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的编排设计主要包括:( )、( )、( ).总的要求是:( )、( ) 什么,急用!
总要求是:主题明确, 版面新颖美观
包括:版面划分 块面编辑 装饰设计
手抄报
悲哀的天空
曾几何时,天空已不再蔚蓝,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们固执的认为天空是灰的.而即使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也看不到多少飞鸟翱翔在空中,与祖辈们如数家珍的一口气能讲出上百种鸟类相比,他们几乎没什么可说的.灰色的天空——没有飞鸟,这将是怎样的悲哀.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了有害程度,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对人以及其他生物造成危害.现在,大气污染已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污染问题之一.一旦发生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都会发生造成大量人口和生物的中毒和死亡.颗粒物质、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物都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空中的死神” 酸雨
酸雨被人们称之为“空中的死神”,是因为它的PH值小于5.6,雪、雾、霜、露等方式的大气降水也可能成为“酸雨”.它形成的原理是由于工业生产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等被烟尘中的金属离子催化氧化后,与大气中的水汽结合成为雾状的酸,随雨水降下,充满了硫酸、硝酸、盐酸等酸性物质.
酸雨绝对是一个严重的世界性问题,全世界酸雨污染的范围日渐扩大.不仅是发达的工业国家饱尝酸雨的滋味,就连发展中国家也不能幸免.在中国,大部分城市都出现酸雨,到了长江以南酸雨已非常普遍,而到了西南,酸雨的浓度就相当的强了.
1993年的一项调查表明,整个中欧地区23%的森林叶子凋落严重.酸雨对植物的危害严重.同时,酸雨中的硫酸使土壤更加贫瘠,它融化了土壤中的钙、镁、钾等养分,将它们硫酸化.酸化的土壤更加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失去中和能力.水质也因酸化而影响到鱼类的繁殖,鱼类减少甚至灭绝.当酸雨渗入地下水,水中活化铝、镉、铅、锌、汞等有害金属溶解度增加,威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在加拿大已经有14000个湖泊严重酸化,美国约1000个湖泊酸化,瑞典有14000个湖泊中水生物已不可能生存繁殖,2200个湖泊几乎生物灭绝.
一方面我们在抱怨并承受着酸雨带来的种种危害,一方面我们却丝毫没有停止对大气的空气污染,冒着工业废气的高大烟囱到处可见.大自然的雨水曾被古人比作甘露,滋润大地,带来勃勃生机,而现在,很少有人再徘徊在小雨中去享受这份滋润了,雨水已经太脏了...甚至成为的“空中的死神”.
“温室效应”下的地球
“温室效应”,是人们借用花房温室繁殖花卉、种植农作物的经验而定义的一个名字.太阳通过短波辐射为地球提供热量,地球以长波辐射向外层空间放出热量,这两个过程使地球表面保持基本常定的平均温度.大气中的一些气体,如水汽、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等,具有对辐射的选择吸收功能,它们近似于透明的让太阳的短波通过大气进入地球,却把地球向外辐射的长波辐射部分吸收.吸收的热量用于再加热大气和地球表面.
现在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甲烷、氟氯烃等温室气体,大量排入空气,导致地球的“温室效应”增强,地球升温.在20世纪,地球升温了整整0.7摄氏度.1994年夏季,科威特首都科威特城,8月18日最高气温达到51摄氏度.1992年9月13日是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记载下了利比亚沙漠出现的全球有史以来最高气温——58摄氏度.1988年希腊的热浪造成数十人死亡,同年的中国,因热浪而死亡的人数达到700人,数百万人中暑.
并且“温室效应”的可怕后果是全方位的,农业减产、物种变迁、疾病流行.当然还包括海平面上升.计算机模拟实验表明,当地球气温升高2摄氏度,局部地区会明显变暖.增加4摄氏度以上时,万年冰山融化,极地冰层融解,地球的沿海地区将被淹没.
2005年,一场“环保风暴”在中国内地刮起,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项目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属正部级单位的三峡总公司的三个项目.理由是,这些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未批先建的违法工程.
环境恶化无路可退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就已非常严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纪90年代五类水质就占到了80%,整个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1995年,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目前,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宁波市,地处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口,却因水质污染,最缺水时需要靠运水车日夜不停地奔跑,将乡村河道里的水运进城里的各个企业.
中国平均1万元的工业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产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28.8万吨废水.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进河道,要不了10年,中国就会出现无水可用的局面.
