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堂网
 数学 |  手机版 

栏目类型

数学

中国名人小故事(共10篇)

时间:2018-09-29 来源:数学 点击:

篇一:中国名人小故事

有关中国名人的故事(200-350字)

  我国有着名的数学家祖冲之
  祖冲之(429-500)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祖冲之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人家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年.他特别爱好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天文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情况,并且做了详细记录.
  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派他到一个专门研究学术的官署“华林学省”工作.他对做官并没有兴趣,但是在那里,可以更加专心研究数学、天文了.
  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并且根据研究天文的结果来制定历法.到了宋朝的时候,历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精确.他根据他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号).这种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也就是两年冬至点之间的时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测定月亮环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见它的精确程度了.公元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那时候,有一个皇帝宠幸的大臣戴法兴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祖冲之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戴法兴依仗皇帝宠幸他,蛮横地说:“历法是古人制定的,后代的人不应该改动.”祖冲之一点也不害怕.他严肃地说:“你如果有事实根据,就只管拿出来辩论.不要拿空话吓唬人嘛.”宋孝武帝想帮助戴法兴,找了一些懂得历法的人跟祖冲之辩论,也一个个被祖冲之驳倒了.但是宋孝武帝还是不肯颁布新历.直到祖冲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到推行.
  尽管当时社会十分动乱不安,但是祖冲之还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学.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数学方面.他曾经对古代数学着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一本《缀术》.他的最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中国名人小故事】

篇二:中国名人小故事

中国名人爱国小故事简短,150字左右

 伟大的周总理小时候就志向高远,上小学的一天,校长来给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时值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青年开始迷茫,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何去何从,失去了人生奋斗的目标.
  针对这一现象,校长特别安排了“立命”这一课,在台上激情地演讲起来.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你为什么而读书?”
  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学生们都在思考着这个问题.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他的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后哄堂大笑,校长长叹了一口气,摇了摇头.
  不一会儿,校长走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站起身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点前一亮,欣慰地点了点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一个有事业追求的人,可以把“梦”做得高些.虽然开始时是梦想,但只要不停地做,不轻易放弃,梦想能成真.”周总理的事迹几乎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深受人民爱戴.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动力!周恩来就是以这种伟大而坚定的理想,最终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华之崛起.
【中国名人小故事】

篇三:中国名人小故事

中国名人故事 300字左右

一篇关于竺可桢的故事--学到终生.
一九七四年春节,已八十四岁高龄且重病在身的竺可桢躺在床上,发出一阵阵咳嗽声.但当他听到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担任研究员的外孙女婿汪容的声音后,就让他进来给自己继续讲关于国际理论物理研究的一些前沿课题.汪容讲起来,可是竺可桢戴上了助听器还是听不清,他则着脑袋,慢慢地身子跟着歪了,额上由于病痛冒出了一层层汗珠.汪容看到外公这个样子很难过,劝说竺可桢休息一下,可竺可桢似乎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坚持要汪容把这一次的讲课内容记下来,对他说即使自己离开了人世,也一定要做一个明白人.两个星期后,竺可桢已到了弥留之际,但他还是明白无误地记录了当天的气象,第二天便告别了这个世界.
竺可桢是我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他三十八年对每天天气和物候的日记记载无一间断.那“学到终生”这永垂不朽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以及衷于事实的理念在世间流传.

【中国名人小故事】

篇四:中国名人小故事

中国爱国名人故事

2001年4月1日上午,王伟在执行对美军用侦察机跟踪监视的任务中,所驾驶的飞机被美机撞毁后跳伞落海,光荣牺牲,年仅33岁.这次在执行任务时,王伟坚毅果敢,沉着冷静,英勇顽强,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壮丽凯歌.王伟牺牲后,中央军委于2001年4月24日在北京举行了命名大会,授予“海空卫士”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被海军党委批准革命烈士.

篇五:中国名人小故事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短
短,谢谢

【中国名人小故事】

我在百度百科上找的两则关于纪晓岚的小故事:
纪晓岚曾有一位脾气不好的医生朋友.某日纪晓岚因小恙前去求诊,这位医生朋友对他说,我出个上联,你若能对出下联,诊费、药费全免,纪晓岚心想对联之事能难倒我?便点头应允.上联为:"膏可吃,药可吃,膏药不可吃".纪晓岚便借其脾气发挥,续了下联:"脾好医,气好医,脾气不好医."既触其缺点,又促其改正,一语双关,妙哉!
一知县早闻知纪晓岚才华横溢,极善对句,想亲自试之.某日恰遇纪晓岚随驾巡视至此县,他便出了个刁钻的上联:"鼠无大小皆称老".纪晓岚思虑片刻,一时难以为对,环视四周,见有一鹦鹉,便从容对道:"鹦有雌雄都叫哥."该知县对纪晓岚的才华暗暗称奇.

