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堂网
 教案 |  手机版 

栏目类型

教案
语文知识 > 教案 > 正文

我的第一本书(共10篇)

时间:2018-05-10 来源:教案 点击:

篇一:我的第一本书

以“我的第一本书”为题,写一篇作文 500字左右

这本书的阅读率是仅次于《圣经》的.对于《圣经》,我向来认为是本可望而不可及的神书,只有那些文化人或者是虔诚的教徒才会对它如饥似渴,而我等小辈极不严肃的阅读
恐有亵渎之嫌.竟然是在音乐课上,老师带来了这本书.起先,我对它是不屑一顾的,就像水里的鱼对天上的鹰那样不理不睬,因为他们永远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
真得没想到,这本号称神圣的书会拥有一个很可爱的名字-《小王子》.遥望扉页,我仿佛变成了童年时酷爱童话的小女孩.童话里的王子骑着白马,永远是黄头发;带着微笑,永远是灿烂的.结局大同小异,王子总会携美丽可人的公主走进富丽堂皇的宫殿,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捧读《小王子》,才发现它不是一本单纯意义上的童话,它可以让忙碌的人们放下手中的活计去痴痴地读它,千遍万遍也不厌倦,继而为自己终日的忙碌伤悲,为匆匆逝去的童年惋惜.读着读着,他们又会觉得自己和小王子同样天真、幼稚,想和他成为朋友,想进入他的世界.尽管小王子的世界很小且属于另一个星球,但那里没有忧伤,充满新奇,令人神往.
细读《小王子》,书中的一切恍然却如在眼前.那些画,那个虚伪的人,那个可怜而又快乐的酒鬼,那个地理学家,那个点灯人,那朵小王子最爱的花儿,还有那只狐狸……以及所有的梦想.一切都是那么栩栩如生,阅读的过程也就成了与他们的对话和沟通.
掩卷遐想,我油然而生这样的感觉:有些东西比较适合成为一个泡沫,留在记忆里,不会破掉,也不用担心它会飞走.的确,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像小王子得知他最心仪的花儿和那些普通的玫瑰并无异样是一样的.普通不是谁的错,小王子用心血栽培了她,她永远是其记忆中的最美,这就足够了.
我不是个极勤奋的人,但却认真地看完了这本书和其中的每一幅画.于是,我将它确定为我的第一本书.作出这样的选择,决非否定我以往的阅读,而是基于它带给我的思想升华.
它不仅领我进入了快乐的世界,而且让我明白了平凡的伟大.上苍安排我们如此平凡,自然有它的道理.不要为金钱而哭泣,也不要为平凡而气馁,更不要为昨天而苦恼.累了,烦了,读读《小王子》,你会悟出许多看似简单但你又无法弄懂的道理,至少你会坚信明天总是美好的.
一堂音乐课,一本《小王子》,一个梦就这样成为一个泡沫,让忙碌的我停下手中的事去欣赏它,去走进它为我们呈现的世界.
我的第一本书,现在已找不到它了,回忆起来印象也不是很深,就像深海中的夜明珠,虽说珍贵,但光芒却不过是模糊的一点点,不很起眼,但它却曾真正地、一点都不掺假的存在过,于我有着非凡的意义.
回忆它的时候感觉有些累,时间久远我几乎将它忘记了.极力想起来的一丝丝线索、一幅幅画面也如同被细沙铺了一层一样,不很清晰,隐隐记着上面画着猫、狗、猴子,还有一头大象,剩下的实在是想不起来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母亲经常给躺在床上的我读里面的故事,直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母亲坐在床头边,有感情地绘声绘色地读着,我也是使劲地睁着眼睛,生怕睡着了,错过了哪个精彩环节.那时,年幼的我对母亲读的故事一知半解,但却由衷地对书感到好奇,特别想知道这薄薄的书中怎么会藏着那么多故事,而每一个故事里都会有淘气可爱的小朋友和那些顽皮机灵的小动物们.
每当自己一个人在家时,总是情不自禁地摸一摸那本书,感觉它就像一个好孩子那样乖,不乱跑乱动,更不搞恶作剧,所以我从不将其作为破坏的对象.如果家中有人在看书的话,我就会翻开它,装模作样地读着,有时候拿倒了都不知道.
那时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捧着那本书为父母讲故事,就像母亲给我讲的那样动听、美妙.
后来,我认了字,可以自己读故事了,很希望能再多读一些书,父母对我的想法也很支持.我努力学习,认真做功课,渐渐地,认识的字由少变多,看的书也由薄变厚.好奇的我开始试探着读一些作文选,慢慢发现作文其实是很有意思的,每篇作文都会给我带来意犹未尽的感觉.作文选便彻底代替了故事书,但这又无法令我满足,于是便开始涉猎一些名家名作.在那些异彩纷呈的文字中,我感到书真是一个奇妙的大千世界,那里面五彩缤纷,有喜有悲.后来,我又开始读一些文学名着,先是简写版,然后是原着,读古代文人的深刻思想,读今日名家的精彩文笔.我的书一天天多了起来,生活也变得无法与书分开了,书彻底融入了我的生命.
我的书柜中,现在已经放满了书,它们一本本静静地立在那里,等待我去一一品读.但最令我不能忘记的,却是我的第一本书.它是我阅读之路的起点,也是我读书之旅的引路人.感谢你,我的第一本书!
妈妈给我买了许多书,其中我最喜欢的要数《科学家的故事》.
这本书像一位博学多才的老师向我介绍每个伟大的科学家是怎样生活.它使我知道了天才并不是天生,而是靠自己勤奋学习得来的.伟大的发明大王爱迪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事例.
爱迪生小时候由于家里穷,很早就辍学了,他在火车上卖报纸维持生活.很对科学实验很有兴趣,一边卖报纸,一边坚持自学.每天一有空就到图书馆里查阅资料,汲取了很多知识.他喜欢做实验,便克服重重困难,没有实验器具,就在垃圾堆里捡一些瓶瓶罐罐;没有实验场地,他就央求列车长给他在火车的一个角落里做实验.把自己买早餐省下来的钱买化学药品.凭着坚定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他在历尽磨难之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发明了电灯、电影、留声机等,为人类带来了快乐.
最使我难忘的是,有一次,体育老师选我去参加学校的篮球队,我可高兴了!想象着自己就是乔丹、就是姚明,兴致勃勃地参加了.没想到篮球训练是那么辛苦:每天早上一来到学校就要慢跑四圈球场,然后再快跑四圈,最后还要做六组仰卧起坐……一天下来,折腾得我腰酸背痛.我打起了退堂鼓,什么乔丹、什么姚明离我是那么遥远.第一次训练回来,我浑身像散了架似的,一头倒在床上不想起来,打算第二天无论如何也不去受这份罪了!
晚上,我照例做作业,做完作业,无意中又翻开《科学家的故事》,书里的内容太熟悉了,爱迪生高大的身影不断地在我的眼前闪动,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爱迪生付出的代价不是更大吗?有一次,硫酸烧毁了他的衣服;还有一次,硝酸差点儿弄瞎了他的眼睛.为了做实验,他在火车上差点酿成火灾,被列车长打聋了耳朵……可是他还是顽强地做实验,而相比之下,我训练的这点苦酸什么呀,我的脸红了.
第二天,我照样精神抖擞地出现在运动场上,我满怀信心地跑了一圈又一圈,汗水不断地从我的额上流下,渗透了我的衣服.我咬紧牙关坚持完成了老师规定的训练任务.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一起训练的同学都翘起了大拇指对我说:“你真棒!”
我知道,是《科学家的故事》使我坚定地选择自己的道路,是《科学家的故事》让我克服了重重困难,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这本书将陪伴着我,激励我不断地前进!