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酸雨覆盖率已达到100%.酸雨发生的频率,上海达11%,江苏大概为12%.华中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宾、怀化、绍兴、遵义、宁波、温州等,酸雨频率超过了90%.
在中国,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许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00万~1400万吨.而2003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达到2158.7万吨,比2002年增长12%,其中工业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国仅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将达2100万吨以上,全部排放量将超过大气环境容量1倍以上,这对生态环境和民众健康将是一场严重灾难.
1月27日,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人预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中国.
治理污染陷于两难有一种说法,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控制好环境,在环保方面的投入须达到GDP的1.5%以上.但这是在环境保护本来就非常良好的情况下,在中国,根据上海的经验,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环境,环保投入须占到GDP的3%以上.而在过去20年里,中国每年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几年也只有1%多一点.环保是一种“奢侈性消费”,投入大,对GDP贡献小,因此,一些本应用于环保方面的专项资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国在环境问题上进退两难:再不治理,未来无法保障;真要治理,则需大规模投入,眼前的经济又难以承受.
有人算过,云南滇池周边的企业在过去20年间,总共只创造了几十亿元产值,但要初步恢复滇池水质,至少得花几百亿元,这是全云南省一年的财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纸厂,20年累计产值不过500亿元.但要治理其带来的污染,即使是干流达到起码的灌溉用水标准也需要投入3000亿元.要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的三类水质,不仅花费是个可怕的数字,时间也至少需要100年.
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就微观角度说,在过去20年里,国内制造业在无法依靠技术进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只能朝两个方面挖潜:一是工资,二是环保.最简单的事,例如水泥生产,要达到起码的环保要求,每吨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厂价的5%.纺织业每年排放的废水超过10亿立方米,如要处理,则每吨需花费1.2~1.8元.提高生产成本5%.而绝大多数企业根本就没有这么高的利润率.因此只能在环保问题上打游击:或是不建任何废水处理设施:或是建立以后就当摆设,白天把污水放到处理池里,晚上没人时就排放到河里,这样就可以节省一大笔成本.在市场的无序化竞争中,这5%的成本.往往就决定了企业的盈与亏、生与死.
而中国在环保执法上的两高一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也助长了这种倾向.通常的情况是,环保部门为取证一件违法偷排事件,需耗费50万元,而最终落到违法企业头上的罚款,则只有区区5万元,包括正在劲刮的所谓“环保风暴”.
一些投资数十亿元的特大电站项目,违反环境评价擅自开工建设,最后的罚款也不过20万元.区区20万元罚款,对于一个投资超亿元的项目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这样的处罚力度对违法行为谈何震慑力?因此《环保法》历来被人称为“豆腐法”.
一场环保风暴将涉及数十万家企业,由此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大批企业的破产倒闭,大量人员失业,企业成本大幅提高,国内物价指数迅速地突破两位数.因此,无论是宏观成本,还是微观成本,实际上都无法承受.
四个因素阻碍环境治理对环保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总结出了四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到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炼、小铁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项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现蔓延的趋势.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片面强调简化审批,限期办理相关手续.而不管项目是否会存在污染情况,只要来投资就批准,个别地方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中存在“首长意志”、“先上车,后买票”等违法现象.
再次,环评质量亟待提高.有些环评单位不坚持科学评价,不敢以客观的事实和科学的数据说话,评价结论含糊,模棱两可,将项目的环境可行性与否的结论推给审批部门,甚至极个别的环评单位弄虚作假,编造、伪造数据,或者隐瞒事实,严重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落实,使环境影响评价流于形式,丧失了第三方咨询机构起码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最后,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工作开展不足.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政府主导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监管数量庞大的建设项目,显然力不从心.
其实,环评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后的经济利益在驱使.
掀起真正的“环保风暴”
中国是一个在环境上回旋余地极小的大国,又是一个在全球资源、市场基本被瓜分完毕后崛起的一个后起国家.中国没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国家那样,等到环境恶劣到极点后再来治理.
但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别人走过的先发展经济、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国不可避免的也会走一遭.
世界各国的历史已经表明,在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会有一个环境污染随国内生产总值同步高速增长的时期,尤其是重化工业时代:但当GDP增长到一定程度,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居民环境支付意愿的增强.污染水平在到达转折点后就会随着GDP的增长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环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当年日本的发展过程就是这一规律.
