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之殇
古典之殇① 王开岭
(1)“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然而,多少古人有过的,今天的生存视野中却杳无了.
(2)众所周知,古典诗词中到处弥漫着飞卷如席、如诉如泣的盛大雪况:“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像我等而立之辈.虽未历沧海桑田的大变迁,但儿时作文里的“雪”气还是蛮足的,好歹也目睹过那让人隐隐动容的“千树万树梨花开”吧.可现在的孩子们呢?当他们捧着课本吟诵那莫须有的“雪花大如席”时.他们的情感体验是苍白的.而未来的孩子,该不会把头探进冰箱里去体验雪滋味吧?
(3)没有雪的冬天,还配得上叫“冬”吗?
(4)立在常年断流的黄河岸边,满目是干涸及河床爆裂的景象.感受到的是缺水的焦渴和唇燥的干燥.面对此情此景.今天的孩子又如何模拟得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之势?又怎能打捞起一千年前太白心中的那份感动与豪迈?现在的孩子,除了怀疑古人的夸张与信口开河外,是否会得出“文学就是扯谎与胡扯”的结论呢?
(5)有时候想,今天的少年人可真够不幸的.
(6)或许在不久之后,这般猜测语文课的尴尬亦不为过吧——
(7)一边是秃山童岭、雀兽绝迹,一边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脆音琅琅I一边是泉涸池干、枯禾赤野,一边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一遍遍抄写;一边是暴尘浊日、黄沙漫卷,一边却勒令孩子体味“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盛况……何等艰苦何等难为的遥想啊!明明那“古典场景”早已荡然无存,眼下找不到任何参照和对应,却还要晓生们硬硬地抒情和陶醉一番.这不是荒唐是什么!不是悲怆是什么!
(8)古典场景的流失,不仅意味着生存资源之一的自然风物的流失,更意味着众多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的流失.在不久的未来,那些对大自然丧失原始记忆和想像力的孩子.最终将对那些古典美学价值彻底地“不知所云”、“如盲摸象”.
(9)总之.古典场景的流失,意味着未来甚至包括今天的阅读中,将再也找不见那些珍贵的古典美学元素.难道人类不应为此悲痛吗?
(10)多少珍贵的动植物已永远地沦为了标本?多少鲜泽的生态活页从我们的瞳仁里被硬硬撕掉.被生生撤消?多少诗词风景成为了追远的绝版?那沾有她们最后体温的文学辞章.既属不朽之经典,更是幽怨的悲歌……你,听到邢哭声了吗?
(1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我在抚摸这些《诗经》句子的时候.为这些素朴的句子所传递的美丽而泪流满面.内心更有一份隐隐作痛.因为就在模拟那份远古“现场”的同时,我骤然被一个念头惊醒:她已永远不属于我们了.
(12)今天阅读《诗经》等古典文本时.我们已经,难以真正走进古典的灵魂.与古典作了永别.难道人类不应为此哀悼吗?(略有删改)
【注释】①殇:原指没有到成年就死去.
6.阅读(6) - (7)两段,说说哪句话最能概括.“尴尬”一词的含义.(4分)
7.比较原句与改句,你认为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简要说明理由.(4分)
原句:多少珍贵的动植物已永远地沦为了标本?多少鲜泽的生态活页从我们的瞳仁里被硬硬撕掉,被生生撒消?多少诗词风景成为了遥远的绝版?
改句:多少珍贵的动植物、鲜泽的生态活页以及诗词风景都逐渐消失了.
8.本文“古典之殇”中的.“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上文内容从两个方面具体回答.(4分)
6.明明那“古典场景”早已荡然无存,眼下找不到任何参照和对应,却还要晚生们硬硬地抒情和陶醉一番.
7.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一是运用排比句式,罗列各种流失的古典场景,更具震撼力;二是运用反问句式,情感更加强烈,提醒人们去深刻思考与反省;三是运用贴切的比喻,形象描述了各种古典场景流失的惨状,令人触目惊心;四是用了“硬硬撕掉、生生撤消”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古典场景被毁灭的情景,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悲痛之情.
8.寄托了作者对古典场景流失,以及再也找不见那些珍贵的古典美学元素的悲痛之情;还有阅读《诗经》等古典文本时,难以真正走进古典的灵魂,与古典作了永别的哀悼之情.
