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堂网
 生活常识 |  手机版 

栏目类型

生活常识

民族传统食物(共9篇)

时间:2018-12-18 来源:生活常识 点击:

篇一:民族传统食物

写出5个民族的传统节日,生活习俗及饮食文化

蒙古族:
传统节日:旧历新年
生活习俗:见面要互致问候,陌生人也要问好
饮食文化:吃乳食

篇二:民族传统食物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分布在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地域和历史形成了不同的民族传统.
每个民族在饮食、服饰、语言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构成了和谐的民族大家庭.下列选项中,能展示社交礼仪的是 ( )
A.各民族同学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B.尊重各民族的民族传统、礼仪习俗
C.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D.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我觉得是B,社交就是交流不同的文化

篇三:民族传统食物

(2014•焦作一模)(1)传统发酵技术中,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特定的产物,很多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食品.请将下列微生物与对应的发酵产物联系起来:
①乳酸菌  ②根瘤菌  ③蓝藻  ④醋酸菌  ⑤毛霉  ⑥酵母菌  ⑦大肠杆菌  ⑧曲霉
制作果酒、果醋、腐乳、泡菜对应的微生物依次是______.(填相应序号);在腐乳制作过程中,抑制微生物的物质有盐、______、______等.
(2)在培养基的配制过程中,具有如下步骤:①溶化 ②调pH ③加棉塞  ④包扎 ⑤分装 ⑥称量,正确的顺序为______;倒平板操作中,平板冷凝后,要将平板倒置,其主要原因是______.纯化菌种时,为了得到单菌落,常采用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______法.
(3)柠檬油是某些化妆品的优质配料,提取柠檬油常用的方法是______.为了使柠檬油易与水分离,需加入______,并调节pH到7~8.
(4)在愈伤组织形成过程中常用的培养基是MS培养基,并且需要添加______;愈伤组织分化成根和芽,再由芽发育成叶和茎,这一过程称为______,此过程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光照.

【民族传统食物】

(1)制作果酒用的是酵母菌,制作果醋用的是醋酸菌,制作腐乳主要用的是毛霉,制作泡菜主要用的是乳酸菌,故对应的微生物依次是⑥④⑤①.腐乳制作过程中,抑制微生物的物质有盐,酒和香辛料等.
(2)培养基的配制应是称量、溶化、调pH、分装、加棉塞和包扎,然后灭菌,故应是⑥①②⑤③④.平板倒置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培养皿盖上的冷凝水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纯化菌种常用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3)柠檬油的提取应采用压榨法,因为用蒸馏法易出现原料焦糊和有效成分水解,为了使油水分离应加入NaHCO3和Na2SO4
(4)在MS培养基上应加入植物激素,愈伤组织分化形成根和芽的过程是再分化,此过程因植物分化形成叶和茎,需形成叶绿素和进行光合作用,故该过程需进行光照.
故答案为:
(1)⑥④⑤①酒 香辛料
(2)⑥①②⑤③④防止培养皿盖上的冷凝水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稀释涂布平板法
(3)压榨法  NaHCO3和Na2SO4
(4)植物激素 再分化 需要【民族传统食物】

