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案 2018-06-06
纪念刘和珍君,本文分为七个部分,请分别概括每一个部分的内容
1.写作的缘由:纪念死者
2.写作的目的: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3.描写记忆中的刘和珍君
4.记叙刘和珍遇害的消息
5.记叙刘和珍遇害的经过
6.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
7.说明这次惨案的意义
《纪念刘和珍君》,概括文章的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2),纪念刘和珍的缘由,分两层:一是为纪念烈士,二是为警醒庸人;第二部分(3、4、5),追忆刘和珍的生平,共三层:分别是认识过程、遇难经过概况及遇难经过特写;第三部分(6、7),“三一八” 惨案的思索,分两层,分别论述情愿方式不当和精神永存人间.
纪念刘和珍君 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敢,坚强,爱国,勇于献身,具有奉献精神,“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和蔼,温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记念刘和珍君】
纪念刘和珍君作者是怎么评价烈士死难的意义的
不大赞成的,谈到请愿的意义,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赞扬,而鲁迅思想深刻之处,就在于不一味肯定,而是总结教训,提醒青年们改进斗争方式. 我们能体会到,鲁迅当年在群众斗争面前,确实是一位导师.他既不单纯地肯定和颂扬,也不过多地否定,把惨案当做无谓的牺牲而大泼冷水.他从“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规律和旧中国没有合法斗争权利的现实出发,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改变斗争方式.思路从否定的一面又转向肯定的一面,篇末便不致于陷入消沉,可以鼓舞人们前仆后继奋然前行,收束在高昂的呐喊声中.【记念刘和珍君】
纪念刘和珍君就责任一篇作文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多年来已被众多评论者作出过繁多的评说,但一些根本特点尚未被“读”和“评”出来,而这些根本特点实在是极为宝贵的,对于我们不断加深对鲁迅作品的认识,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并且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教益,皆善莫大焉.
一提到鲁迅的作品,我们似乎会立刻想到隐晦、艰深、语句拗口以及以“战斗”为主要特征.其实也不尽然.他的《野草》《朝花夕拾》《故事新编》等文集中的许多文字,或光鲜华美或曲折隽永或典雅温润,语词优美如奇花异草,散发着特有的“鲁氏”韵味.即使是他的杂文,虽因时代所限,可能如鲁迅所自谓“无花的蔷薇”——以“多刺(战斗锋芒)”为表征,但仍有许多篇章与《野草》《朝花夕拾》等一样,显现出由深湛的文学修养孕育出的典雅之气.这其中,《记念刘和珍君》就是典型代表.
提纪念刘和珍君的20个问题
第一部分(1、2),纪念刘和珍的缘由,分两层:一是为纪念烈士,二是为警醒庸人;第二部分(3、4、5),追忆刘和珍的生平,共三层:分别是认识过程、遇难经过概况及遇难经过特写;第三部分(6、7),“三一八” 惨案的思索,分两层,分别论述情愿方式不当和精神永存人间.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明确:从思路上看,这里说的是记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
“淋漓的鲜血”就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从“艰于呼吸视听”到“敢于直面”“敢于正视”,是思想感情的一次飞跃.上文,已经写了这种感情的发展变化.追悼会时独在礼堂外徘徊,心头是超乎寻常的悲愤.欲写不能,还是“艰于呼吸视听”几乎被悲愤压倒.而“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愤懑达于极点.“出离愤怒”,便是一个飞跃.“出离愤怒”之后怎样呢?做真的猛士!“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所以,“猛士”性格正是鲁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也确实以猛士的姿态“敢于直面”“敢于正视”.“真的猛士”,又是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鲁迅是要人们不做庸人,而做真的猛士.真的猛士站起来,“将更奋然而前行”,中国才有得救的希望.他们当然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哀痛,但是为改变惨淡的人生,创造幸福的人生,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这意思是说,让它们去快意于我的苦痛吧,让魔鬼们去狞笑吧,我不但不感到难堪,反而感到幸福.
②“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明确:“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从揭露段政府的罪行看,思路从揭露武的一手到揭露文的一手,段政府双手沾满鲜血,居然昂起头来,反诬被套害者为“暴徒”,制造杀人的理由,走狗文人跟着阴险地“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反革命的两手表现得无以复加,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屠刀加钳口术,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
③“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明确:理清第五部分思路,这两句就不难理解.也只有理清思路,才能正确理解.
