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堂网
 伊索寓言 |  手机版 

栏目类型

伊索寓言

传统节日的习俗(共7篇)

时间:2018-08-31 来源:伊索寓言 点击:

篇一:传统节日的习俗

某一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寓言
谁知道关于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寓言?

春节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龙抬头节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较为古老的传统节日.每逢阴历五月初五这天,人们都要在江河湖海上举行赛龙舟,还要吃粽子、戴香袋、踏青采艾蒿等,这些活动已成为千古不变的习俗,从古至今一直在沿续着.
若说到端午节的来历,人们首先就会想到爱国诗人屈原.相传战国时,楚襄王宠信奸佞,屈原因仗义直言遭革职放逐.秦国趁机进攻楚国,楚地千里疆域毁于一旦.眼见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屈原是有心报国而无力回天,愤然之下,屈原抱巨石投汩罗江而去.当地百姓闻听屈原投江,纷纷前来救助,他们顺流而下,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未寻见屈原的尸体,湖面上舟船往来穿梭百舸争游的场景蔚为壮观.这一日正是阴历五月初五日.后来,每逢这一天,人们就在江河上赛龙舟,意在怀念屈原.人们还把粽子投入水里,只为了喂饱鱼龙虾蟹,保全屈原的尸身不被吞食.
七夕情人节
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鬼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又州俗称“鬼节”,“施孤”.本是印度一种佛教仪式,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据史书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嫦娥此举所付出的代价是罚作苦役,并终生不能返回人间.李白为此颇为伤感,写有诗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女亘娥孤栖与谁邻?”嫦娥自已虽觉月宫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圆夜清之时,返回到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须回到月宫.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与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许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年复一年,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来庆祝.
重阳节
重阳节又名重九节,九月九,荣萸节,菊花节等.重九日是古代即有的庆祝风俗.唐代把重阳正式定为节日.在唐代,重阳节人们有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代.屈原在《远游》中曾写道:“集重阳人帝宫兮”.到了汉代,重阳之俗逐渐在民间流行.据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威夫人被吕后惨害后,侍候戚夫人的宫女贾也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传出: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都要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于是,重阳之俗便从宫中传到了民间,并逐渐盛行.
腊八节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小年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篇二:传统节日的习俗

中国某个传统节日的一种习俗,并写出这种民俗所蕴含的意义

端午节,习俗是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投江自尽的诗人屈原,不让鱼虾吃他.【传统节日的习俗】

篇三:传统节日的习俗

有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作文

  春节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再没有什么节日能比春节更让人梦系魂萦、铭心刻骨,它以其神圣、隆重、喜庆、吉祥的浓郁特色,在人们心中打下牢牢的情结.这无与伦比的厚重情结,在漫长悠远的历史长河里,仿若一根风雨不蚀,亘古不朽的硕大红飘带,维系着泱泱华夏的繁衍生息,连结着百姓的幸福与苦难.当岁月的脚步声又一次震响于年末岁首之时,年关已倏忽而至.我在神圣的期待里翻捡着关于春节的陈年记忆,也在温暖的盘算中寻觅着关于年关的诸多话题,由此衍生出一连串的思索.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大,国门的洞开,各国文化的交流,人们逐渐关注起西方节日来,如圣诞节就早已闪亮登场于我们这片古老而焕发活力的大地.尽管“洋节”来到中国,却冲击不了中国传统节日,“过大年”,它依然没有失去其永恒的光泽,挥舞红绸、打着腰鼓而扭秧歌,舞雄狮从来都没被淡漠;红炉围坐、张灯结彩而为除夕守岁的光景总是令人倍觉温馨.一个古老悠久的节庆,以其极为强盛的民族性而经年沿袭,绵延不绝,没有任何的力量可以泯灭它的存在.即便世间长久流传着“年关难过年年过”的说法,然而不论是孩提的“过年”所向往的欢乐,还是成人的“过年关”所滋生的微妙情感,都不可能动摇人们对过年的浪漫憧憬与慎重思谋,这便是春节的无限魅力.
  春节文化已由单一变得丰厚,由传统走向新潮.人们从过去的放鞭炮、贴春联、张灯结彩,转向外出旅行,游览名山大川;转向参加主题PARTY庆典活动.同时,人们也开始将传统的阖家团年,转向到饭店包席守岁;即便拜年,许多人早开始用电话问询、手机短信、Call机传呼以及发E-mail等手段,将传统的团拜与逐门逐户的恭贺新禧取而代之.此外,以辞旧迎新为主题的歌舞晚会、朗诵会、音乐会、书画展示会,愈来愈受到人们推崇和青睐.所有这些,不仅增添了传统佳节的气氛,而且以其日渐浓郁的文化含量折射出富有时代气息的特色.

