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堂网
 英语阅读 |  手机版 

栏目类型

英语阅读

优美散文随笔(共10篇)

时间:2018-08-27 来源:英语阅读 点击:

篇一:优美散文随笔

求散文阅读概念

我们对散文概念发生的模糊认识,以郁达夫先生《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为代表:“中国古来的文章,一向就以散文为主要的文体……正因为说到文章就指散文,所以中国向来没有‘散文"这一个名字.若我的臆断不错的话,则我们现在所用的‘散文"两字,还是西方文化东渐后的产品,或者简直是翻译也说不定.”这代表了很多人对散文的模糊认识,这遮蔽了我们固有的丰富的散文理论,有必要对散文这一概念的源起及其内涵作一认真梳理.
散文新概念的发生与佛教之关系研究
1、散文概念首创于佛门.
梳理中国散文理论史,我们发现,散文一词不仅原创于中国,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散文的概念最早出自佛教徒口中.《宋高僧传》卷三《唐大圣千福寺飞锡传》:“(锡)天宝初游于京阙,多止终南紫阁峰草堂寺,属不空当途传译,慎选英髦,锡预其数,频登笔受润文之任,代宗永泰元年四月十五日奉诏于大明宫内道场,同义学沙门良贲等十六人参译《仁王护国般若经》并《密严经》,先在多罗叶时并是偈颂,今所译者多作散文.不空与锡等及翰林学士柳抗重更详定,锡充证义正员,辞笔不愧斯职也.”①按赞宁《进高僧传表》:“臣僧赞宁等言自太平兴国七年伏奉敕旨,俾修《高僧传》与新译经同入藏者……端拱元年十月日左街天寿寺通慧大师赐紫臣赞宁上表.”则《高僧传》始修于太平兴国七年,成于端拱元年十月.散文概念最早出现于此时.《宋高僧传》的材料多来源于碑文,如果那样则散文一词也可能出现更早,为中唐代宗年间了.
这里散文与偈颂相对.偈颂的特点是讲押韵,句式多四言,比较工整,那么与偈颂相对的散文则是散体了,它不追求押韵与句式的工整.“今所译者多作散文”这里的散文明显具有文体意义.同一时期还出现了散语的概念.
2、散语与散文
散语一词,较早见于《容斋随笔》卷一:“窃观阁下辅政既以经术取士,又使习律习射而医书画悉皆置博士,此其用意,岂独遗文章乎,而自顷以来此道几废,场屋之间,人自为体,立意造语无复法度,宜诏有司取士以古文为法,所谓古文,虽不用偶俪,而散语之中暗有声调,其步骤驰骋亦皆有节奏,非但如今日苟然而已.”②而散语词源学上的来历也是出于佛教.《容斋随笔》卷一,六十四种恶口条:“《大集经》载六十四种恶口之业曰:粗语、软语、非时语、妄语……”③.散语即为恶口之一,则有非正统、非主流的文化因子,又有随意、散漫的特点.同时期的陈师道,也使用散语一词:“国初士大夫例能四六,然用散语与故事尔.”④又“世语云:苏明允不能诗,欧阳永叔不能赋,曾子固短于韵语,黄鲁直短于散语,苏子瞻词如诗,秦少游诗如词,韩诗如秋怀别元协律,南溪始泛皆佳作也,鲍昭之诗华而不弱,陶渊明之诗切于事情但不文耳.”这里,散语是与韵语相对的,是无韵之文(散文)的含义,已经具有文体学上的意义.而世语云是流行的说法,广泛的说法的意思,则散语是一得到广泛认可的词语.
散语有散漫、随意之句式、语体的意思,和散文一样有文体的含义.而散文一词,文体意义更鲜明,而散语渐渐被中国古代文论淡忘了.
3、译经体?古文?散文
散文概念出现于佛门,是中古时期佛教文化高度发达,佛教文学高度成熟的结果.过去儒门中人物一直把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而释道二家则被目为无益教化的旁门左道.《四库全书》存书3461种79309卷,释家文字只有13部312卷,道家只有44部432卷,总共只占四库书目的百分之一.乾隆在编辑圣谕中明言“至儒书之外,阑入释典道经……不合朕意”.而现存明代《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共5485卷,宋代开宝大藏经即达1076部,5048卷.释道文化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忽视佛道的思想显然是一种文化偏见.