篇四:民族传统食物

各具特色的民族饮食
越快越多越好,短点更好

  一、回族
  开斋节,是穆斯林的两大节日之一.时间是回历(即希古拉历)的9月29日或10月1日,在我国新疆地区又称肉孜节.按伊斯兰教规定,回历9月为斋月,穆斯林要斋戒一个月,到斋月结束时要寻看新月,见到后次日开斋,如未见到,则开斋顺延,但一般不会超过三日.开斋节前,穆斯林要按本人家中人口向穷人发放开斋捐(相当于一人一天的生活费).钱物均可,并做开斋节的拜功等.节日上午,穆斯林要淋浴、刷牙.穿最好的衣服.去清真寺举行“合礼”仪式等庆祝活动,尔后互祝节日幸福快乐.一般的家庭都备有各种佳肴.宴请宾朋,互相赠送礼物.开斋节一般为期三天.
  回族人一日三餐,饮食习惯与汉族差别较大.回族日常饮食因聚居各地区的主要农产品不同而略有变化,以面粉、大米为主,辅以玉米、豌豆等杂粮.回族人喜欢吃牛、羊、鸡、鸭肉和带鳞的鱼类,爱吃蔬菜.但不吃马、驴、骡、狗的肉,尤其忌食猪肉.不食动物的血液,不食自死的禽畜和非穆斯林宰杀的牲畜和牛羊肉罐头.也不吃非清真店制作的食品.
  回族人热情好客,总以好茶好饭款待客人,还以给客人加菜加饭为敬.回族一般不嗜烟和酒,喜欢喝茶.回族给客人倒茶、端茶等都使用右手,客人要双手相接,否则视为无礼.
  二、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占新疆总人口的3/5.大部分聚居在天山以南.伊犁等北疆各地也有散居.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家庭、婚姻、饮食等诸方面均受到宗教的影响.因此.具有信奉伊斯兰教民族所共有的饮食禁忌,禁食猪肉、驴肉、骡肉、狗肉、动物血及自死的牲畜.维吾尔族人讲究卫生,尤其注意饮水清洁.吃饭时,不能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也不能随便到灶台前面.盛饭或与人交谈时禁忌吐痰,吃剩的残骨要放在自己面前的桌布上.不可乱扔.
  维吾尔族饮食很有特色,一种用白面或玉米面在特别的火坑中烤制而成.形似面饼被称为“馕”的食品是维吾尔族家常主食之一.在维族村镇上,家家户户都修有馕坑.维族人吃馕是有讲究的,都是用手掰开后再食用,不允许拿着整个馕咬食.烤羊肉串是维吾尔族的传统食品,烤出的肉味鲜、香辣,很有特色.抓饭、拉面也是维族人喜爱的食品.副食品有牛、羊、鸡肉和各种蔬菜,但不吃素菜.做菜必须加肉.
  维吾尔族同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特别重视三大宗教节日.尤其视“古尔邦节”为大年,庆祝活动极为隆重,沐浴礼拜,宰牛杀羊馈赠亲友.接待客人.节日的筵席上,主要有手抓饭、馓子、手抓羊肉、各式糕点、瓜果等.维族人喜食水果,这与新疆盛产葡萄、哈密瓜、杏、苹果等果品有关,可以说瓜果是维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三、藏族
  藏族主要分布在辽阔的青藏高原,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自治州、藏族自治县.藏族信喇嘛教,喇嘛教对藏族的文化和风俗有深远的影响.在饮食上.藏族人忌食奇蹄五爪类、禽兽类,如马、驴、骡、鸡、鸭、鹅等.大部分地区的藏族也不食海味及鱼类.藏族可以食用的是偶蹄动物的肉,如牧养的牛、羊、野生的鹿等,蹄都是双瓣的,即偶蹄,其肉才是可以食用的.
  藏族牧民的饮食多为一日四餐,早7点第一餐.多食糌粑,喝酥油茶,10点吃第二餐,午后2点食第三餐,亦称午餐,以食用肉食为主.晚8点吃第四餐,食品以粥为主.总体上牧民们以牛、羊肉和奶茶为主要食物,奶制品有酥油、酸奶、奶酪等.农区藏民的饮食以粮为主,蔬菜为副.糌粑是藏族的日常食品,它是由青稞或豌豆经炒熟磨粉而成,再经数道加工调配工序制成粑食.粑食营养丰富,香酥甘美,不仅藏族终生食用,居住在藏区的其他民族也喜欢.

