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英语介绍元宵节的来历,简短些
Lantern Festival falls on the fifteenth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This is the first full moon of the new year, symbolizing unity and perfection. Lantern Festival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pring Festival , and marks the official end of the long holiday.
元宵节是农历正月的第十五天,这是新年的第一次满月,象征着和睦和团圆.元宵节是春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象征着春节长假的正式结束.
There are many legends concerning the origins of Lantern Festival.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有很多传说.
According to one legend, once in ancient times, a celestial swan came into the mortal world where it was shot down by a hunter. The Jade Emperor, the highest god in Heaven, vowed to avenge the swan. He started making plans to send a troop of celestial soldiers and generals to Earth on the fifteenth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with orders to incinerate all humans and animals. But the other celestial beings disagreed with this course of action, and risked their lives to warn the people of Earth. As a result, before and after the fifteenth day of the first month, every family hung red lanterns outside their doors and set off firecrackers and fireworks, giving the impression that their homes were already burning. By successfully tricking the Jade Emperor in this way, humanity was saved from extermination.
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在古代,有一位神界天鹅闯入人间被猎手误杀.天界最高的神玉皇大帝因此发誓为这只天鹅报仇.他开始制定计划,派出一支天兵天将于农历正月十五来到人间,命令他们火烧所有的人和动物.但是其他神仙并不赞同这一计划,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提醒人间的人们.结果,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前后,每一个家庭在门外挂起灯笼,并燃放烟花爆竹,给天兵天将造成各家各户起火的假象.通过这种方式,人们成功骗过了玉皇大帝,人类也因此逃过灭绝的危险.
According to another legend, during the time of Emperor Han Wudi of the Han Dynasty , a palace woman named Yuanxiao was prevented from carrying out her filial duty of visiting her parents on the fifteenth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Distraught, she said she would kill herself by jumping into a well. In order to help Yuanxiao fulfill her duty as a filial daughter, the scholar Dongfang Shuo came up with a scheme. He told Emperor Han Wudi that the Jade Emperor, the highest god in Heaven, had ordered the Fire God to burn down the capital city of Chang"an on the sixteenth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Anxious to find a way to save his city, the emperor asked Dongfang Shuo what he should do. Dongfang Shuo replied that the Fire God loved red lanterns more than anything. He advised that the streets be hung with red lanterns, and the emperor, empress, concubines, and court officials come out of the palace to see them. In this way, the Fire God would be distracted and disaster averted. The emperor followed Dongfang Shuo"s advice, and while everyone was out viewing the lanterns, Yuanxiao was able to sneak out of the palace and be reunited with her parents.
另外一个传说发生在汉武帝时期.一位名叫元宵的宫女因身处深宫,没法在正月十五与父母团聚尽孝.为此,她欲跳井自尽.为了帮助元宵姑娘为父母尽孝,智者东方朔想出了一个计划.他告诉汉武帝,天界最高的神——玉皇大帝下令在正月十六火烧长安都.为了拯救长安城,汉武帝问东方朔该怎么办.东方朔回答说火神最爱大红灯笼.他建议在街道上悬挂大红灯笼,皇帝、皇后、六宫嫔妃和朝廷大臣都要外出观赏灯笼.这样,火神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灾难也就可以避免了.皇帝采纳了东方朔的建议,当所有人都外出赏灯时,元宵得以有机会溜出皇宫,和家人团圆.
Although the above stories are quite fantastical, it is sure that the origins of Lantern Festival are related to ancient humanity"s use of fire to celebrate festivals and avert disaster. Since Lantern Festival involves making offerings to the deities and is celebrated at night, it is natural that fire w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ver time, Lantern Festival gradually evolved into its present form. When Buddhism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during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 the emperor decreed that on the night of the full moon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lanterns should be lit to honor Buddha, adding yet another level of significance to Lantern Festival. And according to Daoism, Lantern Festival is associated with the primordial deities of Heaven and Fire, who were born on the fifteenth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虽然上述的传说很神奇,但可以确定的是元宵节的起源必定跟古代人们使用火来庆祝节日、躲避灾难有关.元宵节活动包括逃避邪神,且是在晚上庆祝,所以很自然地,火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随着时间的流逝,元宵节逐渐演变为今天的形式.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皇帝下令,在正月第一个满月的晚上,必须点亮灯笼敬佛,这也使元宵节更增添了一份意义.而在道教里,元宵节是与掌管天界和火的元神紧密相连的,因为他们就诞生在正月十五.