魏晋时期佛教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译经运动.据统计,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安世高译经始至北宋景?四年(1037年),计有知名译家192人,译出佛典1333部,5081卷(其中宋代译500卷).如果和同一期的文章相比,清严可均编《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共746卷,再加上《全唐文》1000卷,佛家与儒家的着作数量之比是三比一.从文体上看,胡适曾说当年的骈体文几乎涵盖了一切,可偏这个传道的译经文字装不下,只能用古文来写.事实上,译经体是无数译经大师在古文的基础上,吸收梵文的优点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比较质朴、通俗、奇句单行的优美散文.
除了佛经文学外,还有本土僧人的制作,一类是与儒道论辩、阐述佛理的着作,他们收入于《弘明集》和《广弘明集》及《法苑珠琳》等,其中有部分宏扬佛理的文字,着名的如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僧肇《肇论》、谢灵运《与诸道人辩宗集结》、宗炳《明佛论》等皆长于论辩,思维精致,推理严密,论说成就为本土议论文字不及,形式上散句单行,时用口语,偶有骈俪,但绝非齐梁形式主义.另一类是传记作品,慧皎《高僧传》、道宣《续高僧传》等等,它们记人记事都大有可取之处.
辉煌的译经文学和佛学作品需要自己的话语对这种文体进行表述.印度是一个文体理论和文体思辨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印度古典文名着有婆摩诃的《诗庄严论》,它注重讨论文体和修辞,把诗分为有韵律的和无韵律的两种,即韵文体和散文体.檀丁(约七世纪)的《诗境》第一章也主要讨论文体区别和风格类型,将诗(文学)的形式分为三体:有韵律体(诗),无韵律体、杂体.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印度的文体理论、格律修辞理论也一并传入中国,比如文笔之辩,永明体的对偶理论皆受印度文论的影响.
公元八世纪左右伴随排佛复儒思潮的古文运动,大力提倡“古文”理论,试图建立话语上的一统地位.而与之相对立的受排挤打击的佛教一派必不愿接过古文的大旗,而必创立自己的话语体系,亦即“散语”、“散文”了.所以散文由佛教界人士创造看似个人行为的偶然,实则文化交流与冲突中的必然.
散文概念的接受史
1、北宋时期的散文概念
佛家而外,较早使用散文的是偏于科学的学者沈括,其《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下:“然《召南》茁者葭谓之初生可也.秦风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则散文言之,霜降之时亦得谓之葭,不必初生.若对文须分大小之名耳.”⑤
从目前材料看,沈括是佛家外最早使用散文一词的.此处散文与对文并用,与偈句与散文并用一样,句式的意义较浓,而文体意义相对淡一些.但是散文文体中最根本的特征散体、散句的意义已经具备了,可以说是散文文体的源头性和母体性概念.沈括在北宋学问最为博洽,正是科学家的敏锐和崇尚真理、不囿门限的态度,使他能够较早地接受佛门创造的散文概念,并将这种文体工具运用于语法语义分析的语言研究中.
沈括之后有苏轼的学生毕仲游使用了散文的概念.其《西台集》卷一在讨论科举考试是考诗赋还是考经义时说:“至于诗赋则有声律而见,经义则是散文而难考.”⑥毕仲游,字公叔,郑州人,有《西台集》20卷.毕文与苏轼的共同点是“源泉万斛之致”,是自由的抒写,这正是近代意义上的散文特质:随心所欲地抒写心灵,无拘无束地表达思想.苏轼与王安石在科举上的矛盾是政治家与文学家的矛盾,古文的话语与散文的话语的区别是是否独尊儒术.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毕仲游在表达话语上没有选择带有文化专制、政治色彩、复古倾向的古文,而选择了更有文学意味、泛文化色彩的散文概念.这无疑是一种文学的自觉,散文的自觉,是文学脱离政治后的自觉.也是宋代三教合一大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即是乘了唐宋古文运动的东风,又是对古文运动本身的消解.
2、南宋人的散文观念
南宋人邓肃最早使用散文一词.邓肃《榈集》卷四《昭祖送韩文》:“两鸟相酬不肯休,欲令日月无旋朗.斯文未丧得韩子,扫灭阴霾霁九州.古来散文与诗律,二手方圆不兼笔.独渠星斗列心胸,散落毫端俱第一……”;其大意是昭祖送新雕韩文一部,既感其德,又喜其书.邓肃认为古来散文和诗歌难以兼擅,而韩愈独天才手笔,俱为第一,这里“散文诗律”只能解成散文和诗歌的意思.而以“散文”一语入诗,也可见散文一词的流行程度了.