篇五:民族传统食物

中国民族文化:对联,风俗,饮食,节日……

【民族传统食物】

我最喜爱的一个传统佳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千古佳句无疑是对春节的最佳写照.每当我在日历上看到快到春节的时候,我都会手舞足蹈,高兴得跳起来.因为并且耳边不会有老师唠叨的话语,还可以开心地放鞭炮,同家人一起吃年夜饭.
记得2009年的春节,太阳刚刚升起,厨房里就叮叮当当忙得不亦乐乎:爸爸和妈妈正在厨房里准备食材做菜,烧饭,锅里飘来一阵阵香味,引得我直流口水.等到晚上6点时,我肚子直闹“空城计”,才开饭.年夜饭的菜肴非常丰富.大家一边品尝着美味的佳肴,一边悠闲的聊着家常.我们一家人聚在一起齐乐融融的,非常温馨.吃完晚饭后,我迫不及待地打开袋子,拿出里面的鞭炮,跑了出去.我先拿出了火箭炮,点燃导火线,然后赶忙退后了几步,只听见“嗖”的一声,火箭炮飞了出去,在天空炸开了美丽的烟花.接着,我又放了十几个擦炮.然后,我开始放蝴蝶雷了,我向刚才一样,点燃了导火线,扔了出去,并且我还想知道蝴蝶雷为什么叫蝴蝶雷.就在这时,我听到了“哄”的一声巨响,大人们纷纷跑了出来,因为他们都听到了那声巨响,还以为是出了什么事呢!这时我才知道:蝴蝶雷之所以叫蝴蝶雷是因为它只是看上去像蝴蝶,其实爆炸起来真的像地雷一样,震耳欲聋,响彻云霄!就在这时,外公从门后拿出了他珍藏已久的火箭筒,放了起来.红的、黄的、蓝的、绿的……接连放了出来,我从来没看到过这么美的烟火,高兴地笑了起来.最后只见一个个烟花腾空而起,飞向夜空.美丽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着绚丽的色彩.令人目不暇接.把此时的夜空被装点得格外美丽,美丽耀眼的彩光也在“烟花晚会”正式落幕了.
那年的春节是我最难忘的一次经历,因此我格外喜欢春节.