毫无疑问,中国没有可能跨越这样一个重化工业时代.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国家太大,无法像芬兰那样,在本国制造业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借助于全球化分工,直接进入高科技时代.
上世纪90年代末,笔者曾回过苏南老家,小时候那种清清河水,坐着船就可到达四乡八镇的情景已一去不复返了.而令笔者吃惊的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在中国,即使不发展工业,由人口增长带来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环境恶化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这样的污染,也需要大笔投资,需要有经济基础.
中国在治理污染问题上,任重道远,需要依法办事,制止恶性环保事件的发生,延缓环境恶化的速度.
关于手抄报的作文(自己写的)
你的认可是我解答的动力,希望我的解答能对你有所帮助.下面的作文供参考:
周末,我在家里学做手抄报.
我准备好一张大白纸,以及做手抄报用的铅笔、橡皮、尺子、彩色笔等编报工具.
编报的第一步是给手抄报拟一个既好听又恰当的名字.我想了想,决定把报纸的名字叫作《小天使报》.这个名称虽然是正规报社的专利产品,但我今天先借用一下,请恕我一次小小的侵权吧.
正式的编报工作开始了.首先,我要设计第一版.我从《优秀作文》、《童话故事》、《语文知识》等书本中找来内容,逐一编排在第一版上.编好文章后,我在文章的空隙绘上生动活泼的图画,这些小插图与每一篇文章都和谐相配,整个版面让人感觉很新颖,具有很强的视觉吸引力.
接着,我继续努力,开始编排第二版了.我把第二版的版名定为“快乐骤站”.在编写这一版时,我仍然十分认真、细致.我不停地抄啊、写啊,手都抄软了,本想停下来歇一会儿,但转念一想,做事哪有不累的道理.就这样,我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捏着橡皮,错了就改,改了又写.我还用好几种彩色笔作画,为文章配上了插图.在这一版里,有谜语、笑话、格言;有书法、卡通、游戏.整个版面设计的内容有如一部百科全书,大家看了一定会爱不释手、赞不绝口的.
经过几个小时的奋战,一张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小天使报》终于展现在眼前了,欣赏着自己创造的劳动果实,我开心地笑了.
英语手抄报的板块,和设计
手抄报的编排设计,总的要求是:主题明确,版面新颖美观. 1.版面划分 先把版面划分成两块,每块中还可以再分成片.划分文章块面时,要有横有竖,有大有小,有变化和有对称的美.报头要放在显着位置. 2.块面编排 如不符合原先的划分,就要将版面块面安排作必要的调整;如不能安排下文章,就利用移引、转版的形式等,并用字号、颜色、花边与邻近的文章块面相区别. 3.装饰设计 除报头按内容设计、绘制外,每篇文章的标题也要作总体考虑,按文章主次确定每篇文章标题的字体、字号、颜色及横、竖排位置.文章内容以横排为主,行距大于字距,篇与篇之间适应用些题花、插图、花边及尾花等穿插其中,起装饰、活泼片面的作用.
1.标题的书写
主要或重要的文章标题,应用较醒目、庄重的字样;文娱消息或次要文章,则可用轻松活泼的字体.同一期或同 一版上的各篇文章标题,也应用不同的字体书写.标题字体应比文章内容字体大,色彩也应加重.标题多用美术字,以楷书、行书、魏书、隶书见多.
2.正文的书写
字体要清楚、美观大方,字行间要整齐,字体不宜太小,忌潦草、错字.(一般我们会用铅字笔写 ) 也可制作一些特殊美观的字体.封面也要漂亮,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手抄报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商) (周) (秦) (汉)(魏晋)草书
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是现在所知最早的汉字,它的字形有大有小,笔道很细,每个字都像是一幅小孩子画的画.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与甲骨文差不多同样古老,它的笔画比较粗壮,大小也比较匀称.
战国文字:在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中国被划分为七个诸侯国.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就像古老的密码,很难破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汉字也进行了统一.从此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统一的基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秦代的统一文字:小篆,使汉字的笔画和结构得到定型,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
监狱里造出的汉字:隶书,是小篆的简便写法,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物中间,相传为程邈在监狱中将其整理成一种新字体.
大手牵小手 文明伴我行 手抄报如何画
第一部分 :安全重要性 追求时髦,崇尚流行也许是一种时尚.但是一旦流行成为社会的主流,那种存在于人们心中原本美好的东西,便会成为过眼烟云,变的黯然失色.然而,“安全” 却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遍布于人们生产、...
