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读书笔记 2017-10-09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好的多给50分!
要求:有摘抄有感受,也就是写一部分摘抄,写一部分感受.
实在不行的多摘抄些也可以.
今天下午3:30之前必须啊啊!
不一样的生活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中国的家长在给了孩子足够的自由后,觉得那是自己的“授权”或“施予”,他们并不觉得那是孩子们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他们的心态啊.也就是说,他们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他们的儿女不是他们的儿女,而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他们的“别人”!――题记
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振聋发聩的彻悟,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可以剥夺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多么希望我们的爸爸妈妈和老师们也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们快乐的生活,学学龙应台那样贴心的母亲,把你们严肃的爱变得温情一些,把你们古板的关怀变得更加亲切一点,给我们一点柔美的微笑,给我们一点应有的尊重,那样,你们的孩子,你们的学生一定会变得比现在灿烂很多,很多!
求《亲爱的安德烈》500字读后感
中国的家长在给了孩子足够的自由后,觉得那是自己的“授权”或“施予”,他们并不觉得那是孩子们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他们的心态啊.也就是说,他们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他们的儿女不是他们的儿女,而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他们的“别人”!――题记
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振聋发聩的彻悟,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可以剥夺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多么希望我们的爸爸妈妈和老师们也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们快乐的生活,学学龙应台那样贴心的母亲,把你们严肃的爱变得温情一些,把你们古板的关怀变得更加亲切一点,给我们一点柔美的微笑,给我们一点应有的尊重,那样,你们的孩子,你们的学生一定会变得比现在灿烂很多,很多!
求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600字 最好是自己写的,字数别太多,
不一样的生活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中国的家长在给了孩子足够的自由后,觉得那是自己的“授权”或“施予”,他们并不觉得那是孩子们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他们的心态啊.也就是说,他们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他们的儿女不是他们的儿女,而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他们的“别人”! ――题记
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振聋发聩的彻悟,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可以剥夺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多么希望我们的爸爸妈妈和老师们也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们快乐的生活,学学龙应台那样贴心的母亲,把你们严肃的爱变得温情一些,把你们古板的关怀变得更加亲切一点,给我们一点柔美的微笑,给我们一点应有的尊重,那样,你们的孩子,你们的学生一定会变得比现在灿烂很多,很多!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600字以上
不一样的生活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中国的家长在给了孩子足够的自由后,觉得那是自己的“授权”或“施予”,他们并不觉得那是孩子们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他们的心态啊.也就是说,他们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他们的儿女不是他们的儿女,而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他们的“别人”! ――题记
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振聋发聩的彻悟,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可以剥夺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多么希望我们的爸爸妈妈和老师们也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们快乐的生活,学学龙应台那样贴心的母亲,把你们严肃的爱变得温情一些,把你们古板的关怀变得更加亲切一点,给我们一点柔美的微笑,给我们一点应有的尊重,那样,你们的孩子,你们的学生一定会变得比现在灿烂很多,很多!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
以青春期孩子和家长的角度来写【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
《亲爱的安德烈》
——读后感
前几天在网上看了《亲爱的安德烈》,感觉很有意思.前面书中的安德烈,是个长着一头鬈发的小男孩,睁着一双好奇的大眼睛,等着妈妈把这个世界一一介绍给他;而后面书中的安德烈已是一个十八岁的大小伙子,有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母子之间隔着三十几年的岁月,隔着中西方文化,龙应台觉得:儿子爱她,但并不喜欢她.为了重新认识长大了的儿子,也让儿子了解自己,龙应台邀请安德烈以通信的方式和她共写一个专栏,以书信的方式进入对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里面收入的即是龙应台和安德烈的三十多封书信,说实话,里面涉及到政治的内容,我读不太懂,但我感动的是一个母亲对于已经成年的孩子渐行渐远的那份不安,那种迫切想要沟通与了解的心情.对于母亲,儿子有着太多的不认同,大到世界观、价值观、生活态度,小到穿着打扮;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
怎样消除这样一种隔阂?龙应台的选择是一方面坚守自己的阵地,一方面主动出击,通过书信与安德烈讨论问题、交流认识,寻求有效的沟通.这对于我们做父母的是一种很好的示范,我们不能要求孩子去了解、认同我们的过去,小时候被自己的父母叫到跟前,听他们忆苦思甜,被他们谆谆教导时,我们不也是那样的抵触吗?今天轮到我们做父母,同样没有特权让孩子听自己说,让孩子按自己的模式去生活和思考.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说起来轻松,做起来何其艰难!“安德烈,青年成长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着你、奶着你、护着你长大的母亲学会放手,把你当某个程度的别人,可也他妈的不容易啊.”龙应台如是说.