Eating yuanxiao (sweet dumplings made with glutinous rice flour) is one of the special traditions of Lantern Festival. Lantern Festival is also called Yuanxiao Festival. Another name for yuanxiao is tangyuan, which literally means "boiled spheres."
吃元宵(有糯米粉制成的甜馅儿食物)是元宵节一个特别传统,而元宵节也因这种食物得名.元宵的另一种叫法是汤圆,字面意思就是“煮熟的圆球状食品”.
祝你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__^*)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称“灯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一种说法是元宵节起源于古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做一张春节和元宵节的英语手抄报
春节和元宵节的英语资料,我是初三的学生.最好有中文备注,
元宵节的英文资料 mall dumpling balls 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We call these balls Yuanxiao or Tangyuan.Obviously,they get the name from the festival itself.It is said that the custom of eating Yuanxiao originated during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in the fourth centuty,then became popular 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periods.The fillings inside the dumplings or Yuansiao are either sweet or salty.Sweet fillings are made of sugar,Walnuts(胡桃),sesame,osmanthus flowers(桂花),rose petals,sweetened tangerine peel,bean paste,or jujube paste(枣泥).A single ingredient or any netbination can be used as the filling .The salty variety is filled with minced meat,vegetables or a mixture.The way to make Yuanxiao also varies between northern and southern China.The usual method followed in southern provinces is to shape the dough of rice flour into balls,make a hole,insert the filling,then close the hole and smooth out the dumpling by rolling it between your hands.In North China,swe 元宵节的中文资料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搜集资料”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常用到的一项技能。有同学读“萧鼓追随春社近”诗句,搜集到我国民风民俗“
春社日”的资料,便在积累本上记录:““春社日”→祭土地神,祈求丰收。”请你仿例子记录形式写出我国下面两种传统节日的习俗:1、元宵节→ 2端午节→
元宵节→吃元宵,祭祀天神
端午节→吃粽子,纪念屈原【元宵资料】
除夕 初一 小年 元宵 中秋 从中选出一个不同类的词语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卷上的,这道题目老师已经批改过了,全班同学基本都说中秋是不同类的,但是我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要选中秋,求前辈指教T^T.
原本我也是选中秋的,原因跟老师和同学想的一样,因为前面都是写春节前后的日子,但中秋不是.
但是后来又觉得是小年,因为小年它不是专指一个节日,我查过资料说【每个地方的小年日期是不同的】 有些都还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所以这个很纠结.
批改完了以后,当然老师是打我错的. 我现在认为是初一了,首先初一就是一个日期,其他的都是明明白白的节日【小年也算进去】,它没有明确说明初一就是正月初一. 就算是正月初一元旦,那么元旦每个国家都有,并不是中国独有的传统节日吧?那么还是要去掉咯?
自认为这道题目是有一定的歧义,该讲到的地方没讲到orz.
嘛……我个人认为是初一啦,原因跟你是一样滴:初一只是一个日期,其他的都是节日
还有我同样六年级下册为什么都没有做
关于寒假生活的手抄报
我想要以寒假生活为主题的手抄报内容,
春节图片春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俗谚云: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晋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二十三,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其二是一首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
新年的初一,男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the Lantern Festival),是中国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据史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就是收集一些寒假节日的资料,设计好看一点就行了.我们学校也有让做,我就写了些春节与元宵节的习俗呀什么的,弄点花纹,贴几张小年画就OK了 .也挺好看的.
春节不仅是汉族的节日,也是一些少数民族的节日,请你查阅资料,写出下列少数民族是如何欢度春节的
藏族、彝族、壮族、满族、傣族(要简洁)【元宵资料】
藏族
藏族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举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彝族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壮族
壮族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布依族
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满族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侗族
侗族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白族
云南白族人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土家族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傣族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
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妇可分得两分,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傈僳族
傈僳族称年节为“盍什”,他们大都做籼米粑、糯米粑和酿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许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区的傈僳族人民,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青年男女喜欢举行春节打靶比赛.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摇动,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美酒作为奖品送到谁的嘴边.