古典之殇(节选) |
①每个词语本身,无不包藏着巨大的文化、民俗、生态、历史、生物学信息。那“蒹葭”、“涟漪”、“鹿鸣”、“雎鸠”、“鹤唳”、“猿声”、“虎啸”、“莺啼”、“青山”、“白水”……不仅代表一种草本或动物,更指向一种生态文化、一种自然的繁茂和物种的丰盛,包含丰富的美学含量和社会学信息。她让今人在欣赏一部美好的自然经典的同时,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古典文学给我们树起了一座纪念碑。她是丰碑,但更是殇碑!一座刻有灭绝物象的冰冷的青苔之碑! ②我不知道老师们在沉醉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当儿,有没有升起过一丝隐隐伤感和悲情?有没有把一份疼痛悄悄传递给台下的孩子?如果有,如果能把这粒“痛”种进孩子们的心里,那我要替我们的教育和家长感到庆幸,要为这位老师鼓掌--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因为在未来,这粒小小的“痛”或许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来……如果老师尚做不到这一点,如果那“忧郁”和“哀怨”率先闪现在孩子的眼神里,那老师也应立即醒悟,并亲切地鼓励这“忧郁”(千万不要施加“消极”“脆弱”之类的粗暴评语)。要知道,这“忧郁”是多么的美!她包含一种多么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 ③我相信,携带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当面对一片将被砍伐的森林、一条将被推土机铲平的古街时,当人们被囚禁在钢筋混凝土牢房里不能凝视明亮的星辰时,当人们被莫名的工业尘埃所吞噬时,至少一丝心痛和迟疑总是有的吧!这就有救了,最终阻止无知与粗鲁的,或许正是那一丝迟疑和心痛--而它的源头,或许正是当年的那一节课、那一支无声的“疫苗”! ④其实,又何止语文课!地理、音乐、美术、哲学、生物、历史……哪个不包含着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哪个不蕴藏着比僵硬的字根、词条、年代、人名、事件、“中心思想”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含量?关键看你能否感受到那些信息,并有力地展示和传递那些信息。 ⑤这些细节和感受,这样的联想与发言,为什么没有进入我们的课堂?为什么不能种进孩子们的心里?难道不比空洞的广告宣传更感人更有力? ⑥如果连最日常最初级的人文课堂都无法让孩子矗起“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信仰,当他们进入成人序列后,那些所谓的环保宣传和口号标语又有什么用呢?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观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生命印象--那些最早深深感动过心灵的细节! ⑦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大多停留在了概念说教和灌输上,而在最重要的“审美”和“感动”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我们的教育似乎太实用,太缺乏审美习惯和情怀热量了,读解上偷工减料,目光也往往只有尺牍之长……所以,当被“吃猫”的新闻(刚从网上看到:广州餐桌上日均“吃猫”一万只)惊讶得目瞪口呆时,我突然想到:这些食客曾经也是孩子,曾经也是学生,可谁告诉过他们人不是什么都可以吃的呢?我又想起了那个用硫酸泼熊的清华学生…… 我曾看过两则报道,都和“树”有关—— 一位叫朱丽娅·希尔的少女,为保护北美一株巨大的被称为“月亮”的红杉树,从1997年12月10日起,竟然在这棵18层楼高的树上栖居了738天,直到树的所有者——太平洋木材公司承诺不砍伐该树。 在瑞典的语文教材和旅游手册中载有这样一件事:1971年,首都斯德哥尔摩,当市政工程的铲车朝古树参天的“国王花园”逼近时,一群年轻人站了出来,他们高喊着“拯救斯德哥尔摩”,用身体组成人墙,挡在那些美丽的古树前面……终于,政府作出了让步,将地铁线绕道而行。多么幸运的树们啊,而其给新一代的瑞典人,也撑起了更加盛大的精神荫凉。几十年来,那些护树的青年,一直被瑞典公民视为心目中的英雄。 读这些故事时,我深深被打动了。一群多么天然和童话的心灵啊,其力量源于健康的生命常识,源于对世间美学元素的珍惜。我深信,他们之所以有这样奋然的举动,一定与其童年启蒙有关,与早年那些围绕树的种种审美记忆和生命情结有关——正是那些印象和情结深深刺激并召唤着他们,才使之这般不顾一切地去行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想,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树”不出这样的人来呢? 像“树”一样郁郁葱葱、根深叶茂的“人”。 1.第①段中说“她是丰碑,但更是殇碑”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 2.通览全文,第②段中 “精神疫苗”的具体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 3.文末划线句的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谈到“最终阻止无知与粗鲁的,或许正是那一丝迟疑和心痛”,从全文看,作者谈到的现代社会的“无知与粗暴”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
