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儿童诗歌 2017-10-03
关于诗歌的故事
1.“身轻一鸟过”
北宋汴京有个陈舍人,偶然得到一部旧本的《杜甫诗集》,他如获至宝.但由於这本书保管不善,致使有不少诗句中的字都脱落了.有一次,陈舍人读到《送蔡都尉诗》时,发现「身轻一鸟□,枪急万人呼」一句的「鸟」字后面少了一个字,他反复斟酌,始终不能断定那是什麽字.
有一天,他和几位诗友谈论诗文时,提出了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能补上一个最恰当的字.有人写出一个「疾」字,认为「疾」字最能表现蔡都尉轻快迅速的纵跳功夫.有人认为不好,因为「身轻一鸟疾,枪急万人呼」上句的「疾」字与下句的「急」字,无论在读音或意思上都太接近,显得有点重复.又有人写出「度」字,但陈舍人认为「度」字用在此处显得太生硬,也显不出身轻如鸟的特点.有人更提出用「落」、「起」、「下」等字,但大家都不满意.
后来,陈舍人在别处找到了一本比较完整的《杜甫诗集》,翻到《送蔡都尉诗》一看,原来那句是「身轻一鸟过」.用「过」字来形容蔡都尉跳得又高又快,像一只鸟在眼前飞过一样,确实恰当不过.
2.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代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春光好》一词中有一句曰:“红杏枝头春意闹”.后代评论者极为推崇其中的“闹”字,刘体仁《七颂堂词绎》认为:“‘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卓绝千古.”因为这个“闹”字生动的表达了春天的生动景色,并唤起了读者无限的遐想,也就是红杏枝头有何许春意,并最终以小见大的让人联想整个春意.从而突出了整首词的境界.所以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这首词时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也.”
3.鲁迅诗原句: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
改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这是鲁迅先生为悼念青年革命家写的小诗,作者改“眼”为“忍”,写出了被压抑的满腔愤恨;改“边”为“丛”使严酷的白色恐怖和斗争环境在程度上和气氛上得到了强化.
4.张先《天仙子》有句云:“云破月来花弄影.”
一“弄”字而境界全出,作者张先抓住“弄”字来强调其在创造意境中的作用,从而使全句生动、活泼、新鲜,使感情融化于其中,使景物拟人化,从而创造出意境浑一,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达到了“一字之警,能使全句皆奇”、“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炼字最高境界.
5.唐朝任蕃夜宿台州巾子峰禅寺,在寺墙上题诗“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映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他走出几十里路后,觉得“半江水”要比“一江水”,更贴切,更符合现实.忙返回寺院修改,谁知到了寺院,他发现早有人把“一”字改为“半”字了.【诗歌的故事】
5个关于诗的故事
一枝梅早开
人们把给别人诗文改动一个字、又改得非常好的人,叫做“一字师”,它起源于下面的故事:唐朝有个和尚叫齐己,很爱写诗,住在袁州(今江西宜春).他写了一首《早梅》诗,请朋友郑谷提意见.
郑谷指了指他的这两句:
前村深雪里,
昨夜数枝开.
然后说:“‘数枝’并不能表示早,改为‘一枝’就很好了.”齐己听了,深深作揖,说:“善哉善哉!”从此,人们称郑谷是齐己的“一字师”.
老妪改诗
白居易写出诗稿以后,常常先念给家中和邻居老太太听,并问这些上了年纪的普通人:“明白不明白?”如果回答说“明白”,他就把诗抄录下来;如果回答说“不明白”,他就修改或者重新写.
一次,他写了《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的诗,把其中几句念给家中老仆人白菊听:
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怎么才能得到万丈长的大皮裘,好把整个洛阳城都盖上,让老百姓身体都暖暖和和的呢?白菊听了,说:“意思我很明白,只是这个‘安’字能不能改一下?”
白居易果然听取了她的意见,把“安”改成“争”,就是说,要“争得大裘长万丈”,为百姓多做好事.
