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
《信陵君窃符救赵》
老臣我本来应该跟从您去的,年纪大了,不能去,我斗胆请求计算着公子您行程的日子,就拿那在您到达晋国边的日子面向北自尽,来为公子您送行.
英语翻译
出自《信陵君窃符救赵》
多次给魏王和公子送信来,向魏国请求救兵.【信陵君窃符救赵翻译】
故久立与其客语 “故”翻译出自《信陵君窃符救赵》
这里“故”是“故意”的意思.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故意长时间立在那和他的朋友说话.
1、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所以” 如何翻译?(《信陵君窃符救赵》) 2、 262481是不是质数(素数)?
“所以”表示 ……的原因
把打算同秦军拼命的计划的原因都告诉了(他)
这是词典中“所以”的意思:
262481是质数
费马说
质数分为两类
4n+1或者4n-1(不过2不是),n为整数.
262481=4×65260+1
36.求文言文翻译句子...急啊......
36、
①乃谢客就车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 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赤壁之战》
③ 臣请就汤镬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 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
⑤ 瞬息可就 《活板》
⑥ 然赢欲就公子之名《信陵君窃符赵》
⑦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季氏将伐颛臾》
⑧ 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 《促织》
①乃谢客就车 《信陵君窃符救赵》
于是谢绝客人登上车子
② 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赤壁之战》
遇到不如意,就回来我这里
③ 臣请就汤镬 《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我愿受烹刑
④ 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
三公官署屡次召请去任职(他)也不去应召。
⑤ 瞬息可就 《活板》
一瞬间就完成了
⑥ 然赢欲就公子之名《信陵君窃符赵》
然而侯嬴想要成就公子的名声
⑦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季氏将伐颛臾》
尽自己的力量去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
⑧ 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 《促织》
等抓到手后,(蟋蟀)的腿已掉了,肚子也破了
99.翻译句子.
99.
A. 秦王怒,不许.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B. 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
赵》)
C. 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隆中对》)
D.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 (《大铁椎传》)
E. 潭中与可百许头. (柳宗元《小石潭记》)
F.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麻烦翻译下.
A. 秦王怒,不许.(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大怒,不答应.
B. 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
赵》)
公子如果一开口请求如姬,如姬一定答应,
C. 时人莫之许也.(陈寿《隆中对》)
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D.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大铁椎传》)
大铁椎,不知是从甚麽地方来的人.
E. 潭中与可百许头.(柳宗元《小石潭记》)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
F.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你问我这里的渠水为什么这么清澈,是因为源头之水是流动的水.
“为”在文言文中都有什么翻译
(一)“为”字动词的用法:
1、“为”字表动作、行为的用法:有“做”“作为”“充当”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⑥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2、“为”字表动作,行为的结果的用法:可译为“变成”“成为”
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②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为”字表心理的用法:可译为“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为”字表判断词的用法: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为”字介词的用法:
1、“为”字表被动的用法: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2、“为”字介绍原因或目的的用法:可译为“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3、“为”字表代替的用法:译为“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为”字介绍涉及的对象对的用法: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为”字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的用法: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为”字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的用法:“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文言文中含有“而”字的句子
要翻译【信陵君窃符救赵翻译】
①颊毛;胡须.《周礼·考工记》:“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而.”
②通“尔”你,你的.《记王忠肃公翱事》:“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③通“如”.好像《察今》:“军惊而坏都舍.”
④
1.表并列关系.《论积贮疏》:“苟粟多而财有余.”《捕蛇者说》:“黑质而白章.”
2.表相承关系.《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愽学而日参省乎已.”《赤壁之战》:“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
4.表转折关系.《肴之战》:“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论积贮疏》:“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⒌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
⒍表假设关系.《信陵君窃符救赵》:“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冯婉贞》:“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⒎表因果关系.《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赤壁之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⒏表时间、方位、范围的界限,相当于“以”.《祭妹文》:“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⑤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吧”.《论语·子罕》:“岂不尔思,室是远而.”《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⑥词缀,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口技》:“俄而,百千人大呼.”《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文言文词性活用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如题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判断方法
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二活用形式
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
例1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 晋军函陵(军,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
分析例1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2中“军”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
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3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模仿)(《屈原列传》)
例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
分析例3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例4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
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5 左右欲刃相如 (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劝学》)
分析例5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例6中“水”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能”之后,宾语“水”之前,活用为动词,是“游水.游泳”的意思.
4.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7 泥而不滓(泥,生活在污泥里)(《屈原列传》)
分析例7中“泥”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活用为动词,整句的意思“屈原是出于污泥而不染”.