拉祜族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别重视糯米粑粑,除食用外,总要给牛吃一点,关在犁、锄、砍刀等农具上摆上一点,以酬其一年来与主人合作,祝愿新的一年里创造更多的财富.
达斡尔族
居住在东北嫩江两岸的达斡尔族人,农历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妆打扮,先向长辈请安、敬酒、行礼,然后逐户拜年,每家都准备有蒸糕,拜年的人一进门就抢吃蒸糕,据说吃了之后,生产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仫佬族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几十人、几百人,乃至几千人聚会在山坡上或赛场里唱山歌,尽情歌唱劳动、生活和爱情.
独龙族
独龙族唯一的节日就是先在冬腊月的“卡雀哇”节.最隆重的仪式是牛祭天.这天,族长把牛拴在广场中央的木桩上.由青年妇女将链珠挂在牛角上,接着,一位勇猛强壮的小伙子,手持锋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将牛刺倒死去.此刻,人们就跳起“牛锅庄”舞,然后分吃牛肉.
鄂伦春族
在东北的鄂伦春族人,春节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辈份大小斟酒,幼者给长者叩头,平辈则互相请安,初二、初三进行赛马.正月十五美味佳肴.正月十六的早上,要进行相互抹黑脸的活动.青年人给老年人抹黑时要先叩头.
赫哲族
赫哲族的赫哲语“春节”音译为“佛额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人们穿上在帽耳、衣领、袖口、裤腿、围裙、鞋面上绣着美丽的花纹、几何图案和花鸟等花边的兽皮等服装.在年节里,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种野生果“稠李子”制作成饼子,同时摆满鱼、兽类肉等食品.对待贵客,则用杀活鱼,或把鱼条烤熟,用这种“塔拉哈”招待.
基诺族
春节到来,聚居于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口嚼槟榔的老翁扬头打钹,戴大尖帽的老妪低首鸣锣,由周巴(寨父)最先把鼓敲响,男女青年围成一圈徒手跳舞.
高山族
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21]
摘抄优秀开头和结尾片段 500字 素材:兴趣爱好
记得给分!
1 开头
雨哗哗的下着,滋润着大地.静静的,雨停了,大地显出勃勃生机.
一道彩虹横跨空中,像一座七彩桥,云朵慢慢悠悠的飘着,太阳拨开了洁白的屏障,一下子蹦了出来,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
鸟儿掸掸羽毛上的水珠,在半空中飞翔,或是飞到电线上歌唱,就像五线谱中的音符,歌声清脆而又婉转,十分优美动听.
叶上汇聚着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反射着阳光,闪亮夺目,当它落下时,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像是在演奏一首节奏欢快的乐曲.
结尾
这将会成为我心海里那朵晶莹的浪花.
2 开头
夏日的夜空,繁星点点,区政府广场上的音乐喷泉格外迷人. 20点整,表演开始了,音乐响起,水花四溅伴着优美的旋律变幻着:有时像一朵盛开的花儿,向四周伸展着花瓣;有时像一只晶莹,栩栩如生的水蝴蝶,扇动着翅膀围绕着水池飞舞;有时像一堵晶莹剔透的屏障,令人沉醉在朦胧之中.一首乐曲即将结束,伴着七彩的灯光,充满了诗情画意.
结尾
所有人都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广场. 这美好的盛夏之夜,这迷人的音乐喷泉!
3 开头
春像一位腼腆的少女,悄悄的来临,她轻轻一挥手,大地便春意盎然,生气勃勃. 瞧,大地复苏,莺歌燕舞,冬眠的小动物们睡完懒觉来迎接这美妙的世界;小草从土里探出头来,展望这全新的世界;柳 树在溪旁梳理着头发,暖风吹过"秀发飞扬";笋牙儿不畏艰辛,一个劲儿向上钻. 春天的天空格外蓝,鸟儿欢快地翱翔着,云儿悄悄地变幻着;溪水格外清澈,即使前面的路多么艰辛,他都勇往直前;空气格外清鲜,带着雨后的气息,令人陶醉在这朝气蓬勃的画面之中.
