基本已经统一了中国北方,剑指荆州,刘备能三顾茅庐其实也是迫不得已,但其人善忍又有谋略,在荆州待了六年听了别人的意见放下皇叔的身份去茅庐中以师带之三寻看见.
关羽 三顾茅庐中关羽虽然很不屑诸葛亮,又为刘备而感到气愤和无奈,但却一直隐忍下来,不像张飞那样抓狂,这说明了关羽高傲却顾大局
张飞 从当时的话“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就可以看出是一个莽撞之人
三国演义经典情节
需三国演义中经典情节(50个以上的)
有简单的人物分析最好
每情节介绍约30字
七禽孟获
三国中期,蜀国占据西蜀一带,这时南方孟获作乱.诸葛亮出征南蛮孟获,为了收买人心,七次俘获孟获而又其次将其释放.第七次释放孟获的时候,孟获终于归顺蜀国,诸葛亮平定了南方.
空城计
三国中后期,诸葛亮出兵讨伐魏国,由于要地街亭失手,导致满盘皆输.诸葛亮被迫撤兵,司马懿大军追至,这时孔明手下的将领士兵基本都分配军务调完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于是他命令偃旗息鼓,大开城门,独自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疑心有伏兵.调头就撤兵.诸葛亮躲过一劫!
失街亭
就是在空城计之前了,马谡自告奋勇去守街亭,结果反了低级错误.被司马懿打败.蜀军被断了咽喉之路.被迫撤兵.
斩马谡
马谡失了街亭.诸葛亮非常生气.想起了刘备临死前嘱咐他的话“吾观马谡,言过其实也”.后悔不已.悲痛了斩了立了军令状的马谡.
舌战群儒
三国中前期,刘备势力还很小,被曹操赶得走投无路.想去投靠东吴,就是孙权.派诸葛亮去做说客.但是东吴谋臣处处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凭着他的满腹经纶舌战群儒.说得他们个个哑口无言.后来经鲁肃协助,说服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草船借箭
孙刘联军和曹操在赤壁对峙.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智.想除掉诸葛亮,于是刁难诸葛亮要他在十日之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料定过几天有大雾,于是便答应,而且期限还自己减少到三天.周瑜认为诸葛亮是自寻死路.一天两天过去了,诸葛亮都没动静.到了第三天夜里.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一些船只船上放满草人,一字排开向曹操营寨驶去.江面上雾很大,曹操不清楚敌军虚实.于是叫将士疯狂放箭.箭射满了草船.诸葛亮满载而归!
火烧博望坡
三国前期,曹操势力非常强大,统一了北方,接下来就是南下.攻打刘备,此时刘备投靠刘表,驻在新野.曹操派大将夏侯敦进攻新野.这时刘备已经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在新野设下埋伏,令赵云去诱敌深入,然后火攻.夏侯敦果然中极.大败而归.这是孔明出山后打的第一仗.
火烧新野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白帝城托孤
关羽失荆州被杀后,刘备悲愤不已,举大军伐吴.誓要“踏平东吴”.不料被东吴的陆逊“火烧连营”.大败,逃往白帝城,忧郁成疾,危在旦夕.召大臣吩咐后事.将太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温酒斩华雄
三国前期,曹操发起联军讨伐董卓.董卓的先锋是华雄,华雄是三国第一高手吕布 的手下,也是非常勇猛,一连杀了联军好几个大将.联军正愁无人能敌华雄之时,关羽按耐不住请战.可是刘备这时没什么地位,关羽的军衔也小得可怜.于是联军盟主袁绍反对,怕被敌人耻笑军中无人.但是曹操见识过关羽的能力,很赞赏他,于是为他斟酒.关羽说等斩了华雄回来喝也不迟.于是飞身上马冲入敌营,不一会儿就提着华雄的人头回来了,这时候酒还是热的.这就是温酒斩华雄!