“一七体”
在白居易离开长安时,令狐楚、元稹、张籍、王起、李绅、魏扶、韦式、范尧佐8 人为他在兴化亭送行.
他们商量作点新奇的诗,一人一首,共作了9 首,白居易作的是:
诗.
绮美,瑰奇.
明月夜,落花时.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世间惟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
这样的诗,叫“一七体”诗,每首55 个字,或者56 个字(第一行可重复,如“诗,诗.”),白居易等人作9 首,是最早的“一七体”诗.
张打油作诗
唐朝人张打油,看见一场大雪,写了一首诗: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这首诗,写雪景,用的都是通俗而诙谐的语言,形象也都是常见的事物,一听就懂.它也没有多少旧体诗的讲究,不拘泥字声的平仄,很少文人气,和民歌有许多相似之处.
此后,有些人也写了不少这样的诗,甚至流传至今.因为最初写这类诗的是张打油,人们就把这类“新诗体”叫做“打油诗”.
“一树”不如“几点”
金代有个诗人,叫张桔轩,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样两句:
半篙流水夜来雨
一树早梅何处春?
虽然是问句,却可以理解成:春天就在这一树早开的梅花上.
张桔轩去拜访大诗人元好问,元好问对他说:“你写早梅的句子里,要是把‘一树’改成‘几点’,整首诗的气势就显得飞动起来了.”张桔轩很敬佩地采纳了元好问的意见.
因为如果有一片梅林,开花肯定不只一树;即使只有一棵腊梅,最先开的也只能是“几点”.【诗歌的故事】
诗歌的400字小故事
《诗歌与诗人小故事》
白居易少年时到长安拜望名师顾况,看到他的名字后很反感,因为物价飞涨、米价昂贵,老百姓生活十分困难.但是看了他的诗稿后,特别是看到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十分赞赏,留他吃饭,畅谈诗文,热情指点.以后白居易成为我国一位伟大诗人.
王勃从小多才多艺,特别爱猜谜.他在少年时的一个隆冬,大雪纷飞,叔叔辅导他作完画以后,和他一起围着火炉取暖.他请叔叔出谜他猜,他叔叔脱口吟道:“此花自古无人栽,每到隆冬它会开.无根无叶真奇怪,春风一吹回天外.”王勃没有直接回答,也是做诗回吟:“只织白布不纺纱,铺天盖地压庄稼.鸡在上面画竹叶,狗在上面印梅花.”
明代大哲学家、大教育家、大诗人王守仁还酷爱象棋.少年时经常和朋友对弈,甚至忘记吃喝,受到母亲责备.有一次正和朋友在河边下棋,忘记吃饭,母亲呼唤几次也没听到,就把棋子扔进河里.他看到母亲在一旁流泪,自己也哭起来,随即吟诗一首:“象棋在手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马行千里随波去,士入山川逐浪流.炮响一声天地震,象若心头为人揪.”在场的人无不称妙,连正在生气的母亲也高兴得笑了.
张继是唐朝一位诗人,一年秋天,他从北方坐船南下去苏州,船在古运河的枫桥停下过夜.听到附近寒山寺的钟声,想起了襄阳老家的家人,想起了唐玄宗晚年的腐败统治和安禄山的野心,使老百姓缺吃少穿甚至冻死、饿死街头的情景,更增加了离乡背井、沦落天涯的哀愁,写下了名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李白从四川乘船沿长江东下,到襄阳(襄樊)后,去城东南的鹿门山拜访孟浩然.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稿后大加称赞,成为挚友.以后,李白在长江边的武昌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江苏扬州).船开走后,李白伫立岸边,望着远去的船影,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有关诗歌的故事 短的!
短的快!