生活处处有语文的手抄报怎么办
1. 语文是语言的文化,而语言又是人类沟通、联络情感的重要方式.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处处有语文.擦亮你的双眼,你会发现,其实语文就在我们的身边.
当你和父母一同散步时,当你和朋友聊天时,当你跟同学游玩时,可曾留意过身边的语文.
大街上,五花八门的商店以它各具特色的牌匾吸引着人们.“衣柜”、“Q一代”、“扮靓”这些都是精品店、服装店的名称,都各有它的独特风格.其中更是蕴藏了很多的语言文化.
网络上,网虫们喜欢用简短的句子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些网络用语多用拟声词、相形词和数字等等,表达起来都比较随便,但又不失幽默趣味.要完全理解还需要一定的语文功底.
电视上,语句简短的广告词也往往具有很深的涵义.如:原来生活可以更美的(美的空调);只溶在口,不溶在手(巧克力);成功之路,从头开始(飘柔洗发水)等等.其中一句“生活需要联想”更是具有深层意义.联想不仅是指由于某物而想到其它事和人,还是指联想电脑.
2.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
生活离不开语文,是因为语文是我们进行交流的住要工具.你口中讲的语言,手下写的文字,都属于语文.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吧,我们是个学生,肯定就得听、说、读、写,那听说读写又是从哪来的呢?它们都是从语言那里来的,只是语文中的一部分.从此看来,语文有着很大的作用,说明了生活离不开语文的关键性.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象征.通过自然界的优胜劣汰,通过人们的双手劳动,我们最终发明出了文字.文字的出现,更加显示出了它跨时代的意义,人们用它来交流彼此的感情.让我最震撼的就是这诗词,她无穷的魅力使我如痴如醉,诗词有豪放的、抒情的、幻想的……许许多多,各有千秋.
语文在生活中,是调剂生活、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语文给人精神上的震撼是巨大的.一个人心浮气躁时,一篇优美的散文可以使他心如止水;一个人心情低落时,一篇慷慨激昂的文章可以使他重燃信心.语文带给生活的影响是无法比拟的.
总之语文对我们的生活影响还很多.朋友,请你多用语文,从语文中,你会发现更多生活的乐趣,因为,我们活在语文的世界中.
3.《我们都是新人类》
中国加入世贸了,成了!
足球冲出亚洲了,牛了!
北京申办奥运会,心愿终于实现了,好了!
全国人民笑开颜,敲锣打鼓放鞭炮!
都说……咯……
俺们那旮有了克隆牛……
俺们那旮有人叫白领……
俺们那旮都用伊妹儿……
俺们那旮个个是网虫……
俺们那旮晚上去蹦的……
俺们那旮流行买足彩……
俺们那旮都是新人类……
俺们那旮都过新生活……
“世贸、申奥、克隆、网虫、足彩、蹦的”扑面而来的是新事物、新的流行语汇,作为新时代的新人类,我们千万别被新生活所淘汰,我们要以最大的热情迎接新事物、新词汇的到来.【流行手抄报编排大全】
有关小动物的手抄报的知识,【流行手抄报编排大全】
爱护动物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笔者曾看过一个小笑话:说北京人如果捉住一个外星人,会把其送到博物馆展出,这是文化氛围;上海人如果捉住外星人,他们会琢磨怎么卖个好价钱,这叫有商业头脑;广东人如果捉住一外星人,他们会把其洗剥干净,煲一锅靓汤,并称之为“太空鸟粥”!(绝无嘲讽广东人之恶意)
笑过之后,反思一下,非典的流行是不是大自然对人类滥捕狂吃野生动物的严厉惩罚呢?亦或是大自然对破坏生态平衡的人类敲响了沉重的警钟?
我们一直说,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但是,说归说,做归做,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有些人却干着焚琴煮鹤暴殄天物的事情.许许多多珍稀的、美丽的、可爱的野生动物下了油锅上了餐桌,被老饕们吃进肚中.
我们真的该好好反醒一下了,吃未经任何检疫的野生动物卫生吗?野生动物就真的那么好吃,真的很有营养吗?吃野生动物就真的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饮食文化是不是也应该有个正确的导向?笔者呼吁:不要再滥捕狂吃野生动物了!如果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还会有比非典更可怕的灾难降临到人类的头上.当我们的动物朋友一个个地从地球上消失后,最后就轮到人类自己.