A.第②段中,作者认为率先在孩子们眼神里闪现的“忧郁”是一种美,因为它蕴涵着一种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 B.文中说教师们在沉醉于古典文学艺术美的同时,心中生起一丝隐隐的“伤感和悲情”,那是因为孩子们缺少对古典美的接受能力。 C.作者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深表遗憾,因为它只停留在概念的说教和灌输上,不能让学生感动和审美。 D.作者认为,现在的孩子进入成人序列后,就生态环境的保护而言,环保宣传和口号将不再起作用。 E.全文语言沉郁凝重,视角新颖独特,对古典文学和现实生存状态有着深沉的思考。 |
1.是丰碑是因为她包含着巨大的文化信息,并能让人欣赏,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或用原文:因为它“包含更丰富的美学含量和社会学信息。她让今人在欣赏一部美好的自然经典的同时,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是觞碑是因为它起到了见证文化物象灭绝的作用(或:因为它是“一座刻有灭绝物象的冰冷的青苔之碑”)。(意对即可) 2.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信仰和良知。(意对即可) 3.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对教育对象的期望--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健康的精神。(意对即可) 4.①现代都市的钢筋混凝土成了“囚禁”人们精神的牢房。 ②现代工业文明的尘埃吞噬着人们的美好情怀。 ③推土机铲平了一条条古街。 ④一片片森林被砍伐。 ⑤教育停留在概念的说教和灌输上。(意对即可) 5.AE |
《古典之殇》 王开岭 中考阅读答案
寻《古典之殇》的中考阅读原题及答案!
1.读(6) - (7)两段,说说哪句话最能概括.“尴尬”一词的含义.(4分)
2.较原句与改句,你认为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简要说明理由.(4分)
原句:多少珍贵的动植物已永远地沦为了标本?多少鲜泽的生态活页从我们的瞳仁里被硬硬撕掉,被生生撒消?多少诗词风景成为了遥远的绝版?
改句:多少珍贵的动植物、鲜泽的生态活页以及诗词风景都逐渐消失了.
3.“古典之殇”中的.“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上文内容从两个方面具体回答.(4分)
答案:
1.明明那“古典场景”早已荡然无存,眼下找不到任何参照和对应,却还要晚生们硬硬地抒情和陶醉一番.
2.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一是运用排比句式,罗列各种流失的古典场景,更具震撼力;二是运用反问句式,情感更加强烈,提醒人们去深刻思考与反省;三是运用贴切的比喻,形象描述了各种古典场景流失的惨状,令人触目惊心;四是用了“硬硬撕掉、生生撤消”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古典场景被毁灭的情景,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悲痛之情.
3.寄托了作者对古典场景流失,以及再也找不见那些珍贵的古典美学元素的悲痛之情;还有阅读《诗经》等古典文本时,难以真正走进古典的灵魂,与古典作了永别的哀悼之情
“古典之殇”中的“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文章内容从两个方面具体回答.
殇:去查查本义就发现他和“伤”是不同的,但是现在很多人用的时候喜欢用“殇”.其实“殇”不应该这么常用的,“殇”是夭折的意思,早死,不得其死.如果用在古典文学上就是说中国的古典文学,古典文化已经挂了,而不是衰落的意思.当然,没有看到原文,我们都没有办法回答你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我相信把“殇”的原意告诉你,楼主可以尝试着去找答案了.主要注意哪些能说明古典文化已经死亡的地方.
古典之殇(节选)的阅读答案,求解
18.①因为她包含着巨大的文化信息,并能让人欣赏,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
验和校正的作用(如果学生写出原文:因为它“包含更丰富的美学含量和社会学信息.她让今人在欣赏一部美好的自然经典的同时,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也给分.);②因为它起到了见证文化物象灭绝人作用(或因为它是“一座刻有灭绝物象的冰冷的青苔之碑”也给分.).