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给诗加“腰”
传说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谈论诗句.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
苏东坡略加思索,随即说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小妹说:“还算好.不过,这个‘腰’不够美.”黄山谷接着吟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小妹说:“是个佳句,但是仍然没用上理想的字.”这时苏东坡忍不住了,问:“那么,妹妹你加的是什么字呢?”苏小妹说:“兄长的‘摇’‘映’二字,确实写出了柳的动态和月的皎洁,但山谷公的‘舞’‘隐’,要略胜一筹.因为‘舞’是模仿人的动作,把柳的姿态反映得更加形象;‘隐’是夸张写法,使月的皎洁更加突出.而我要说的是:‘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听了,一起鼓掌称赞.
苏小妹的“扶”字和“失”字,好在“扶”的拟人化更准确,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又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和互相依偎的神态,所以比黄山谷的“舞”更生动得体.“失”字,也比“隐”字更传神,它准确地写出了月、梅融为一体的情景.
推敲的来历
唐朝的贾岛是着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着毛驴在长安朱雀大街上走.那时正是深秋时分,金风一吹,落叶飘飘,那景色十分迷人.南岛一高兴,吟出一句"落叶满长安"来.但一琢磨,这是下一句,还得有个上句才行.他就苦思冥想起来了,一边骑驴往前走,一边念念叨叨.对面有个官员过来,不住地鸣锣开道.那锣敲得山响,贾岛愣是没听见.那官员不是别人,正是京兆尹,用今天的职务来说就是长安市市长.他叫刘栖楚,见贾岛闯了过来,非常生气.贾岛忽然来了灵感,大叫一声:“秋风生渭水.”刘栖楚吓了一跳,以为他是个疯子,叫人把他抓了起来,关了一夜.贾岛虽然吃了不少苦头,却吟成了一首诗《忆江上吴处士》: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处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猱桡未返,消息海云端.”
贾岛吃了一回亏,还是不长记性.没过多久,他又一次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那就是“僧推月下门”".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比刘栖楚有涵养,他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诗,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各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求一首诗歌,及它的故事、大意、情感、知识,不要爱情篇,急,
故乡
沿着弯曲的小径
翻越千山万岭
穿过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
站在陡峭的山顶
把古老望尽
远远的树影
白发老汉手捏一支烟瓶
走走停停
回忆他曾经
走过的年轻
一条沧桑的河流向东迈进
岁月在那里不停的穿行
树林依旧安静
烟瓶已上了年龄
河流带走了年轻
散文诗歌的故事 作文
听从英国留学回来的朋友说,英国剑桥大学仍保留着当年牛顿就学时住的宿舍,推窗可见一棵苹果树,据说就是砸在牛顿头上那个着名苹果繁衍的后代。经常有人慕名而来参观。但让人意外的是,剑桥大学并没有顺水推舟,把这里改建成为一个收费参观景点,现在还是学生宿舍,唯一不同的就是能住进去的都是最优秀的学生。想那百年老屋,设施陈旧,舒适肯定是说不上的,可学生们都以能入住为荣耀。这也是每年刚入校新生和许多游客们的必来瞻仰之地,去剑桥大学却没去看过牛顿小屋和那棵着名的苹果树,就像到过北京却没看过长城一样。
到底是国情不同,如果那屋、那树放在咱们这里,恐怕早就当成圣地保护起来了,绝不会还那么当个普通宿舍让学生去住。毕竟,牛顿这样伟大的科学家是“世界几百年,英国几千年”才有一个,把他住过的房子装修成牛顿故居,专门供人参观,似乎意义更大。以牛顿的名气,绝不怕没有人来参观,四面八方的人都是冲着牛顿来的,想看看大师当年是怎么生活的,那棵苹果树到底是什么样子,有的还想沾一点“仙气”,得一点启示,就是门票卖得再贵,也得乖乖掏钱买票。国外很多博物馆、展览馆都是免费参观的,名人故居、陵墓更是如此。因为人家懂得,这些地方免费让人参观瞻仰,特别是让学生参观,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给社会带来的正面影响,要远比用来卖门票赚钱的意义大得多。所以,尽管人家的经济头脑一点也不比我们差,却毅然决然地不赚这个钱,而由政府长期拨款。我们正在谋求和平崛起,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崛起,如果没有一代高思想觉悟、高文化素养、高人文素质的人,崛起只能是一句空话。而人的培养,素质的提高,除了学校教育、舆论引导外,经常参观各种博物馆、展览馆,瞻仰伟人故居、历史胜地,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环节,因为每一次参观、学习,都会对参观者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那些中小学生,一次熏陶、教化,就可能使其确立一生的奋斗目标,改变其一生命运。上百年来,因参观剑桥大学牛顿故居和那棵苹果树而下决心投身科学的人,就多得无法统计,尽管学校却从没收过一分钱。
那人、那屋、那树,令人神往,让人心仪。
相应诗人诗歌故事(有趣的事情)
我的暑假作业!回答正确悬赏!
