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大潮是怎样的景象
钱塘潮的形成
到过海边的人,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有时候海水像野马,向岸边奔来;有时候海水又像逃兵,退到离岸很远的地方.海水这种有规律的涨落,叫做潮汐.
着名的钱塘江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汐最大.
钱塘潮为什么偏偏在八月十八最大呢?潮汐是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表面海水的吸引力造成的.农历每月的初一前后和十五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和月亮的吸引力合在一起,吸引地球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比较大.特别是中秋节前后,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因此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的秋潮是一年中最大的.
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是由于杭州湾的地形特殊.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宽内狭,出海处宽达一百公里,而往西到海宁县盐官镇附近,只有三公里宽.潮水刚进杭州湾,水面宽阔,越往西就越受到河流两岸地形的约束,水只好涌积起来,潮头越积越高,好像一道直立的水墙,向西推进.同时,由于潮流的作用,把长江泻入海中的大量泥沙,不断地带到杭州湾来,在钱塘江口形成一个体积庞大、好像门坎一样的“沙坎”.当海水推着江水向钱塘江口内涌去的时候,沙坎挡住了潮头,就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的壮观景象.
钱塘潮高达八米到九米.潮水到来的时候,汹涌澎湃,像千军万马.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钱塘潮.
钱塘江大潮为什么有如此壮观的景象简介
钱江潮成因:
雄伟壮观的钱江潮成因除月、日引力影响外,还跟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有关.钱塘 江南岸赭山以东近50万亩围垦大地象半岛似地挡住江口,使钱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进难退,杭州湾外口宽达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仅宽几公里,江口东段河床又突然上升,滩高水浅,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后浪追上,层层相叠.其次还跟钱塘江水下多沉沙有关,这些沉沙对潮流起阻挡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一浪高一浪涌潮.
有关钱塘大潮的词
【杂曲歌辞·浪淘沙】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钱塘江潮】罗隐
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
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
任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只有头.
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问阳侯.
【秋过钱塘江】贯休
巨浸东隅极,山吞大野平.
因知吴相恨,不尽海涛声.
黑气腾蛟窟,秋云入战城.
游人千万里,过此白髭生.
钱塘江待潮 全宋诗-胡仲弓
潮至千艘动,涛喧万鼓鸣.
江翻晴雪卷,海涨石塘平.
帆影林端见,波光屋上明.
青山自吴越,相峙两含情.
钱塘观潮 全宋诗-刘黻
此是东南形胜地,子胥祠下步周遭.
不知几点英雄泪,翻作千年愤怒涛.
雷鼓远惊江怪蛰,雪车横驾海门高.
吴儿视命轻犹叶,争舞潮头意气豪.
忆钱塘江 全宋诗-李觏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前山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
钱塘江潮 全宋诗-释文珦
初闻万马声,渐觉似长城.
远自三山起,高连两岸平.
凌风添怒势,映日作虚明.
若是吴胥魄,如何渡越兵.
钱塘江大潮的文言文
《观潮》原文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1]【钱塘大潮】
潮水开始像什么,再近些像什么,更近些又像什么,由此可以看出钱塘大潮什么
有是有,不过不管怎么样,还是第一个的好,现在不是很多人等到离婚了才发现自己原来的老婆或老公是最好的,所以结了婚的人后悔的想想可以但是千万不要真的去离婚,否则到时候后悔也来不急了。大家要慎重啊!!!!!!!!
关于钱塘江大潮的文章
钱塘江大潮
我国 最大最壮观的潮汐是钱塘江潮,潮头高达8米左右,潮头推进速度每秒达近10米,其壮观景象,汹涌澎湃,气势雄伟,犹如千军万马齐头并进,发出雷鸣般的响声,实为天下奇观.钱塘江在杭州湾流入东海,河口外宽内狭,宽处达100千米,狭处只有几千米.海水刚进海口,水面宽,越往里就越受河流两岸地形的约束,海水只好涌积起来,并且越积越高,加之钱塘江流出的河水受到阻挡,又促进水位增高,好像一道直立的水墙.当后面的海水不断涌入时,就形成了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的壮观景象.
钱塘潮至迟于东汉形成,观潮风俗出现在东晋,出名于南北朝,唐时十分猛烈,宋代观潮成规模.
钱塘潮的特色
交叉潮
距杭州湾55千米有一个叫大缺口的地方是观看十字交叉潮的绝佳地点.由于长期的泥沙淤积,在江中形成一沙洲,将从杭州湾传来的潮波分成两股,即东潮和南潮,两股潮头在绕过沙洲后,就像两兄弟一样交叉相抱,形成变化多端、壮观异常的交叉潮,呈现出“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的壮观景象.两股潮在相碰的瞬间,激起一股水柱,高达数丈,浪花飞溅,惊心动魄.待到水柱落回江面,两股潮头已经呈十字形展现在江面上,并迅速向西奔驰.同时交叉点像雪崩似的迅速朝北转移,撞在顺直的海塘上,激起一团巨大的水花,跌落在塘顶上,吓得观潮人纷纷尖叫着避开.