第五部分第2自然段记述刘和珍遇难情形,写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同时揭露执政府的屠杀凶残暴虐.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下一段思路接着这两个方面展开.
第3自然段第一句接三个女子一面,先说伤亡情况,着重就互相救助赞扬杨德群、张静淑的沉勇友爱,思路继续在三个女子一面展开:“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这个“伟大”当然指三个女子伟大,“从容地转辗”是对上段内容的一个方面的概括,概括的是她们互相救助的情况.如此沉勇如此友爱,其精神之伟大确实令人惊心动魄.
思路远接上一段所说的执政府的凶残,近接上一句中“枪弹的攒射”,给段政府以辛辣的讽刺.“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是接着上文来的,指的是屠戮刘和珍她们,“妇婴”这里专指女子,再则她们毕竟年轻,在长者眼里还是娃娃.“八国联军”并非指1900年镇压义和团的八国联军,思路至此不会突然冒出1900年的八国联军.1926年,日本纠合各国军队恰好也是八国,所以鲁迅也称之为八国联军.段政府屠戮妇婴,背后就是八国联军,所以惩创学生也可以说是八国联军惩创学生.屠戮妇婴与惩创学生也不是两回事,而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惨案.是指中国军人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这里是善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什么“伟绩”,什么“武功”,所以说“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伟绩”“武功”是他们自己的夸耀,鲁迅用这两个词,当然是反语.
④“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苟活”,苟且偷生的意思,贬义,“苟活者”指什么人呢?
第一节中,鲁迅称自己为“生者”“后死者”,与“死者”“逝者”相对.第三节中把自己说成“苟活到现在的我”,与“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相对.显然,“苟活”是自我贬抑,也说明鲁迅对自己的解剖确实到了无情的地步,他不惜贬抑自己来映衬刘和珍等人勇毅的形象.其实鲁迅是大智大勇的猛士,当然他的智与勇也是在不断地从奋斗者身上汲取养料形成的.所以“苟活者”首先说的是自己,而“真的猛士”首先是作者的自我策励.当然,“暂得偷生”的“庸人”大有人在,真正的“苟活者”大有人在,鲁迅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又是战斗的号召.“希望”是由“中国女子的勇毅”而来的,女子如此,男儿自不待言,中国人并非一团糟糕,“三·一八”惨案表明勇毅者大有人在,这正是中国的希望所在.这世上固然一片“浓黑”,路正长,难见“尽头”,希望也只是微茫的一点,但是毕竟还有希望,真的猛士为希望所鼓舞,必“将更奋然而前行”.
《纪念刘和珍君》中第二部分的讲义
《纪念刘和珍君》第二课时一、导入课文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通过《一件小事》,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拿来主义》.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二.探究鲁迅感情悲在何处?愤又在何处?讨论点拨后形成如下纲要:悲悼死难烈士 愤揭反动当局悲 悲忆交往经过 愤 愤斥文人嘴脸悲议意义教训 愤批庸人麻木三.集体阅读一部分,讨论: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总结:文章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交待写作此文的缘由.“我”因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到礼堂外徘徊、思索;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我”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记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写出文章的原因.“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而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怎不令人“出离愤怒”?“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又怎么能说出话来呢?杀人者个个脸上带着血污,依然在横行.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的人们,该怎么办呢?“三��一八”虽然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文章的第二部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感慨,提到“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要写一点东西,揭去“许多东西的人相”,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勺有必要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土的鲜血.三.集体阅读二部分,讨论:这是文章的纪念主体部分.见姓名→见本人→听讲义→永别.(思路)1>讨论第三节第1段:“在四十余……中国的青年”问:作者先肯定刘和珍是“我的学生”,接着又否定刘和珍“是我的学生”, 这是否矛盾?为什么?答:我们已经知道,对同一事物或问题,考察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看法和结论.那么,作者在这里前后两次选出的判断、角度相同吗?