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是皇上的第几个儿子?为什么身份比其他阿哥尊贵?
太子是皇上的第几个儿子并不一定,但是太子一定是嫡母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以康熙帝的儿子为例,康熙帝的第一个儿子是皇长子允禔 ,母惠妃纳拉氏,非皇后,所以不是太子;太子则是皇二子允礽(初期是这样,当然后期是立了又...【皇后在后花园被太子插】
唐朝的太子李忠,为什么被废太子,又被贬为庶人,又被赐死
唐朝的太子李忠被废太子,是因为王皇后被废.许敬宗知道高宗想立武昭仪为皇后,便进言表示应该要效法汉光武帝时郭圣通与刘强的故事,表示武氏为皇后的话,就应该废掉出身卑微的太子,改立新的嫡子李弘为太子.此话深得高宗心意,因此隔年改立武昭仪为皇后,再隔年(656年)废太子李忠为梁王,立李弘为皇太子.
西周时期,天子甲欲立长子乙为太子,乙非王后所生,大臣认为有违宗法制,强烈反对,主张立王后所生的丙为太子.数十年后,乙的嫡孙子已在某诸侯国为士;已的父亲戊为卿大夫,伯父丁为该侯国国君;丁是乙的嫡长子,乙已经病逝多年.(1)为什么大臣认为立乙为太子有违宗法制?(2)根据材料判断甲最后立谁为太子?(3)丁与戊,谁为“大宗”?谁为“小宗”?
皇后出生的才叫“嫡长子”
古代皇上的妃子有哪些称号?还有太子呢?
皇上的比如皇后、婕妤、昭仪之类的,太子的比如太子妃、良娣、孺子一类的
一、 周秦两汉时期
1、周朝
周朝时期,天子称王,正妻称后.
王有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
后正位宫闱,同体天王;
夫人坐论妇礼;
九嫔掌教四德;
世妇主丧、祭、宾客;
女御序于王之燕寝.
2、秦朝
秦始皇统一天下,始建皇帝皇后称号.
帝祖母曰太皇太后,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妾皆称夫人.
3、西汉
西汉初期,沿袭了秦时的母后称号.又设置了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妃嫔的称号.
汉武帝时增加了婕妤、娙娥、傛华、充依.
至汉元帝又新置了昭仪.
妃嫔等级扩充到十四等.且各有爵位:
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婕妤视上卿,比列侯.
娙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侯.
傛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
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
八子视千石,比中更.
充依视千石,比左更.
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
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
长使视六百石,比五大夫.
少使视四百石,比公乘.
五官视三百石.
顺常视二百石.
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皆视百石.
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视斗食俸.
五官以下,葬司马门外.
汉时,只有先朝的皇后可被尊为皇太后.如嗣皇帝是妃嫔所生或从皇族宗室中过继而来者,其生母皆不得称(皇)太后.但也有个别例外.如汉哀帝是诸侯王之子过继而来,其祖母傅昭仪被尊为帝太太后、皇太太后,生母丁姬被尊为帝太后.再加上已被尊为太皇太后的汉成帝母王政君,已为皇太后的成帝皇后赵飞燕,宫中一时出现了四位太后并尊的奇景.
4、王莽新朝
王莽新朝时期,追求复古,种种名目层出不穷.其罢汉朝妃嫔称号,模仿先秦时期,自创了和、嫔、美、御四等称号.
和三人,嫔九人,美二十七人,御八十一人.
5、东汉
东汉光武帝建国,去繁为简,妃嫔称号共有四等:贵人、美人、宫人、采女.
贵人授予金印紫绶,俸禄为粟数十斛.美人、宫人、采女则没有爵位和俸禄.
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时期诸侯王正妻称王后,母称王太后.东汉时,随着诸侯王封地日渐缩减,王后被改称为王妃,王太后改称王太妃.