邓肃与朱熹的父亲朱乔年是好友,有《贺朱乔年生日》,又有《谢乔年》.《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在答林择之问后山学黄山谷诗时说:“择之云后山诗恁地深……(朱子)曰:……山谷诗善叙事情,叙得尽,后山叙得较有疏处.若散文则山谷大不及后山.”此处散文与诗对应,是明明白白的文体意义上的散文概念.而且是诗文戏曲小说四分法中的诗文概念.这句话《后山诗话》的表述为“山谷短于散语,后山短于韵语”则散语略同于散文,具有文体学上的散文的含义.
南宋时期我们可以说散文概念已经广泛流传开去.邓肃朱子而后,周必大、杨万里、陆象山、楼、方逢辰、陈叔方、罗璧、谢伯采、刘辰翁、黄震、龚昱、吕祖谦等人,都使用了散文概念来辨析文体.
南宋人对散文认识的深化在于更深刻地认识了散文的文体特点,而且认为文体的关系是辩证的,文体之间是可以打通的,这与创作上以文为诗、以文为赋、以文为词、以诗为文、以文为诗等破体为文的创作实践是一致的.南宋人的散文文体意识已经非常明确,经常下关于散文的断语.陈叔方《颖川语小》卷下:“然也字用多最难,韩文公《祭潮州大湖神文》一篇全用也字,亦不过有韵脚而缀也字,若毛诗.然至欧阳文忠公作《醉翁亭记》乃散文尔.”杨万里《诚斋集》卷一百六:“下问诗之利病,知非肝鬲上之语,敬陈所见《寄大儿七字》甚奇古,如《分公十四字》浑成雅健,使山谷见之犹应击节.务官二句乃散文语,前辈固有偶出此体者,如木之就规矩,吾曹不可学也.”这里也是关于散文句式的断语,又涉及到了诗文之别和以文为诗的问题,诗文手法可以借鉴,诗中可以有散文的句法.
南宋人不仅散文文体意识明确,而且对散文特点作了具体分析.楼《崇古文诀》卷二十四评苏轼的《策略五》曰:“此篇主意在通下情,间架整,波澜阔,议论佳,可为策格.作散文生疏,苦于断续不相连者,或语句费力者,熟读不患不进.”这里谈“作散文”而不谈作古文,在于楼不是个严格的“以理为主”的真德秀似的古文家,而是个比较通达,深“知味”之于文的散文批评家.散文概念被接纳入教科书,可见它的流行和被接受程度.楼对散文可谓知其味者,他以为散文虽号称散,但也要语断而意不断,断续相连,语句流畅.
宋四六比较流行,作为韵文的四六和作为无韵文的散文,自然是文论家关注的焦点.罗璧《识遗》卷二:“崛奇可味条”,“骈俪贵整,散文忌律,各有当也”.谢伯采《密斋笔记》卷三:“四六本只是便宣读.要使如散文而有属对乃善.欧苏只是一篇古文,至汪龙溪而少变.郑侍郎望之云,四文使重不如使轻,使实不如使虚.”在罗璧看来骈俪文的特点是整齐而格律,而散文则不讲声律和句式的整齐.谢伯采更认识到四六的声律读宋琅琅上口的特点,并认为四六比古文和散文具有更高的艺术要求,欧苏只是以文为四六.谢还隐约的意识到散文的外延要比古文大,古文是散文中的一体.
南宋时期散文概念应用最多的是王应麟的《辞学指南》和黄震的《黄氏日抄》.《辞学指南》卷三:“记序用散文,须拣择韩柳及前辈文,与此科之文相类者熟读.作文贵乎严整,不可少类时文.”其将诏、檄、记、序皆称为散文,并与时文相对.《黄氏日抄》卷六十四:“外制召试三道其二以散文为之,以此知祖宗盛时制诰尚存古意,自宏词之名立而朝延训诰之文遂同场屋声病之习矣.”卷六十七外制:“从官用偶句,余多散文,偶句亦不雕琢.”《辞学指南》和《黄氏日抄》作为两部文体理论代表作的特点是主要从文体上研究散文,不过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古文和骈文之争的影子,作为散文家(也可以说古文家),他们尊古卑骈,崇尚古文、古意、散句的追求,这也是唐宋古文运动打压骈文的文体霸权意识.但是他们不用“古文”,而用“散文”来进行文体对比与界定,这说明了他们文体理论的
进步和深化,说明他们文体理论的成熟,他们已经认识到散、骈之别在于有韵/无韵,有对/无对.而古文则太多内容上的、意识形态上的含义,与文体的纯粹意义关系不深.《辞学指南》和《黄氏日抄》的文章部分都是讨论古代文体的专门之作,不过古代文体的诏、制、表、启,皆是以用为本,而不是以体为本.而讨论这些琐细文体时,他们不自觉地使用了具有近代文体意义的散文概念.他们使用散文概念时多与四六、偶句相对,虽然四六、偶句与散文并不是同层级的范畴,但毕竟是纯文体的形式和范畴,而不是功用的范畴.
显而易见,中国文体学的结构是显隐二重结构,显结构即《文选》等标谤的以用为体的数十乃至上百体,而隐结构则是受印度拼音文字传统影响而以有韵、无韵作划分的文体观念,这一观念从刘宋的文笔之辨起,至散文散语概念的提出皆是中印文化交流碰撞的直接产物.
3、金元时期的散文观念
