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经过 结果
徐庶被曹操骗到了曹营,徐庶走时推荐诸葛亮,正值此时刘备缺少谋士.
当年秋天刘备第一次去卧龙岗,是诸葛亮游学去啦.刘备留下话说“汉宜城亭侯领豫州牧兼荆州左将军事刘备”.
当年冬天大雪,刘备再访,诸葛亮访友去啦,遇到了诸葛均,遇到了黄承彦.
第二年春天,第三次造访,这次去时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等了好长时间,诸葛亮一醒便吟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二人谈了很久,但是诸葛亮不出山,刘备无奈于是哭了,诸葛亮不忍便出山相助.
之后就是三把火,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和火烧赤壁.新官上任三把火就是打这来的.
刘备三顾茅庐是公元几几年啊?
三顾茅庐本为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卧龙岗上(今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4]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顾茅庐《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着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 三顾茅庐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南阳,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的宏伟蓝图,这次谈话即是着名的《茅庐对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卧龙岗上(今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4]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顾茅庐《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着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 三顾茅庐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南阳,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的宏伟蓝图,这次谈话即是着名的《茅庐对》.
故是:建安十二年(207年)
谢谢
望采纳!
刘备三顾茅庐反映了刘备怎样的品质【刘玄德三顾茅庐】
礼贤下士 求贤若渴
三顾茅庐本为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刘备三顾茅庐的目的:
第一种:延揽人才,诸葛亮未出山之前,刘备手中的人均属中等人才,想要定国安邦,必须要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当时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再加上徐庶的推荐,刘备找诸葛亮是必然的,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当然要找诸葛亮这样的人才.这也是普遍接受的一种说法.
第二种:利用诸葛亮在荆襄地区的社会关系,刘备三次枉驾以见孔明,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诸葛亮的势力和影响,诸葛亮根本不是布衣,相反,他与荆州三方面势力都有密切关系.一是,以庞德公为首的荆襄地方豪强势力;二是,通过黄承彦与荆州蔡氏集团发生了潜在关系;三是,成为刘琦的入幕之宾,获得了刘表长子的信任.正是由于他的广泛、复杂的社会关系,所以刘备才找到他,刘备三顾茅庐后,结果怎么样呢?史书上说:“荆楚群士从之如云”这难道和诸葛亮的社会影响力没有关系吗?这就是刘备利用他得到的好处的.
刘玄德三顾茅庐读后感!急,
《三国演义》之三顾茅庐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一本家喻户晓的名着,里面的人物描写的栩栩如生,故事内容十分精彩,故事情节扣人心悬,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话说当年刘备因没有一个好军事愁困不已,听说诸葛亮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能人,便带上张飞、关羽去请诸葛亮出山协助自己.结果第一次没遇见;第二次不顾张、关二人的阻拦冒着大雪去的,还是没见着;第三次等诸葛亮睡醒了才见到.
这显示刘备是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来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而且第二次还下着大雪,张飞还阻拦道:“现在就是军队在打仗,这时也会停下来的.”第三次关羽等人见刘备又要去拜见诸葛亮,怒气冲冲声称要用一条麻绳把诸葛亮捆过来,刘备狠狠地斥责他们,这表明刘备以诚待人.
刘备注重以诚待人、以仁待人,我十分钦佩.刘备为了能够统一国家大业,屈尊求贤,礼遇下士,不怕碰钉子,不怕路途遥远,不顾天气恶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懂礼仪之人必定会取得成功.遇到事情要有礼貌,不能莽撞;遇到困难要有恒心,不能轻易放弃.
刘备三顾茅庐对什么?