我在想,龙应台做为一个有名的学者,做为一个对世界、对社会、对生活保有警觉、保有体察的母亲,她能给予孩子一种引领;然而,平凡、渺小如我们,眼看着孩子在一天天长大,自己却感觉还是个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又能给孩子些什么呢?想起来不免心慌啊.
帮忙写篇作文 以“生命因成长而美丽”为中心写读后感 1000字左右.
选择的书籍(三选一)
《亲爱的安德烈》
《给青年的12封信》
《你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请原创
成长是一个伴随着断断续续的飞翔与坠落的美丽过程,因为美丽,所以快乐.生命在这里释放,情感因之飞扬,懵懂的我们终于学会爱与恨.
小时候,当我每一次读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时,我总是很希望自己能化为一只飞鸟,飞到那个下着雪的地方去拯救那个饥寒交迫蜷缩在角落里的小女孩,所以当我后来读到小女孩与奶奶一起去天堂的时候,我真的很为小女孩而高兴,她终于不用再待在这个冷漠的世界继续受苦了.虽然,这只是个童话,可是它却给那时年幼的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痛恨那些自私冷漠的过路人,同情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它让我成长为一个爱憎分明的女孩,也因为这样,我的生命里写满真挚,注满美丽.
一片画出来叶子可以奇迹般地拯救一条濒临死亡的生命,欧亨利的《最后的叶子》让我懂得只要对世界存有一丝希望,便会有奇迹降临,于是我成长为一个乐观的女孩,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难,我都对我自己说,微笑.
忧郁的奇女子林黛玉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曾无数次深深地震撼了我.《红楼梦》让我爱上了林妹妹那双忧郁的眼睛,因为它让我明白爱的无私无悔,让我始终相信真爱的存在,于是我成长为一个勇于追求,乐于付出的女孩.生命如果没有过凄美的结局那将平淡无奇,就是因为有过林黛玉的执着而收获的悲壮才使得生命显得坚强美丽.
像一股急流冲破了黑暗的封建专制,挣脱了悲哀的封建大家族,巴金的《家》以灵动的文字将觉慧这样一位追求进步,不畏封建势力的青年推向了我的生活,他的经历让我感叹,他的勇气使我前进,于是明白纵使前方的道路有再多的障碍,只要鼓足勇气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一切都会豁然开朗.生命就像《家》这股激流因为固执地去挑战强大的势力而显得可爱.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青莲的潇洒人生;“惟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是易安的哀愁人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是孟德的壮丽人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潜的超俗人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屈原的清高人生;“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是李煜的哀怨人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苏东坡的豁达人生……这里我们领略了骚客诗人们的风采,虽然有悲有喜,但它们向我们展示的都是美丽的人生.生命正是因为有这许多悲与喜才经受得住风雨打击.
生活是汪洋,你我只是这汪洋中游动着的鱼,永远也不能上岸.是书的世界向我们展示了岸上的风景,让我们原本寂静无聊的生命变得美丽.有快乐,有伤悲,有成功,有挫折,希望过,也失望过,微笑过,也哭泣过,这就是人生.就是生命该承受的美丽;而这美丽很大部分都是书所给予的.