这里前后两次判断并不矛盾,肯定是从“师生关系”角度讲,否定是从“革命精神”角度讲,而“苟活到现在的我”是作者的自谦之词,表达了作者对刘和珍由衷的敬意和深沉的自责.2>要求同学们考虑并回答记念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1.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痛心的回忆”(1、2、3部分)在艰难的生活中,毅然预订《莽原》全年在女师大风潮中“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的校长”女师大复校“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平时“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援助外交,“欣然前往”,请愿殒身──可看出刘是一位渴求真理,富于斗争精神,而又和蔼善良,有思想,有远见富有革命责任感的革命青年.不是“受人利用”2.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愤怒控诉”(4.5部分)卫队开枪,府门喋血,虐杀“文人学者”流言:“受人利用”罗网,攒射,血污3)齐读四节,该节主要讲什么?分层次,用四个字概括层次大意.(提示:主要是概述惨案.分四层:听到噩耗---颇为怀疑---尸骸为证---听到污蔑---悲愤号召)听到噩耗—--- 居然 震惊概述惨案 颇为怀疑—--- 怀疑 愤慨听到污蔑—--- 暴徒 愤懑尸骸为证------ 虐杀 悲痛悲愤号召------ 爆发 怒吼 4)齐读五节、为何详写刘和珍遇害场面?为何反复强调刘和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都是为了突出敌人的凶残.突出她的“始终微笑”,强调了“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流露了一种他脑海中永存刘和珍始终微笑的面容,不相信不愿意她死、却真的死掉了的极度伤痛之感.由这种极度的悲愤,爆发出作者对反动派的抨击和揭露.“当三个女子……这是……伟大呵!……抹杀了.”写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同时揭露执政府的屠杀凶残暴虐.伟大——如此沉勇如此友爱,其精神之伟大确实令人惊心动魄.“中国军人”的行动,实际上是“八国联军”的意志,“三��一八惨案”实质上是中外杀人者互相勾结的结果.“妇婴”专指女子,即后面所讲的学生.(“八国联军”指题注所讲的八个国家,不是1900年镇压义和团的八国联军)这里是善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衬托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什么“伟绩”,什么“武功”,所以,“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伟绩”“武功”是他们的自夸.反语.最后一个自然段是用形象的写法,讽刺中外反动派的恬不知耻.是的,日本帝国主义炮击国民党,反倒提出“抗议”、“最后通谍”,段祺瑞执政府残暴地屠杀了学生,反诬学生是“暴徒”…….“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这一句的删节号表示中外反动派的历史的现实的罪行罄竹难书,中国人民对他们的仇恨刻骨铭心,永远不会忘记:四.集体阅读三部分,讨论1.同时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六部分)徒手请愿,意义寥寥 饭后的谈资,流言的种子人类历史靠“血战”前行亲人伤悲2.对烈士的死难意义作高度的评价、“热烈的讴歌”(7部分)临难从容,干练坚决,百折不回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足为.明证.苟活者……看见……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三、又一种板书:┌动机和目的:程君正告 哀痛烈士 揭露敌人 唤起民众│ ┌订《莽原》┐│内┌歌颂刘和珍┤女师大风潮│从容勇毅沉勇友爱──崇高伟大│ │ └3.18死难 ┘│ │ ┌府门喋血 ┐│容└揭露反动派┤ │惨象、流言│ └文人学者阴险论调 ┘└死难意义 相关评论
纪念刘和珍君 怎样理解 真的猛士 的含义
真正勇敢地,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纪念刘和珍君写了哪三类人
进步青年(革命者)、反动势力(有恶意的闲人)、庸人(苟活着或一般民众)
推荐访问:小白兔作文500 小白兔作文500五人墓碑记一:高中部分文言虚词解释例析九矣yi1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 2019-03-15
(1) [清平乐村居]《清平乐·村居》原文及注释译文《清平乐⑴村居》... 2019-03-13
天净沙秋思篇一:《天净沙·秋思》原文及注释译文《天净沙秋思》作者... 2019-03-11
登岳阳楼篇(一):《登岳阳楼》原文及注释译文《登岳阳楼》作者:杜甫... 2019-03-10
篇一:[猴王出世]猴王出世_400字海外有一国土,曰傲来国,傲来国有一... 2019-03-02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篇1:《水浒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缩写_300字... 2019-02-26
珍爱生命,远离溺水(转载) 作文什么是幸福的家庭,无非是完整无缺... 2019-02-20
迎春花开万木荣 作文立马登高千山矮,迎春花开万木荣。立马泰山昆... 2019-02-16
七年级地理教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要点 1、地图的种类包括:自然地... 2019-02-14
初中历史的复习教案怎么写?包括教案的格式、设计复习课一般分单元复... 2019-02-13
上一篇:老鹰捉小鸡(共8篇)
下一篇:风中的菊花(共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