元人的散文观念进一步跳出了古文的窠臼.金元人对散文文体本身辨析不多,这可能是概念已约定俗成了的缘故.他们的贡献是对散文的本体精神作了许多精彩的发挥.元好问《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三十一有“散文亦精致”,这是一种艺术的要求与评品.元胡祗通《紫山大全集》卷十一:“波流风靡,诗降而为律字,画流而为行草,散文变而为四六,歌咏转为市声俚曲.”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学退化观,这里的散文又是先秦散文的特指了.这也是比较保守的尊古贬骈的文体观.王恽《秋涧集》卷八十二《中堂事记》下提出了散文三说:“(公)徐莞尔曰不知谓我云何,至于散文,亦有三说,入作须若虎首,取其猛而重也,中如豕腹,取其酿而多也,末同虿尾,取其临出螫而毒也,此虽常谈,亦可为之法.”这里总结了散文结构章法的精神.
着名文论家王若虚作有《文辨》四卷,提出了一些精彩的散文观点,《滹南集》卷三十五:“退之评《伯夷》止是议论,散文而以颂之,非其本也.”卷三十六:“欧公散文自为一代之祖,而所不足者,精洁峻健耳.”欧评家们向来称颂欧文阴柔之美,而金元文论家却崇尚精洁峻健之美.王若虚最精彩的观点是真散文真文字的论述,《滹南集》卷三十七:“杨雄之经,宋祁之史,江西诸子之诗皆斯文之蠹也.散文至宋人始是真文字,诗则反是矣.”所谓真文字,卷三六《文辨》三:“所谓天文岂有定法哉?意所至则为之题,意适然殊无害也.”卷四五《论诗诗》:“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已觉祖师低一着,纷纷法嗣复何人?”卷三四《文辨》卷一:“夫文章唯求真是而已,须存古意何为哉?”求真,真性情才是真文字,真散文.王若虚对崇古派的古意追求提出了质疑,可谓求真而不崇古.
刘埙《隐居通议》三十一卷,论文章的有八卷,其卷二十二:“次山览之嘉叹曰:此乃以散文为四六者,正是片段议论,非若世俗抽黄对白而血脉不贯者也,呜呼,知我如此,可谓具眼矣.予尝与次山言不论古文时文,诗章四六,但凡下笔铸辞,便当以风骨为主,若文字有骨气,虽精采差减,正亦自佳,次山大喜此论.”论文以风骨为主,强调血脉贯通,得文章之精神命脉.看来散文自有南北派别,水土之不同也.
4、明人的散文观念
明代是文体学繁荣时期,出现了许多文体学专着.徐师曾《文体明辨》是明前期文体论的集大成者.他将文体分为一百二十七类,其中一类文体是以形式划分,诗、四六、散文隐蔽其中;二类文体是以功用划分的,而一百二十七类的归结点又是诗、四六、散文.徐师曾《文体明辨序》曰:“此释经之体非属文之体也.……又如诏诰表笺诸类,古以散文,深纯温厚,今以丽语,浓鲜稳顺,谓无古今不可也.”,徐师曾《倪文贞集?原序》:“汉魏而降,操觚着书日寡,散文日繁,盖道简而难言,事短而递起,势使然也.”这透露了我们一个明人眼中散文外延的信息:“着书日寡,散文日繁,盖道简而难言,事短而递起”,则论道的六经,后世子史二部,皆属“言”的范畴,不在散文之内.只是“或书之内,时见散文”.这可能源于颜延之把无韵之文分为言、笔二类.
明代另一文体学着作《文章辨体汇选》也有11处使用了散文概念.该书以吴讷《文章辨体》五十卷所收未广,因扩大规模为七百八十卷,所收类别经史诸子百家山径地志靡不收入,分别各体为一百三十二类,搜罗广博,积平生精力抄撮而成,堕典秘文往往收藏.但这本书只是存抄本,传播甚稀,影响不广.不过我们透过它11次使用散文频率,可见散文概念在明代文体学界的大影响.
吴讷的《文章辨体》五卷,外集五卷,陆深《溪山余话》称《文章辨体》一书号为精博,自真德秀《文章正宗》以后未有能过之.不过他过分正宗的理学家眼光使他大体以《文章正宗》为蓝本,开口闭口真西山云,独尊古文而绝口不谈散文概念,《四库提要》批评它“去取亦漫无别裁,不过取盈卷帙耳,不足尚也”.
唐宋派代表作家唐顺之着有《稗编》,唐顺之《稗编》卷七十五多讨论文体问题,有七处使用了散文概念.如“露板以宣矣,不可以义隐,大抵唐以前不用四六,古文辞直义显,昔人檄以散文为得体,信乎.”“以散文为得体”,体现了尊崇散文的观念.唐顺之《稗编》七次使用散文概念,无疑表明了唐宋派的散文观念.
后七子王世贞为明代文史大家,前人文体着作多囿于古文范畴,以至收入词曲即遭议论,而王世贞能开拓文体天地,将散文、小传、琐言小说并提,《州四部稿》卷一百四十六:“正史之外有以一言一事为记者,如刘知己所称琐言,当以刘义庆《世说新语》第一,散文小传如伶玄飞燕虽近亵,虬髯客虽近诬,毛颖虽近戏,亦是其行中第一.”中国古代文体论之发达,在于深细.而囿于古文观念,未能科学分类.诗歌、散文、四六(赋)、小说、戏曲
早已有之,如能开阔眼界,扩大规模,则以简驭繁,以纲带目的四分法、五分法、六分法早该成形化隐为显了.王世贞这里隐然将小说、戏与诗、文并提了,这实际上即是现代文体学上的四分法的雏形,在文体学上迈进了一大步.可以说时人的观念中已然有之,只是未能从理论上提纲挈领而已.