5.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它词语作调话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8 时秦昭王与楚婚(婚,结为婚姻)(《屈原列传》)
分析例8中“婚”本是动词,这里用在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这时“婚”变为动词,意思为“结为婚姻”.
6所+名词(组成所字结构)
例9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分析因为“所”字通常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所以所字后的名词用作动词.例9的“罾”字是名词用做动词,作“捕”、“捞”讲.
三规律总结:
名词活用为动词:
1.标志:名词出现在副词后;名词出现在能愿动词后;名词出现在“所”字后
2.语法分析:句中无动词;两个名词连用;名词在句中谓语的位置;名词后为代词.
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判断方法
文言文中,形容词的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经常作句子的定语、状语和补语.,但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用作一般动词.即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如果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2、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
3、楚王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分析例1中“短”是形容词,这里带有宾语“屈原”,活用为一般动词,意思是“诋毁,指出……缺点”.例2中的“轻”是形容词,这里带有宾语“胜”,活用为一般动词,意思是“轻视,看轻”.例3中的“善”是形容词,这里带有宾语“留侯张良”,活用为一般动词,是“友好,友善”的意思.
(二)规律总结: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标志: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
2、语法分析:句中无动词,形容词带了宾语,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
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一判断方法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除一般用作定语.状语.谓语之外,有时也作名词用,以替代跟它性质、状态或特征有关的人或者事物,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有时前面有“其”字、“之”字或数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
例如:1、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听,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屈原列传》)
2、 吊有忧,贺有喜. (《勾践灭吴》)
3、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4、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师说》)
分析:例1中“听”本是动词,这里用来作兼语,是“听力,听觉”的意思.活用为名词.例2中“忧、喜”本是形容词,这里用在动词“有”后作宾语,活用为名词,是“忧愁的事;高兴的事”的意思.例3中“至”本是动词“到”的意思,这里活用为名词“到的人”.例4中前一个“圣、愚”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主语,活用为名词,是“圣人,愚人”的意思.
(二)规律总结:
1、标志: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
2、语法分析: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以替代跟它性质、状态或特征有关的人或者事物,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
四、名词作状语
(一)判断方法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即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二)活用形式
1. 表示比喻
例 1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牛马,像牛马一样,如牛马一般.这里是作者谦称)(《报任安书》)
2、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因景从.(《过秦论》)
分析:名词作状语,名词前面可以加“如”字来解释,含有“象……那样地(似的、一样)”的意思.例1中的“牛马”是名词,用来修饰动词“走”作状语,翻译为“像牛马一样,如牛马一般”;例2中的“云、响、景”本是名词,用来修饰动词“集、应、从”作状语,意思是“象云那样汇集”、“象声响那样应和”、“象影子那样随从”.
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或方式
例如:(1)倡优蓄之(倡优,像对待乐师优伶一样)(《报任安书》)
(2)皆谦而礼交之(礼,按照礼节,有礼貌地与他交往)(《信陵君窃符救赵》)
分析:这种形式翻译时应为“当作……那样”、“象对待……的似的”.例1中“倡优”,就可翻译为“像对待乐师优伶一样”;例2中“礼”可翻译为“ 按照礼节,有礼貌地与他交往”的意思.
3.表示处所
例如:1、而相如廷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分析:这种形式翻译时名词前可以加介词“于”字来理解,含有“在(从、向)哪儿”的意思.例1中的廷,表示斥责秦王的处所,“廷斥之”就是“在朝廷上呵斥他”,例2中的“上、下”表示动作的趋向,翻译为“向上,向下”.
4.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
例如:1、厚币委质事楚 (《屈原列传》)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
分析:这种形式名词前可以加介词“以”字来理解,含有“用”的意思.例1中“厚币”修饰它后面的动词,表示使用的内容,翻译为“用厚币……”.例2中“舟”,修饰限制后边的动词“行”,表示“行”的工具“用船行路”“乘船出发”.
5.表示动作进行的时间
例如:1、其后楚日以削(日,一天天地)(《屈原列传》)
2、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国论》)
3、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李塑雪夜入蔡州》)
分析:时间名词作状语,有三中情况,其一,表示时间的阶段性、经常性,含有“每每”的意思;其二,表示时间的持续性、逐渐性,含有“一天天地”、“一天比一天”的意思;其三,表示追溯过去,含有“往日”、“从前”、“当时”的意思.例1中“日”属于第二种情况,翻译为“一天天地”;例2中的“日”、“月”属于第一种情况,含有“日日”“月月”的意思,“日削月割”,就是“每天的割地每月的割地”;例3中的“时”,用在句首,来追溯当时的情景,“时大风雪”,就是“当时大风大雪”.