篇六:中国名人小故事

100字名人励志小故事

韩信(?—前196),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年少时父母双亡,家道贫寒,却刻苦读书,熟演兵法,怀安邦定国之抱负.苦于生计无着,于不得已时,在熟人家里吃口闲饭,有时也到淮水边上钓鱼换钱,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时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剑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只影单,硬拼肯定吃亏.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书上称“跨下之辱”.

篇七:中国名人小故事

名人奉献的小故事

1)、爱迪生一生有1000多项发明.这无数次试验的时间从哪里来?就是从常常连  续工作两天三天的极度紧张中挤出来的.后来不断的挤出时间,所以他永远有用不完  的实验时间.从而变成了科学家.  (2)、鲁迅以“时间就是生命”的格言律己,从事无产阶级文艺事业30年,视时间  如生命,笔耕不辍.  (3)、巴尔扎克用如痴如狂的拼劲,每天奋笔疾书十六七个小时,即使累得手臂疼  痛,双眼流泪,也不肯浪费一刻时间.  (4)、爱迪生为了科学发明,紧紧抓住每个“今天”,每天都工作十几个小时,除  了吃饭、睡觉、活动,几乎没有闲过.每天延长工作时间就等于延长了生命.因此,  当地79岁生日时,便称自己是135岁的人了.爱迪生生活了85岁,仅在美国专利局登  记的发明专利就有1328项,平均15天就有一项发明.  (5)、我国国画大师齐白石,坚持每日作画,除身体不适外,从不间断.85岁那  年,一天他一连作画四幅后,又特为昨天补画一幅,并题字道:“昨日大风雨,心绪  不宁,不曾作画,今朝制此补之,不教一日闲过也.”  (6)、“不教一日闲过”,所有业有所成者莫不为此.请看鲁迅最后一年(1936  年)的生命历程,从一月到十月(10月26日逝世),卧床8个月,还写杂文和其他文  章54篇,翻译《死魂灵》第二部残稿三章并作附记两则,复信270多封,并给不少青  年作者看稿,病中坚持写日记.病逝前三天,还给一翻译小说写序言.在逝世前六年  的时间,鲁迅一直住在上海虹口公园附近,从他的住地到公园只有几分钟的路程,却  从没去公园玩过.这就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

篇八:中国名人小故事

商界名人的小故事
中国的 3人 字数300字左右 千万别太长 要能反应个人品质的

林肯 的故事
1809年2月12日,亚伯拉罕·林肯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小时候,家里很穷,他没机会上学,每天跟着父亲在西部荒原上开垦、劳动.他自己说:“我一生中进学校的时候,加在一起总共不到一年.”但林肯勤奋好学,一有机会就向别人请教.没钱买纸、笔,他放牛、砍柴、挖地时怀里也总揣着一本书,休息的时候,一边啃着粗硬冰凉的面包,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晚上,他在小油类下常读书读到深夜.
长大后,林肯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外出谋生.他什么活儿都干,打过短工,当过水手、店员、乡村邮递员、土地测量员,还干过伐木、劈木头的重力气活儿.不管干什么,他都非常认真负责,诚实而且守信用.
他十几岁时当过村了里杂货店的店员.有一次,一个顾客多付了几分钱,他为了退这几分钱跑了十几里路.还有一次,他发现少给了顾客二两茶叶,就跑了几里路把茶叶送到那人家中.他诚实、好学、谦虚,每到一处,都受到周围人的喜爱.
1834年,25岁的林肯当选为伊利诺斯州议员,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836年,他又通过考试当上了律师.
当律师以后,由于他精通法律,口才很好,在当地很有声望.很多人都来找他帮着打官司.但是他为了当事人辩护有一个条件,就是当事人必须是正义的一方.许多穷人没有钱付给他劳务费,但是只要告诉林肯:“我是正义的,请你帮我讨回公道.”林肯就会免费为他辩护.
一次,一个很有钱的人请林肯为他辩护.林肯听了那个客户的陈述,发现那个人是在诬陷好人,于是就说:“很抱歉,我不能替您辩护,因为您的行为是非正义的.”
那个人说:“林肯先生,我就是想请您帮我打这场不正义的官司,只要我胜诉,您要多少酬劳都可以.”
林肯严肃地说:“只要使用一点点法庭辩护的技巧,您的案子很容易胜诉,但是案子本身是不公平的.假如我接了您的案子,当我站在法官面前讲话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林肯,你在撒谎.’谎话只有在丢掉良心的时候,才能大声地说出口.我不能丢掉良心,也不可能讲出谎话.所以,请您另请高明,我没有能力为您效劳.”
那个人听了,什么也没说,默默地离开了林肯的办公室.