结尾
春是那么含蓄,那么腼腆,那么迷人,她会令人遐想,令人无法抗拒.
4 开头
早日里,跟母亲接触的多了反而不觉得怎样.可是住校后,我发现每次回家母亲都要亲昵的把我的鼻子点一下,每次回家都要点一下,无一例外.这一点是爱吗?
结尾
一天一点的爱,让我在人生路上奋起前进.
一天一点的爱,让我忧伤时重拾信心与信念.
一天一点的爱,在人间永存,直到永远永远……
5 开头
在这个多雨的城市,我的心情也变得潮湿,总是莫名的想念一些消失在岁月中的片段,残留的影像在梦中反复地出现,那梦是雪白雪白的,一个下着雪的天,冷冷的雪在梦中却是异常的温暖,梦里没有任何对话,只有着莫名的牵引,仿佛……仿佛那里有我等待多年的……
结尾
让我在雪花飞满天的日子里,许个小小心愿:让每个美丽的梦都长出彩色的翅膀,飞到它想去的地方,让以后的日子真实、快乐地前行.
终于,雪停了,雪化了,什么也没了——
开头
当迎新的钟声敲响时,我们中国人民满怀激动地呼喊着:“新年到了!新年到了!今天是除夕夜,是个合家团圆的日子,整个城市都笼罩在一片喜庆欢悦的气氛中.
结尾
烟花没了,夜空还是原来的夜空,那些美丽终究只是昙花一现……
开头
正月初一闹新春,正月十五看花灯.”我从小,就是听着这首儿歌长大的,过了15个春节,也过了15个元宵节,一年一年地过去,每年总有不同的感觉.
结尾
元宵节已过,正月也过去了大半过年的热闹劲儿,也消失的差不多了.那么,等到下一次元宵节,让我们相聚在烟火同样灿烂的星空下,共同拥有那份暖暖的心情吧!
开头
你在白云间,用手托起蓝天,撒下一片光芒.花儿笑了,比赛似的纷纷挺正腰杆,连翘花朝天举着金黄的小喇叭,翠绿的叶子欢快地舞了起来,明亮的歌从它口中流淌出来.伴着微风,你在一块块土地上播下希望,小雨点带着风铃打马而过,帮你滋润万物.再也听不到易安居士的叹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位花瓣般易碎的女诗人悲春叹秋,年华在她手上变成情丝,使她“人比黄花瘦”.只有你的智慧能温暖那颗冰冷易碎的心.一次又一次悲凉后会是相逢,会是生机焕发.你在白云上写下至理,让阳光终日灿烂!
结尾
你在白云间俯视,你在青山里呼唤,你在大海中荡漾,你在我心田永驻……
开头
萧索单调的冬季里,总是在盼望春天.盼望她的草长莺飞,丝绦拂堤,盼望她的千树琼花,碧波涟漪,盼望她的兰馨蕙草,润物如酥;盼望她的春色满园,落红如雨.
结尾
如今,春季已到.春天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古往今来人们几乎用尽了所有美好的词语诗句来形容、赞美春天.春天,带给人生命力,带给人希望.
开头
当春带着她特有的新绿,海一样地漫来时,真能让人心醉;
当春携着她特有的温煦,潮一样地涌来时,也能让人断魂.
春,绝对是一桢浸染着生命之色的画布.
新绿、嫩绿、鲜绿、翠绿,满眼的绿色呀,温柔着我们的视线.还有那星星般闪动的一点点红、一点点黄、一点点粉、一点点紫呀,也惊喜着我们的目光.
于是,开始在春天漫步.
结尾
这就是春,因着萌生在这里的生命的齐奏,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一种神奇的美丽.