过五关斩六将
徐州之战刘备战败.关羽经张辽劝说,约法三章暂时投降了曹操.为曹操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后得知刘备在袁绍处便想去找刘备.曹操为了挽留关羽便挂避客牌对其避而不见.关羽只能不辞而别.沿路上经过了五个关口,守将都不放行,关羽一一杀之.一共六个.最后与刘备会合.这就是着名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
单刀赴会
赤壁之战之后.三国鼎立逐渐形成.刘备留关羽镇守荆州,主力向西扩张.荆州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本属东吴.东吴一直想找机会讨回.鲁肃又献上一计:骗关羽过江赴宴,在宴席上埋伏刀斧手,掷杯为号冲出杀之.便遣请关羽赴宴.关羽明知是计坦然答应!只带了周仓随身为他提刀.席间鲁肃提起索回荆州之事,关羽却绝口不谈,说酒席之间不谈国事.鲁肃再三纠缠,周仓插嘴,关羽借机故作生气状夺过周仓手中大刀,喝退周仓.周仓会意,退出去.关羽假醉,一手提大刀,一手挽住鲁肃手将鲁肃扯到江边.东吴将士怕误伤鲁肃,又摄于关公武力,不敢动手.关云长上船乘风而去.
三英战吕布
华雄被关羽斩了之后,吕布亲自出马,无人能敌.张飞冲出和他交锋50多回合不分胜负,关羽上来夹攻,30回合战不倒吕布.刘备也上来夹攻,三英战吕布,打得非常激烈.吕布虚刺刘备一戟便败退.(吕布不愧是三国第一武将啊)
水淹七军
关羽围困曹仁于樊城,曹操派大将于禁和庞德领七支军队去救援.屯兵在山谷中.当时正值秋雨连绵.关羽命人堵住襄江各处水口.等江水高涨时,水淹七军.曹军死伤无数,庞德被斩,于禁被俘.
刮骨疗毒
水淹七军之后,关羽攻打樊城,在樊城下骂阵.曹仁命令弓箭手射箭,关羽右臂中箭,回兵.箭头有毒,毒已入骨.于是请来了曾经为周泰疗伤的名医华佗.华佗说要割开皮肉,把骨头上的毒刮去,这会极其疼痛,请关羽把手臂套住绑紧,把头蒙住.关羽却说不用.一边和马良下棋,一边伸手刮骨,谈笑中没有丝毫痛苦的神色.事毕,两人互相惊叹,关羽称赞华佗的医术,华佗赞叹关羽的勇气毅力.
义释曹操
赤壁之战曹军遭遇火攻,死伤惨重.曹操大败逃跑,沿路遭遇了张飞赵云等人的截杀,身边只剩下几百人马.经过华容道,关羽已经在这里埋伏多时.原来诸葛亮早已经料定曹操会从华容道逃跑,就让关羽带兵埋伏在这.此时曹操已经走投无路,便请求关羽看在往日的情份上放他一马.关羽是个很重情义的人,想起了往日寄居在曹操那里时曹操对他的恩义,心一软,就放了曹操.
桃园三结义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朝廷发榜文四处招兵买马以平乱.刘备见了榜文长叹一声,刚好张飞听见,说“大丈夫不去为国出力,在这里长叹什么.”刘备说力不从心,所以长叹.张飞说他卖猪肉颇有积蓄,可招兵.刘备非常高兴.两人就去喝酒,刚好关羽也正要去应募,也进来喝酒.三人志同道合,非常投机,于是结拜为兄弟,共图大事.
三顾茅庐
刘备刚出来打天下的时候,虽有关羽张飞赵云等绝顶高手但是屡遭败绩.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好的军事.直到找到了徐庶!徐庶帮刘备打了几次胜仗就被曹操用计骗了过去.临走时徐庶给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诸葛亮就是卧龙先生.于是刘备就亲自去请诸葛亮,一连去了三次,前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直到第三次才见着.刘备向他请教了当世局势并邀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道出了着名的“隆中对”并同意出山.刘备如鱼得水,文武兼得,开始了他统一中国的大业.
青梅煮酒论英雄
曹操灭了吕布之后,请刘备去饮酒.酒席间,曹操就问刘备天下谁称得上是英雄.刘备将孙策、袁绍、袁术、刘表等人一一列举.曹操都说不是.刘备便问他,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一听大惊.知道曹操必不能容他.于是以截杀袁术为接口向曹操借兵走人了.
求10位三国演义的人物,包括生平、号、主要事件、评价(不少于100字)
一定要有评价啊
曹操:阴险,多疑,奸诈,不过有大志大略,军事政治上都十分出色,靠自己打拼创出自己的事业,是实干家,在《三国演义》中是奸雄,在历史上是英雄!
