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BRT上,伴随着摇滚的音乐穿梭在这繁华的城市之中。
双休日,难得的空闲,乘着秋意,出去走走,去寻找常州印象。
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闻着东坡肉的味道寻到了美丽的东坡公园,真是人间有味是清欢啊。
常州,这个江南秀色的地方也令伟大的文豪东坡爱上了这里,这里就是东坡的第二故乡。东坡一生曾11次来到常州并在这里终老。东坡公园便是当年弃舟登岸入城的地方。
东坡公园位于常州第一园林—红梅公园的东南侧,古运河东去的咽喉要道,整个景区是由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及古运河的半月岛组成的,两岛之间是由明代的古桥相连,只有4。3公顷的面积,却古迹众多,别有一番滋味。
人们为了怀念苏东坡,建造了舣舟亭。我放轻了脚步,走在这曲径通幽的石路上,去寻找那美丽妙秀的舣舟亭。舣舟亭位于园内南山顶,小巧玲珑的亭子不知是出自于谁之手,难道工匠们读懂了东坡的诗词歌赋,从而来了灵感建造的么?要不然,这座亭子怎会令乾隆皇帝留下难忘的记忆,怎会留下贵重的墨宝“玉局风流”。
在公园内绕过曲廊,便觉得顿时豁然开朗,林木蔚秀,水石清奇,古色古香。运河绕园东去,点一笔江南秀色。
一代文豪苏东坡受世人所敬仰,所以以“龙子护门”。东坡大门上的门环就是用其形似虎,名曰狴犴(相传是龙的第七个儿子)做成的。以及半亭屋脊两端的卷为龙头,名螭吻(相传为龙的第九个儿子)做成的。地位低下,只能够在园林的建筑上看到这些形象。
我进入洞门,一眼望去,迎面白墙分隔成仰景、洞门作框景、漏窗的借景,并且以廊而相连,且配以花木松石,层层次次,错落有致。我顿时眼前一亮,看到了“三苏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再一看,这岂不是泰山、华山、黄山的缩影吗。主干而高耸,次干而供奉,遥相呼应,错落而有致,这不是一幅俊俏立体的美画么,“细观烟雨三峰外,都在灵仙一掌间”的写照么?我随即拿出手机拍下这一幅难得的秀美画面,作为珍藏。竹、梅、松这“岁寒三友”岂不是象征着苏家父子三么?
一步一景,一目一景。悄悄地,我不知不觉地已穿过了洞门。这块地方名曰:“怀苏庭”。怀念苏东坡,不是我一个人在怀念着他,而是更多的人们在怀念着。我随即在幻想着,能否在这庭中找到东坡的身影。眼前,一块“雪浪”的湖石闪入我眼前。原来之前看过有关东坡的书籍,上面记载着这则“雪浪”的故事。相传,东坡在扬州得到一块奇石,石头的纹路似长江风浪,洁白而无暇,就命名为“雪浪石”,并将它清供在案头盆里,终日观赏,之后又将其书斋更名为“雪浪斋”,东坡先生爱石,这石头不就如同东坡么,不就是东坡先生一生的写照么?我找到了东坡先生您的身影,就在此石上。
两株玉兰,格外显眼,枝枝笔挺。“谁信花中原有笔,笔笔忽生花”。传说中,当年东坡先生出生时,其母亲梦见了一位高人送来了一支橼粗的毛笔,是否暗示了之后的“落笔惊风雨,挥毫压四座”的绝句呢。作为唐宋八大家的东坡在诗词歌赋,书画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也就暗示了先生的自知之明高风亮节的品德。不与春花斗艳,却永照千秋。是哦,我又找到了您的身影,就在这玉兰上。
这座塑像就是我们崇拜已久的大文豪苏东坡。在文章、诗词中读出了他的性格呈现多样:或柔肠,或霸气,或细腻,或雄浑……在书法、画中看出了同样令人佩服的性格。一生坎坷,屡遭排贬,流放。但却始终没有放弃文章书画,而是换景作诗,借景作画,且吟且走,且诵且唱,将贬的地方作为写诗作画的地方,将这路途却比做一次又一次的旅途,阅江水,看重山,随即成诗作画。千古一绝的诗词书画,给世人所呈现了你的精神。这一刻,这座雕塑又让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东坡先生。
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时值49岁的苏轼上表神宗皇帝请求到常州居住,任命为常州团练副使,因此与常州结下不解之缘,此后往返于常州11次之多。公元1101年夏,苏轼蒙朝廷平反,随即从海南流放而北归,因身患重病,不得而知,心有余而力不足,客死于常州,享年66岁。因此常州是东坡先生的第二个故乡。
随即我又观看了龙亭、御碑亭、洗砚池等等,景色宜人,不知不觉到了暮色之中。暮色下,点点星灯将这座园子装扮成另一种风格。夜色下,桂花幽香,庭院飘满。朦胧中隐约的神秘,恰似我与东坡有个约会。约会在这夜色下,约会在这月色下,一起吟诵着“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难道这月色也懂得东坡先生之情感,难道这夜色也懂得苏轼之性格?