开头
转瞬间严冬已逝,春天已悄悄地来到人间.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是充满诗情的季节;春天,又意味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开始.自古以来,诗人喜爱春天,赞美春天,是因为春天景色宜人,处处皆可入诗.漫步古诗百花园,只见咏春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随意采撷几朵,慢慢品读,不知不觉已陶醉其中.
结尾
诗人以鹅鸭“趁桃花”的景象寄自身的感慨,春已去尽,鹅鸭不知,故欢叫追逐,无忧无虑,而人却不同,既知春来,又知春去,落花虽可追,光阴不可回,诗人的惜春之情,溢于言表.
开头
时间从指间不经意地流走,往昔的格子里爬满了蜘蛛的足印,它正在忙碌地结网,把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尘封起来,只是有的地方清晰易见,有的地方却模糊不清,这就是用尘土覆盖着的闪闪发亮的金子,它需我们去品味,去知道它真正的价值,这便是成长.
结尾
成长是一条缓缓流淌的溪流.我们在悄然声中不知不觉地长大,学会了坦然、坚强、快乐地面对生活.时间流走了我们小时候的纯净与天真,但那些成长的故事却依然无法忘却.这其中,有喜悦有苦涩,有欢乐有悲哀.成长需要我们一点点去感悟,它是一条灿烂辉煌的金丝带,串起了我的回忆与向往.
开头
小学时候,我常要到胡同口的小店买文具.本想赶到傍晚天亮的时候出去,可总是想不起来,只能在漆黑的夜晚走出家门.
结尾
现在,每当我夜晚再走这条熟悉的路时,已不再奔跑了.我用勇气和信心战胜了自己,看见了通向光明的希望
开头
我最喜欢的运动莫过于花样滑冰了.记得第一次路过冰场时,我一下子就被那优美的音乐吸引了.接着,只见一些运动员如冰上精灵般在冰面上驰骋,他们高雅的气质和优美的动作真让我着迷,而那些跳、转更看得我眼花缭乱.我想,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够像他们那样,在冰上奔跑,那将是多么惬意啊!
结尾
当我再一次走进考场时,比上一次更多了一份自信,完美、流畅地完成了每一个动作.当我给评委鞠躬时,激动、兴奋、成功、喜悦的心情涌上心头.当我回头看见自己冰刀划出的一圈圈痕迹时,真有一种自豪和成就感.几年的努力没有白费,我做到了
二月二龙抬头作文
农历二月二,古代称为“中和节”,俗称“龙抬头”.因此时为二十四节气的“惊蛰”前后,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称“龙抬头”.龙一抬头就要云兴雨作,预示着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据资料记载,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恒星是相对不动的,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掉星光,人们就会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而过一段时间以后,地球的位置转移了,巨龙星座又会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古人找到了这个规律,并以它来判断时令.农谚有“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与吃连在一起的.春节自不必说,元宵节当然要吃元宵,端午节要吃粽子,中秋节自然是月饼了,到了冬至要吃饺子,年节最后的祭灶日少不得吃麻糖.二月二日既然是龙抬头之时,许多食品就与龙牵扯在一起.北京一带,这天多食用春饼,叫做“吃龙鳞”.豫东二月二早上吃煎饼自然属于“吃龙鳞”之列.二月二又是土地爷的生日.
民俗是约定成俗,没有明文规定,不过大家都奉行.民俗充满了想象,也有现实.是迷信,是信仰,是追求,是梦想.它给人们往往留下很多的善良、慈祥、正直和纯真.有时也给了人们信心……
谁有小学四年级下册思品课《节日大观》的课件和配套教案?
我有急用,最好是上过优质课获奖的教案,可以直接拿来用的.我急用,
中国的节日
教材分析:
本课的切入点是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以及现代社会为了整个地球与人类而特意设置的现代节日.
本课分三部分.“地球村”对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力的圣诞节、春节、狂欢节等节日的起源做了简单介绍.“节日风采”展示了澳大利亚帆船节、美国感恩节、非洲狂欢节等节日的活动.“知识窗”是以学生在对世界个民族传统节日了解、认识的基础上,渗透现代文明公民教育,列举了三个现代节日:“世界无烟日”、“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1、知道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们都有自己的节日.