帮忙写篇作文 以“生命因成长而美丽”为中心写读后感 1000字左右.
不是写《生命因成长而美丽》的读后感,是以《亲爱的安德烈》《给青年的12封信》《你的梦想一定能实现》中的一本写读后感.中心是“生命因成长而美丽”.【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
朱光潜老先生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谈到了青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题,如读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爱恋、哲理,凡此种种.作者虽随了个话题抒述其意见,统观全体,却似乎也有一贯的出发点可寻,就是劝青年眼光要沉,要从根本上做工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令我感动的是朱先生的那份对我们中学生的关心,倾注了他的一生心血,祖国的未来肩负在我们身上,作为我国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先生笔下汩汩流淌的,是如长者劝导似的语重心长,如老友交谈般的诚恳真挚,读来亲切自然,我们青年人受益颇多.
“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了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了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第一封信——《谈读书》中,作者一开始就论述了这个人人都知道的真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每天的几分钟,就是一生的几年.我们时常叹息时间的短暂,可孰不知,多少时间流逝在弹指一挥间,多少青春浪费在花前月下的酒杯中,人生区区几十年,人人不多不少,唯有质量的差异.
动与静不是相对的,在朱老先生手中,动与静是相辅相成的,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生机,便不免感觉烦恼.青年人比老年人易于发愁些,因为青年人的生机比较强旺.小孩子们的生机也很强旺,然而不知道愁苦,因为他们时时刻刻的游戏,所以他们的生机不至于被抑郁.小孩子们偶尔不很乐意,便放声大哭,哭过了气就消去.成人们感觉烦恼时也还要拘礼节,哪能由你放声大哭呢了黄连苦在心头,所以愈觉其苦.动为人性,人作为生物,动是其基本特征,是其内在本质,唯有动才能体现我们的人生价值,唯有动才能实现我们的人生理想.然而,静确实修身养性之本.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释迎牟尼在菩提树阴静坐而证道.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我们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可见,动静的结合,会使人有智慧,使人敏达.人之一生,闲忙有度,切勿错位倒置.该“忙”的时候不“忙”,不要做以“宅男宅女”自诩.
作为时代青年,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要深入到社会中,不空读书.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中,我们即将成年,不久羽翼丰满,我等皆非巢中小雏,应当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从现在起就打下深厚的基础,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青年人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承载着社会对我们的关心,前辈赋予我们的希望,身披时代的光芒,迈着坚定的步伐,上前去.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中的好句至少5段,并且对每段都有相应的批注
段落不用太长,但也不能太短,一段有三四句就够了,批注请尽量写得稍详细些,
“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而在现在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你就比较可能是快乐的.”
感悟:龙应台写给安德烈的这段话,想必是大多数人想追求的工作状态;可是,现实中,哪里去找这样两全其美的工作,只为生活有意义,不为生计.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做着自己不喜欢而感觉痛苦的工作,并无法摆脱;首先,这个社会提供很少这样既对你有意义又给你时间的工作;其次,即使有,大多数人也恐怕意识不到对自己有意义的工作以及如何利用工作业余的时间去体验生活.我们现在被灌输一种观念,就是所有的工作不是枯燥乏味,就是劳心劳累,所以要想让自己身心愉悦,只有接受工作带来的痛苦,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对待,才是上策;我在疑问:难道没有一种工作是让人从心底里就喜欢它,爱上它吗?每个人是否都会有一种工作让他感觉有意义?我们该如何既在社会上立足,又可以工作得快乐,有意义,这是个太难的问题!
“有意思的是,这次的‘失败启蒙’教给我的,不是‘你以后一定不能忍受城乡差距、贫富不均所带来的不公平’.也就是说,‘失败启蒙’给我的教训,不是打入‘成功者’的行列,而是,你要去挑战、去质疑‘成功者’的定义.
