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堂网
 英语阅读 |  手机版 

栏目类型

英语阅读

陶行知的故事(共9篇)

时间:2018-05-05 来源:英语阅读 点击:

篇一:陶行知的故事

读《陶行知的故事》有感 作文

陶行知爷爷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革命家,教育家。他虽然离开我们已半个世纪了,但通过阅读《陶行知的故事》后,我们似乎能够聆听他的声音,那声音铿锵有力,看到他的身影,那身影高大无比,领略到他的精神,那精神光照千秋。陶行知爷爷的每一个微笑,每一句话都给我深深的启发,永远的珍藏在我的心里,给我一次次心灵的震撼。
陶行知爷爷虽然家境贫穷,但是胸怀祖国,志向高远。年少时代他经常和同学谈论着自己的理想,其中一个同学说:“我长大了要到外国去,先留学,然后在国外当专家,做教授。”陶先生问他:“你为什么不愿回中国做事?”而那个同学却回答说:“什么?我辛辛苦苦地读书,出去留学,还回国?中国这么穷,这么落后,有什么值得留恋的?”陶爷爷非常生气,并且在纸上写下了:我是中国人,要为中国做贡献。”贴在自己的床头,作为座右铭,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是啊,作为中国人,怎可丢下和抛弃生我,养我的祖国?既然,是中国人,那就得做出一番好的业绩,好的成就,报效祖国,使祖国不再落后,不再受人欺压,永远都有辉煌灿烂的一天。毕业后的陶爷爷,建起了晓庄师范,但不久后,问题又出现了。陶爷爷听一个车夫说:“有一个女中学生乘他的车到燕子矶,然后把剩下的钱全给了我。”陶爷爷听后时刻为那女生的性命担忧。几天后,有人在江边发现了一具女尸。陶爷爷为此在燕子矶休息亭边挂了一块木牌,写了“想一想,人生为一大事来,应当做一大事去。你年富力强,有国当救,有民当爱,怎可轻生!”而另一块插在山头的险要处,写着:“死不得”,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你与其为个人的事投江而死,何不从事乡村教育,为中国农民努力而死呢?告别当年,回到现实生活,陶爷爷说得一点也没错,不要为生活中的不开心的事而自寻短见,人生为一大事来,应当为一大事去,自己的一片大好前途是掌握在你自己手中的,还没报效祖国,可自己的生命却这样结束。那大家何不想一想,死就不能死得没有价值?为何不为国家而死?为国家而捐躯?陶行知爷爷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深爱着的祖国与人民。他的一生真正做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茅盾称他为“战斗的巨人”,郭沫若称他为“一代人师”,宋庆龄称他为“万世师表”,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而我称他为“爱国爱民的教育家”!
陶行知爱国爱民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我决心今后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要克服胆小的毛病,学会与人交流,积极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学会反思,常动脑、动手、动笔,做到“读活书,用活书”。长大以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让我们改变旧面貌,踏上新途径,做一个新世纪的新陶子吧!

篇二:陶行知的故事

陶行知的故事给我带来了什么启示、感悟

寒假里,拜读《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可以说是对自己思想的一次洗礼,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每一篇文章虽然都不长,却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一个人的道德、品行好了,做人做事才会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才会成为有用之才.作为一个教师,要想教学生求真,做真人,那么自己先要求真,学做真人,求真的知识,求真的本领,有真的道德.做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理念,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得专,也要学得博.”我们讲育人第一,就是要让学生首先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真人.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合一”,他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就是要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一个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他认为传统的传授方法有问题,要进行改革.他认为,教师的责任在教学生学,教师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师必须一面教一面学.这正是我们现在教育所倡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去探究,有学习的主动性,自己去发现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给学生以恰到好处的点拨和指导,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的终身性的学习.
在“创造的教育”中,他说: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这是死的教育,只有思想,没有行动的教育.()教育要“知行合一”,他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所以要有知识,是要从行动中去求来,不行动而求到的知识,是靠不住的.因此,我们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正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创造的教育.学生要创造,就要学会在用脑的同时,懂得用手去实验,到活动中去体验,在活动中去寻找知识,手脑并用才能学会创造.教师的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手脑并用,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他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社会即学校,就像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这种教育的理念是让学生把学校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社会责任感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接受有计划的、健康的、劳动的、科学的、艺术的、改造社会的教育.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用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让学生走到社区去,参加社区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生活,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帮助过他的每一个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品行教育、爱心教育等系列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升华知识.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先生平易近人、热爱学生、求真务实,他的教育思想,育人故事,朴实无华,却处处彰显着育人的真谛.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作为一名教师,我将牢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努力.
此文源自互联网.