2、了解春节、圣诞节的起源以及各个民族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具有与别人分享快乐的情感,珍视和热爱生活.
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春节、圣诞节的起源以及各个民族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难点:理解不同民族所产生的不同节日和独特的节日活动,并能尊重各民族的传统,分享节日的快乐.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红包(内有卡片)、资料、主要节日一览表、奖品等
学生:了解年的故事、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收集节日资料、了解世界各国其他传统节日、
活动过程:
一、听关键词,猜节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
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有关节日的关键词,就请大家先来猜猜是什么节日,好吗?知道在哪一天吗? 饺子,鞭炮,拜年(春节)正月初一
对我们小孩子来说,春节最开的心莫过于收到长辈的红包了.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红包,想不想得到老师的红包?老师要把红包送给那些上课积极发言的同学.
粽子,龙舟,香包,(端午节)五月初五
月饼,赏月,团圆,(中秋节)八月十五
像这些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除了这几个,还有吗?
2.(出示表格)我们来看看课前完成的调查表,比较上下两部分表格,从日期上看看,发现了什么?
小结:对呀,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都是按农历来过的,只有清明是按公历来过的,它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
教师小结:不说不知道,说了真奇妙!瞧,我们一下子罗列了那么多的节日.我们都是中国人,作为炎黄子孙,你印象中过得最隆重的节日是什么?(春节)
二、中国的传统节日——走近春节
1、说说来历——年的故事
春节俗称“过年”,这里还有一个关于年的故事,谁来说说?
春节是我们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也一直是全世界华人的传统节日,后来影响到其他国家,现在东南亚许多国家也都有过春节的习俗.
2、交流春节习俗
从出生到现在,我们也过了十几个春节了,你知道哪些关于春节的习俗?
(1)张贴春联
张贴春联是我国过年时的风俗习惯.(教师张贴春联)谁能读读老师贴的这副春联?
贴春联是有讲究的,它都是从右边到左边.学生读读教师张贴的一副春联后欣赏一组春联,说说春联里都透露着什么?(课件播放一组春联)
(2)张贴“福”字
贴“福”也是我国过年时的风俗习惯,它是怎么贴的呀?谁来给咱们的教室也贴个“福”字吧.说说,为什么要倒着贴呀?
是呀,人们在贴“福”字时倒着贴,也是为了图一个“福到了”的吉祥.祝愿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福气满满.
(3)放鞭炮
过年时放鞭炮这风俗习惯也是有来历的,你知道放鞭炮是为了什么吗?
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为了环保和安全,人们开始使用电子鞭炮,同样可以起到喜庆的作用.
(4)压岁钱
谁知道给小辈压岁钱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吗?
压岁钱的“岁”与“祟”谐音,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就是希望压住邪祟,使小孩平安健康.
(5)吃团圆饭
是啊,在这一天,无论是远在国外的,还是近在本地的;无论是工作的,还是在外求学的;无论是身居要职的,还是普通的老百姓,他们都会想方设法地回家过年,与亲人团聚在一起,吃一餐团团圆圆的年夜饭.即使是实在无法回家过年的,他们也会打个电话,或者发个短信之类的问候自己的亲人,道个平安.
(6)挂中国结
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的装饰品,它的年代久远.“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它给人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它可以单独成为一件装饰品,也可以与其他的吉祥饰物搭配.
它最大的特点是每个结从头到尾都是用一根线编制而成,不管这根绳经过如何曲折的缠绕,总是不离不弃,始终围绕着它的起点.中国结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
中国结,不但中国人喜欢,外国人也喜欢.许多来华的外国人,离开时总不忘买几个回去送给亲朋好友.因为它带着东方的神韵,渗透了既古老又现代的文明,向世界传递着祥和和喜庆.
(7)拜年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一年忙到头,平时有很多亲友难得有机会见面,春节走亲访友,互相拜年正是亲人间加深感情的最好时机.
(8)看春节联欢晚会
总结:放鞭炮、吃团圆饭、拜年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过年时的风俗习惯,这些习俗也体现着中国的春节文化,传递着团圆、喜庆、祥和和希望.