汉时太子妻妾分三等,正妻称妃,妾曰良娣、孺子.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 三国
(1)魏
曹操为魏王时,王后之下的妃嫔称号有五等:夫人、昭仪、倢伃、容华、美人.
文帝曹丕增加了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
明帝曹睿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废除顺成称号.
妃嫔爵位:
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
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
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
昭仪比县侯;
昭华比乡侯;
修容比亭侯;
修仪比关内侯;
倢伃视中二千石俸;
容华视真二千石俸;
美人视比二千石俸;
良人视千石俸.
(2)吴蜀
吴蜀两国史料不详.
蜀有贵人、昭仪,吴有夫人、美人,其余不详.
2、 两晋
两晋时期的妃嫔等级由晋武帝司马炎依据汉魏制度,稍加修改而成.
设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位视三公.
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位视九卿.
其余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视千石以下.
3、 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妃嫔称号世有增减.
(1)南朝
(a)宋
宋武帝建国初废除才人、中才人称号,其余仍用晋制.
孝武帝孝建三年,废除夫人称号,新创制了贵妃的称号,以贵妃、贵嫔、贵人为三夫人.又以昭仪、昭容、昭华来代替九嫔中的修华、修仪、修容,重新设置了中才人、充衣.贵妃位比相国,贵嫔比丞相,贵人比三司(司马、司徒、司空).
明帝泰始二年,废除淑妃、昭华、中才人、充衣称号,重新设置了修华、修仪、修容、才人、良人.泰始三年,又废除贵人,代之以新设置的贵姬;再置昭华,增加了淑容、承徽、列荣.
妃嫔等级为:
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
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
次于九嫔的称号: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
散役:美人、才人、良人.
(b)齐
齐高帝建元元年,设置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美人、中才人、才人为散职.
永明元年,以贵妃、淑妃、贵人为三夫人,废除夫人称号.因九嫔中少了一员,永明七年,增加昭容.
太子妾分三等:良娣、保林、才人.良娣比开国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驸马都尉.
©梁
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
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
九嫔以下: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
其它还有:美人、才人、良人.
太子妾:良娣、保林.
陈沿袭梁制.
(4)北朝
(a) 北魏东魏西魏
妃嫔称号有左右昭仪、三夫人、九嫔(上三嫔和下六嫔)、世妇、御女.
左右昭仪位视大司马,三夫人视三公,三嫔视三卿,六嫔视六卿,世妇视中大夫,御女视元士.
后又设置女官,掌管内司.内司如同尚书令、仆.
二品:作司、大监、女侍中.
三品: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女书史、书女、小书女.
四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
五品:青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
(b) 北齐
文宣、孝昭二帝妃嫔称号惟有夫人、嫔、御.
武成帝好色,广置妃嫔.清河年间,依古制设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妃嫔称号有:
左右昭仪,比丞相.
三夫人:弘德、正德、崇德.比三公.
九嫔:上嫔:光猷、昭训、隆徽.比三卿.下嫔:宣徽、凝晖、宣明、顺华、凝华、光训.比六卿.
二十七世妇:正华、令侧、修训、曜仪、明淑、芳华、敬婉、昭华、光正、昭宁、贞范、弘徽、和德、弘猷、茂光、明信、静训、曜德、广训、晖范、敬训、芳猷、婉华、明范、艳仪、晖则、敬信.比从三品.
八十一御女:穆光、茂德、贞懿、曜光、贞凝、光范、令仪、内范、穆闺、婉德、明婉、艳婉、妙范、晖章、敬茂、静肃、琼章、穆华、慎仪、妙仪、明懿、崇明、丽则、婉仪、彭媛、修闲、修静、弘慎、艳光、漪容、徽淑、秀仪、芳婉、贞慎、明艳、贞穆、修范、肃容、茂仪、英淑、弘艳、正信、凝婉、英范、怀顺、修媛、良则、瑶章、训成、润仪、宁训、淑懿、柔则、穆仪、修礼、昭慎、贞媛、肃闺、敬顺、柔华、昭顺、敬宁、明训、弘仪、崇敬、修敬、承闲、昭容、丽仪、闲华、思柔、媛光、怀德、良媛、淑猗、茂范、良信、艳华、徽娥、肃仪、妙则.比正四品.