篇九:中国名人小故事

关于珍惜时间的名人事例或小故事.
至少三个,以上最好.

在大千世界的所有批评家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而“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容易令人懊悔的也是时间”.
杨树枯了,有再青的时候;百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燕子去了,有再飞来的时候;然而,一个人的生命窒息了,却没有再复活的机会.正如有这样一句话:“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时间也是如此,它一步一步、一程一程,决不辍步、永不返回.
古往今来,有不少人惋惜,时间易逝,于是感叹“时间之快,人生行乐需及时”“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确,时间的流速真令人难以估测,无法形容.那么,一个人怎样才能在有生之年的时间内生活得更有意义,作出应有的贡献呢?这就是应该珍惜属于自己短暂的时间.古人有诗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诗句都是告诫人们:人生有限,必须惜时如金,切莫把宝贵的光阴虚掷,而要趁青春有为之时多学一点,多做几番事业.
一个人珍惜时间,就是爱护他自己的生命.自古以来,大凡取得成就的人,他们没有一位是不珍惜时间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平均三天就有一项发明,正是抓住了分分秒秒的时间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单是寻找用什么材料来作电灯丝就做了一千多个实验.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有句格言,“哪里是天才,我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他为我们留下了六百多万字的精神财富,正是由于他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的缘故.数学家陈景润,夜以继日,潜心于研究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光是演算的草稿就有几麻袋,但终于证明了这道难题,摘下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临死前还争分夺秒地写《资本论》.这些事例都生动他说明了:一个人要想在有生之年作点贡献,就必须爱惜时间.
莎士比亚的名言:“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时间会冲破青年人的华丽精致,它会把平行线刻上美人的额角;它会吃掉稀世之珍,天生丽质,什么都逃不过它横扫的镰刀.”这也有力地说明了,要想取得成就,是不能不珍惜时间的.
意大利的杰出的画家达·芬奇说:“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明.”列夫·托尔斯泰的格言“你没有有效地使用而放过的那点时间,是永远不能返回的”.还有人间过达尔文:“你怎么一生能做出那么多的事呢?”他回答说:“我从来不认为半小时是微不足道的一小段时间.”这样一些名言、格言、活语又怎能不是深切地告诉人们:有作为、有成就的许许多多的人们,他们无不是因爱惜时间而得到成果的,他们用珍惜时间的妙法度过了他们青春的岁月.
可是,在现在我们中总还有少数人,不能吸取前人惜秒的教训,他们对时间很不珍惜,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他们把今天所要干的事放在明天去干,生在蹉跎岁月,一点也不感到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为碌碌无为而羞耻;他们或勾引他人,到处“流浪”,浪费别人的时间,更没想到:“耽误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的道理;他们或是白天痛玩,晚上开夜车,这样不仅谈不上珍惜时间,反倒影响了人的身心健康.
时间如流水,稍纵即逝;生命像激光,一晃而过.巴甫洛夫在《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谈到:一个人即使是有两次生命,这对于我们青年来说也是不够的.董必武同志给《中学生》的诗句:“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古人云此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都是提示了我们应珍惜时间.今天在我们前进的大道上,还有着“太行”和“王屋”两座山——困难和愚昧,要搬掉这两座山,就应加快时间的步伐,要抓住“时间”这匹烈驹的缰绳,并把姗姗迟来的“未来”扶上马背,让它插上翅膀,四蹄生风,来到我们的脚下吧!你要相信,未来姗姗迟来,现在箭一般地飞逝,过去的永远静立不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它不因你是勤奋者而多给,也不因你是懒惰者而少给.但在这有限的时间内,不同思想的人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篇十:中国名人小故事

谁有古今中外名人不懂就问的小故事?要短的!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先生拿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的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推荐访问:中国名人爱国小故事 名人读书小故事

上一篇:初中生小制作(共10篇)
下一篇: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分数线(共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