感悟:龙应台从乡下转学到镇上,因不会投铅球而被老师和同学嘲笑,而她所得到的教训感悟却是上面这段话,第一次看到这段话,让我震撼,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以往的观念.我想起了自己刚入初中那会,也是从村里去的土孩子,会羡慕城里孩子所拥有的城市气,会从他们的眼光中意识到自己的土气,而我所做的是什么呢?是嫌恶自己,嫌恶自己的农村气,为了那点虚荣,我开始逐渐向城市气靠拢,摆脱自己身上原所拥有的气质,慢慢变成了假里假气的城市人,似乎是见过了世面,提高了修养似的,现在看到龙应台这句话,真是觉得自己懦弱不堪;我该时刻记得这句话,在之后的人生道路上,遇到成功者权威,要勇敢坚持自己的价值体系.
“如果我们不是在跟别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为自己找心灵安适之所在,那么连‘平庸’这个词都不太有意义了.‘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因此,你当然更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符合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
“一个跑道上,有人正在跑五千米,有人在拼百米冲刺,也有人在做清晨的散步.那跑五千米的人,看见那跑百米的人全身紧张、满面通红,心里会“颤抖”吗?因为他知道自己是跑五千米的.
那清晨散步遛狗的人,看见那跑五千米的人气呼呼地追过来了,他会因而恐惧,觉得自己要被“淘汰”了吗?因为他知道自己是来散步的.
你真的“平庸”吗?其实要看你让自己站在哪一条跑道上.如果你决定作那清晨散步的人,怎么会有“平庸”的问题呢?会不会你的气定神闲,你的温和内敛,你的沉静谦逊,反而就是你最“杰出”的人格特质呢?”
感悟:现实中的大多数人知道自己走的哪条路吗?自己走的哪条路似乎往往只有别人看得出,而自己却身陷迷惘.也许生活安静舒适的你哪天看到曾经一起上大学的密友获得成功,你心里没有异样的不知所措吗?顿时觉得自己的生活百般不适?可是你知道吗,你在她眼里的路就是清晨作散步,她羡慕你的安闲舒适,羡慕你所走的跑道,而你却不自知.而我便是那种无法定位自己跑道的那种人,是随着心境不停变换自己的跑道,一会是清晨散步,一会是百米赛跑,一会是五千米慢跑;更恐惧的是,在做清晨散步时,看到百米赛跑和五千米慢跑的人,会恐惧自己被“淘汰”,而在做百米赛跑或者五千米慢跑时,却羡慕清晨散步的人的悠闲和自在.毕业一年,大家的生活都开始上轨道,有结婚生子过舒适生活的,有继续在城市里漂着的,有忙碌的,也有安适的,各有各的生活节奏,自己选择的跑道该坚持走下去,不该望着其他跑道的人比较从而导致心乱.
第一篇读书的收获作文:看书的收获_600字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 2019-05-15
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篇(一):《傲慢与偏见》读后感_2000字《傲慢与偏... 2019-05-11
关于环保的文章篇1:关于环境保护的作文:我的环保建议书_500字亲爱... 2019-05-11
篇一:[我喜欢读书作文]我喜欢读书_600字翻开一卷散发着古朴古香的书... 2019-05-10
毛主席爱读书的故事感受篇(1):读《毛泽东爱读书的故事》有感_500字... 2019-05-08
书是我的朋友作文篇一:书是我的朋友_500字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 2019-04-26
爱的感悟篇(一):爱的感悟_600字当我们呱呱落地的时候,爱便在我们身... 2019-04-26
关于名人的故事篇(1):名人故事:高尔基小时候的故事_1200字更多关于... 2019-04-25
长大篇(1):长大!长大!_1200字E度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童年的... 2019-03-18
智障篇1:《我是白痴》读书笔记_200字这本书写了这样一个男孩。一个... 2019-03-16
上一篇:阿长与山海经读书笔记(共9篇)
下一篇:启动仪式讲话稿(共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