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十五篇三国演义读书笔记,要有摘抄和感悟
按章回写,从主要内容、精彩语句及赏析、体会感受三方面去做
不要复制来的,最好是这样:
主要内容:第二十回 曹操将刘备带回许都,献帝认刘备为皇叔。曹操在许田和献帝围猎,意在观察朝臣举动。献帝因为曹操专权而感到不安,将血字诏书写在玉带之中,付与国舅董承。
精彩语句:…………
体会:…………
从网上搜,还是要简抄,你看看哪个好就抄哪个,感受嘛,要不你自己想要不就查lucky!加油!
关于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
要5篇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不要太长的
最好是摘抄与感想分开,摘抄多一点,感想少一点【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
三顾茅庐
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是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而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仪贤下士,寻求良辅.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刘备与关羽,张飞便来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来到茅庐时,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途中,遇亮好友石广元,孟公威.到达茅庐,只见亮弟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备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意.返回时,在隆中山下小桥边遇见亮岳父黄承彦;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适逢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见.
我们老师让我们写读书笔记——摘抄并点评(读后感)
字数不少于2500字 可选《三国演义》、《水浒传》、《培根随笔》、《傅雷家书》 急求一篇现成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摘抄一位纯洁、正直、真诚和灵魂有时会遭到意想不到的磨难、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芒不能永远淹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
一个人孤独了思想集中了所发的感情都是真心实意.你所赏识的李太白、白居易、苏东坡、辛稼轩等各大诗人了是我们喜欢的,一切都有同感,亦是一乐也,等到你有什么苦闷、寂寞的时候,多多接触我们祖国的伟大诗人,可以为你遣兴解忧,给你温暖. 把自己的思想写下来,比着光在脑中空想是大不同的.写下来需要正确精密的思想,所以与在纸上的自我检讨,格外深刻,对自己也印象深刻.这也证明你的感受力极快.但天下事有利有弊,有长必有短,往往感受快的不能沉浸得深,不能保持得久.但你至少得承认,你的不容易“牢固执着”是事实.我现在特别提醒你,希望你时时警惕,对你新感受的东西不要让它浮在感觉的表面,而要仔细分析,究竟新感受的东西和你原来的观念情绪表达方式有何不同.这是需要冷静而强有力的智力,才能分析清楚的.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后是能够想到而不是惊心动魄,能够从容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难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就是要你把这件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点评 《傅雷家书》,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还是一位严慈的父亲,他为国人培养出第一位获得国际声誉的钢琴家傅聪.他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家书集--《傅雷家书》更是脍炙人口,八十年代至今.《傅雷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家书》中 “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教子的历程”;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
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印象最深的除了傅雷每信必有的关于音乐的见解和如何做事做人的教导外,最记得的就是他告诉傅聪,进屋脱大衣时要连丝巾一起拿下来,站立着跟长辈说话时,要身体站直两手下垂,以及若把手抄在裤袋里,是很不礼貌的,而把手抄在衣服的口袋里,则更不礼貌.看到这些文字时,我的惊讶甚至大过了我的感动.这是怎样的一个父亲呵!这样的琐事,也要不远万里点点滴滴地写在信中!为此在当年的笔记里,我写下了一句话:这是博大而精深、感天而动地的一本书.傅雷对音乐富于穿透力的诠释,对中国文化清澈的认知,对美术作品深刻的理解,对人生几近苛刻的执着,等等,等等.除非你亲去阅读,你亲去感受文字间的深刻和温暖,你才能真正体会到这本书它会教会你很多.教会你如何为人父母为人子女,教会你如何生活得雅致而富有品位,教会你如何理解音乐如何对待艺术,教会你去读哪些中国古典图书能更快地吸取其精华,教会你接人待物的礼貌.最最重要的是,它教会你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应该怎么样做人.