篇三:陶行知的故事

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可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陶行知的故事】

陶行知用奖励的办法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充分说明他是一个富于爱心和智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是艺术.现在我们有多少教师在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学生啊,我们怎的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是塑造灵魂.我们的教育又有多少艺术性呢?学生需要陶行知这样的教师,社会呼唤陶行知这样的教师.努力吧!

篇四:陶行知的故事

着名教育家故事【陶行知的故事】

有一天,陶行知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陶行知简单地了解了一下情况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这个学生,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行如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行知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

篇五:陶行知的故事

关于 教育方法 的事例
关于 教育方法 的事例或论点论据.最好是20--100字,不要字太多的,也不要少于 20字的.

一说陶行知,在中国的教育界几乎无人不知.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在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出生,1946年7月25日因患脑溢血在上海逝世,享年55岁.按现在的话说,还没有到退休的年龄,就英年早逝,憾别人生,的确让人惋惜.但陶行知的故事,却一直在流传.
  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说她的孩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她非常生气,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陶行知听了,连连摇头说:“哎呀,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接着,他又亲自到朋友家里,把那个小孩请出来,带他到修表店去看师傅修表.他们站在修表师傅身边,看着他把表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又看着他一个个装起来,再给机器加上油.用了一个多小时,花了一元六角钱修理费.陶行知深有感触地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赶走和打跑.”
  有一天,陶行知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陶行知简单地了解了一下情况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这个学生,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行如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行知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这是两个看似简单,但却是一般的家长和老师都做不到的事情.陶行知善于用多角度思维从犯错误的孩子和学生身上找出其优点和闪光点.并且善于用他们身上的积极情感克服和战胜消极情感,充分挖掘其内在诱因,变破坏为创造,变落后为先进.
  陶行知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有一天下大雪,当陶行知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怕影响老师讲课和其它同学学习,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
  陶行知有两句重要的名言,一句是:“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另一句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中去,确实做了一件“大事”.而他自己,却“不带半根草去”.只留一世英名,光照中华大地

篇六:陶行知的故事

一字师的这几个小故事之所以能千古流传、成为美谈,是为什么
故事分别是齐已的、范冲淹的、陶行知的

这几个小故事告诉了人们深刻 的道理,所以会千古流传、成为美谈,

篇七:陶行知的故事

成功人士不懂就问的故事和有关的名言

名言: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仲虺之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论衡·实知篇》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刘开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陶行知
故事:
不耻下问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篇八:陶行知的故事

陶行知是一个怎样的人?

