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预言和指导抗日战争的书籍或文章都有哪些?
以前听老师说,有一部书,预言了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是哪部?
最重要、最经典的书是哪一部?
除此以外,毛泽东战略思想的书籍或文章,还有哪些?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发表于1938年5月,预言了抗日战争将会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抗战时期(包括局部抗战时期,1931——1945),毛泽东指导抗战的着作还有《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等.最重要、最经典的当属《论持久战》.
除此之外,反映毛泽东战略思想的着作还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论十大关系》等.
毛泽东的主要着作都收录在《毛泽东选集》里,您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毛主席文章都有哪些】
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篇文章,要求写伟人毛泽东.
要求:
1.要有一件事
2.500左右
明天就要交!好的赏钱20!
只有笨的人才会对别人说“呸”这种词,看来 wyg661你是笨蛋啊?你竟然是一个笨蛋?
韶山冲是个美丽的地方,群山怀抱,绿树翠竹;在一片松竹掩映的斜坡上,建有一座凹形的房屋,这种房屋当地称作"一担柴"式民居.房屋的墙都是用土砖砌的,一多半盖着青瓦,另一小半盖着稻草.毛泽东就出生在那青瓦屋里.这里叫上屋场.毛泽东的家门口有两个池塘,是夏天游泳的好地方.
毛泽东的父亲叫毛顺生.毛顺生只读过两年书,17岁就当家理事,但继承的却是一大笔欠债,不得已去当了几年兵,回来以后在家务农.他聪明能干,善于经商,还作粮食和猪牛生意,很快就还清了债,赎回了15亩稻田,日子越过越好.
毛泽东的母亲叫文七妹,娘家离韶山冲只10几里地,与韶山冲只隔着一座云盘山,在湘乡县的四都唐家坨.文七妹中等身材,长得清秀,圆脸庞,宽前额,聪慧又善良,勤劳又俭朴,乐于助人,每逢灾荒之年,常接济穷人,深得乡亲们的赞誉.
毛泽东出生以后,父母非常高兴,满月的时候做"三朝酒",专门请一位有学问的老先生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毛泽东",字润之.毛泽东满月以后,母亲文七妹把他带到了外婆家.外婆非常疼爱这个外孙.就请算命先生给外孙测了八字,说要平安长大成人,必须拜一个长寿的干娘.谁长寿呢?外婆认为后山那块两丈多高的石头最长寿.于是,选了个黄道吉日置办了香烛酒醴,把毛泽东抱到那块大石头前面,让他作了个揖,拜这块大石头为"干娘",还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石三",按当地的习惯就叫他"石三伢子".外婆舍不得外孙,毛泽东就留在外婆家,一直到4岁.
毛泽东从小就聪明,人们都夸他长大了一定有出息,是个天才.
那是石三伢子4岁的时候.过年了,外婆给他穿了一身新衣服,头上戴着一顶红风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喜欢跟孩子们逗着玩.他故意板着脸,翘起白胡子,吓唬小孩子们,说:"不许你们在这儿玩,我要割掉你们的耳朵?quot;
小朋友们一听,都吓得跑掉了,只有石三伢子站在那儿不动.白胡子老头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跑呢?你不怕我割耳朵?"石三伢子一点都不害怕他,反而问道:"老阿公!你为什么要割我的耳朵呢?"
白胡子老头觉得这个孩子挺有意思,一本正经地说:"我要割下你的耳朵做下酒菜!"
石三伢子一点也不害怕,也一本正经地说:"一个人做事要讲道理.老阿公,你讲不讲道理?你如果有道理,我的耳朵就给你吃;你要是没道理,我就扯掉你的胡子."
石三伢子边说边笑咪咪地望着白胡子老头,还把红风帽子的扣解开,把耳朵露在外面.
白胡子老头大吃一惊,心想:一个4岁的孩子就有这样的胆量和聪明,真是少见.
毛泽东在外婆家住的时候,他的八舅开了一个家馆教孩子们读书.4岁的石三伢子跟着去当"旁听生".几个弟兄背书的时候,因为他们平时贪玩,一个个都憋得满头大汗,脸涨得通红,谁也背不下来.这时候,小小的石三伢子站起来,说:"八舅,让我背吧!"八舅惊奇地说:"你能背吗?""我能背下来,不信,你听!"石三伢子从容地"赵钱孙李,周武郑王…"一气背了下来,一个字不错.外婆听说这件事以后,高兴地说:"石三伢子真是聪明,怕是天上的文曲星下了凡!"