篇六:民族传统食物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每个少数民族一个

  壮族
  铜鼓节
  东兰县隘洞、长乐乡一带壮族传统节日.分别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举行.届时,各村的小伙子组成铜鼓队,把铜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顶上,悬于木架,首先击鼓祭祖,然后进行击铜鼓比赛.其法是大鼓对大鼓,小鼓对小鼓,以四面为1组,每鼓3人,轮换着打,不能中断.以打得响亮动听、节奏明快、耐力持久为胜.比赛往往通宵达旦.同时,男女青年结伴纵声对歌.比赛结束,人们以从家里带来的粽粑等食物进行野餐,欢歌笑语响彻山谷.
  农具节
  东兰、南丹、天峨等县壮族民间传统节日.俗称蚂 节.节期从农历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日,以大村寨为单位或几个村寨联合举行,有“请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祭祀仪式.整个节日活动以赞颂蛙神给人间带来雨水、保佑丰收的功绩贯穿始终,为乐神娱伯歌舞盛会.人们把大年初一找到的第一只青蛙奉为神圣,抓获此蛙者受到敬重和拥戴,并成为当年主持祭蛙仪式的首领.现代蛙婆节已演变成群众娱乐节庆活动和歌会,故又有“蚂歌会”之称.
  侗族
  姓氏节
  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龙胜、三江等地.石、罗姓过“未节”,以立秋后第一个未为节日;有的石姓则在十月十二日过祭祖节.胡、吴两姓过“甲戌节”,即立秋后第一个甲戌日过节.伍姓在六月初六过“双鸭节”或过八月“社节”.陈姓原在除夕早上过“概考送节”(即开酒坛节),后因除夕难以请到客人,改在七月十四过“中元节”.这些节日,多数在黎明前以粗饭、淡菜或冻菜放在芭蕉叶上祭祖,纪念先人在民族压迫下逃难的艰辛生活.到上午或中午才请亲威朋友到家作客.40年代以来,黎明祭祖活动已淡化,白天请客习俗至今盛行.
  侗年
  侗族传统节日.侗语称凝甘,又称冬节或杨节.冬节原为侗族杨姓节日.最初以杨节为侗年的是贵州黎平、榕江、从江三县部分地区(每年十一月十九至二十二日之间).后来互相仿效,过侗年的人逐渐多起来.80年代初,经各地侗族代表人物商定,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侗年.是日,杨姓侗家备好各种酸菜、冻鱼、糍粑以馈亲友,叫“吃杨粑”.过农历大年时,对方要如数奉还,称“还杨粑”.一般人家过侗年时杀鸡宰鸭,宴请亲友.
  仫佬族
  走坡节
  仫佬族青年传统社交节日.又称坡节、坡会、后生节.一般在春节期间和中秋节前后择日举行.节日里,男女青年盛装打扮,三五成群来到预约的峒场或山坡上,对唱山歌,结交友情,寻找情侣.初次相会对唱《相逢歌》,告别时,互赠毛巾、布鞋等随身带的小礼物;二次对歌相逢,彼此称“双”;第三次相逢对歌改称“旧”.通过多次对歌,情意日增,不少青年互结同年,相爱定情.现代走坡又增添了球赛、下棋等活动内容.
  水族
  端节
  水族传统节日.水语叫“借端”.端节原先是在统一的日子里大家集中在一块过的,后因人员过多,住地分散,为便于过节时互相往来,互相庆贺,经协商,定于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农历八月至十月)间第一至第七个亥日分期分批过节.习惯上是长房住地的人先过,晚房后过.节期忌晴,以有雨为吉,预兆是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现广西水族不单独过端节,与当地的壮族、汉族一道过春节.