散号:才人、采女.
其后又立二后,妃嫔皆加倍.又置左右娥英,比左右丞相,降昭仪比二大夫.不久又置淑妃一人,比相国.
北周史料不详.
三、隋唐五代宋金辽时期
1、 隋
隋文帝前期,独孤皇后悍妒,妃嫔只是虚设称号.有:
嫔三员.掌教四德,视正三品.
世妇九员.掌宾客祭祀,视正五品.
女御三十八员.掌女功丝枲,视正七品.
又设置六尚、六司、六典,互相统摄,以掌宫掖之政.
尚宫,掌导引皇后及闺阁禀赐.管司令三人,掌图籍法式,纠察宣奏;典琮三人,掌琮玺器玩.
尚仪,掌礼仪教学.管司乐三人,掌音律之事;典赞三人,掌导引内外命妇朝见.
尚服,掌服章宝藏.管司饰三人,掌簪珥花严;典栉三人,掌巾栉膏沐.
尚食,掌进膳先尝.管司医三人,掌方药卜筮;典器三人,掌樽彝器皿.
尚寝,掌帷帐床褥.管司筵三人,掌铺设洒扫;典执三人,掌扇伞灯烛.
尚工,掌营造百役.管司制三人,掌衣服裁缝;典会三人,掌财帛出入.
六尚各三员视从九品,六司视勋品,六典视流外二品.
独孤皇后去世后,文帝又在嫔上设置贵人三员,又将嫔的人数增至九员,世妇增至二十七员,御女增至八十一员.
隋炀帝继位后,广置嫔妃:
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正一品.
九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正二品.
婕妤,十二员.正三品.
世妇:美人、才人十五员,正四品.
宝林:二十员,正五品.
御女:二十四员,正六品.
女御:采女,三十七员.正七品.
以上各等级,总计一百二十人.
又有承衣刀人,皆趋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以下.
又增置女官,拟尚书省,以六局管二十四司.
尚宫局,管司言,掌宣传奏启;司簿,掌名录计度;司正,掌格式推罚;司闱,掌门阁管龠.
尚仪局,管司籍,掌经史教学,纸笔几案;司乐,掌音律;司宾,掌宾客;司赞,掌礼仪赞相导引.
尚服局,管司玺,掌琮玺符节;司衣,掌衣服;司饰,掌汤沐巾栉玩弄;司仗,掌仗卫戎器.
尚食局,管司膳,掌膳羞;司酝,掌酒醴?益醢;司药,掌医巫药剂;司饎,掌廪饩柴炭.
尚寝局,管司设,掌床席帷帐,铺设洒扫;司舆,掌舆辇伞扇,执持羽仪;司苑,掌园御种植,蔬菜瓜果;司灯,掌火烛.
尚工局,管司制,掌营造裁缝;司宝,掌金玉珠玑钱货;司彩,掌缯帛;司织,掌织染.
六尚之中司乐、司膳二司是每司各四人,其余二十二司,每司各二人.各司下又分设典及掌,以贰其职.六尚十人,从五品.司二十八人,从六品.典二十八人,从七品.掌二十八人,从九品.
此外还有不入流(无品级)的女史,人数不定.
2、 唐
唐建国之初,参照隋朝旧制:
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正一品.
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二品.
婕妤九人,正三品.
美人九人,正四品.
才人九人,正五品.
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
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还有六尚各司,分管宫内车马服饰.
唐玄宗开元年间,对妃嫔称号另作更改:
三夫人:惠妃、丽妃、华妃.正一品.
芳仪六人.正二品.
美人四人.为正三品.
才人七人.为正四品.
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正五品.
其余各司各典的女官为六品至九品.
五代、宋、辽皆略同唐制.