篇二:优美散文随笔

推荐一些好的散文
要是文笔优美,或很有哲理.要推荐一整本书,不要一篇文章

国外:西塞罗三论、柏拉图文集、蒙田散文集、拉罗什富科《道德箴言录》、卢梭《漫步遐想录》、爱默生《代表人物》《随笔》、梭罗《瓦尔登湖》《在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一周》、培根《人生论》、兰姆《伊利亚随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佩索阿年华》、巴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一生的故事》、普里什文《林中雨滴》、阿左林小集、佩索阿《惶然录》、博尔赫斯散文、林肯演讲词等
国内:鲁迅《朝花夕拾》及杂文集、周作人《立春以前》《雨天的书》等、郁达夫游记和日记、张爱玲《流言》、废名散文、孙犁《耕堂劫后十种》、汪曾祺散文、史铁生《我与地坛》、苇岸《大地上的事情》

篇三:优美散文随笔

随笔怎么写

一是要率真,纯真.既然是随意而写,最好不要虚构,不要涂饰.写真事,抒真情,直言自己的认识见解,虽不一定完整深刻,却因为来自生活,发自肺腑,自有它的生命力在.譬如徐喆雯的《求医》,写了她挂急诊的经历.看病谁没有经历过,有什么好写?然而作者并不这么想,或许是这段经历已深深刻在她的记忆中,因此,虽是随手写来,却把她患病的痛苦、父母的关切和医务人员的冷漠对比着写,通过一系列细节,真实可信地写得丝丝入扣,感动着读者同她一起呼唤“医德”的降临.你可以说她写得太浅,你也可以说她就事论事,未揭示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但我觉得,能写得真实可信,令人感动,对于一篇中学生的习作,也就可以了.有了这样的叙事基础,今后的提高是并不难的.反之,为了讨好老师、家长或编辑,事情还写不清楚就动脑筋虚构、造作,以至于抄袭、拼凑,把成人的“瞒”和“骗”那一套先学过来,那才是可悲又可怕的.我们要从随笔的“真”开始,来抵制和扭转作文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二是要引人向善.随笔要写得真实,是否意味着什么都能写,写什么都是“如实反映”呢?也不是.生活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我们每天亲历、亲见、亲闻的事情,有好的,有坏的;有有意义、给人启迪、催人上进的,也有没意思、卑微琐碎甚至丑恶奸邪的.要写,要反映,我们的目光应对着什么?我们的兴趣应当在哪里?我们当然要关注主流,理直气壮地歌颂正面的美好的事物.就是要反映负面的消极的事情,也应当抱有正确的观点和态度,分清是非和善恶.是是非非、祛恶扬善,该是我们必须养成的习惯.就拿詹颖珏写的《心底的旋律》来说,面对一批孤儿院里的小朋友,人们大多是同情、怜悯的,当然也会有少数人轻视甚至厌恶他们.而我们的作者呢,则是“尝试着去接近他们,给他们讲故事,陪他们做游戏”,由于她“用人世间最真诚的爱叩开了孩子们紧闭的心”,她也“真正感受到了爱的力量”.这篇习作的价值或许就在于此吧!十分可贵.我们应当同这位小作者一样,与人为善、引人向善,不游戏人生,不圆滑逃避,也不偏颇固执,这样,随笔是能写好的.
三要给人以美.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毕竟也属于文学作品,不应当与美绝缘.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我们写随笔,若是能从一般的人们不以为意的生活中发现、挖掘出令人愉悦的美感,并以优美的文笔把它反映出来,那就既是作品的成功,也是能力的锻炼.在这一点上,清川的《老屋子·新主人》是会给我们启示的.他写了居住多年的老房子,那“很窄很深的弄堂”,那“吱吱嘎嘎的楼梯”,那“没有浴室”“有的只是木制马桶”的“设备”……但我读了却和作者一样,“永远不会嫌马桶臭、弄堂窄、老房子的破落”,因为他还写了住在这里的人,写了那对爷爷奶奶对他关怀无微不至的,写了那几乎整个弄堂的邻里都与他和睦相处……正是这些人间的真情挚爱,使他“感到一种幸福,单纯的幸福,无所奢求的幸福.”写得多美啊,可以称得上意味隽永了.这要比那些随便发泄、无病呻吟的作品有价值得多,也绝非那些矫揉造作、晦涩难懂,故作高深的作品所能比拟的.
总之,只要我们真心朝着真善美的目标努力,日积月累,终有一天能写出好的随笔作品的
范文:
随笔:试着改变心情
生于世界,存与宇宙间,你不比别人多,也不比别人少,同顶烈日炎炎,共沐皎皎月辉,心智不缺,心力不乏,时代的发展只有你勇于展示自我.人生在世,总会有许多不公平和不平的事发展,俗话说的好:哪座庙里没有个冤死鬼,但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面对领导还是普通老百姓,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在这个偌大的世间里,并没有卑微,但却有卑鄙存在,世上也无高贵,但却有高尚的身影.
生活中因人们常常因为受到点滴挫折而心灰意冷,迷失方向,四处乱撞,导致中伤别人,伤害自己,心情烦乱,有时心情就是月亮的脸偷偷地不停地转动和改变,偶尔繁星捧月便是喜悦,偶尔彩云遮月便是伤悲、喜悦的时间总是转眼即逝,而伤悲的时间却总是很漫长,奉劝朋友在这种情况下千万别再自寻烦恼,生活就是这样你笑它就笑,你哭它会哭,不妨你试着换个心情.
假如你是女孩,去逛逛商店挑件自己喜欢的衣服,整理个漂亮的发型;约自己最好的朋友去聊聊天,诉诉自己的苦,谈谈生活,谈谈未来,就这样简单,便会是晴空当头.
如果你是男孩,不妨邀几个哥们,去打打球,下下棋,骑自行车去郊外散散心,设计下自己的美好未来,在风的陪伴下多爽啊!心情随之也会改变.
生活就是这样,痛苦紧跟着欢乐,也许没有谁有心去品味失落,但却有人去有意体味过快乐,每个人都有爱和被爱的权利,朋友好好爱自己吧!只有懂得爱自己才能去爱社会,爱生活.
试着改变心情,生活不再是阴雨连绵.
随笔:归路
“不容碰触,无法挽留,彻底绝望.我听见绝望的青春在尖叫着,大口呼吸.”