19.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信仰和良知.(只答出
“是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或“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信仰和良知”均给满分.4分)
20.①现代都市的钢筋水泥森林成了“囚禁”人们精神的牢房.②现代工业文明的尘埃吞噬
着人们的美好情怀.③推土机铲平了一条条古街.④一片片森林被砍伐.⑤教育停留在概念的说教和灌输上.(答对其中任何三项即可得全分.6分)
21.A.E(B.不是孩子们缺少审美接受能力,而是因为文化物象灭绝.C.说法绝对化.D.作者原文中对宣传和口号的作用的质疑,是有假设条件的).(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古典之殇(节选) 王开岭 ①每个词语本身,无不包藏着巨大的文化、民俗、生态、历史、生物学信息。那“蒹葭”、“涟漪”、“鹿鸣”、“雎鸠”、“鹤唳”、“猿声”、“虎啸”、“莺啼”、“青山”、“白水”……不仅代表一种草本或动物,更指向一种生态文化、一种自然的繁蕤和物种的丰盛,包含丰富的美学含量和社会学信息。她让今人在欣赏一部美好的自然经典的同时,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古典文学给我们矗起了一座纪念碑。她是丰碑,但更是殇碑!一座刻有灭绝物象的冰冷的青苔之碑! ②我不知道老师们在沉醉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当儿,有没有升起过一丝隐隐伤感和悲情?有没有把一份疼痛悄悄传递给台下的孩子?如果有,如果能把这粒“痛”种进孩子们的心里,那我要替我们的教育和家长感到庆幸,要为这位老师鼓掌——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因为在未来,这粒小小的“痛”或许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来……如果老师尚做不到这一点,如果那 “忧郁”和“哀怨”率先闪现在孩子的眼神里,那老师也应立即醒悟,并亲切地鼓励这“忧郁”(千万不要施加“消极”“脆弱”之类的粗暴评语)。要知道,这“忧郁”是多么的美!她包含一种多么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 ③我相信,携带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当面对一片将被砍伐的森林、一条将被推土机铲平的古街时,当人们被囚禁在钢筋混凝土牢房里不能凝视明亮的星辰时,当人们被莫名的工业尘埃所吞噬时,至少一丝心痛和迟疑总是有的吧!这就有救了,最终阻止无知与粗鲁的,或许正是那一丝迟疑和心痛——而它的源头,或许正是当年的那一节课、那一支无声的“疫苗”! ④其实,又何止语文课!地理、音乐、美术、哲学、生物、历史……哪个不包含着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哪个不蕴藏着比僵硬的字根、词条、年代、人名、事件、“中心思想”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含量?关键看你能否感受到那些信息,并有力地展示和传递那些信息—— ⑤这些细节和感受,这样的联想与发言,为什么没有进入我们的课堂?为什么不能种进孩子们的心里?难道不比空洞的广告宣传更感人更有力? ⑥如果连最日常最初级的人文课堂都无法让孩子矗起“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信仰,当他们进入成人序列后,那些所谓的环保宣传和口号标语又有什么用呢?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观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生命印象——那些最早深深感动过心灵的细节! ⑦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大多停留在了概念说教和灌输上,而在最重要的“审美”和“感动”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最好的教育,一定来源于“感动”——生命美学的“震颤”和“流泪”! 小题1: 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她是丰碑,但更是殇碑”?(4分) 答:(1)说“她是丰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说“更是殇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2: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认为率先在孩子们眼神里闪现的“忧郁”是一种美?(2分) 小题3:第③段中谈到“最终阻止无知与粗鲁的,或许正是那一丝迟疑和心痛”,从全文看,作者谈到的现代社会的“无知与粗暴”有哪些?(6分) 小题4:第②段中,作者说:“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请通览全文作答,探究“精神疫苗”的具体含义。(6分) |
小题1:(1)因为她包含着巨大的文化信息,并能让人欣赏,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如果学生写出原文:因为它“包含更丰富的美学含量和社会学信息。她让今人在欣赏一部美好的自然经典的同时,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也给分)。(2分) ②因为它起到了见证文化物象灭绝的作用(或因为它是“一座刻有灭绝物象的冰冷的青苔之碑”也给分。)(2分) 小题2:因为它蕴涵着一种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4分) 小题3:①现代都市的钢筋水泥森林成了“囚禁”人们精神的牢房。②现代工业文明的尘埃吞噬着人们的美好情怀。③推土机铲平了一条条古街。④一片片森林被砍伐。⑤教育停留在概念的说教和灌输上。(答对其中任何三项即可得全分。每要点2分,共6分) 小题4: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3分)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信仰和良知。(3分) |
小题1: |
古典之殇6.7段说书哪句话最能概括尴尬一词的含义
.古典之殇【古典之殇读后感】
一篇六百字的读后感,和五篇200字的好词好句!给文章自然会采纳的,(读后感和好词好句要同一本书的!)