曹植 七步诗的故事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白居易 的故事
诗人白居易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学问,到处向人请教,但仍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
有一天地听说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学问非常高深.于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见,好不容易见到了禅师,便虚心地问:“师父,请告诉我如何才能得道?”禅师回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不解地说:“这连三岁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说是道呢?”禅师回答:“三岁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难奉行啊!”
李白读书的故事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但他小时候读书却不怎么刻苦,甚至有些贪玩,有一天他到一条小河边去玩,看见一个老太婆在磨一根铁棒,就上去好奇地问:“老奶奶,你为什么磨铁棒?”老太太告诉他是在磨针.李白说:“那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老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李白深有感悟,从此刻苦读书,成为一代“诗仙”.
贾岛推敲的故事
贾岛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鸟宿池边树,僧( 敲)月下门.
一天,贾岛在京城长安,骑着毛驴在街上行走,随口吟成一首诗,其中两句是:
“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觉得诗中的“推”字,用得不够恰当,想把“推”字改为“敲”字,但一时不知哪个字好.于是,一面思考,一面用手反复做着推门和敲门两种动作.街上行人看到贾岛这种神情,感到十分惊讶.
韩愈看到,十分生气地对贾岛说:“你骑驴子怎么低着头,也不朝前面看看?”
贾岛一惊,慌忙下驴,向韩愈赔礼,并将自己刚才驴上所得诗句,因斟酌“推”“敲”二字,专心思考,不及回避的情形讲了一遍.
韩愈听后,转怒为喜,深思片刻后便说:“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是显得夜深人静.”
贾岛连连拜谢,把诗句定为“僧敲月下门”.
“推敲”一词是根据唐朝诗人贾岛锤炼诗句的故事引申出来的,意为反复琢磨.
关于古诗词的故事
侯门似海:
崔郊,唐朝元和年间的秀才.曾寄居姑母家中,并与姑母家的一名丫环相爱,两人的感情甚笃.但后来他的姑母以四十万钱的高价将这个婢女卖给了当时任襄阳司空的于颐.这一年的寒食节,此女子随于颐到郊外游春,巧遇崔郊在一片柳荫下徘徊,崔郊趁人不注意,偷偷作了一首诗赠予她: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后来,一个记恨崔郊的人把这首诗作为罪证,抄下来给于颐看. 于颐派人将崔郊请入府中,拿出他的那首诗问道:“这首诗是你做的吗?” 崔郊十分坦率的告诉了于颐他和那个婢女的夙因. 于颐非常感慨.他对崔郊说:“这个女子虽是我用四十万钱买来的, 但四十万钱算不得什么,你该早就对我讲才是!”于是,于颐亲自作主,将那女子嫁给了崔郊.
红叶题诗:
唐僖宗时的一天傍晚,年轻的于佑在城墙下漫步.时值“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深秋,满地枯萎的落叶,风呼啸着而去,树木的枝桠刺在寒冷的空中好像冰上的裂纹.天色越来越黯,他呆呆立了片刻,颇怀莫名的伤感.他在御沟的流水中洗手,御沟中浮着的落叶在清冽的水中缓缓流出,忽然发现一片较大的红叶上面有墨印,他随手将叶子从水里拾起来.使他意外的是红叶上题着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墨痕未干,字迹姗姗清秀.