不明白是为了什么,每天异常的忙碌,也许只是跟着这个忙碌的时代,随波逐流.
脑海里的青春,一幕幕浮现眼前.
绿色的麦田,蓝色的苍穹,永远庞大的摩天轮,以及流逝了的无数个精彩的夏日,连同那颗最最圣洁的心,一起奔向天国,永远不再回来.
永远有多远.
远是多么远.

黑夜并不孤独.只因心孤独,黑夜才会和孤独联系到一起.
而心为什么会孤独呢.一个人就是孤独么.
孤独只是对未来失去信心.
幸福是什么颜色?
粉色.
悲伤是什么颜色?
灰色.
残酷是什么颜色?
白色.
青春是什么颜色?
孤独是什么颜色?
对不起,我不知道.

关于青春的字眼:苍穹,阳光,摩天轮,CD,麦田,单纯,狂野,考试,暑假,眼泪,微笑,无所事事,友情,初恋……
还有……
残酷.
其实青春本质并不残酷,残酷的只是它曾经跟我们那么亲近,然后就忽然消失.

就这样被青春割下一道道伤疤.血肉模糊.

年少的时候,总是在绿色的麦田中,迎着最最明媚与温和的阳光,穿着散发出香味的白色衬衫,一个人,听着CD.
年少的时候,总是望着摩天轮发呆很久,想着如果做上去是不是可以遇见未来.
年少的时候,总是听到王菲的《流年》时流出眼泪.
年少的时候,总是有勇气说“我喜欢你”时涨红了脸.
年少的时候,总是单纯的相信世界,相信未来.
而未来到了,年少便成了一种信仰.

CD坏了,手机没电了,电脑中了病毒,从前那最纯粹的世界也离我远去.还剩下什么.

我在经历了无数精彩之后,终踏上归路.
P.S
想说的太多,时间太少.
而如今那些精彩已经不在了,不过我不会从此倒下去.
献给我曾经的岁月和朋友.一路走好.
我倔强的生活,痛并快乐着

篇四:优美散文随笔

散文格式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形散而神不散,文章文笔随意但词词句句都与主题中心有关.短小优美,生动有趣.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散文,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是除诗歌、戏剧、小说、辞赋以外的所有散体文章,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小品、表、序等各体论说、杂文.因为这些文章,既是美好思想情操的载体,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它浇灌了各个时代的文学园地,也沾溉了历代文人,至今仍使人们受益.
  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2.意境深邃.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散文的格式:
  简单步骤
  1.确定你的文章标题.
  2.准备一个提纲.
  3.写出主题陈述.
  4.写出文章的主体.
  写出主要论点
  写出分论点
  详细说明分论点
  5.写介绍.
  6.写结论.
  7.完成修改.
  记叙散文
  开头①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该人,重点在后,介绍该人,如肖像描写.②两者关系及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
  中间 一种情况:一件事.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叙述和描写.另一种情况:几件事.每件事即每层次前,可以用对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
  结尾①重申特质,照应开头.②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
  抒情散文模式
  开头①叙述自己与景物的关系.②议论景物和自己.
  中间①描写景物,分出层次,细致动人.②发挥联想.
  结尾 抒发感慨.

【优美散文随笔】

篇五:优美散文随笔

中国现代经典美文书系的读后感,春夏秋冬都行的...

