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比较着名的寓言故事
揠苗助长 叶公好龙 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古代着名故事】
中国古代的名人事例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着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着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着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古代着名诗人的故事
李煜,南唐第三任国君,史称李后主.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 相见欢》等,皆成于此时.此时期的词作大多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往事的无限留恋.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对后世影响甚大.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李煜文、词、书、画创作均丰.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
人物生平
李煜,原名李从嘉,字重光.后以“日以煜之昼,月以煜之夜”之意改名李煜.史载其“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是南唐元宗(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由于李璟的次子到第五子均早死,故李煜长兄李弘冀为皇太子时,其为事实上的次子.李弘冀“为人猜忌严刻”,时为安定公的李煜惧怕李弘冀猜忌,不敢参与政事.在此期间,他曾给自己取号“钟隐”、“钟峰隐者”、“莲峰居士”,表明自己的志趣在于秀丽的山水之间,同时也表明自己无意与兄长争位. 公元959年,李弘冀杀死其叔父李景遂(李璟即位初曾表示要位终及弟),不久后暴卒.李弘冀死后,李璟欲立李煜为太子,钟谟说:“从嘉德轻志懦,又酷信释氏,非人主才.从善果敢凝重,宜为嗣.”李璟怒,找了个借口把钟谟贬为国子司业,流放到饶州,封李煜为吴王、尚书令、知政事,令其住在东宫. 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李璟迁都南昌,立李煜为太子监国,令其留在金陵.六月李璟死,李煜在金陵登基即位. 李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 李煜书法
973年,宋太祖令李煜去开封,他托病不去.宋太祖遂派曹彬领军队去攻打南唐. 公元974年十二月,曹彬攻克金陵. 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南唐后主. 公元975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 公元978年(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宋太宗闻之大怒.据宋代王铚的《默记》记载,李煜最后因写《虞美人》而被宋太宗用牵机毒杀.牵机药一说是中药马钱子,服后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全身抽搐,头脚缩在一起,状极痛苦.李煜死后,葬洛阳北邙山,小周后悲痛欲绝,不久也随之而去. 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性宽恕,威令不素着”,好生戒杀,死后,江南人闻之,“皆巷哭为斋”. 李煜才华横溢,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是被后人千古传诵的一代词人;本无心争权夺利,一心向往归隐生活,登上王位完全是个意外.他痛恨自己生在帝王家.功过事非,已成历史之轨迹. 他嗣位之时,南唐已奉宋正朔,多次入宋朝进贡,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盖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荒废的生活,风格柔靡,但是这并不是他向往的生活,多为空虚无奈;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 魏碑李煜词
[1]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始工”. 被俘后,在开封被封为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史书上说赵匡义多次强留小周后于宫中.每次小周后回去,都是又哭又骂,李煜在痛苦郁闷中,写下《望江南》、《子夜歌》、《虞美人》等名曲.古代画家还绘有《熙陵幸小周后图》,明人沈德符《野获编》中:“宋人画《熙陵幸小周后图》,太宗戴幞头,面黔色而体肥,周后肢体纤弱,数宫人抱持之,周后作蹙额不胜之状”.元人冯海粟就在图上题诗:“江南剩得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怪底金风冲地起,御园红紫满龙堆.”(小周后乃娥皇的妹妹,后被封为郑国夫人,并被规定定期进宫参拜.小周后是个绝色美女,宋太宗垂涎其美色)
古代名人成语故事
一,问题的提出
有一天我闲来无事,便拿了一本成语故事来看,看了几篇,我发现了我读的几篇文章里的成语都是从名人身上的故事改编而来的.对此我产生了一点疑问,是不是绝大多数的成语故事都是从名人的故事改编而来的呢?对此我展开了秘密的调查.
二,调查方法
1.翻阅成语故事书,查找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2.上网查询.
3.询问老师,朋友,同学,家人看看他们知道哪些这样的成语故事.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成语故事
名人
名人故事的主要内容
望梅止渴
曹操
有一年夏天,曹操要去讨伐张绣,天气很热,士兵们个个有气无力,曹操看着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曹操告诉他们前面有梅林,士兵们一听,立刻就走得飞快.
入木三分
王羲之
有一次,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语写在一块木板上,在让工人雕刻.在雕刻的时候工人发现王羲之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
煮豆燃萁
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深的曹操的喜爱,他的哥哥曹丕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有一天曹丕把超值找到自己面前,让曹植在7步之内做一首诗,要不然就等于是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曹植在7步这内做了这样一首诗: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烧,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投笔从戎
班超
班超是东汉的一名将军,他从小习文.有一天,他在抄写文件的时候突然站起来,他觉得大丈夫就该像傅介子,张骞呢样,在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怎么可以做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情呢!后来,班超出使了西域,终于立下了功被封侯.
四,结论
1.成语中的名人故事有:望梅止渴,入木三分,煮豆燃萁,投笔从戎.这些成语都是从名人身上的事例转化而成的.
2.我国的成语故事中五分之四都是由名人身上的故事演变而来的,所以说成语故事中的名人故事占成语故事的一大半还要多.