他看了看身边高入云端的宫墙,猜想一定是某个宫女所为.于佑把诗带回家里,但此事让他久久不能释怀,每天夜里辗转反侧,眼前全是宫里那个落寞的女子空幻的身影.几天后,他也在红叶上题诗两句,置于御沟上游的流水中:“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之后他又怅然地在流水边徘徊许久才离去.于佑将此事讲给几个同伴听,大家都笑他.
一晃几年过去,于佑已把那件事渐渐淡忘了.他科举不成,几近落魄不堪,于是在富室韩泳家教书.一天韩泳告诉他,不久,唐僖宗放出后宫侍女三千,让她们回到民间婚配.有位叫韩翠苹的女子是韩泳的同姓,正住在韩舍,他愿为二人牵线结缘.当时于佑尚未娶亲,听说韩翠苹姿色美艳,于是答应下来.
于佑婚后与韩翠苹感情很好,一天,韩翠苹在于佑的画笥中看见自己亲笔题写的那片红叶,问于佑哪里得来的,于佑便如实告之.韩翠苹说:“妾在水中也得到一片红叶,不知是何人所做?”于佑取来一看,墨迹犹存,正是自己当年曾经写的.俩人皆默然,泪水盈眶,千言万语不知如何出口,相对感泣良久.因为自红叶题诗到他们结为夫妇,中间已隔着十年的光阴.
韩翠苹为此悲欢交集,于是提笔写下:“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这也许是最凄苦无奈也最浪漫温馨的故事了.“红叶题诗”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在朝代、人名、情节上都有些微出入,《本事诗》里记当事人为顾况,《云溪友议·题红怨》为卢渥,而宋初孙光宪《北梦琐言》成了进士李茵,人名虽各不同,但内容大同小异.
诗歌的知识和故事(简短)
诗的故事
这里有一个宋之问巧遇骆宾王的故事.
初唐诗人骆宾王曾参与起兵反对武则天,但归于失败,他只得隐姓埋名,出家当和尚.
这天,杭州灵隐寺来了一个年轻的游客,此人正是宋之问.晚间,宋之问于寺间长廊漫步,见皓月当空,野山魃魃,便诗兴大发,吟出“鹫岭郁昭哓,龙宫隐寂寥”两句诗来,自觉有些意味,可是下面两句却一时接不上来.长廊尽头,宋之问忽见一老僧打坐.他便上前招呼.老僧抬眼寒喧几句,道:“老衲倒有两句——”于是,他缓缓吟来:“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宋之问听了,深感佩服.
宋之问回房细细品味,觉得老和尚的两句妙不可言,第二天一早就兴冲冲地跑去拜见老和尚,可不见人影.正在徘徊怅然之际,一个小和尚经过,宋之问赶忙上去询问,和尚道:“噢,他就是骆宾王啊.”
谁知道有关诗歌故事的呀语文作业!
可以是诗歌的故事来源,诗人的故事!跪求啊(内牛满面中)
诗的故事
这里有一个宋之问巧遇骆宾王的故事.
初唐诗人骆宾王曾参与起兵反对武则天,但归于失败,他只得隐姓埋名,出家当和尚.
这天,杭州灵隐寺来了一个年轻的游客,此人正是宋之问.晚间,宋之问于寺间长廊漫步,见皓月当空,野山魃魃,便诗兴大发,吟出“鹫岭郁昭哓,龙宫隐寂寥”两句诗来,自觉有些意味,可是下面两句却一时接不上来.长廊尽头,宋之问忽见一老僧打坐.他便上前招呼.老僧抬眼寒喧几句,道:“老衲倒有两句——”于是,他缓缓吟来:“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宋之问听了,深感佩服.