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有最高的道德修养,他有最高的理想,他批判的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创造了一整套教育理论,并且以最大的魄力付诸实践,取得了很大很大的成绩.他的品德、修养和理论都值得学习和继承.●陶行知是坚强的民主战士 抗日战争结束后,广大人民都要求和平,反对内战,陶行知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中央委员,他为争取民主和平,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着名民主人士、学者李公朴(育才学校副校长)和诗人闻一多被蒋介石枪杀.有消息说陶行知已被列入暗杀名单,陶说:“我等着第三枪”,结果因疲劳忧愤而死.(在这之前的1936~1938年陶行知受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之托,周游26个国家,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宣传各种抗日主张,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陶行知是诗人 陶行知创作的诗歌的特点是大众化.他的诗是为广大群众而写,他说要老妈(没有文化的老人)听得懂才能称及格.他的诗有许多都谱成歌曲,如锄头舞歌、镰刀舞歌、手脑相长歌.●生活教育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就是指是什么样的生活就是什么样的教育 1、是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是不健康的生活就是不健康的教育.2、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是不劳动的生活就是不劳动的教育.3、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不科学的生活就是不科学的教育.4、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5、是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首先应理“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做作的与人无关的教育.” ●理解 人接受教育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书本知识(间接的,包括听讲),一种是直接的,即从实践获得的.生活教育包括这两部分,并没有把读书排斥在生活之外.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是一个大概念,所谓“生活”,陶行知说生活就是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活动.因此可以说一切活动都是生活,教育也是生活.●关于“生活即教育”和“教育即生活” 生活教育是陶先生全部理论的一个总概念,因此他不止一次的做了解释.“生活教育”这一概念是陶先生的老师杜威提出来的,但意思完全不同.杜威提出的是“教育即生活”,而陶先生把它翻了半个筋斗改成“生活即教育”.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反对教育即生活.他说“生活即教育,是把一个鸟放在林子里;教育即生活是把鸟放在笼子里.” “生活即教育”是从书本的到人生的.●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晓庄师范学校的校训,这是陶先生杰出的创造.“教学做合一”的确立 1、陶行知自回国以后,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中国教育有改革之必要,当时就主张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2、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务会议上辩论两小时未能通过.3、“五四运动”爆发,陶先生发表《教学合一》一文,南京高校受此影响一律改为教学法.4、两年后,教学做的理论成立,最终确定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中心.●比较“教授法”和“教学法” “教学做合一”的理念首先是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更主动),用自己的知识联系起来,贯彻在实践中去.●过去的教育、现在的教育和将来的教育