司马炎:虽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不过貌似他没什么能耐,在三国中纯属龙套角色……(如果这是作业,那你们的老师太没水准了,居然还要分析这个龙套……)
刘备:《三国演义》推崇的人物,仁义善良,礼贤下士,有君子之风,不过妇人之仁,感情用事,在三个霸主中算能打,曹操称他为天下英雄,不过事实上没有什么特别本领,军事上十分窝囊,早期浑浑噩噩没有闯出什么名堂,最后也是败亡于军事上.
关羽:忠勇义的化身,武力不是最高但是却号称“武圣”,砍无名小将是他的专长,自视甚高,他的结局告诉我们……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张飞:勇猛却莽撞、粗暴,但是偶尔细心就会让人刮目相看,对义兄向来一条心,未能出战彝陵实在是遗憾……
诸葛亮:智慧的化身,鲁迅的评价是“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诸葛亮却是拥有非人的智慧,几乎到了未卜先知、料事如神的地步……后期为了报答刘备的三顾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令人肃然起敬.
庞统:虽与诸葛齐名,境遇却十分凄凉,不是得不到刘备重视,而是得不到作者重视……在诸葛亮的光辉下,庞统悲惨地沦为华丽的龙套……
赵云:三国中一流的武将,长坂坡一战成名,汉水一战获得“一身是胆”的美誉,老了仍然力斩五将,武力勿庸置疑.至于品德,自追随刘备后一直肝脑涂地,出生入死,而且为人刚正耿直,刘备有这种人追随真是三生有幸……
孙权:明主,在他治下的江东,人才济济,最后更是越来越强盛.曹操对这位后辈的评价是“生子当如孙仲谋”,个人认为十分对.
周瑜:《三国演义》中他心胸狭窄,嫉恨贤能,其实历史上的周瑜雄姿英发,是不亚于诸葛亮的人才……也许周瑜最恨的不是诸葛亮,是罗贯中才对……
张合,魏国名将早先为袁绍手下大将,官渡之战后归曹操.有勇有谋,能征善战.诸葛亮伐魏时,他率兵追赶,被诸葛亮用伏兵射杀于木门道中.
夏侯渊,曹魏名将.字妙才,夏侯敦族弟,与曹操本是同族,勇力过人.曹操年少时在家乡犯了案,夏侯渊为他顶罪,曹操又设法把他拯救出来才免于难.为人颇重义气,有一年饥荒,夏侯渊为了养活死去弟弟的孤女,他放弃了自己亲生儿子.曹操起兵之后,夏侯渊一直追随曹操左右.曾随曹操平定庐江雷绪,于潼关攻马超、韩遂,战功较多,封为博昌侯,征西将军.建安二十三年,刘备军攻打汉中,被老将黄忠用计袭杀.
刘禅,小名阿斗,刘备的大儿子,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立为太子.刘备死后继位于成都,称帝时十七岁.在位期间,由丞相诸葛亮辅佐执政.诸葛亮死后,因信任宦官黄皓,致使姜维从北伐中原的前线撤回汉中沓中屯田开荒.炎兴元年(公元二六三年)邓艾领军从阴平险道奇袭成都,刘禅出位投降,被封为安乐公.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省宜城)人.得诸葛亮器重,升为参军,刘备临死前曾告诫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建兴六年(公元二二九年)违反诸葛亮的命令,未在街亭当道驻扎,被魏将张打败,失了街亭,蜀军被迫退军汉中.被诸葛亮以违犯军法之名斩首.马谡死那年,只有三十九岁.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商水)人.汉灵帝时为中军校尉,领导皇宫禁卫军,灵帝死后,他带兵进宫杀尽了宫中宦官.董卓控制国家大权时,他从冀州发兵讨伐董卓,成为诸侯军的盟主,在诸侯混战中势力进一步扩大,成为当时兵将最多的豪强.但在与曹操决战时,因不听谋士的良言,在官渡被曹操击败,不久病死
内容概述及人物分析
1.请概述整篇小说(200字左右) 2.任选5个《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进行剖析(每个人物一百字左右)
对一个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来说,这也太简单了吧,不过很少有人会给你写出来,要接近上千字呢,楼主你就不能自己搜一下,三国演义简介随便查抄一下就200字了,里面的人物也一样,你随便找5个有名的,网上一搜,即便是百科里的你抄一下也够了,才100字而已,有必要那么懒吗
孙权人物分析
如题,不要写他的生平,就写通过《三国演义》中的几个故事来说明他的人物形象品质,600字左右【三国演义人物分析】
东吴太祖大皇帝孙权(182-252),字仲谋,汉族,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据说是中国兵法家孙武后裔.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208年,孙权与刘备联盟,并于赤壁击败曹操,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219年孙权自刘备手中夺得荆州,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正式建立吴国.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草船借箭让人传为佳话.但是,历史上的草船借箭是出自孙权的.在赤壁打败曹操之后,周瑜逐步取得了江陵地区.孙权又任命步骘为交州(现在的广州一带)刺史,步骘领兵南下,将东吴的势力扩展到了交州一带.后来曹操又南下和孙权在长江两岸激战,地点就在现在南京附近,当时的南京叫建业,是江东的都城.原来的都城在京口,即现在江苏省的镇江,后来孙权迁到了建业,并修筑了石头城.