(三)规律总结
名词作状语:
1.名词出现在动词前;
2.和动词又不是主谓关系.
五、使动用法
(一)判断方法
一般句子,主语是动作的施行者,宾语是动作的对象.当主语不施行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这个动作时,即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就是使动用法了.这种用法实际是兼语式的简化,本来兼语式的结构是“主语+动词+兼语+宾语”,现在简化为“主语+动词+宾语”,从而使语言简练,翻译时要翻译成兼语式.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里,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都可以用作使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是不带宾语的,当它异乎常规地带上宾语的时候,往往属于使动用法.及物动词本来带有宾语,当动词与宾语之间的关系不是支配关系,而是“使它怎么样”,即是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例如
1、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廉颇蔺相如列传》)
2、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过秦论》)
3、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鸿门宴》)
分析:使动用法的翻译方法有二:一是使令式.格式为:“主语+使(宾语)+谓语”.二是动补式.格式为:“主语+动补词组+宾语”.例1中“归”,即“使之归”,翻译为“使……回去”的意思;例2中“朝”,即”使……朝拜”的意思;例3中的”活”,即“使之活”的意思.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词,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1、洁其居,美其服(洁,使……洁净;美,使………美)(《勾践灭吴》)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
分析:例1中的“洁、美”,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使动词,翻译为“使……洁净;美,使………美”;例2中的“绿”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使动词,翻译为“使变绿”的意思.
三名词使动用法
例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2、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分析:例1中的王之,是“使他为王”的意思;例2中的“将孙膑”是“使孙膑为将”的意思.
(二)规律总结
动词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的意思;形容词处于谓语的位置,又带有宾语,并且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六、意动用法
(一)判断方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用作动词后,主语对宾语含有“认为(觉得)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做(看成)什么”,即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代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动词一般不用如意动.用如意动的词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
一形容词意动.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
例如1、公子怪之(怪,感到奇怪)(《信陵君窃符救赵》)
2、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廉颇蔺相如列传》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分析 ::例1中的“怪”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翻译为’感到奇怪”;例2中的“羞” 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翻译为“以……为羞耻”;例3中“私” 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翻译为“以……为美”.
二名词意动.
名词的意动用法,其特点是名词必带宾语,且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的人或事物,可翻译“把……看作”“把……当作”
例如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廉颇蔺相如列传》
3、 粪土当年万户侯..
分析:例1中的方为名词“先”、“后”活用为动词,翻译为“先,以……为先”;“后,以……为后”;例2中的名词“粪土”,活用为动词,翻译为“把……当作粪土”.
(二)规律总结
形容词、名词活用为意动词,即主语对宾语含有“认为(觉得)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做(看成)什么”,即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七、动词的为动用法
(一)判断方法
动词的为动用法就是动词对宾语含有“为它怎么样”的意思.为动用法的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不是支配关系,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的“为动”关系.
识别一个动词在句中是不是为动用法,主要看这个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为动”关系,为动用法的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服务的性质.
从语法结构上看,动词的为动用法是以动宾式来表达状动式的内容.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意灵活地译为“为+宾+动”“替+宾+动”“给+宾+动”等格式.
例如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急,为……着急)(《信陵君窃符救赵》)
2、且勇者不必死节(死,为……而死)(《报任安书》)
3、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病梅馆记》)
分析例1中的“急”应理解为“为人急”,就是“为他人着想.”.例2中的“死”应理解为“为节死”.例3中的“泣”应理解为“为之泣”,“既泣之三日”,就是“已经为它哭了三天”.
(二)规律总结
动词的为动用法:
1. 看动词和它的宾语之间是不是“为动”关系.
2. 为动用法的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服务的性质.
3、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意灵活地译为“为+宾+动”“替+宾+动”“给+宾+动”等格式
士无贤不肖 有什么句式吗?或求逐个字翻译
为什么是无论有才能或无才能
"士无贤不肖"出自《信陵君窃符救赵》: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子少子而魏安厘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厘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馀年.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论是有贤德的还是不怎么样的士人,信陵君对他们都以礼相待.
“士无贤不肖”:
士——古代指有学识、有本领的人.
无——无论
贤——贤良,知识、道德都出众的人
不肖——不成器,某学识方面有缺陷的人
公子的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无论有无才能或才能大小,他都谦恭有礼地同他们交往,从来不敢因为自己富贵而轻慢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