篇九:陶行知的故事

以诚待人的例子和故事

商鞅!
立木取信
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公孙鞅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人能把它搬到北门去就赏给十金.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动手去搬.公孙鞅又说:“能搬过去的赏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半倍半疑地拿着木杆到了北门,立刻获得了五十金的重赏.这时,公孙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
变法令颁布了一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这时,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逐到边疆去住.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华歆以诚待人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逃难.有人想与他们一起逃走,华歆立即拒绝了他. 王朗说:“幸好船上还宽裕,有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追到了,王朗想丢下那个人. 华歆说:“既然已经答应了他怎么能因为情况紧急就扔掉呢?”于是仍带着那个人逃跑. 彭德怀为民请命
彭德怀为人刚正耿直,敢说真话.1959年,他因反对“大跃进”的盲目冒进而遭到错误的批判.一次,他指着茄子秧对侄女说:”茄子不开虚花,小孩不说假话 .我这个老头子就像小孩一样不说假话.”
陶行知教子
陶行知的儿子陶晓光22岁要到成都一个无线电修造厂学习工作,需要一份资 格证明书.晓光写信给马副校长要了一张晓庄学校的毕业证书.在重庆工作的陶行知知道此 事后非常生气,打电报要晓光将证明书立即寄回.他说:”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 做假秀才’之主张.’追求真理做真人’,决不向虚伪的社会学习和妥协.”
故事五
曾子杀猪
曾子为人很诚实.一天曾子的妻子上街,孩子闹着要与母亲同去.曾妻哄孩子 说:”我上街回来杀猪给你吃.”她上街回家,见曾子准备杀猪,急忙劝阻说:”我只是哄 哄孩子.”曾子说:“怎么能说谎呢!”说着便把猪杀掉了.
(一)
有这样一则故事:古时候,有两位书生在赴京赶考途中相遇,一见如故.不巧,甲书生突然病倒,乙书生就留下来照顾他.眼看考期临近,甲书生担心乙书生误了考期,劝他赶快上路.乙书生不肯,说:“舍弃朋友而追名逐利,非君子之所为也.”于是,继续在病榻前服侍乙书生,端汤送水,煎药喂饭,无微不至.及至病愈,考期已过.甲书生深受感动,相约明年端午节请乙书生务必到家中一聚,乙书生慨然应许,不见不散.第二年五月初五,甲书生杀猪宰羊,备下盛宴,专等乙书生的到来.可是从早上等到晚上也没见乙书生的影儿,不免失望,这天夜里,甲书生忽见乙书生大汗淋漓而至,说:“兄长,实在对不起,因琐事繁杂,竟忘了约定,突然想起已迟了,无论如何赶不到兄长处.听说鬼魂行路极快,就自尽化作一缕幽魂来见兄长,幸好如期而至,没有负约”.甲书生听罢大惊,继而大恸,心想,兄弟已死,从此阴阳相隔,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心一横,也自杀身忘,与乙书生相聚去了.
故事是虚妄的,却也感人心魄.为了实践一个约定--在今天的人来说毫无法律效力的口头约定,宁可舍弃生命而决不食言,看出古人把诚信看得何等神圣,神圣得令“万能”的金钱也黯然失色.
(二)
诚信意味着付出,意味着牺牲,也意味着回报.有时候,其回报之丰厚也是无法用金钱来计算的.
沈阳市有一位女会计,大学学历 ,却下岗了.为了生存,她同一群下岗女职工搞起了编织,引起了外贸部门的重视,并为她们争取来了一份韩国订单--编织毛线帽.客户把价格压得很低,质量要求极为严格,时间也很紧.为了赢得信誉,进而获得更多更好的订单,她们宁肯吃亏,还是答应下来.可是,当她们交第一批货时,客户又改变了图纸,从原材料到花色品种都要调整,交货时间却不能拖延一天.这简直是毁约,是刁难!可客户是“上帝”,上帝永远都是对的.--你们做不做?韩国女老板的眼神是挑衅的.她们狠狠心,豁出去了,签约!她们知道这个承诺的风险有多大,搞不好,人人都要倾家荡产!她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工作得几乎到了“疯狂”的程度,终于如期保质保量完成了订单.苛刻的韩国女老板感动了,向下岗女工们鞠躬致敬.接着,一批又一批订单接踵而来,她们的编织队伍也一扩再扩,竟发展成浩浩荡荡的万人大军!上万名下岗女职工打开了新的就业之门,生活有了着落,或许,从创收的角度可以计算出他的经济价值,然而,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一夜之间改变了模样,重燃信心,重塑自我,其社会价值谁算地清呢?而这一切皆来自当初那背水一战的慨然一诺.
(三)
池莉是读者十分熟悉的小说家.作家出版社与它签约创作长篇小说《小姐,你早》,离交稿日期只差不到10天时,由电脑突然出了故障,完成的10多万字文稿顷刻间化为乌有.它呆坐在电脑签前,脑子一片空白.怎么办?向出版社说明情况,争取延缓交稿时限?特殊情况嘛,料想编辑会理解,也能谅解.池莉没有那样做.既然答应人家,怎好失信于人?失信无异失节,不能小看.于是,它把休息时间压缩到最限度,宁可“蓬头垢面”、衣裙不整,也要昼夜不停地赶写书稿,硬是如期完成了.仅仅一周多时间,人瘦了一圈,两只敲击键盘的手几近麻木.出版社得知内情后深受感动,为池莉的守信,更为它的人格.一个深受读者喜爱的着名作家,不摆名人架子,言必行,行必果,其人格魅力是用金钱可以估价的吗?当然不能.

推荐访问:关于陶行知的故事 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

上一篇:眼睛在说话(共10篇)
下一篇:祖狄闻鸡起舞(共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