3、 金
金建国初,妃嫔皆无位号.
金熙宗时开始有贵妃、贤妃、德妃的称号.
废帝海陵王时期,后宫嫔妃渐多,有:元妃、姝妃、惠妃、贵妃、贤妃、宸妃、丽妃、淑妃、德妃、昭妃、温妃、柔妃,共十二位.
金世宗时又开始削减.
妃嫔品级:诸妃视正一品,比三夫人.以下九嫔、婕妤、美人等皆与唐初相同.
元史料不详.
四、明清时期
1、 明
明太祖洪武五年,因唐以来的六局二十四司女官人数过多,于是改设为六局一司.
六局为: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尚宫总管六局事务.
一司为:宫正.掌管戒令责罚.
品级皆为正六品.
宫中女官共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比唐朝减少一百四十多人.
诸妃称号为:贤、淑、庄、敬、惠、顺、康、宁.也有贵妃,位在诸妃之上.
明英宗复辟,多亏皇太后孙氏在内出力,故其复位后为孙太后上徽号,称圣烈慈寿皇太后.这就是后世动辄为母后上徽号的滥殇.
明朝中后期还出现了妃嫔中最高的等级——皇贵妃.
明宪宗宠妃万贵妃死后被追谥为: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
皇贵妃这一称号正式出现是在明神宗时期,神宗宠妃郑贵妃生皇三子后晋升为皇贵妃.
2、 清
清世祖顺治十五年,采用礼官的建议:
乾清宫设夫人一名,淑仪一名,婉侍六名,柔婉、芳婉各三十名;
慈宁宫设贞容一名、慎容二名,勤侍人数不定;
女官设置遵照明朝的六局一司.
建议通过而未能执行.
清圣祖康熙以后,重新制定施行了妃嫔等级.
皇后,居中宫.
皇贵妃,一名.
贵妃,二名.
妃,四名.
嫔,六名.
贵人、常在、答应,人数不定.
诸嫔妃各分居东、西十二宫
很抱歉,关于太子的我没有找到,先发上,我继续找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是真的吗?
不是的.
真相是:刘皇后本名刘娥,原本出身低贱,因在店铺中认识当时还是太子的真宗而飞黄腾达.但宋真宗父母认为刘娥出身不好反对他们在一起,于是刘娥直到真宗登基,其母亲去世才得以回到宫中.此时刘娥年纪已大,无法生育.她的侍女李氏得到真宗的宠幸,生下一子,是为仁宗.李氏被封为崇阳县君;又生一女,夭折.后进才人,又为婉仪.她的儿子尚在襁褓,就被刘皇后以为己子,同时由杨淑妃照顾.李氏在真宗死后为他守墓,她至死也无法与儿子相认.临死之前,晋封为宸妃.李宸妃死后,刘皇后听从丞相吕夷简意见,将李宸妃以一品礼安葬.刘皇后死后宋仁宗得知自己生母是宸妃一事,正打算找皇后的宗族算账.吕夷简劝仁宗刘皇后厚葬宸妃,且对皇帝有养育之恩,仁宗才将放过了刘氏一族.
刘皇后在宋真宗死后,因仁宗年幼而听政,实际上控制着当时的朝政.