《傅雷家书》,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还是一位严慈的父亲,他为国人培养出第一位获得国际声誉的钢琴家傅聪.他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家书集--《傅雷家书》更是脍炙人口,八十年代至今.《傅雷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家书》中 “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教子的历程”;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
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印象最深的除了傅雷每信必有的关于音乐的见解和如何做事做人的教导外,最记得的就是他告诉傅聪,进屋脱大衣时要连丝巾一起拿下来,站立着跟长辈说话时,要身体站直两手下垂,以及若把手抄在裤袋里,是很不礼貌的,而把手抄在衣服的口袋里,则更不礼貌.看到这些文字时,我的惊讶甚至大过了我的感动.这是怎样的一个父亲呵!这样的琐事,也要不远万里点点滴滴地写在信中!为此在当年的笔记里,我写下了一句话:这是博大而精深、感天而动地的一本书.傅雷对音乐富于穿透力的诠释,对中国文化清澈的认知,对美术作品深刻的理解,对人生几近苛刻的执着,等等,等等.除非你亲去阅读,你亲去感受文字间的深刻和温暖,你才能真正体会到这本书它会教会你很多.教会你如何为人父母为人子女,教会你如何生活得雅致而富有品位,教会你如何理解音乐如何对待艺术,教会你去读哪些中国古典图书能更快地吸取其精华,教会你接人待物的礼貌.最最重要的是,它教会你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应该怎么样做人.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作文
《三国演义》在我国是尽人皆知的作品。随便找来一个人也能说出些道道来。“温酒斩华雄”、“赤壁之战”、“空城计”等。我看时不禁拍案叫绝。仰慕关羽的神勇,钦佩诸葛亮的机智。可情节太好,看着看着就变了滋味。太玄了吧?
先说“温酒斩华雄”,别人迎战华雄都被斩了,关羽师出何处?哪儿来的绝世武功,帐中人一听到账外鼓声震震就瞧见华雄人头。关羽真是天神下凡,厉害到超声速了。
再说“赤壁之战”,此战的关键所在便是孔明借东风。大冬天的,只见孔明披头散发,口念咒语,站在七星台上一阵作法,便挂起了东南风。古人迷信也不能把诸葛亮神话成这样,让人想起《西游记》里的妖怪道士,着实破坏孔明在人民心中的英武形象。
其次便是“空城计”了。这一战绝了。深刻地表现了孔明在敌方心目中不可比拟的伟岸形象。
“忽然飞马来报: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蜂拥而来,此时孔明身边也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吓得失魂落魄。孔明此时不慌不忙地传令下去:大门四开,禁止喧哗和出入。自个儿在那儿笑容可掬地焚香弹琴。想必那琴声必定悠扬得很,把司马懿这元大将骗得撤军。这司马家人才辈出,这司马懿怎么就不懂兵法。不进城来个擒贼先擒王不成么?能清楚地看到孔明弹琴的样子想必离的不远,拿弓箭射下他不久军心大乱势如破竹了么。就算这想不到,你那十五万大军吃干饭的么。在那城池周围困他个把月,没粮草供给,城里人哪会不出。再说了,这打仗的年头,大伙儿洒扫什么城门啊?叫我看来,这孔明的戏也太假了。若不是要把他这个读者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再塑造得高大些,就是那司马懿太傻了。
后来看《品三国》才得知。原来这空城计根本不是孔明的计谋。全是他晋朝的粉丝郭冲先生感觉大家对他的崇拜还不够,就替他打了这场流传千古的仗。事实上,司马懿那会儿在很远的地方做都督,哪能分身率15万大军来打他?
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三种面目。一是“历史形象”,就是史学家主张的样子。二是“文学形象,就是文学家主张的样子。三是“明间形象”,就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样子。每个人对这段历史都有自己的谱。于是几千年下来便越来越邪乎。
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是超过史学着作的。于是《三国演义》不是真的三国,但人们就是爱看,并百看不厌。
话说回来,咱不用把三国了解得很透彻。坚持心目中的人物形象,爱听戏的照旧,说书的仍靠这谋生计。毕竟历史已经过去,把搞明白玄乎历史的时间拿来创造新的历史不是更好么?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每回一篇)
每一回都要有
最好有句子解析
哥们儿,太难了吧.你去下一个毛批三国看一下,他有批注.句子解析,三国是古典白话文,不太难理解.