  彝族
  开年节
  那坡县彝族传统节日.彝语称“嘈堂创”,意为节日的开头.每年正月初八、初九举行.活动内容为:聚众祭祖;占定当年重大节日歌舞和族祭头面人物;为当年各种节日活动集资筹粮.
  瑶族
  盘王节
  瑶族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亦称“做盘王”、“跑盘王”、“还盘王愿”、“还祖公愿”.各地节期不一.一般秋收后举行.1984年8月17~20日,在南宁召开的全国瑶族代表座谈会,通过以农历十月十六日为盘王节.相传,盘护为评王击败高王,娶评王三个公主为妻,被封为盘王,生育6男6女.后盘王上山打猎,被羚羊撞落山崖而死.后人为了纪念盘王始祖恩德,伐梓木作鼓,取羚羊皮蒙之,击鼓庆祝.由于时值秋收后进行,含有庆丰收意义.
  达努节
  马山、都安、巴马、平果、隆安等地自称“布努”的瑶族传统节日.又名二九节、祖娘节、祝着节、瑶年.达努,瑶语意为老慈母.传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是瑶族始母密洛陀的生日,后人出于崇拜,定该日为祝寿日.是日,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宴请宾客,同时还举行铜鼓舞、斗画眉、赛弓箭、赛马等文娱活动.达努节经历史变迁,逐渐从民间宗教节日变成丰收节和平安节.
  苗族
  苗年
  黔东南方言区苗族传统节庆活动.苗语称努伦.始于都柳江流域,由北而南经融水的大年、拱洞、杆洞、洞头、红水、白云到安太、安陲、香粉、四荣而止,以农历九月卯日到十二月半,历时3个多月.年前,大家清扫房屋,修整村道,杀猪、做糍粑,做好迎宾的准备.除夕夜老少守年,四更后姑娘们抢新水、挑金银,小伙子们上山赶牛羊入栏,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初一安龙神,赶鬼邪.初二给已出嫁的女儿送年饭.初三以后上芦笙坡,以村为单位“打芦笙同年”,全村老少一起到他村作客3天.节庆期间,大苗山共有十三坡、十六坡、十七坡三大坡节,村级、乡级坡节无数,坡节除吹笙踩堂,进行芦笙比赛外,还举行斗马、斗鸟、斗牛及对歌、摔跤、鸟枪射击等活动.男女青年自由往来,以歌会友,以笛传情,寻找自己理想的伴侣.直到大年二十方告结束.
  社节
  苗族祭祀土地神和祖先的传统节日.分春社和秋社,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戌日举行.春社接神,秋社送神,有固定的社庙和社坪.社节供祭用的猪,在前一年抽签决定.需敬土地神的人,社节前30~40天内不得参与红白喜事,女人和家有孕妇的男人禁止参加.祭社之前,各家交一斤糯米用以酿酒和蒸饭.是日晨,由师公挨家挨户求福,早饭后,大家齐聚社坪、社庙,杀猪蒸饭,烧香化纸,祭拜社神,祈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祭毕,与土地神共餐同乐.社日忌晾衣、下地劳作、上山烧火、挑柴进寨等.
  四月八
  苗族敬牛节日.传说四月初八是牛的生日.是日人不下地,牛不拉犁,上山采来乌米饭树叶和枫树叶,入石臼舂碎,用滤汁泡米蒸成乌糯饭,并杀鸡宰鸭为牛祝“寿”.乌米饭是苗族民间验方,具有强筋护骨、益精养气的疗效.苗族用乌米饭来敬牛,反映农耕社会中牛的特殊作用.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够吗?