三、走近我国其他传统节日
(一)除了春节,你还能说说有关我国其他的传统节日的习俗或故事吗?
1、元宵节
你们知道为什么要舞龙灯吗?是呀,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在古代,人们把龙当作一种吉祥物,人们用舞龙灯来祈祷龙的保佑,求得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除了舞龙灯,你知道还有哪些元宵节的习俗呢?(吃汤圆、猜灯谜、舞狮子等)
在这些习俗当中都透露着元宵文化,不同的节日,文化也不同.
2、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我们以此来怀念我们的革命烈士和去世的亲人.
3、端午节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1) 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种,流传最广的就是纪念屈原.
(2) 端午节的习俗很多都是人们希望避邪,祈求平安的美好心愿.
(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插艾草、菖蒲等)
虽然这位伟大的诗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他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却流传至今.
4、七夕节
知道我们这儿在七月七这天有什么习俗吗?
5、中秋节
6、重阳节(老人节)
(二)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好多少数民族还有自己的特有节日呢,谁能说一说自己了解到的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
少数民族节日:
彝族: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一 插花节 农历二月八、
藏族:采花节 农历五月初五、 苗族:花山节 农历正月初三、
壮族:三月三 农历三月三、 傣族:泼水节 傣历新年(公历4月12日至14日)
四、走进世界节日
同学们,不仅我国的节日是丰富多彩的,外国也一样,也有许许多多节日.下面,让我们打开“世界之窗”,去感受缤纷的世界节日大观.
1、那么,你知道在西方国家,对于他们来说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又是什么?
(课件出示圣诞节的资料.)能说说你所了解的圣诞节吗?
(过圣诞节活动视频)
在西方国家,人们过圣诞节时,每家每户都要去砍一棵松、杉等常青树,把它打扮起来,上面挂着礼物,可以是长辈送给晚辈的,也可以是小孩子送给兄弟姐妹的,或长辈的.上面的礼物,你可以拿走你最心爱的,但西方国家的小朋友他们都很文明,如果自己选择的礼物也是他人所喜欢的,他们会把礼物送给对方.
老师这儿还收集了几张贺卡,请大家来比较一下,看看能发现什么?
总结:西方国家的圣诞节里也透露着西方文化.国家不同,节日不同,文化也不同.
2、 你还知道什么别的国家的节日?
请大家先在小组里说说你最喜欢或最了解的节日吧!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谁想把你最喜欢或最了解的节日介绍给大家听?
(可以用一句话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节日的了解.)
如:狂欢节 这是一个所有人的节日,在这天人们可以戴上可爱的面具,化上妆,在音乐声中尽情的欢乐.
五、闯关练习
同学们,通过一节课的研究交流,我们了解了世界上各个地区和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除了我们交流的,还有许多其他的节日,真是——节日大观.
现在老师要来考考大家,请收到红包的同学上台来拆开红包和大家共同分享其中的秘密.
节日知识擂台赛
1、必答题
(1)看图猜节日 元宵节 端午节 开斋节 狂欢节
(2)猜灯谜 汤圆 灯笼
2、抢答题
(1)我国的老人节也就是( ),老人在这一天或赏菊陶冶情操,或郊游以锻炼体魄.
(2)下面这首古诗描述了我国民间一个传统节日的景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个传统节日是( )
(3)在以下内容中,哪几项与中秋节起源的节俗完全相符?( )
(4)下面四则民间传说,你认为( )与元宵节的起源有关.
(出示中国结)同学们,红红的中国结是用一根红丝线缠绕而成的,喜气的中国结让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洋溢着喜庆,团结,象征着世界华人心连心.我把她送给四(2)的同学们,挂在你们的教室.除了给大家增添喜庆、祥和外,还可以了解更多的节日.
请大家每天去看看日期,当遇到明天是节日的时候,看谁最先告诉班里的同学和我,第一个告诉我的同学,可以得到一份小礼物哦.
六、总结提升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地球逐渐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各种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咱们中国人过起了洋节,如:圣诞节、感恩节等等,而很多外国人也都穿起了唐装,过上了中国的春节.这就是文化的交流,使传统节日也在互相影响.下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研究现代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