伴随着悠扬的笛声,我将悄悄地离去……
江苏常州钟楼区航空技工学校高三:吕酉品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常常觉得自己无所遁行。走在这个世界里,我曾留恋着喧闹,渴望着精彩。但是时间久了,就觉得倦了,想要有自己的空间。然而在这个空间里什么都不重要,需要的是感受寂寞和孤独的一种情怀和品位。
咖啡在这个空间里,我需要有一种氛围,一种浪漫而又感性的氛围,而咖啡就是很好的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如今在为学习忙碌的日子里有几乎没有时间停驻触摸一缕阳光穿过树桠,细看一片落叶悠扬的生命弧线。但是我愿意静坐于家中,看着手中暖暖的杯子里逸出的清香袅袅升起,消磨时光,享受一刻清闲带来的惬意。这个世界上孤独的人有很多,然而能够享受这种孤独的人并不多见!生命中总有那么一段或几段时间你注定要孤独面对,我亦如此。
曾有一本书中说“孤独是一种生命至深的体验”,我颇为认同。一直以来,我觉得孤独的时刻是人最冷静、最细腻、最真实的时刻,在孤独里,我可以整理生命中很多的情愫和思绪。在一杯咖啡的时间里思考,审视自己,观察他人,生命因此而丰富多彩。于是我逐渐明白英国诗人布莱克说的:“一粒沙里看世界,一朵花中观天国手掌中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音乐品味音乐的感觉,象三月的清晨--不知名的花在田野中开放,淡淡的清香从花蕊中静静地散发出来,带着一丝凉意,沁入肌肤,沁入骨髓,沁入心灵象九月的和风--心就象风铃一样,被旋律的风柔柔地吹动,发出清脆的声音,低低地在空旷的山谷中回响,渐渐地消失,留下一点若隐若现的尾音。人常说,音乐可以解闷。依此,孤独也就可以解除了。在我个人看来孤独不是闷,真正的孤独也无从解。
巴赫的管风琴,亨德尔的赞美诗,自天而降,不绝于耳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5题。(11分)
吾居乎乡,客遗善笔二。其一于友人,而用其一。锐而端①,圆而劲,以摹画成与心称,爱之不忍妄用,遇佳纸墨洎②文辞则以书,书毕涤而藏之。感意率手有所作,则用其次者。是以虽甚久而犹新焉。他日,友人至。问其所得,则曰“敝而弃之矣。”诘其用,则纪③钱粟货利卑猥事,不稍惜,视之与里巷所为偏欹④软恶者等。不知其为美也。吾闻而叹之。友人曰“子何叹之细⑤也?以余用斯笔也而违其任,余则有过矣。虽然,世之用人者得无有甚于余之用笔者乎?笔易为也,美者易得也,用久必敝,固其职也。今夫所谓贤士君子者,天之生也难,生而不夭死、不疾病、获全其美也,尤难。然而用之者不任之以立政教、修纪法⑥、居庙朝⑦、治海内,而卑位冗职是命,一不快于意,不待其敝而弃之,且加不胜之法焉者亦众矣。不彼之叹而于笔焉,惜是尚为知类也哉?”吾愧乎其言,谓之曰“笔吾所任也,故吾知爱而叹之。任人非吾事也,吾其敢僭而叹乎?若姑修其可任者以待人之任己,何暇乎世之叹而吾之疑邪?”(明)方孝孺《试笔说》
[注释]:①端:端直。②洎(jì):浸润。这里指润色。③纪:记。④欹(yī):不正,斜。⑤细:这里指细小的事。⑥纪法:指国家的纲纪法律。⑦庙朝:朝廷。
22.我对客赠送的笔“爱之不忍妄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3.作者认为“世之用人者得无有甚于余之用笔者乎”,下列说法不符合其理由的一项是( )(3分)
A.视之与里巷所为偏欹软恶者等。不知其为美也。
B.今夫所谓贤士君子者,天之生也难,生而不夭死、不疾病、获全其美也,尤难。
C.用之者不任之以立政教、修纪法、居庙朝、治海内。
D.卑位冗职是命,一不快于意,不待其敝而弃之,且加不胜之法焉者亦众矣。
24.在用笔和用人上,分析客和用人者做法的一项是______(2分)
A.客有过,用人者无过 B.客有过,用人者更有过
C.客无过,用人者有过 D.客无过,用人者无过
25.文章通过____________的写作方法,告诉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4分)
参考答案: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22—25题。(11分)22. (1)锐而端,圆而劲, (2)以摹画成与心称(2分) 23. A (3分) 24. B (2分) 25.借物寓理(借题发挥),珍惜人才(4分)
极速吧体育
参考译文:我居住在乡里,客人送我两枝好笔,我把其中一枝送给朋友,另一校自己用。(它的笔管)精美端直,锋毫圆键,用来写或画都能称心如意,爱惜它不忍心随便使用,遇到好的纸墨为文章润色才用它书写,书写完毕就洗干净藏起来。纵手随意而乱写另外的杂事,就用其他的笔来写。所以这枝笔虽然用了很久却还像新的一样。一天,好朋友过来,问起他所得到的那枝笔,他回答说:“已经破旧丢掉了。”问他是怎么用的,原来那些钱米买卖等低等事也用它写,不怎么爱惜,把它看得像乡间破败鄙陋的东西一样,不懂得它的价值。我听了为之感叹。朋友问道:“你为何为这种小事而感叹呢?我用这种笔写无关紧要的事,违背了毛笔真正的作用,我是有过错的。虽然这样,世上任用人才者的过错恐怕远超过我用这枝笔吧? 笔容易制作,好笔也容易得到,用久以后必然破败,这是必然的事。今天那些所谓的贤士君子,上天造就一个也困难,生下来后没有夭折、没有生病、得到保全的,尤其难以做到。然而那些任用他们的人不让他们制定法令教化制度、修订国家的纲纪法律、在朝廷做宫、治理天下,却任命他们担任低微闲散的职务,稍不满意,不等到他们衰老就弃而不用,而加以不能胜任之职亦太多了。你不感叹那些事却为这枝笔感叹,这种惋惜态度还能算是明白事理(聪明)的人吗? ”我为他的话感到羞愧,对他说:“笔是我能使用的,我知道爱惜它并为它感叹。而任用人才不是我的分内事,我哪里敢越职去感叹呢?你姑且努力做好你能胜任的工作来等待别人任用自己,哪里有空闲顾及世人感叹和我的困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