一次,孙权又乘船到曹操军营前来刺探军情,曹操命令放箭阻止.孙权所乘大船的一边因为满是羽箭,船开始倾斜,孙权立即命令将船掉头,这样另一边也很快射满了箭,船又平衡了,孙权这才下令回营.
从这件事我们都能感受到孙权那过人的智慧,才华和胆略.试想一下,如果孙权没有急中生智命将船掉头;再如果,孙权下令晚了,船,就很有可能已经倒入水中了.在现实生活中,在紧急关头,谁又能在那样的情况下,那样有条不紊呢?!
三国演义人物作文
有诗云:一吕二赵三颜丑,马张许典皆平手,五庞六黄寿亭侯。
因为我们之所以喜欢赵云是因为《三国演义》这本书,关张赵马黄也只有因为小说才会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中国古代乱世很多,为什么三国时期的武将我们最为熟悉,还不是因为一部《三国演义》。所以不必深究正史究竟是怎么样的,我们闲暇时看看三国,三国里有我们需要的东西。
赵云是三国武将里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智勇双全,个人认为,赵云是三国第一武将!当然,我的依据是《三国演义》。
如今有很多人,认为三国中武艺最高强的人是吕布,其实仔细分析起来,完全是因为一种印象。
其实这些根本不能说明他们的武艺有多高强,一次战斗的结论并不能说明所有问题,下面将对这些比试逐一分析,另外同赵云的一些战役做比较,从而就可以得出赵云武艺三国第一的结论了。
这种分析方法称为“同类战斗典型列举比较法”。
一、与着名武将交手战斗的分析
大家常说,关羽能温酒斩华雄,能斩颜良诛文丑,好像杀死了许多名将,赵云似乎没有这么有名的战役,赵云杀的绝大多数是很一般的武将。
其实,一个武将能够战胜或者杀死其它着名的武将,除了同这个武将自身的武艺有关以外,还和他的机遇有关,如果他没有机会去和那些着名武将交手,他当然不可能杀死这些名将,从而使自己成名。但是这决不能成为这个武将自己武艺不高的证据。当然,赵云也有和成名武将交手的经历,让我们来比较一下:
赵云刚出道时,演义上称“少年将军”,曾和文丑战过五十余合,杀退文丑,而关羽也曾与文丑交战,只一刀就把文丑拿下了,有人据此说关羽的武艺比赵云高,其实非也,且听我慢慢道来。
演义中说有过这样的描写“操曰:‘今谁敢当之?’徐晃应声而出,与颜良战二十合,败归本阵。诸将栗然。”可见徐晃是打不过颜良的。可是后来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时,演义中又有这样的记载,“晃曰:‘今日乃国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废公。’言讫,挥大斧,直取关公。
公大怒,亦挥刀迎之。战八十余合”徐晃能和关羽打八十余合不败,却只二十余合就败在颜良手下,据袁绍说文丑的武艺还要强过颜良。以此来看,并不能说明赵云能五十余合杀退文丑就是不如关羽。
其实关羽斩颜良是仗着马快,“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各位有听说过用刀刺的吗?
似乎关羽自己也没料到赤兔跑得那么快,还来不及举刀,只好用刀头来刺了,呵呵。诛文丑也是马快,文丑准备不及,只好绕河而走,结果被赶上,“脑后一刀”。这样看起来,关羽全是靠的偷袭,要说真有功劳,也是赤兔马的功劳,他不过到地方了挥挥兵器,简单就赢,怎能和赵云相比?
推荐访问:三国演义人物分析500 三国演义人物分析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