爱的哀歌
——读“中国现代经典美文书系”之《湖》《海》有感
非拐弯抹角 文
(图片来自网络)
爱是一首寂寞的哀歌.
这几日,因了陈子善、蔡翔主编“中国现代经典美文书系”之《湖》《河》(林凌编选)、《海》(项静编选)、《山》(张帆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的缘故,玩也没玩好,看也没看好.
何故?其实,到现在为止,也仅看完四本中的一本半,即《湖》与《海》.只是前辈的文笔,在世还是已逝的,太好,太文气逼人,导致自己见贤思齐、喜而生畏.
这一套丛书远不止这么多.按照扉页的前期公布,出版计划乃四小套,共十六本,以“春夏秋冬”“山河湖海”“风花雪月”“醉生梦死”四个成语的嵌字设计,很见策划、主编的匠心.那日从三联买来,如果仅是因为策划,不一定买;如果仅因主编陈子善,不一定买.缘故无他,囊中羞涩也,再说三联中荦荦大满,自己想购之书还是不少的.至于几经选择,最终留下这见到的四本,应该还是缘于文字、内容了吧.封面设计还是一般,内文纸质还好,属于那种浅黄,字的大小小四,似乎是1.5倍行距.
至于读的情形,要是用“如饥似渴”表达,也许有人嫌我夸张,或是矫情.但事实如此,没有半点夸张.
自己首先抓到的是林凌编选的《湖》.按作者年代,又分四小辑.虽然主编设定“中国现代经典美文书系”,可是这“现代”范畴与文学史上的还是有别,属于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经典散文的综合.因为所观所感所写都与景色有关,又加各位大家大多爱慕名寻迹,所以笔触之下常在描写同一景象,比如西湖,比如大明湖,由此而各炫其技,各展其能.每篇文字都是精美,让我惊叹不已,而且羞惭万分.因为同沐中国文化,同染汉字之河,而自己与他们的差别竟是如此之大.
先不说他们为文的技法,就是其选用的文辞无法不让人佩服.没有重样,而且贴切、精炼.我曾边看便思忖,这应该与他们从小注意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注意吸收,以及接受严格地传统教育有关.耳濡目染,所思所想,下笔成文,涉笔便成趣,因为受传统文化经典的熏陶,其文其词很讲究格律平仄,字面呈现的色彩也很抢眼.那种词汇的积累与表达,感觉不到卢延让所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炼字困苦,满心体会到的却是手到擒来、随心所欲,一行行文字在书面上尽情欢悦地舞蹈,或是用舞姿传达出作者内心的观照.
字里行间隐藏的情感奔突,或者文尾水到渠成,或者景色描写的选词中体会:
亭台楼榭,何莫非江山之助,当你看到破壁颓垣,虽然从这当中也看到寂寞萧条之美,然而总不能不有一种“繁华事散逐香尘”的空虚与惆怅吧.……
——《忆西湖》漱石 文
写景散文,无论怎么写,还是有其一定之规的.而就在“规”中,描摹或壮美或绮丽,或丰腴或瘦弱的景色之时,如何表现,或者说不言而明地渗透作者的情感见笔下功夫.一般人为此类文,总爱时不时地跳出景来,大声喊出自己的理想、人生观或价值观,生怕阅读者不知.但这本书里的大家似乎都避免了如此,除了精炼优美的文字为之助色外,更是用一种民主、尊重读者,或者说谦虚,似是而非的口吻表达出来.不似政论家,或者教师、导师类,明确指引,让你服从.她只是一种交流,就像民国日本魔手笼罩下的北平,那“太太的客厅”里的思想交锋、文化传播完全迥异于室外的暴力、隐晦、流血、欺凌与侮辱的.那时的那个斗室,让所有的参与者、着名的文化人如沐春风.即使愤慨,也是温文尔雅,不失绅士风度,属于典型的文人叙事风格和抒情语言.
他们摹景之技法也让我佩服.因为个人经历不同,或学贯中西,或饱读诗书,阅读很广.虽然大多使用移步换景之法,可是细节多姿.除了选择重点描摹,其中中国着名的现代诗人朱湘《北海纪游》更是不同.他以与游人同游北海串起两人,尤其是白话诗歌创作以及未来走向的看法,不是随笔,却胜似随笔,颇像散文,内涵却丰厚于散文.
思考是渗透言语的内核.看着他们的文字,时而感觉自己离他们是如此之近,又是如此之远.不敢言触摸,只是逡巡在他们的神殿外,妄图感悟他们前世的水色山光.
我想,自己是爱着他们,哪怕是寂寞地爱着,荒草丛生,青黄不接.

篇六:优美散文随笔

请推荐几本能提高写作水平的书,我是一名高中生,希望看完之后写作文语言能丰满优美一些,
不要作文书,最好是一些大家所写的散文,随笔,名着之类的,

读读《秋雨散文》、《微型小说》等.