卷子上有道题 问刘备三顾茅庐-( )空填什么?题目是照样子 对对子 例子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刘备三顾茅庐-(孔明六出祁山)
或者对(郑和七下西洋)
(陶谦三让徐州)
三国演义 刘玄德三顾草庐 主要内容
我现在就要用!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樊市.一说为今河南南阳城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刘玄德三顾茅庐】
勾践卧薪尝胆 廉颇负荆请罪 项羽破釜沉舟 祖逖闻鸡起舞 匡衡凿壁偷光 刘备三顾茅庐
求简洁的故事
勾践卧薪尝胆
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吴王阖闾战死.其子夫差即位,发誓要报仇.周敬王二十五年(前495年),夫差任命大夫伯嚭为太宰,向他学习战射,要雪耻檇李之战之辱.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春,吴王夫差为报父仇而率军攻越,在夫越(今浙江绍兴北)打败越军,越军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越王勾践率披甲持盾的5000名士兵守卫,同时贿赂吴太宰嚭而求和.越国又给夫差进献美女求和,伍员认为不妥,但夫差有志向北方扩土,不纳伍员之言,与越媾和.勾践与范蠡作为人质留在吴国,卑事夫差,而把治理国政之事交给文种.勾践在越三年,到周敬王二十九年(前491)吴王夫差赦勾践归国.他苦心积虑,立志报仇雪恨,为了磨砺志气,不忘屈辱,他把苦胆挂在室内,吃饭之时一定要先尝苦胆.睡觉时候身下垫着木柴,以使自己警惕,不得居安忘危,丧失报仇雪恨的决心.他亲自与百姓一起共同耕作,让夫人织布裁衣,食不加肉,衣不饰采,与民同甘共苦.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终于从失败中重新崛起.周敬王三十八(前482)夏,越王勾践乘夫差远出,以大军攻吴,大败吴师,破吴都.周元王四年(前473),勾践再次大举攻吴,击败吴军,夫差自杀.此后,周元王封勾践为伯,即为诸侯之长,勾践遂称霸于诸侯.
廉颇负荆请罪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项羽破釜沉舟
项羽已经杀了楚军统帅宋义,(此举)威震楚国,声名被各路诸侯所传闻.于是派遣琼布和蒲将军率领士卒两万渡漳河,援救巨鹿.由于战争于我不利,陈馀再次请求出兵.项羽于是带领士兵全部渡河,凿沉了全部船只,砸破所有做饭的大锅,带了三天的粮食,用以表示(此战)士卒一定战死,无一生还的决心.
祖逖闻鸡起舞
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刘备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刘备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急
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刘备要找能人.
刘备的手下已经有不少猛将,但缺少一个出谋划策的人,眼看曹操势力越来越大;孙权也在江东稳定下来,刘备心急了,四处请人推荐谋士.当时徐庶和司马徽是公认博学多才的人,可惜他们不能更随刘备,不过两人向刘备引荐了一位隐居乡野的贤士,连忙打听这个人的名字
徐庶和司马徽的贤士,名叫诸葛亮,字孔明,早随叔父来到隆中,在卧龙岗建了一座小房子,自耕自足.叔父去世后,诸葛亮一个人住在卧龙岗,他自小饱读诗书,期望能像管仲和乐毅一样,辅佐君主管理天下.
刘备了解了诸葛亮大致的情况,随后就带这关羽和张飞急忙忙的去了卧龙岗.在诸葛亮住处附近月一片稻田,刘备三人经过时,听到犁田的农民一边干活一边唱歌,他们唱的歌刘备从没听过,问:“这歌是谁写的?”农民说:“是孔明先生,”然后,刘备到诸葛亮家里去了,可只见一个小书童,刘备问:“孔明先生再吗?”书童说:“先生出去了,”刘备说下次再来.原来诸葛亮知道刘备要来找他考验一下刘备的诚意是不是自己值得帮助.
第二次和上次一样,人不在.第三次,诸葛亮在家,可在睡午觉,张飞生气了,说要烧茅屋,诸葛亮醒了,和刘备交谈,觉得刘备是个明君,就当了他的军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要有耐心;坚持就是胜利.
诸葛亮,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刘备得到诸葛亮后如鱼得水,横驰与三国之中,并建立了蜀国,这一切都归功于军师诸葛亮,但大家要知道,刘备是坚持不懈三次方把诸葛亮请下山的.
刘备听说人称“卧龙”的诸葛先生很有才能,如果有他帮忙就能辅助自己成就一番事业,刘备就前去请他出山.可第一次去因诸葛亮不在家,没见到诸葛亮,第二又冒着大雪再去请他,可又因诸葛亮外出希望再次落空,但刘备没有气馁,最终因刘备的真诚打动了诸葛亮,请出了这位隐居山林的卧龙先生.
如果刘备只去了一次找不到诸葛亮,而放弃,可能成不了什么大事业,建立不起蜀国.它告诉我们做什么事要有恒心,有耐心,才能成功.另外,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都是亲自去的,最终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刘备赏识他自己的才能,辅助刘备打天下.
如果换做是我,我一定不会去拜访三次,诸葛亮一个山野村夫,我去拜访他已经算是瞧得起他了,既然他不在,就不请他做军师,再说,一个从小住在山里的先生,文化能高么,去也是白去.然而刘备,他仍不顾他人的劝阻,执意要去,正所谓“金诚所致,金石为开”,刘备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并且诚心诚意地请诸葛亮来做军师,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的诚心所打动,答应下山,帮助刘备实现统一中原的心愿.其实,刘备得诸葛亮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坚持不懈.