“随珠和璧,明月清风”之下的“悲玉”和“月魂”
——读《穆斯林的葬礼》
“随珠和璧,明月清风”其中“明月清风”源自《南史·谢惠传》:“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惟当明月”.一种诗意的感觉,“明月清风”中提到的两个意象:明月,清风.它们都是可以入诗的,明月为黑夜带来光明,清风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皆是美好的向往.清风吹拂,天空明净,明月当空,心旷神怡.也可以引申为在乱世之中保持高尚的情操,或救百姓于危难之中的仁人志士.所谓“时穷节乃现,危难出英雄”,是一种内心感受,也是一种情感寄托.
苏轼的《游白水书付过》中写到“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璧,本是平圆形的玉,在这里比喻映在水中的月亮.
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明月”惊了“鹊儿”,“清风”催蝉“夜鸣”,好是热闹,又好是凄凉.我独一人行在黄沙道中,不免触景生情.清风明月透彻中含着脉脉的丝丝缕缕的孤意.
珠、璧、明月、清风,这些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频频出现,为文人墨客所青睐.这些本身美好的意象却多为文人墨客们用于借美景美象写凄楚孤凉之情,不是行在旅途,就是游走道中,或者身在其中,或者心在其中.
霍达以一句“随珠和璧,明月清风”贯穿《穆斯林的葬礼》,虽然或隐或显,很容易为读者忽略,但它却自然而然地增加了整本书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这是无法隐藏的.这题自当年“玉魔”老人之手的句子就在“博雅”宅见证了“悲玉”,见证了“月魂”.这也体现了霍达作为一个中国回族女作家特殊风格中对传统的继承.这也正是本书最厚重的底蕴所在.短短八个字阅尽人间沧桑事,却也必将斑驳陆离悄然逝,这就是生活.
“悲玉”情结
(玉魔、玉殇、玉缘、玉王、玉游、玉劫、玉归、玉别)
韩子奇一生爱玉,终也空空归去,玉散人亡.梁君璧、梁冰玉姊妹二人如花似玉,却也一生坎坷遭际,为情而悲.玉石宝船天工难成,梁亦清与之俱亡,把生命付之于玉.为何“玉”带来这许多“悲”? “玉”是一种文化,孕于传统,生于传统,从传统中来又在解释传统,“玉” 生于玉却也超越了玉.对于“玉” ,《红楼梦》有着宏伟细致的理解,“玉” 的命运和人的命运一经联系,便避免不了产生荒诞效果,其实“满纸荒唐言” 谁也解不了其中“味”,恐怕曹雪芹本人也解不了吧.其实,“玉” 不过也只是一块石头而已,而问题的关键在“悲”,不在“玉”.
“玉” 无罪,人有情.
这“石头”染上了人的“情”就摆脱不了“悲”的命运,多么无辜.许多人为着这“顽石”倾其一生,终了却玉石梦碎人也亡,空空荡荡.不过她却也立了大功劳,有“玉”有情,总比荒谬自杀现实些.在人与世界与生活的对话中,荒诞早就产生.荒诞的归宿是荒诞活着,或者自杀,或者杀死生活,杀死世界,或者等待生活自杀或者世界自杀.显然解决自身荒诞的快捷方法就是自杀.“自杀”不过一个词而已,正是因为荒诞的存在,人便要去联系,一经联系便会想到行为,这也是“自杀”这个词产生的荒诞效果——恐怕——人的联想.其实,还有两种可能,生活杀死人,或者世界杀死人,这里面包含的可能性就更多了.不管何种方式解决“荒诞”,最后总是要有一个关系项被毁灭,这样它们之间的联系才能被打破,为这个,多少人在多少书本里面活生生得死了.最终发现,“荒诞”也不过一个词,“玉”也不过一块石头.