篇七:民族传统食物

西南少数民族在饮食习俗上的有哪些特点

这个太多了,要具体到每一个族群,不同的族有不同的信仰和传统,饮食禁忌也是大不相同的.像云南,据我所知人数成规模的的民族至少有38个,其它可能还有人数偏少的,而族与族的饮食禁忌是不同的【民族传统食物】

篇八:民族传统食物

蒙古族的衣食住行传统节日和歌舞

  【服饰】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金银制成.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仍与蒙古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为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蒙古族有团结互助的风尚,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火把节、中秋节等.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他们最喜欢的舞蹈叫“跳乐”,众人围成一圈,一边舞蹈,一边击掌高歌.近几年与内蒙古的亲戚来往增多,开始举办“那达慕”盛会,吸引四方之客前往参加.
  【食俗】
  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备奶制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族传统宴客菜,祭祀活动时也常用;熟烤羊,内蒙鄂尔多斯地区风味菜肴;白菜羊肉卷;新苏饼,蒙古族民间传统糕点;烘干大米饭,蒙古族风味小吃.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余种,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制品一向被视为上乘珍品,如有来客,首先要献上,若是小孩来,还要将奶皮子或奶油涂抹其脑门,以示美好的祝福.
  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骆驼肉和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把羊肉.蒙古族吃羊肉讲究清煮,煮熟后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鲜嫩,特别是在做手把羊肉时,忌煮得过老.但内蒙东部蒙汉杂居地区的蒙古族也喜食煮时加佐料,并把肉煮成酥烂的手把羊肉.有些地区的蒙古族还喜将羊腰窝的肉切成大片,挂糊油炸成炸肉片,民间称为“大炸羊”.牛肉大都在冬季食用.有做成全牛肉宴,更多的是清炖、红烧、做汤.还食用骆驼肉和马肉,油炸驼峰片蘸白糖,视为上肴,有经验的厨师还善于把牛蹄筋、鹿筋、牛鞭牛尾烹制成各种食疗菜肴.为便于保存,还常把牛、羊肉制成肉干和腊肉.
  在日常饮食中与红食、白食占有同样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西部地区的蒙古族还有用炒米做“崩”的习俗.用炒米做“崩”时加羊油、红枣、红、白糖拌匀,捏成小块,就茶当饭.未经蒸炒的糜子多用来与肉丁煮成粥,糜粉可以烙饼;面粉制作的各种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饮食中也日渐增多,最常见的是面条和烙饼,并擅长用面粉加馅制成别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馅饼及蒙古糕点新苏饼等.西部阿拉善、鄂尔多斯的蒙古族也有用面粉做成馓子状的“章汝”的习惯.东部的哲里木盟盛产荞麦,用荞麦粉烙制的煎饼是当地较有特色的一种食品.
  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有人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蒙古族酿制奶酒时,即先把鲜奶入桶,然后加少量嗜酸奶汁(比一般酸奶更酸)作为引子,每日搅动,3—4日待奶全部变酸后,即可入锅加温,锅上盖一个无底木桶,大口朝下的木桶内侧挂上数个小罐,再在无底木桶上坐上一个装满冷水的铁锅,酸奶经加热后蒸发遇冷铁锅凝成液体,滴入小罐内,即成为头锅奶酒,如度数不浓,还可再蒸二锅.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马奶酒是鲜马奶经发酵制成,不需蒸馏.
  【民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纳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2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巴里坤的蒙古族因长期与汉族杂居,所以其服饰与汉族比较接近,只有少数老年人穿蒙古族传统服装,包蓝色头巾、穿蓝色大襟长袍,腰系丝带,脚蹬皮靴.但在重大节日,蒙古族男女都要穿传统的民族盛装,镶花边的蒙古袍子,配以彩色丝绸腰带,足蹬蒙古式皮靴,英姿飒爽,俊秀威武.
  过去蒙古族以游牧为主,所以住的全是蒙古包.现在除了游牧,相当多的蒙古族从事农业生产或农牧兼营,他们已定居村镇.
  巴里坤蒙古族的传统饮食主要是面食、奶食、肉食以及夏季吃些野韭菜、葱和蘑菇等.后因长期杂居在汉族中,从事半农半牧生活,现在普遍吃蔬菜.蒙古族热情豪爽,诚恳待客.宴请客人时必敬酒并唱“敬酒歌”助兴,营造热烈气氛,以此表示对客人的欢迎、祝福和尊重.蒙古族特别倡导尊敬长者,爱护晚辈,如果家里来了年岁大的长辈,必须要迎上去把马接过来拴好,长辈要走的时候,也要牵马扶其上鞍.
  蒙古族的节日主要是春节和敖包节,除此还有点灯节(祖鲁节)、麦尔节等.蒙古族把送冬迎春的第一天,即春节称:“查干萨日”.蒙古族过春节有自己独特的庆贺方式.农历五月十三日是敖包节,这是蒙古民族最普遍的一种祭祀活动.敖包是草原上常见的供人祭祀的山堆,顶上要插柳枝为丛,立竿为柱.“垒石成山”、“视之为神”,它是山神、地神及游牧民族保护神的化身,是萨满教原始崇拜的典型.祭敖包这天,人们欢天喜地云集在敖包前进行祭祀,先由喇嘛焚香诵经,人们则献了供品后,自左向右围着敖包掌心向上,边走边叩首需绕三圈,祈神降福.祭完敖包后,还要进行赛马、摔跤、射箭和歌舞等娱乐活动.因此祭敖包不仅是一次宗教活动,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借此施展才艺、技能、进行情感交流的一次机会.
  赛马、摔跤、射箭被称作“好汉三艺”是草原马背民族的拿手好戏.蒙古族无论男女,自幼学习骑马,到十来岁就纵马如飞,并能在马奔跑时弯下腰拾起摆放在地上的手帕、鞭子等物.摔跤也是蒙古族喜爱的竞技活动,摔跤场面龙腾虎跃,扣人心弦.射箭更是蒙古族的强项,也是流传至今的熟练自如的运动项目.