篇七:优美散文随笔

读书随笔怎么写啊?【优美散文随笔】

首先,一篇好的读书随笔,应该抒发作者最为真实的感情,这一点十分重要.喜欢这本书,这本书肯定会给我们裨益,阅读的过程中,那些喜欢的内容会悄悄地浸润我们的灵魂;不喜欢呢?我们会和作者展开讨论,虽然这种讨论是在我们内心深处进行的,依然会是我们受益匪浅,我们的心灵会在这样的讨论中成长.
其次,一篇好的读书随笔,应该有作者独到的见解,而且,这种见解最好能够结合我们的课堂,如果我们读的是教育类书籍.生活类的呢?独到的见解最好能够结合我们的生活.因为这样的结合,是我们对阅读的一种再创造,也是阅读改变我们的素养的明证.
第三,一篇好的读书随笔,语言应该是流畅的,语句应该是优美的.只有运用流畅的语言,优美的语句,我们的作品才会在第一时间被读者所喜爱,并且因为喜欢我们的语言的缘故,很快被我们的感情感染,为我们独到的见解折服.
第四,一篇好的读书随笔,主题应该是积极向上引人深思的.这样的主题,才符合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这样的主题能够感染读者,爱上读书.
第五,一篇好的读书随笔,应该能够写出书所吸引人的关键,这样,我们才能够很好的推荐我们喜欢的书籍,才能够给读者指出阅读方向.
对阅读的一点点思考,希望老师们多多批评.
一是要率真,纯真.既然是随意而写,最好不要虚构,不要涂饰.写真事,抒真情,直言自己的认识见解,虽不一定完整深刻,却因为来自生活,发自肺腑,自有它的生命力在.譬如徐喆雯的《求医》,写了她挂急诊的经历.看病谁没有经历过,有什么好写?然而作者并不这么想,或许是这段经历已深深刻在她的记忆中,因此,虽是随手写来,却把她患病的痛苦、父母的关切和医务人员的冷漠对比着写,通过一系列细节,真实可信地写得丝丝入扣,感动着读者同她一起呼唤“医德”的降临.你可以说她写得太浅,你也可以说她就事论事,未揭示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但我觉得,能写得真实可信,令人感动,对于一篇中学生的习作,也就可以了.有了这样的叙事基础,今后的提高是并不难的.反之,为了讨好老师、家长或编辑,事情还写不清楚就动脑筋虚构、造作,以至于抄袭、拼凑,把成人的“瞒”和“骗”那一套先学过来,那才是可悲又可怕的.我们要从随笔的“真”开始,来抵制和扭转作文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二是要引人向善.随笔要写得真实,是否意味着什么都能写,写什么都是“如实反映”呢?也不是.生活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我们每天亲历、亲见、亲闻的事情,有好的,有坏的;有有意义、给人启迪、催人上进的,也有没意思、卑微琐碎甚至丑恶奸邪的.要写,要反映,我们的目光应对着什么?我们的兴趣应当在哪里?我们当然要关注主流,理直气壮地歌颂正面的美好的事物.就是要反映负面的消极的事情,也应当抱有正确的观点和态度,分清是非和善恶.是是非非、祛恶扬善,该是我们必须养成的习惯.就拿詹颖珏写的《心底的旋律》来说,面对一批孤儿院里的小朋友,人们大多是同情、怜悯的,当然也会有少数人轻视甚至厌恶他们.而我们的作者呢,则是“尝试着去接近他们,给他们讲故事,陪他们做游戏”,由于她“用人世间最真诚的爱叩开了孩子们紧闭的心”,她也“真正感受到了爱的力量”.这篇习作的价值或许就在于此吧!十分可贵.我们应当同这位小作者一样,与人为善、引人向善,不游戏人生,不圆滑逃避,也不偏颇固执,这样,随笔是能写好的.
三要给人以美.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毕竟也属于文学作品,不应当与美绝缘.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我们写随笔,若是能从一般的人们不以为意的生活中发现、挖掘出令人愉悦的美感,并以优美的文笔把它反映出来,那就既是作品的成功,也是能力的锻炼.在这一点上,清川的《老屋子·新主人》是会给我们启示的.他写了居住多年的老房子,那“很窄很深的弄堂”,那“吱吱嘎嘎的楼梯”,那“没有浴室”“有的只是木制马桶”的“设备”……但我读了却和作者一样,“永远不会嫌马桶臭、弄堂窄、老房子的破落”,因为他还写了住在这里的人,写了那对爷爷奶奶对他关怀无微不至的,写了那几乎整个弄堂的邻里都与他和睦相处……正是这些人间的真情挚爱,使他“感到一种幸福,单纯的幸福,无所奢求的幸福.”写得多美啊,可以称得上意味隽永了.这要比那些随便发泄、无病呻吟的作品有价值得多,也绝非那些矫揉造作、晦涩难懂,故作高深的作品所能比拟的.总之,只要我们真心朝着真善美的目标努力,日积月累,终有一天能写出好的随笔作品的【优美散文随笔】

篇八:优美散文随笔

求点散文集 想嚼几本比较着名的作家的散文集,丰富下词汇语言提高下文学素养顺便为高考作文打点铺垫.希望语言尽量优美,不要叙事散文,而且不要有太多不容易看懂的晦涩内容或者经常让人感觉是废话的东西比如大多数考场阅读文章那样的(毕竟在下欣赏水平有限),能包含一些不算太高深但比较独到的见解哲理.要求好像是不是太高了点?-_-||

林清玄的散文比较易懂,而且观点透彻独到
蒙田随笔是学习散文随笔的一种极好参考.而且是学习人生道理的一种升华途径

篇九:优美散文随笔

培根的散文随笔有怎样的特点

1,文笔优美、语言凝练、寓意深刻.
2,涉及哲学、伦理、处世之道等,多数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比较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哲学”.
3,倡导通过实验揭示自然的奥秘并身体力行从事科学实验,致力于探讨并树立新的信念、规范和道德,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

篇十:优美散文随笔

散文的内容可以写其他人的事例么
如题

现在的散文有随笔小札、心情
文字、旅行游记、叙事抒情等等.随着笔者的感触不同,每篇散文的
定义上就有所区别.
寥寥几语,尽述心事,这样的散文很精悍,与现代诗歌相得益彰;
洋洋洒洒,阐述心情,这样的散文很凝铸,作者一定必有深意,要结
合题目去理解,才能领悟.
再说风格.有清新的、凝重的、喜悦的、悲伤的、积极的、落寞
的,数不胜数.但有一个宗旨,既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
‘形散而神不散’.最后结尾处,一定要有点睛之笔,突出主题,反
应出这篇文章的思想.
散文一般的写作规律是:对事物、人生、景物突然有了感悟,感悟深入升华,敷衍成文.这感悟就是散文的意味之本,是散文的中心立意.可是要表现这样的中心立意,就是抒情.所以好的散文,记叙、议论都带有强烈的感情,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感情. 因此散文只要你用心去写作,品味其他人的事,还是能够得到些得好的!也是可以去写的

推荐访问:优美散文随笔伤感励志 优美散文随笔写冬景

上一篇:无言面对的生活(共10篇)
下一篇:明星身份证(共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