那么,“悲玉”才是情结所在.其实,从《穆斯林的葬礼》可以看出,霍达不仅继承传统,同时也在反抗传统.反抗荒诞,反抗对“玉”的传统态度.梁亦清一生求玉却死于玉,韩子奇一生心血也“散尽”,可究竟是人毁了“玉”,还是“玉”害了人呢?我想“新月”是最好的诠释.新月是韩子奇心中的“冰玉”,有着冰清玉洁的人格,更是至死不渝的爱情.我在想霍达用自己的笔送新月入坟墓的那一刻是多么畅快,又是多么痛苦.畅快于新月终于不必荒诞于生活和这个世界,痛苦于超脱了“存在无意义”却要了她的命.“悲”于这“荒谬”的矛盾中,就产生了“新月”思绪.
“新月”思绪
(月梦、月冷、月清、月明、月晦、月情、月恋、月落、月魂)
新月难见,一线思绪,多少离愁.雁潮苦心觅新月,却悲却泣,黄土隔,两世情思,琴悠悠,山伯英台可化蝶,古今思绪,一曲白发两头游.
还记得晚明戏曲家汤显祖的《牡丹亭》中那个亦真亦幻,似仙非仙,既古典又现代、既浪漫又真切、既热烈又温存、既美丽又善良的亭亭玉立的杜丽娘吧,读起来如沐清风如赏明月.能给人“清风明月知无价,冰心玉体出凡尘”的美感.这个美好女子,这些美好事物,总能让人牵肠挂肚,结局的完满也让人欣然掩卷.这些传统中的珠石宝玉多少给人一些活的安慰,但又有多少不是作者想象力的发挥呢.沉浸在大团圆的幸福中,生活来杀你,世界来杀你的时候,你便去和他握手?或者,你干脆幻想自己可以复生,也可以亦真亦幻,似仙非仙?
月梦冷晦终将落,空留清明恋月魂.“新月”是一份凝重的思绪,难掩的生活真实;朔望难见的勾弧,空悲切的影子.
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中,为了给荒谬的结尾找一个合理的出口,无奈选择了“新月”意象来隐喻.楚雁潮与新月的爱情多少还能给人留下一些活的余地,是的,总不能把所有人都送进坟墓吧,但我们却都将归于黄土,多么荒谬.其实,作者真正用自己的笔送进坟墓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韩新月,必落的新月.韩新月的一生是顺理成章的,她在书中只能活那么久,多一天都显得累赘.安排让韩新月走向坟墓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霍达在后记中谈到了.让一个人物去死,不一定就能达到“悲”的效果,霍达的惊人之笔并没有落在韩新月身上,新月没有自杀,却被生活所杀,她荒谬的存在结束了,另外的荒谬却又开始.这才是葬礼要葬的内容所在,不是一个人,不是韩新月,而是一种荒谬.
“悲玉”情结产生了“新月”思绪,一切都将淡如云烟,“随珠和璧,明月清风”.
《昆仑殇》读后感
《昆仑殇》是身为中国国家一级作家,并从事心理学家的毕淑敏的杰出代表作,这本书于1987年出版,为中国文学提供了不少宝藏。
《昆仑殇》讲的是在偏远的昆仑山区有一个防区部队,里面都是一些普通的军人,他们日日夜夜都在进行军事拉练,而拉练是残酷的,多数英勇的士兵都被高原地带的严寒气候所伤,更严重的人甚至丢失了宝贵的性命。“殇”字既表达了作者的伤痛,也弘扬了军人的光辉精神。
小说的主人公没有出现真名,而是用“一号”代替,他的矮小增加了他的威严,作为昆仑防区最高军事指挥官,没有人能逾越他。因为他刚毅果断,义无反顾,有着军人的气概,让读者不禁为他而感到敬佩。表面上正在给队伍进行拉练,其实“一号”正在经历千百般磨难。面对那一连串的死亡人数,“一号”的心里也很不是滋味,然而,只有前进,没有后退,所有的感情都得埋在昆仑山上那冰封白雪之下。
号手李铁在零下四十度的温度下不停地吹奏这振奋人心的号角,结果耗尽了最后一点力气;金喜蹦为了挡住即将陷入悬崖的甘蜜蜜,跌下了深渊;女军医肖玉莲在长途跋涉中倒下于无人区,再也没有起来。
作为部队里的参谋,他具有着军人坚强的毅力和机敏的大脑,但是是军人就要服从命令,当自己一个一个同伴接连倒地时,他也忍无可忍了,他向一号表明了自己反抗的态度,可是部队里不该有任何哪怕一点的分歧,所以“一号”就让他走向了绝境。
读了这本书,我体会到军人不屈的精神和强壮的体格,他们挑战并且超越自己的极限,克服了军旅生活中的坎坷,迎来了解放。
蒙曼说唐:乱世红颜 读后感