3.从成语故事的名人故事也给予了我们一定的启示.望梅止渴的启示是:一个人只要对前景充满信心,抱有希望,就可以激发动力,引发他的努力拼搏,而且一定要有目标,有了目标就能拥有信心和动力.投笔从戎的启示是: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自己是微不足道的.
求古代名人每人有名的三个事例,(最少两个人).
曹操 : 曹冲称象,望梅止渴,青梅煮酒! 关羽:温酒斩华雄,挂印封金,单刀赴会
中国古代着名的科学家有哪些,他们有什么故事【古代着名故事】
天文:张衡、袁天罡、僧一行、郭守敬、苏颂、梅文鼎
医学:葛洪、华佗、扁鹊、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王清任
数学:刘徽、祖冲之、梅文鼎
地理:裴秀、郦道元、徐光启
科普类(综合型):沈拓、宋应星
发明家:墨子、蔡伦、诸葛亮、毕升
农学家:贾思勰、王祯
要一个节约粮食的,古代有名的故事50字还要几个成语.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财主的儿子不知道稼穑之艰难,常到一个饭馆里吃饺子,但把饺子皮全吐掉,只吃肉馅.后来家里遭遇火灾,丽楼美阁一夕之间夷为平地,他成了乞丐,要饭要到这个饭馆,老板以饺子皮招待他,他深为感动.老板说,不用谢,这都是你当初扔掉的皮,我拣起晒干了而已.财主的儿子很惭愧,后来勤奋劳动,生活节俭,家道重又殷富起来.这个故事,也印证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古代名人故事
要好的
2、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中国古代名人与酒的故事
陶渊明,东晋人,诗中有酒,酒中有诗.
他的诗篇,写的饮酒生活,同样有名气,为后世歌之颂之.他虽然官运不亨通,只作过几天彭泽令,便赋“归去来兮”,但当官和饮酒的关系却那么密切:其时衙门有公田,可供酿酒.他下令悉种粳以为酒料,连吃饭的大事都忘记了.还是他夫人力争,才分出一半公田种稻.
弃官就无禄,喝酒就成了大问题.然而回到四壁萧然的家,最初使他感到欣喜的是“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但以后的日子如何,可就不管了.
(呵呵,居然流传千古,大家都这样,问题就严重了!)
李白,号青莲居士,人称为“酒星魂”、“酒圣”、“酒仙”.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李白:
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历来被认为是传神之笔.大概没有别的哪个文人与酒的关系之密切和嗜酒的名气之大,能和李白相提并论的.
只要翻翻李白的诗集,就不难发现他的生活中,几乎无处不有酒.正如郭沫若说的:“李白真可以说是生于酒而死于酒.”关于他的死,还有种种不同的传说,大概都与饮酒有关.其中最富于浪漫主义情调的是说他醉后到采石矾的江中捉月亮落水而死.
关于李白醉酒的故事,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得到相当充分的反映.如昆剧中有《太白醉写》,京剧、川剧、秦腔等十几个剧种都有类似的剧目.又如李白佯醉痛骂杨贵妃的义儿安禄山的故事,在京剧中叫《金马门》,也叫《骂安》;川、湘、汉、滇、桂剧及同州梆子、河北梆子都有此剧目.在我国着名画家的作品中,也有“李白脱靴图”、“李白捉月图”、“太白醉酒图”等等.陶塑、瓷塑、泥塑、木雕、牙雕中这样的题材也相当多.
至于后人在诗文中歌颂李白醉酒傲世、藐视权贵的作品,就更多得举不胜举了.旧时在一些酒店的牌匾上写着“太白世家”、“太白遗风”等,无疑也含有对李白的崇敬之意.
当然,人们尊祟李白,热爱李白,决不是因为他好喝酒,而是取他傲视权贵的反抗精神,和爱慕他的诗才.历史上因醉酒而死的人,并没有人去尊祟.
欧阳修,醉翁之名妇孺皆知.
着名的《醉翁亭记》,从头到尾一直“也”下去,贯穿一股酒气.无酒不成文,无酒不成乐.天乐地乐,山乐水乐,皆因为有酒.“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苏东坡是着名的文学家,也是着名的酒徒.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们从他嗜酒如命和风度潇洒的神态,可以寻到李白和白居易的影子.他的诗,他的词,他的散文都有浓浓的酒味.正如李白的作品一样,假如抽去酒的成分,色香味都为之锐减.
白居易是位大酒徒.他的一生不仅以狂饮着称,而且也以善酿出名.
他为官时,分出相当一部分精力去研究酒的酿造.酒的好坏,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看水质如何.但配方不同,亦可使“浊水”产生优质酒,白居易就是这样.他上任一年自惭毫无政绩,却为能酿出美酒而沾沾自喜.在酿的过程中,他不是发号施令,而是亲自参加实践.
现在常听人们说“烟无益处,酒宜少喝”,看来有他的道理哟!
古代名人贫穷的故事
古代的时候,有那些名人是很贫穷的,是多么贫穷,可以举些例子,我要有人快点发来!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囊萤映雪
晋代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断粥划齑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断粥划齑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