爱护动物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美丽的地球手抄报,谁有~急用啊
拼音:di qiu
简介地球,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地球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
一、自转和公转
1543年,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一书中首先完整地提出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此后,大量的观测和实验都证明了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在巴黎成功地进行了一次着名的实验(傅科摆试验),证明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周期约为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公转轨道的半长径为149597870公里,轨道的偏心率为0.0167,公转周期为一恒星年,公转平均速度为每秒29.79公里,黄道与赤道交角(黄赤交角)为23°27′.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结合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和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的区分.地球白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有长期变化、季节性变化和不规则变化.同时,由于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各种作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即岁差和章动、极移和黄赤交角变化.
二、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球形这个概念的出现,可上溯到公元前五、六世纪.当时,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家只是从球形最美的观念出发产生这一概念的.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月球上地影是一个圆,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地球是个球体.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哲学家惠施已提出地球是球形的看法.
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的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成功地用三角测量法测量了阿斯旺和亚历山大城之间的子午线长.中国唐朝时期,在一行的指导下,由南宫说率领的测量队在河南省黄河南北的平原地带进行了最早的弧度测量,算出了北极的地平高度差一度,相当于南北地面距离相差约351里80步(唐朝的长度单位5尺=1步,300步=1里),从而可算出地球的半径.这项工作比阿拉伯人的类似工作约早100年.在现代,除用大地测量方法外;还可用重力测量确定地球的均衡形状.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后,地球动力学测地方法得到很大发展.各种方法的联合使用,使得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测定精度大大提高.197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天文常数系统中,地球赤道半径α为6378140米,地球扁率因子1/f为298.257.地球不是正球体,而是扁球体,或者说,更象个梨状的旋转体.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结果表明、地球的赤道也是个椭圆,据此可认为地球是个三轴椭球体.地球自转产主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形状,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约短21公里.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进一步造成地球表面形状的不规则性.在大地测量学中,所谓的地球形状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在这个面上重力位各处相同,是个等位面.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地球上的海洋、大气产生潮汐现象,也使固体地球(在某种程度上是个弹性体)发生弹性形变,这就是所谓“固体潮”.
三、质量和重力加速度
地球的质量为5.976×l027克,这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测定的.地球质量的确定提供了测定其他天体质量的依据.从地球的质量可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2克/厘米3.地球上任何质点都受到地球引力和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二者的合力就是重力.重力随高度递增而减小,也随纬度而变化.赤道上的重力加速度为978.伽(厘米/秒2),两极处为983.2伽.有些地方还会出现重力异常现象,这反映出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重力异常同地质构造和矿床有关.地球因受到日、月引潮力的作用,它的重力加速度也有微小的周期变化,最大的可达十分之几毫伽.
四、构造
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外套.磁层和大气圈阻挡着来自空间的紫外线、X射线、高能粒子和众多的流星对地面的直接轰击.
地球表面十分之七以上为蓝色的海洋所覆盖,湖泊、江河只占地球表面水域很少的部分.地球表面的液态水层,叫做水圈,从形成至今至少已有30亿年.地球的表层由各种岩石和土壤组成,地面崎岖不平,低洼部分被水淹没成为海洋、湖泊;高出水面的陆地则有平原、高山.地球固体表面总垂直起伏约为20公里,它是珠穆朗玛峰顶(据中国登山队测定,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为8844.43米) 和最深的海洋深度(马里亚纳海沟深度约11公里)之间的高差,它超过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的一半.洋底象陆地一样不平坦,也不平静.洋底岩石年龄要比陆地年轻得多.陆地上大多数岩石的年龄小于二十几亿年.陆地上到处可以找到沉积岩,说明在远古时期这些地方可能是海洋.地表虽有少量的环形山,但难以找到类似月球、火星和水星那样多的环形山,这是因为地球表面受到外力(水和大气)和内力(地震和火山)的作用,不断风化、侵蚀和瓦解的结果.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地壳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地面的隆起和沉降,以垂直运动为主,水平运动是次要的.近十多年来,愈来愈多的科学家认为,地球上部不仅有垂直运动,而且还有更大的水平运动,海洋和大陆的相对位置在地质时期也是变化着的.1912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此后,有的地质学家认为,地球早先存在两块古大陆——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和北半球的劳亚古陆.但在很长时期里许多科学家拒绝承认大陆漂移假说,因为当时人们很难相信有这么大的力量把原先的大陆块撕开,使各碎块分别逐渐漂移到今天的位置.六十年代初,黑斯和迪茨提出了洋底扩张假说,认为全球大地构造是洋底不断扩张的直接结果.正是由于洋底扩张假说和板块运动理论的发展,又使大陆漂移学说重新受到重视.