一线潮
看过大缺口的交叉潮之后,建议您赶快驱车到盐官,等待观看一线潮.未见潮影,先闻潮声.耳边传来轰隆隆的巨响,江面仍是风平浪静.响声越来越大,犹如擂起万面战鼓,震耳欲聋.远处,雾蒙蒙的江面出现一条白线,迅速西移,犹如“素练横江,漫漫平沙起白虹”.再近,白线变成了一堵水墙,逐渐升高,“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横在浪花中”.随着一堵白墙的迅速向前推移,涌潮来到眼前,有万马奔腾之势,雷霆万钧之力,锐不可当.
一线潮并非只有盐官才有.凡江道顺直,没有沙州的地方,潮头均呈一线,但都不如盐官好看.原因是盐官位与河槽宽度向上游急剧收缩之后的不远处,东、南两股潮交会后刚好成一直线,潮能集中,潮头特别高,通常为1—2米,有时可达3米以上.气势磅礴,潮景壮观.
回头潮
从盐官逆流而上的潮水,将到达下一个观潮景点老盐仓.老盐仓的地理环境不同干盐官,盐官河道顺直,涌潮毫无阻挡向西挺进,而老盐仓的河道上,出于围垦和保护海塘的需要,建有一条长达660米的拦河丁坝,咆哮而来的潮水遇到障碍后将被反射折回,在那里它猛烈撞击对面的堤坝,然后以泰山压顶之势翻卷回头,落到西进的急流上,形成一排“雪山”,风驰电掣地向东回奔,声如狮吼,惊天动地,这就是回头潮.
钱塘江大潮,白天有白天波澜壮阔的气势,晚上有晚上的诗情画意;看潮是一种乐趣,听潮是一种遐想.难怪有人说“钱塘郭里看潮人,直到白头看不足.”【钱塘大潮】
钱塘江大潮是如何形成的?
钱塘江潮,潮头高达8米左右,潮头推进速度每秒达近10米,其壮观景象,汹涌澎湃,气势雄伟,犹如千军万马齐头并进,发出雷鸣般的响声,实为天下奇观.钱塘江在杭州湾流入东海,河口外宽内狭,宽处达100千米,狭处只有几千米.海水刚进海口,水面宽,越往里就越受河流两岸地形的约束,海水只好涌积起来,并且越积越高,加之钱塘江流出的河水受到阻挡,又促进水位增高,好像一道直立的水墙.当后面的海水不断涌入时,就形成了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的壮观景象.
钱塘潮至迟于东汉形成,观潮风俗出现在东晋,出名于南北朝,唐时十分猛烈,宋代观潮成规模.
雄伟壮观的钱江潮成因除月、日引力影响外,还跟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有关.钱塘 江南岸赭山以东近50万亩围垦大地象半岛似地挡住江口,使钱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进难退,杭州湾外口宽达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仅宽几公里,江口东段河床又突然上升,滩高水浅,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后浪追上,层层相叠.其次还跟钱塘江水下多沉沙有关,这些沉沙对潮流起阻挡和磨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一浪高一浪涌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是什么句
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宋·范仲淹 《和运使舍人观潮(两首)》(其中:“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最出名)
何处潮偏盛?钱塘无与俦.谁能问天意,独此见涛头.海浦吞来尽,江城打欲浮.势雄驱岛屿,声怒战貔貅.万叠云才起,千寻练不收.长风方破浪,一气自横秋.高岸惊先裂,群源怯倒流.腾凌大鲲化,浩荡六鳌游.北客观犹惧,吴儿弄弗忧.子胥忠义者,无覆巨川舟.
把酒问东溟,潮从何代生?宁非天吐纳,长逐月亏盈.暴怒中秋势,雄豪半夜声.堂堂云阵合,屹屹雪山行.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巨帆连地震,群楫望风迎.涌若蛟龙斗,奔如雨雹惊.来知千古信,回见百川平.破浪功难敌.驱山力可回.伍胥神不泯,凭于发威名.
《中秋夜观潮》 苏轼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锁,夜潮留向月中看.
万人鼓噪慑吾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酒泉子 北宋 潘阆 :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有关知识渊博的作文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一段《三字经》.可我的张老师却一点都不实行“暴力”,和蔼的像一只慈祥的“老母鸡”.并且,张老师的肚里就像装有一本巨大的“百科全书”与“康熙字典”,讲起科学知识真是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虽然他是新换的老师,但我依然爱他.
记得张老师给我们讲第一课“观潮”的时候,同学们都纷纷议论钱塘大潮的形成,当时上课铃早已打响,可班里的议论声响成一片,那声音可以同钱塘大潮相媲美.张老师静静的坐在讲台上,默默地听着.突然,张老师猛地站起来.开始,同学们都被吓呆了,还以为老师要大发雷霆了呢!个个吓得呆若木鸡,停止谈话,胆怯的等着“接受处罚”.可张老师并未展现那“震天动地”的“狮吼功”,而且还心平气和地说:“同学们,大家肯定都想知道潮汐现象的由来、形成.那么,我就给大家详解钱塘大潮.”说完,张老师就绘声绘色的讲起他收集的知识与物理原理.老师讲了东海口与钱塘江的特殊地形和日月对地球的引力,我们听得入了迷……一切都沉浸在那神秘的大潮知识之中……就这样,以后的每堂课里张老师都会围绕课题给我们传授知识.我们则像海绵,拼命地吸收每一滴知识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