阅读《三国演义》,写3000字摘录.
舌战群儒
早见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孔明逐一相见,各问
姓名.施礼已毕,坐于客位.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张昭
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
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
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孔明自思张昭乃孙权手
下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权,遂答曰:“吾观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我
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故力辞之.刘琮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
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
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国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
余城: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庐之中,但笑傲风月,抱膝危坐.今既从事刘豫
州,当为生灵兴利除害,剿灭乱贼.且刘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纵横寰宇,割据城池;今
得先生,人皆仰望.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将见汉室复兴,曹氏即灭矣.朝廷旧臣,
山林隐士,无不拭目而待:以为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辉,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
衽席之上,在此时也.何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
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
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孔明听
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
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
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吾主刘豫州,向日军败
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而已:此正如病势尪赢已极之时也,新野
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
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敦,曹仁辈心惊胆
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至于刘琮降操,豫州实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乱夺同
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
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亦大仁大义也.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昔
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盖国家
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
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这一篇言语,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
座上忽一人抗声问曰:“今曹公兵屯百万,将列千员,龙骧虎视,平吞江夏,公以为何
如?”孔明视之,乃虞翻也.孔明曰:“曹操收袁绍蚁聚之穷于夏口,区区求教于人,而犹
言不惧,此真大言欺人也!”孔明曰:“刘豫州以数千仁义之师,安能敌百万残暴之众?退
守夏口,所以待时也.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犹欲使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
笑.由此论之,刘豫州真不惧操贼者矣!”虞翻不能对.
座间又一人问曰:“孔明欲效仪、秦之舌,游说东吴耶?”孔明视之,乃步骘也.孔明
曰:“步子山以苏秦张仪为辩士,不知苏秦、张仪亦豪杰也.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
秦,皆有匡扶人国之谋,非比畏强凌弱,惧刀避剑之人也.君等闻曹操虚发诈伪之词,便畏
惧请降,敢笑苏秦、张仪乎?”步骘默然无语.忽一人问曰:“孔明以曹操何如人也?”孔
明视其人,乃薛综也.孔明答曰:“曹操乃汉贼也,又何必问?”综曰:“公言差矣.汉传
世至今,天数将终.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归心.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
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孔明厉声曰:“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
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
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公乃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
也!不足与语!请勿复言!”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座上又一人应声问曰:“曹操虽挟
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
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孔明视之,乃陆绩也.孔明笑曰:“公非袁术座间怀桔
之陆郎乎?请安坐,听吾一言:曹操既为曹相国之后,则世为汉臣矣;今乃专权肆横,欺凌
君父,是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也.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
皇帝,按谱赐爵,何云无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
乎?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陆绩语塞.
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且请问孔明治何经
典?”孔明视之,乃严酸也.孔明曰:“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
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
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严峻低头丧气而不能
对.