篇九:民族传统食物

写一篇民族风俗习惯的作文!
可以写节日、民居、特色服饰、饮食的,
最好是少数民族的!写好加悬赏分!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朝鲜民族的风俗习惯
今天,我们学了中国有56个民族,我记得妈妈以前跟我说过,我们是朝鲜族.
晚上我在妈妈的帮助下查找了关于朝鲜族的资料.现在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和我家乡的人.
据1990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我们朝鲜族人口有190597人.分布在30个省、市、自治区.其中,黑龙江有452398人,吉林省有1181964人.
延吉市位于吉林省东部,是我们朝鲜族的首府城市.
朝鲜民族是一个能歌上舞的民族.其中有个扇子舞蹈.它是由一个女子来表演的;动作大放,给人以优美典雅的感受.还有一个叫象帽舞,它是属于独特的技巧表演,使所带象帽的飘带旋转如风,划出种种耀眼美丽的彩环.
朝鲜族的民族乐器在我国也是独树一帜的.伽椰琴为朝鲜族传统弦乐器之首,是民族色彩很浓的弹拨乐器.它的形状近似汉民族乐器古筝.伽椰琴在演奏时,一端着地,一端放于腿上,右手弹,左手弄,表演姿态优雅别致.
对于朝鲜民族来说,冷面和辣白菜是不能缺少的食物.冷面即清凉馥郁,又香甜新鲜.人们不仅在炎热的夏天喜欢吃冷面,而且在寒冷的冬天也喜欢吃.吃冷面还有一个意义:如果生日那天吃冷面会“长命百岁,命大福大”.
我自豪我是一名朝鲜族.我爱我的家乡延边.
————————————————————————————————————————
正月初一为春节,旧称元旦.是日,人们早起,着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以示辞旧迎新.谓穿未下过地的新鞋,新的一年可脚轻手健.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词先开门,放炮仗于门口,称“开门炮”.开门炮一般放三个,要“带四放三”,留一个作“备炮”,宁波话“备炮”出典于此.炮仗放得越高越响,示意新年吉利.若是“吹、吹、吹”的哑炮,则示为不吉,要马上就说:“哦,吹吹响,今年会发财.”并立即补放一个.
大族、大户人家供奉祖先遗容画像于祠堂或中堂(堂前间),一般悬五代之内的祖宗像,称为“供帧子”、“供影子”、“供金紫(昔绘像皆金冠紫衣) ”,均同义.有的宗祠族规,男子l6岁才可拜祭,女子不在内.由轮着当办者分发麻饼(亦称吉饼)一双或碗两只.各家幼者依序拜尊长,称“拜岁”.除夕夜巳分“压岁钱”,用红纸包起来压在幼者枕头底下,故谓“压岁”.
是日,早上吃汤团(汤圆),寓意团团圆圆.有些人家全家吃素一天.这天习俗最大特点是让家里日用器物“休息”一天,也即让家庭主妇休息,不扫地、不乞火(不向别人点火、点香烟)、不杀牲、不动刀剪、不倒马桶、不洗涤衣服,也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早晨见面忌说“早”字,谓说了要招来今岁跳“蚤”多.走路如跌跤,要马上说:“哦,元宝一跌.”此晚,未昏即眠,不点灯火,谓点灯将招来今岁蚊蝇多.睡前,放“关门炮”.晚上不出门,俗称过“太平夜”.
初二至初七八,迟的到十五,各家出门走亲戚“拜岁”,一般先至亲后远亲,少拜长以婿拜翁、甥拜舅、侄拜姑等为重,互相款待酒席,称“岁饭”、“岁酒”.初五,为财神日,经商人家最重此日,“请财神”后才开门营业,称“开市”.信佛者,有的于初七夜走七座桥,且不走回头路,初八拜八个寺院,俗称“走七桥”、“拜八寺”.
其间,民间娱乐活动有舞龙灯、跑马灯、大头和尚等.与别地稍异者有“佯扫地”,即乞丐(此时称“发财人”)背负筐,手握缀有红球的扫帚,佯作扫地状,口唱俚歌:“撩起金丝帚,瑞格(象声)一把扫.扫到东,老板屋里有青龙,青龙盘米缸,黄龙盘谷仓;扫到南,老板屋里发大财,大元宝使箩抬,小元宝使船载.”
建国后,贺年等习俗不变,迷信色彩多已消失.机关团体举行团拜,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慰问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科技人员、敬老院老人和春节期间坚持生产、工作的职工.路上熟人相逢,拱手或握手,互祝吉祥.

推荐访问:中秋传统食物 清明传统食物

上一篇:我为组织献一策(共9篇)
下一篇:与感恩生活(共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