地球最上层约几十公里厚的一圈是强度很大的岩石圈,其下几百公里厚的一层是软流层,强度较小,在长期的应力作用下这一层的物质具有可塑性.岩石圈漂浮在软流圈上.在地球内部能量(原始热量和发射性热)释放时,地内温度和密度的不均匀分布,引起地幔物质的对流运动.地幔对流物质沿着洋底的洋中脊的裂隙向两侧方向运动,不断形成新的洋底.此外,老的洋底不断向外扩张,当它们接近大陆边缘时,在地幔对流向下拖曳力的作用下,插入大陆地壳下面,致使岩石圈发生一系列的构造运动.这种对流作用可使整个洋底在三亿年左右更新一次.岩石圈被一些活动构造带所割裂,分成几个不连续的单元,称为大陆板块.勒比雄把全球岩石圈分成六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洲板块和南极板块.海底的扩张导致大陆板块发生运动.板块的相互挤压造成了巨大的山系,自阿尔卑斯山经过土耳其和高加索,最后到喜马拉雅山的山系正是属于这种情况;也有的地方,两个板块的岩石同时下沉,造成洋底的深渊,此外,板块的运动还造成了火山和地震.关于板块运动的理论,目前还在不断发展之中,同时也存在许多有争论的问题.
五、起源和演化
对地球起源和演化问题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始于十八世纪中叶,至今已经提出多种学说.现在流行的看法是: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它同其他行星一样,经历了吸积、碰撞这样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过程.地球胎形成伊始,温度较低,并无分层结构,只是由于陨石物质的轰击,放射性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缩,才使地球温度逐渐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地球内部物质也就具有越来越大的可塑性,且有局部熔融现象.这时,在重力作用下物质分异开始,地球外部较重的物质逐渐下沉,地球内部较轻的物质逐渐上升,一些重的元素(如液态铁)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一个密度较大的地核(地震波的观测表明,地球外核是液态的).物质的对流伴随着大规模的化学分离,最后地球就逐渐形成现今的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层次.
在地球演化早期,原始大气逃逸殆尽.伴随着物质的重新组合和分化,原先在地球内部的各种气体通过火山喷发等作用上升到地表成为第二代大气,后来,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一步发展成为现代大气.另一方面,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使内部结晶水汽化.随着地表温度逐渐下降,气态水经过凝结、降雨落到地面形成水圈.约在三、四十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单细胞生命,然后逐步进化为各种各样的生物,直到人类这样的高级生物,构成了一个生物圈.
地球数据
轨道长半径(天文距离单位) 1.000
轨道长半径(百万公里) 149.6
公转的恒星周期(日) 365.26
公转的会合周期(日) -
轨道偏心率 0.0167
轨道倾角(度) 0.0
升交点黄经(度) 0.0
近日点黄经(度) 102.3
平均轨道速度(公里) 29.79
赤道半径(公里) 6378
扁率 0.0034
质量(地球质量=1) 1.000
密度(克/立方厘米) 5.52
赤道引力(地球=1) 1.00
逃逸速度(公里/秒) 11.2
自转周期(日) 0.9973
黄赤交角(度) 23.44
反照率 0.30
最大亮度 -
卫星(已确认的) 1
有趣的汉字手抄报图文
不要太长
汉字的最初模样 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是现在所知最早的汉字,它的字形有大有小,笔道很细,每个字都像是一幅小孩子画的画.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与甲骨文差不多同样古老,它的笔画比较粗壮,大小也比较匀称.图为毛公鼎及铭文.古老的密码:战国文字 在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中国被划分为七个诸侯国.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就像古老的密码,很难破译.刻有楚国文字的铜节.刻有秦国文字——大篆的石鼓 汉字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汉字也进行了统一.从此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统一的基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图为秦始皇.秦代的统一文字:小篆,使汉字的笔画和结构得到定型,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图为秦丞相李斯书写的《峄山刻石》.铸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 汉字的演变 监狱里造出的汉字:隶书 隶书,是小篆的简便写法,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物中间,相传为程邈在监狱中将其整理成一种新字体.图为湖北出土的秦隶竹简.隶书在汉代(公一元前206-220年)得到了很大发粘,变无规则的线条为有规则的笔……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