宋之问回房细细品味,觉得老和尚的两句妙不可言,第二天一早就兴冲冲地跑去拜见老和尚,可不见人影.正在徘徊怅然之际,一个小和尚经过,宋之问赶忙上去询问,和尚道:“噢,他就是骆宾王啊.”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和曹植是曹操的两个儿子,兄弟俩都很有文学才能,但弟弟曹植的才学更为突出,非常受曹操的宠爱,差点被立为太子,所以哥哥曹丕一直很嫉妒.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在一次宴会上,又听到许多大臣称赞曹植的才华,心里很不高兴.他想起父亲在世时总是夸奖弟弟聪明,便气不打一处来.他皱着眉头,心生一计,决定这回要好好治一治曹植.曹丕当着大家的面 ,对曹植道 :"大家都说你才思敏捷,不知是真的还是假的.现在我要你当众试一试,从你站着的地方跨出七步,在七步之内必须作诗一首--"说到这里,曹丕顿了一顿 ,随后加重语气 ,恶狠狠地警告道 :"如果诗作不成,嘿嘿嘿,那就要杀你的头!"曹植知道哥哥忌恨自己已久,但没想到骨肉同胞竟会如此心毒手辣.他很镇定地扫了大家一眼,应声道:"遵皇上之命,我就来试一试吧 ."然后他离开席位,边走边念 :"煮豆燃豆萁(豆秸 ),豆在釜(古代的炊事用具,相当于现在的锅 .)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走完,诗也作好啦!曹丕(魏文帝)心里明白,曹植是巧用豆和豆萁的关系,比喻自己和弟弟骨肉相残的狠心,不由得满脸通红,只好将曹植放了.
咏 雪
这是东晋时代的事:政治家谢安和侄儿谢朗、侄女谢道蕴在一起,正赶上天降大雪,白茫茫一片,非常壮观.谢安对两个孩子说:“你们看这雪像什么,比喻一下我听听.”谢朗想了想,说道:散盐空中差可拟谢道蕴紧接着说道:未若柳絮因风起一个比喻为空中散盐,一个比喻为风吹柳絮,哪个好呢?谢安认为侄女的好.这是有道理的.把飞雪比作“散盐 ”,无非是告诉别人雪是白的,而比作“吹絮 ”,却能给人一种轻盈的美感,增强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并不把雪的比喻停留在表面现象 ,而进一步挖掘富有诗意的内涵 喻,是很有启发意义的.因此,谢道蕴的比喻远胜过谢郎.
点 金 成 铁
南北朝梁朝诗人王籍《入若耶溪》诗中,有两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当时,人们认为这两句诗十分精彩,是"文外独绝".可他的诗传到宋朝,有人产生了疑问:没有声音,才是幽静 ;鸟鸣有声 ,岂能幽静?于是认为应改为"一鸟不鸣山更幽 ."黄庭坚知道了,对这改诗的人说 :"经你这一改,就点金成铁了."且不说五言与七言句式的不同,就意思来讲,鸟鸣说明人迹稀少 ,才显出山林的幽静来;倘若"一鸟不鸣 "死寂"了.
你用什么温暖了我作文一:2016年泸州中考作文题目:你用_______温暖... 2019-04-26
(1) [孝的作文]关于“孝心”的作文_800字把孝心献给父母孝敬父母是... 2019-04-23
关于大自然的作文篇1:关于大自然的作文:我与自然_800字在一个八面... 2019-04-15
篇一:[轻的作文]一月有奖征文:想变轻的书包_1000字新年即将到了,... 2019-04-15
第一篇竞赛作文:竞赛星期五的时候,咱们班举行了一场五子棋比赛。从... 2019-04-14
关于打屁股的作文篇一:打屁股的作文: 一次打屁股的教训_900字 ... 2019-04-13
关于孝的作文篇(一):关于“孝心”的作文_800字把孝心献给父母孝敬父... 2019-04-13
一:[关于母爱的诗歌]关于母爱的儿童诗歌大全-亲亲妈妈妈妈回来啦妈... 2019-04-07
一:[歌颂母亲的诗句]赞美母亲的诗歌:母亲和我——江河近来母亲常... 2019-03-15
第一篇杜甫简介:杜甫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2019-03-15
上一篇:感恩同学诗歌(共9篇)
下一篇:祖国我为你自豪(共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