关于贞观政要 译文
贞观十年,越王,长孙皇后所生,太子介弟,聪敏绝伦,太宗特所宠异.或言 三品以上皆轻蔑王者,意在谮侍中魏征等,以激上怒.上御齐政殿,引三品已上入 坐定,大怒作色而言曰:“我有一言,向公等道.往前天子,即是天子,今时天子,非天子耶?往年天子儿,是天子儿,今日天子儿,非天子儿耶?我见隋家诸王,达 官已下,皆不免被其踬顿.我之儿子,自不许其纵横,公等所容易过,得相共轻蔑.我若纵之,岂不能踬顿公等!”玄龄等战栗,皆拜谢.征正色而谏曰:“当今群臣,必无轻蔑越王者.然在礼,臣、子一例,《传》称,王人虽微,列入诸侯之上.诸 侯用之为公,即是公;用之为卿,即是卿.若不为公卿,即下士于诸侯也.今三品 以上,列为公卿,并天子大臣,陛下所加敬异.纵其小有不是,越王何得辄加折辱?若国家纪纲废坏,臣所不知.以当今圣明之时,越王岂得如此.且隋高祖不知礼义,宠树诸王,使行无礼,寻以罪黜,不可为法,亦何足道?”太宗闻其言,喜形于色,谓群臣曰:“凡人言语理到,不可不伏.朕之所言,当身私爱;魏征所论,国家大 法.朕向者忿怒,自谓理在不疑,及见魏征所论,始觉大非道理.为人君言,何可 容易!”召玄龄等而切责之,赐征绢一千匹.
越王,长孙皇后所生,太子介弟,聪敏绝伦,太宗特所宠异.”;“魏王,文德皇后所生,太宗特所宠异.”② 按照常例,皇子成年后,要到自己的封地上去,可是李泰硬是被父亲留了下来.③ 因为李泰喜欢文学,太宗特令在魏王府置文学馆,任李泰引召学士.④ 李泰是个胖子,“腰腹洪大,趋拜稍难”,太宗特别命令他可以乘小舆上朝.⑤李泰的封地比李恪多一半,《唐会要》记载:贞观二年五月,吴王恪除使持节大都督益绵邛眉雅等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濮王泰除使持 节大都督扬州、常、海、润、楚、舒、庐、濠、寿、歙、苏、杭、宣、东睦、南和等十六州诸军事,扬州刺史.⑥李泰除了都督的头衔外,还是雍州牧及左武候大将军.⑦太宗外出度假,经常把魏王李泰带在身边.《资治通鉴》载:魏王颖悟,多从游幸.⑧贞观十四年正月甲寅,太宗去了一趟李泰的魏王府(在延康坊),马上大赦雍州及长安,还免去延康坊百姓一年的租赋,又赐给魏王府的官员东西.⑨因为李泰宠冠诸王,盛修第宅,被岑文本谏.⑩李泰除了延康坊宅外,太宗还赐他洛阳住宅及长安芙蓉园.《长宁公主传》:[9]魏王泰故第,东西尽一坊,潴沼三百亩.;《太平御览》:[10]芙蓉园,本隋氏之离宫,居地三十顷,周回十七里,贞观中赐魏王泰.⑾贞观十五年,李泰编《括地志》完毕后,太宗每月给他大量财物,甚至超过了太子,被褚遂良谏.⑿太宗让李泰入居皇宫的武德殿,被魏征谏,魏征在进谏时也说李泰是太宗的‘爱子’.⒀因为有人说大臣对魏王泰不够恭敬,太宗就把重臣们找来质问,被魏征谏.⒁李泰出事,太宗在贬斥他的诏书里仍然说他是“朕之爱子,实所钟心.幼而聪令,颇好文学,恩遇极于崇重,爵位逾于宠章” .⒂李泰被贬后,太宗仍对大臣说:“泰文辞美丽,岂非才士.我中心念泰,卿等所知”.⒃贞观二十一年,又进封李泰为濮王.⒄李泰长子李欣的墓志显示,李欣四岁时被带入皇宫由祖父母也就是太宗和长孙皇后来抚养.
古代哪些国家皇帝每个儿子都叫太子?
一太子 二太子 三太子 比如高丽国就是这样的。【皇后在后花园被太子插】
太子 王子 对皇帝称“儿臣”,对下级称“本王”(太子一般都是亲王).