石三伢子6岁就开始跟着大人干活.他常和几个小伙伴去放牛.小孩子贪玩,玩高兴了,就忘牛,不是让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饱.怎么才能又让牛吃得饱,又玩得好呢?石三伢子想了一个好办法: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一伙人放牛,一伙人采野果子,割青草.然后,把牛拴起来,让它们吃割来的青草,小伙伴们就可以做游戏,讲故事.
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与数字结缘,1917年毛泽东第一次公开发表文章署名为“二十八划生”,“二十八”是繁体字毛泽东的笔划总数,令他万没想到的是,28这个数字与他一生的命运和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他参加中共一大时正好是二十八周岁,而二十八岁恰好是当时参加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的平均年龄,且只有毛泽东一人为二十八岁,参加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最终有五种结局,只有毛泽东历经磨难终成王者 , 共产党中的繁体字“共”字也恰好是二十和八的合体,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另一个有名的数字是“8341”,这是毛泽东卫戍部队的番号,神奇的是毛泽东逝世时正好是83周岁,而“41”则正是毛泽东实际“统治”中共的时间,请问毛泽东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毛泽东确立在中国共产党内部核心地位的时间分别是﹙ ﹚
|
C |
|
文章做赏析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猷.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做一段赏析150字
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从写景的角度看,作者在视角度上,有远近高低,从逻辑上,从点到面,由实到虚,从自然到人类.
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商鞅变法对秦国人民是有利的吗?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是毛泽东关于商鞅变法的看法——《商鞅徙木立信论》.在这篇文章里毛泽东说“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国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
另一方面,我读史马迁的史记,上面说商鞅被处以车裂之刑时,秦国民众并不怜悯他.既然他的法令能够使民众富强、能够使人民安居乐业、能够对人民有好处,人民为什么会不怜悯他呢?
看似毛泽东的文章表达的观点和史马迁的史记记载的有矛盾之处,但我觉得可能是我理解的不够透彻,而不是他们表达的思想有问题.希望高人详尽的给我指点一下,谢谢了!
看别人的文章要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来看
民众不怜悯商鞅,那是因为商鞅用刑过重.
但这掩盖不了商鞅改革给秦国带来的巨大红利.
毛泽东说商鞅是伟大政治家,是因为文章当时的时代国弱民穷,受外敌侵入,这时候称赞商鞅,其实就是希望有一个人能像商鞅那样极大的提高中国国力,抵抗侵略.说白了,就是借题发挥,说自己的政治理想.【毛主席文章都有哪些】
魏巍的文章有那些
魏巍着有长篇小说《革命战争》三部曲《地球的红飘带》、《火凤凰》、《东方》
诗集《黎明风景》、《不断集》、《红叶集》、《魏巍诗选》
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壮行集》、《话说毛泽东》、《魏巍杂文选》、《魏巍散文选》等.
《东方》曾获首届茅盾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
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词的两个革命过程。而所谓民主主义,现在已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已不是旧民主主义,而是新范畴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这篇文章应发表于
|
C |
|
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做题。 |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 |
毛泽东同志从青年时期就热爱学习。他顽强刻苦的学习精神远远超过一般人。 毛泽东同志酷爱学习,他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在湖南一师学习的时候,他每天很早就起床,冷水浴后就到自修室去,对着窗前熹微的晨光,高声朗读英文或古典文学。等天大亮了,同学们都来了,他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一天六节课,他每天都抓紧课余时间把必须完成的作业做好,然后就到阅览室去看书或看报。晚上,学校规定的两个小时自习时间,他总是阅读从图书馆借来的哲学、历史、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书籍,边读边做笔记,从不浪费一分一秒。星期天,除了爬山、游泳,就去听学术讲座,有时还到一些他敬仰的老师家里去请教学业,从不白白度过。 毛泽东同志不但抓紧时间读书,而且读得特别认真。凡是他自己的书,遇到重要的、精辟的地方,他都要加圈加点,有时还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看法。在一本只有十万字的书上,他就用工整的小楷写了一万二千多字的批语和提纲。许多地方都用黑红颜色的毛笔加上圈点、单线、双线、三角、叉子等各种符号,标明书的重要之处,可见他读书的态度是多么认真,理解得多么深透。 毛泽东就是这样孜孜不倦地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终于走上了革命道路。 1.联系文章内容理解“孜孜不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画出文中的过渡句。 3.与第一段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第二自然段分成两层,用“‖”标出。 5.写出第四自然段的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毛泽东同志抓紧一切机会学习。请认真阅读原文,然后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三个最能表现这一点的用“√”标出。 很早起来( ) 冷水浴后高声朗读( ) 抓紧业余时间( ) 不浪费一分一秒( ) 边读边做笔记( ) |
1.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2.第一自然段。 3.最后一自然段。 4.第一句话是一层;后面是一层。 5.“略”。 6.选择一、二、四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