忽又一人大声曰:“公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耳.”孔明视其人,
乃汝南程德枢也.孔明答曰:“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
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
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杨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
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程德枢不能对.众人见孔明对答如流,尽皆失色.时座上
张温、骆统二人,又欲问难.忽一人自外而入,厉声言曰:“孔明乃当世奇才,君等以唇舌
相难,非敬客之礼也.曹操大军临境,不思退敌之策,乃徒斗口耶!”众视其人,乃零陵
人,姓黄,名盖,字公覆,现为东吴粮官.当时黄盖谓孔明曰:“愚闻多言获利,不如默而
无言.何不将金石之论为我主言之,乃与众人辩论也?”孔明曰:“诸君不知世务,互相问
难,不容不答耳.”于是黄盖与鲁肃引孔明入.至中门,正遇诸葛瑾,孔明施礼.瑾曰:
“贤弟既到江东,如何不来见我?”孔明曰:“弟既事刘豫州,理宜先公后私.公事未毕,
不敢及私.望兄见谅.”瑾曰:“贤弟见过吴侯,却来叙话.”说罢自去.鲁肃曰:“适间
所嘱,不可有误.”孔明点头应诺.引至堂上,孙权降阶而迎,优礼相待.施礼毕,赐孔明
坐.众文武分两行而立.鲁肃立于孔明之侧,只看他讲话.孔明致玄德之意毕,偷眼看孙
权:碧眼紫髯,堂堂一表.孔明暗思:“此人相貌非常,只可激,不可说.等他问时,用言
激之便了.”献茶已毕,孙权曰:“多闻鲁子敬谈足下之才,今幸得相见,敢求教益.”孔
明曰:“不才无学,有辱明问.”权曰:“足下近在新野,佐刘豫州与曹操决战,必深知彼
军虚实.”孔明曰:“刘豫州兵微将寡,更兼新野城小无粮,安能与曹操相持.”权曰:
“曹兵共有多少?”孔明曰:“马步水军,约有一百余万.”权曰:“莫非诈乎?”孔明
曰:“非诈也.曹操就兖州已有青州军二十万;平了袁绍,又得五六十万;中原新招之兵三
四十万;今又得荆州之军二三十万:以此计之,不下一百五十万.亮以百万言之,恐惊江东
之士也.”鲁肃在旁,闻言失色,以目视孔明;孔明只做不见.权曰:“曹操部下战将,还
有多少?”孔明曰:“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权曰:“今曹操平
了荆、楚,复有远图乎?”孔明曰:“即今沿江下寨,准备战船,不欲图江东,待取何
地?”权曰:“若彼有吞并之意,战与不战,请足下为我一决.”孔明曰:“亮有一言,但
恐将军不肯听从.”权曰:“愿闻高论.”孔明曰:“向者宇内大乱,故将军起江东,刘豫
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除大难,略已平矣;近又新破荆州,威震海内;纵有
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
衡,不如早与之绝;若其不能,何不从众谋士之论,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权未及答.
孔明又曰:“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疑贰之见,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诚
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降操?”孔明曰:“昔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
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又安能屈处人下乎!”孙权听了孔明此
言,不觉勃然变色,拂衣而起,退入后堂.众皆哂笑而散,鲁肃责孔明曰:“先生何故出此
言?幸是吾主宽洪大度,不即面责.先生之言,藐视吾主甚矣.”孔明仰面笑曰:“何如此
不能容物耶!我自有破曹之计,彼不问我,我故不言.”肃曰:“果有良策,肃当请主公求
教.”孔明曰:“吾视曹操百万之众,如群蚁耳!但我一举手,则皆为齑粉矣!”肃闻言,
便入后堂见孙权.权怒气未息,顾谓肃曰:“孔明欺吾太甚!”肃曰:“臣亦以此责孔明,
孔明反笑主公不能容物.破曹之策,孔明不肯轻言,主公何不求之?”权回嗔作喜曰:“原
来孔明有良谋,故以言词激我.我一时浅见,几误大事.”便同鲁肃重复出堂,再请孔明叙
话.权见孔明,谢曰:“适来冒渎威严,幸勿见罪.”孔明亦谢曰:“亮言语冒犯,望乞恕
罪.”权邀孔明入后堂,置酒相待.