唐宋时的称谓
唐朝皇帝对儿子的称呼: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他的名或者称呼其排行,如九郎之类 皇太子自称:平时还是多用“我”或者“吾”,另外对皇帝或者皇后或者时可用“儿臣”,对下人可用“小王”.太子则常被左右之人称为“郎君”;诸王则被称呼为“王爷”
宋朝皇帝对儿子的称呼: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他的名字,加上什么儿之类:如桓儿,构儿等.皇太子与诸王子自称:平时还是多用“我”或者“吾”,另外对皇帝或者皇后或者时可用“儿臣”,对下人可用“小王”.诸王则被称呼为“王爷”.
唐代时皇太子,则常被左右之人称为“郎君”;而太子、诸王有时自称为“寡人”,这个一可见于顺宗为太子时同王叔文的对话,一可见于《旧唐书·永王璘传》中永王说:“寡人上皇天属,皇帝友于”.
英语翻译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及太子即位,王居别宫,礼数优僭,不与诸王等;太后犹谓不足,常以为言.年十许岁,骄恣无节,器服玩好,必拟乘舆.常朝南殿,见典御进新冰,钩盾献早李,还索不得,遂大怒,诟曰:“至尊已有,我何意无?”不知分齐,率皆如此.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后嫌宰相,遂矫诏斩之,又惧有救,乃勒麾下军士,防守殿门.既无反心,受劳而罢,后竟坐此幽薨.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并:
面:
及:
遂:
造成琅琊王“幽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间接原因呢?
翻译: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译文;
齐武成帝的儿子琅邪王,是太子的同母弟弟,他天生聪慧,武成帝和皇后都非常喜爱他,不论穿的吃的都与东宫太子相同.
武成帝经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个聪明的孩子,将来应当有所成就.”
等太子即位当了皇帝,琅邪王搬到别宫居住,而他的待遇仍然十分优厚,超过其他为王的弟兄.即使如此,太后(他母亲,原来的皇后)还认为优待不够,常为此向皇帝诉说.
琅邪王十来岁的时候,就骄横恣意,毫无节制,吃穿用住等各个方面,必须要和皇帝看齐.
有一次,琅邪王去南殿朝拜,见典御官向皇帝进献新从地窖里取出的冰块,钩盾官进献早熟的李子,于是他回府后就派人去索取,结果没有要到,大发脾气,骂道:“皇帝有的东西,我为什么就没有?”
他的言行不知分寸到了这个程度.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大多指责他好像古代的共叔段、州吁一样.
后来,琅邪王讨厌宰相,就假传圣旨,把他杀了,行刑时,又担心有人来救(宰相),于是竟然命令手下的军士守住皇帝所在的宫殿大门.他虽然本来没有反叛的意思,(但这样一来大家都认为他要谋反)皇帝还是因为这个事件把他抓了起来,后来虽然被释放了,可最终还是被皇帝秘密杀了.
人们喜爱自己的子女,很少能够做到一视同仁,从古而今,这样的弊病已经很多了.才德兼备的孩子固然值得赏识和喜欢,但那些愚蠢迟钝的孩子也应当得到怜惜和爱护.
被父母偏宠的孩子,虽然父母是想优待他,其实却反而是害了他.
据史书所知秦人在秦孝公(公元前4世纪)以后对于立后和立太子之事已制度化,秦国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各种国家
坐拥天下的秦始皇为什么不愿意立皇后呢?
其一,和秦始皇的特殊出身有关.史载,秦始皇的母亲赵姬行为很不检点,由母亲的行为而形成的心理伤害和心理扭曲,由怨母而仇视女人,是秦始皇一直不立皇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立皇后的标准过高.秦始皇当时也很自命不凡,自认功德超过了古代的圣贤——三皇五帝,对皇后的要求自然也就非常高了,高到连自己也说不清楚,于是左看右看,后宫佳丽中竟没有一个人能符合他的标准.
其三,秦始皇志在天下,担心立了皇后会对他有所掣肘.
其四,秦始皇是个工作狂,公务繁忙,整日埋头工作,无兴趣考虑后宫的事情,以至于迟迟没立皇后.
其五,沉湎于长生不老的迷梦之中,无暇顾及后宫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