在刘备被曹操打的抱头鼠窜之际,诸葛亮的“隆中对”为刘备三分天下指明了方向,联吴抗曹、火烧赤壁,诸葛亮帮助刘备夺取了大半个荆州和整个天府之国,辅佐刘备一步一步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在《出师表》中,刘备去世之前,把诸葛亮叫来,让他辅佐阿斗,打下江山,诺阿斗无能复国,就铲除他,由诸葛亮来复国,诸葛亮自然不愿,在《出师表》里对阿斗说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诸葛亮誓死效忠与刘备,对“败家”的阿斗细心教诲,愿他能继承先帝之愿,复汉.
每当我读了这个故事,都会非常敬佩刘备的人品.他为了请到诸葛亮,三次坚持去拜见他,不顾天气严寒,不顾路途遥远,最终把诸葛亮请来了.他这种真诚、耐心、谦虚的优秀品质,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着之一,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其中有许多内容是我非常喜欢的,比如“三顾茅庐”、“火烧赤壁”……而“三顾茅庐”的故事更是让我过目难忘.
“ 三顾茅庐”的故事讲的是: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以后,刘备就非常想去把诸葛亮请来.于是挑了一个好日子,刘、关、张三人一起去请诸葛亮.他们来到诸葛亮家 的时候,正巧诸葛亮出门了,他们只好无奈地返回.过了几天,刘备得知诸葛亮回来了,又要去拜见他,这时关羽和张飞都来阻止,说派个下人去就行了,犯不着我 们一块去,结果叫刘备斥责了一顿.他们又去了一趟,可是这一次诸葛亮又去朋友家了,刘备无奈又回.转眼到了冬季,下着大雪,刘备三人又去了诸葛亮家,可是 诸葛亮在睡觉,刘备就耐心地等他醒来.后来,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答应出山辅佐刘备平定天下.
看了这个故事,我受益匪浅,对比刘备的执着精神,让我想起了上一次练古筝的事.那天下午要上古筝课,所以,一上午我都在家练古筝.可是我弹一遍有一个地方 出错,再弹一遍还有一个地方出错,就是弹不对,我急出了一身汗.我对自己说:“别急躁,慢慢来,一定能练好的!”心里这样安慰自己,可我怎么也平静不下 来,反而越来越急.最后我索性把假指甲一扔,说:“什麽古筝呀,这麽难弹!不弹了,不弹了!”
想到这,再想想刘备三次去隆中找诸葛亮的精神,我被刘备这种不厌其烦、坚持不懈的毅力深深感动:刘备是一个有志气、有追求、有思想的人,做事最终必然成功.我想:不管在我们的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泞,不管我们多么困难,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也会成功.
怎样评价“刘备三顾茅庐”?
体现了刘备对人才的重视 用诸葛亮的话:“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后的第一场战役的经过是怎样的
当时刘备屯兵新野,待诸葛亮如师,与他同吃同住,整天谈论天下大事.孔明说曹操正在训练水军,想进犯江南,让刘备派人到江东探听消息.
此时,江东孙权为报父仇,在准备进攻刘表.他派人攻下夏口,杀了守将黄祖,因孤城难守,又撤兵回江东.孙权还广造战船,分兵把守江岸.周瑜则在鄱阳湖训练水军,以备作战.
刘表失了黄祖,急忙请刘备在荆州商议.刘表为蔡瑁谢了罪,又对刘备说他年老多病,恐怕不能理事,命不久矣,就想把荆州让与刘备,起初刘备谢绝了,但诸葛亮使眼色给刘备,于是刘备说让我想想,回来之后孔明问刘备为什么推辞,刘备说刘表是我兄弟,不能夺他地盘.
随后,孔明防曹操攻打,挥兵操练.果然,曹操怕刘备不除,日后更加难对付,便命夏侯敦引兵十万,杀向新野.刘备让诸葛亮迎战.
孔明升帐点兵.孔明说:“博望坡左边有座豫山,右边有片树林叫安林,可以埋伏兵马.云长带一千兵到豫山埋伏,曹军到时,放他们过去,等南面火起,便冲出烧敌人粮草.翼德带一千兵去安林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击.关平,刘封带五百兵,预备引火之物,在两边等候,到夜里敌人兵到,便可放火.子龙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主公自引一队人马为后援.各人依计行事,不得有失!”
接下来故事的发展果然如诸葛亮预料的一样,夏侯敦中计了,这一仗杀得曹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这便是《三国演艺》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PS:纯手打,谢绝转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