《乱世红颜》讲的是从武则天铁血统治结束到唐玄宗开元盛世到来这八九年的历史.毫无疑问,这是绵长的近三百年的唐朝历史上的一段波谷,但也是盛世华章到来之前的一段充满阴谋、鲜血与希望的前奏.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其不同寻常的一段历史,这是一段上层统治飘摇动荡的时代,这是一个数名女子在政坛上先后闪亮登场的红妆时代. 在这八年多的时间里,一共爆发了五次宫廷政变,两个皇帝(武则天、唐殇帝)被迫退位,一个皇帝(唐中宗)死得不明不白,还有一个皇帝(唐睿宗)被逼无奈当了太上皇,可谓有唐历史上宫廷最动荡的一段时光. 武则天的成功颠覆了只有男人才能当皇帝的传统观念,也刺激了一批宫廷女性的政治野心.那些曾经在她身边生活过,目睹了她惊人成功的女性都把她当成了自己的楷模,都如飞蛾扑火一般,前仆后继地追逐着最高权力.在这些宫廷女性中,有四个人最为着名.她们是武则天的儿媳韦皇后,武则天的孙女安乐公主,武则天赏识提拔的才女上官婉儿,还有,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遍观中国历史,从来没有哪个时期有如此多的女性同时投身激烈的政治角逐,所以,这是一个空前绝后的红妆时代. 历史本来是在不间断的时间里所上演的不间断的事件.但是,存在于我们记忆之中的历史,却往往是一些跳跃的闪光点.比如,我们常常觉得,秦皇之下即是汉武,雄汉之后便是盛唐.其余的,恐怕就“何足道哉”了.落实到我所感兴趣的唐朝,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能轻而易举想起的,恐怕只有百世帝范唐太宗、一代女皇武则天和风流天子唐玄宗了.可是,在巅峰之间的历史又是怎样一副面貌呢?我常想,历史的魅力其实就在于它的曲折性.换言之,只有看到波谷的存在,我们才能真正认识波峰的价值;也只有深究波谷的秘密,我们才能领悟如何能够达到波峰. 本书讲的就是从武则天铁血统治结束到唐玄宗开元盛世到来这八九年的历史.毫无疑问,这是绵长近三百年的唐朝历史上的一段波谷,但也是盛世华章到来之前的一段充满阴谋、鲜血与希望的前奏.极其不同寻常的是,这段上层统治飘摇动荡的年代,同时也是一个女性在政坛上闪亮登场、尽展娉婷的红妆时代. 先看动荡.一代女皇武则天的统治结束后,唐朝一下子进入了最动荡的一段时期.在八年多的时间里,一共爆发了五次宫廷政变,两个皇帝(武则天、唐殇帝)被迫退位,一个皇帝(唐中宗)死得不明不白,还有一个皇帝(唐睿宗)被逼无奈当了太上皇.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混乱局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接踵而至的混乱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是武则天统治数十年积累的结果.半个世纪以来,武则天以一个女人的身份,手握权柄,君临天下;武氏一族也随之扶摇直上,鸡犬升天.女性与外姓这两大“异端”力量共同冲击着李唐王朝家天下的统治,引起了皇位继承的空前混乱.在武则天从政治舞台上谢幕之后,各种政治势力轮番登场,更多的女性和外姓纷纷做起了皇帝梦.想当皇帝觊觎皇位的人多了,政变自然也就成了家常便饭.一时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再看红妆,就更有意思了.武则天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她的统治也找不出什么“女权主义”的元素,可是,她的成功颠覆了时人心目中只有男人才能当皇帝的传统观念,也刺激了一批宫廷女性的政治野心.榜样就是力量.在她的带动下,那些曾经在她身边生活过、目睹了她惊人成功的女性,都把她当成了自己的楷模,如飞蛾扑火一般,前仆后继地追逐着最高权力.在这些宫廷女性中,有四个人最为着名.哪四个呢?武则天的儿媳韦皇后,武则天的孙女安乐公主,武则天赏识提拔的才女上官婉儿,还有,武则天的亲生女儿太平公主. 韦皇后是武则天的三儿子唐中宗李显的皇后,此人
推荐访问:古典之殇读后感800 王开岭古典之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