篇四:传统节日的习俗

写出5个民族的传统节日,生活习俗及饮食文化

【传统节日的习俗】

蒙古族:
传统节日:旧历新年
生活习俗:见面要互致问候,陌生人也要问好
饮食文化:吃乳食【传统节日的习俗】

篇五:传统节日的习俗

对于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有以下两种不同观点,你赞同哪一种?简述理由.观点1.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应该保护

他们应该受保护的.
不管那些节日是否与时代脱节,他们都有各自的独特的含义,或感人或凄美或赞誉纪念一个人或事.拿十五的花灯来说,传统的花灯不仅手工精美而且更是见证了花灯的发展史.他有太多现代花灯所不拥有的,可以所是各有特色.

篇六:传统节日的习俗

我最喜欢的传统节日——×××
写出原因,节日习俗.
800字左右

我喜欢的节日有很多,比如儿童节、中秋节、情人节等.但我最喜欢的是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象征着团结、兴旺,是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春节对于中国人,就如同圣诞对于欧美人,都是头等重要的节日.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
我喜欢春节,因为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一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除夕.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合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都不同,有饺子、年糕、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也就是要守岁,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我喜欢春节,因为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人们会燃放各式各样的烟花爆竹,来庆祝这热闹的节日.尤其是午夜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
我喜欢春节,还因为春节有压岁钱拿.这可是我额外的零花钱呀.不管是给的人还是拿的人都开心.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此外,亲朋好友拜 年并互相祝福,联络感情,我觉得很温馨.这也是我喜欢春节的一个原因.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例如,有的贴年画、贴春联,有的祭拜祖先,有的舞狮耍龙,也有的踩高跷等.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喜庆气氛大概要持续到元宵节才会结束.
这就是我喜欢的节日.

篇七:传统节日的习俗

求10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风俗,来历,还有诗句!
注意上面说的几点!

【传统节日的习俗】

  节日:端午节
  风俗:划龙舟,吃粽子.
  来历:为纪念屈原,祭奠河神.
  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节日:中秋节
  风俗:吃月饼,赏菊,赏月.
  来历:古代神话故事嫦娥奔月
  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节日:春节
  风俗:吃饺子,年夜饭,放鞭炮,贴红字.
  来历:纪念古人驱赶“年兽”的风俗.
  诗句:除夜作 【唐】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节日:重阳节
  风俗:登高,采菊,喝酒.祭祀仙人.
  来历: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 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 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 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的来历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一个纪念先人及扫墓的节日.
  来源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这一天,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此时,登上高处,一面饮菊花酒,一面吟诗取乐,留下无数诗篇.
  九月,严寒的冬关即将降临,人们开始添置冬装,他们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时烧纸衣,让先人在阴间过冬.这一来,重阳节便演变为扫墓及为先人焚化冬衣的节日.
  庆祝方式
  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佳节;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家人.在新加坡,仍有一部分会馆保留重阳节祭祖的习俗,叫做“秋祭”.
  其他人士可以在这一天选择较有传统意义的庆祝方式,比如一家人或与友好相约到户外活动,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又能联络亲友之间的感情.
  农历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数,双阳相重,故名重阳节.重阳节作为一个以娱乐为主的节日,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
  其中最突出的节俗活动是登高,登高之俗始于西汉,刘歆《西京杂记》云:“三月上已,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作者将重九与重三相对,并指出了登高驱邪免祸的用意.唐代诗人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中也作了描述: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茱萸节”.今天的重阳节,将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巧妙结合,已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我国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每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
  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
  民间有许多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在民间,茱萸为“避邪翁”,菊花为“延寿客”,两者结合,给重阳习俗以吉庆之兆.
  重阳也叫重九,因为《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古人认为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出现.据文献记载,当时民间就有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
  我国人民对重阳佳节历来有着特殊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佳作.如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虞山仙人

推荐访问:

上一篇: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共10篇)
下一篇:三人成虎的故事(共10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