数巡之后,权曰:“曹操平生所恶者:吕布、刘表、袁绍、袁术、豫州与孤耳.今数雄
已灭,独豫州与孤尚存.孤不能以全吴之地,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与当曹操
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孔明曰:“豫州虽新败,然关云长犹率精兵万人;
刘琦领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此
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士民附操者,迫于势耳,
非本心也.今将军诚能与豫州协力同心,破曹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则荆、吴之势强,
而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惟将军裁之.”权大悦曰:“先生之言,顿开茅
塞.吾意已决,更无他疑.即日商议起兵,共灭曹操!”遂令鲁肃将此意传谕文武官员,就
送孔明于馆驿安歇.张昭知孙权欲兴兵,遂与众议曰:“中了孔明之计也!”急入见权曰:
“昭等闻主公将兴兵与曹操争锋.主公自思比袁绍若何?曹操向日兵微将寡,尚能一鼓克袁
绍;何况今日拥百万之众南征,岂可轻敌?若听诸葛亮之言,妄动甲兵,此所谓负薪救火
也.”孙权只低头不语.顾雍曰:“刘备因为曹操所败,故欲借我江东之兵以拒之,主公奈
何为其所用乎;愿听子布之言.”孙权沉吟未决.张昭等出,鲁肃入见曰:“适张子布等,
又劝主公休动兵,力主降议,此皆全躯保妻子之臣,为自谋之计耳.原主公勿听也.”孙权
尚在沉吟.肃曰:“主公若迟疑,必为众人误矣.”权曰:“卿且暂退,容我三思.”肃乃
退出.时武将或有要战的,文官都是要降的,议论纷纷不一.且说孙权退入内宅,寝食不
安,犹豫不决.吴国太见权如此,问曰:“何事在心,寝食俱废?”权曰:“今曹操屯兵于
江汉,有下江南之意.问诸文武,或欲降者,或欲战者.欲待战来,恐寡不敌众;欲待降
来,又恐曹操不容:因此犹豫不决.”吴国太曰:“汝何不记吾姐临终之语乎?”孙权如醉
方醒,似梦初觉,想出这句话来.正是:追思国母临终语,引得周郎立战功.毕竟说着甚
的,且看下文分解.【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
三国演义摘抄+赏析+感悟600字
温酒斩华雄
忽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绍曰:“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绍喜,便着俞涉出马.即时报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众大惊.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绍急令出战.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众皆失色.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后人有诗赞之曰: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冬冬.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曹操大喜.只见玄德背后转出张飞,高声大叫:“俺哥哥斩了华雄,不就这里杀入关去,活拿董卓,更待何时!”袁术大怒,喝曰:“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赶出帐去!”曹操曰:“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袁术曰:“既然公等只重一县令,我当告退.”操曰:“岂可因一言而误大事耶?”命公孙瓒且带玄德、关、张回寨.众官皆散.曹操暗使人赍牛酒抚慰三人.
这是一个战斗英雄斩将立功的战斗场面,一般的写法总是要大写特写战场的情景;然而在这里,作者却不直接去写战场,而是着意来写会场;把战场放在会场后面来写.会场的空气和人们的情绪又完全受着战场的支配,就象是一幕剧,场景始终不换,戏一直在中军账里开展,战斗放在后场进行.可是,战场上的杀声、鼓声、喊声却一直震荡着会场上人们的耳鼓和心弦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一百字左右,10—60回的)
这个就是,1-60回的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150字左右
非常急,
——三国演义读后感
关羽是(怎样出现的),他做过(什么伟大的事,如千里走单骑,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由此可见,他这个武圣人,当之无愧.
他除了有一身好本领,还有义薄云天,忠心耿耿的(气质).(比如,楼主可以换一个事件)当年曹操封了他一个大官,还赏金赏银赏了那么多,足以看出曹操对他的喜爱之情.但他因为曾和刘备张飞结义,不能背叛,于是丢下钱财官赏,一文不带,走人了.这就是他的忠心耿耿.
而他的义薄云天,又与曹操有关.他守华容道,本已立下军令状,那是他自己一人的性命不说,更是蜀国的一员大将.他明知放了曹操,就不能再夺丝毫的江山了,但当他想到曹操以前对自己的恩情,又忍不住放了他.他的“义”,无形中体现出来.
关羽的去世,只是因为一个小小的疏忽,让他落入东吴手里.但他却不肯投降,于是惨死在东吴手里.这又是他的忠义.
关羽的忠义值得人们敬佩(对关羽的喜爱,对他发表评论)
关羽远去了.但他的忠义没有远去,仍然留在世间,传递着.耳旁响起了一串美丽的音乐: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