篇二:我的第一本书

〈我的第一本书〉主要内容

2、“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它还有什么其它含义?
"我的第一本书"还表明了这第一本书在作者人生中的分量.
3、“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是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有怎样的理解?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它也指作者人生的每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4、“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如何理解这句话?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艰辛和沉重.作者自己家的生活是困窘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5、 如何理解课文的最后两句话“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的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情、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人不能忘本"的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既是作者的课本,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6、 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感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现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我的第一本书】

篇三:我的第一本书

我的第一本书 作文

,现在已找不到它了,回忆起来印象也不是很深,就像深海中的夜明珠,虽说珍贵,但光芒却不过是模糊的一点点,不很起眼,但它却曾真正地、一点都不掺假的存在过,于我有着非凡的意义。

回忆它的时候感觉有些累,时间久远我几乎将它忘记了。极力想起来的一丝丝线索、一幅幅画面也如同被细沙铺了一层一样,不很清晰,隐隐记着上面画着猫、狗、猴子,还有一头大象,剩下的实在是想不起来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母亲经常给躺在床上的我读里面的故事,直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母亲坐在床头边,有感情地绘声绘色地读着,我也是使劲地睁着眼睛,生怕睡着了,错过了哪个精彩环节。那时,年幼的我对母亲读的故事一知半解,但却由衷地对书感到好奇,特别想知道这薄薄的书中怎么会藏着那么多故事,而每一个故事里都会有淘气可爱的小朋友和那些顽皮机灵的小动物们。

每当自己一个人在家时,总是情不自禁地摸一摸那本书,感觉它就像一个好孩子那样乖,不乱跑乱动,更不搞恶作剧,所以我从不将其作为破坏的对象。如果家中有人在看书的话,我就会翻开它,装模作样地读着,有时候拿倒了都不知道。

那时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捧着那本书为父母讲故事,就像母亲给我讲的那样动听、美妙。

后来,我认了字,可以自己读故事了,很希望能再多读一些书,父母对我的想法也很支持。我努力学习,认真做功课,渐渐地,认识的字由少变多,看的书也由薄变厚。好奇的我开始试探着读一些作文选,慢慢发现作文其实是很有意思的,每篇作文都会给我带来意犹未尽的感觉。作文选便彻底代替了故事书,但这又无法令我满足,于是便开始涉猎一些名家名作。在那些异彩纷呈的文字中,我感到书真是一个奇妙的大千世界,那里面五彩缤纷,有喜有悲。后来,我又开始读一些文学名着,先是简写版,然后是原着,读古代文人的深刻思想,读今日名家的精彩文笔。我的书一天天多了起来,生活也变得无法与书分开了,书彻底融入了我的生命。

我的书柜中,现在已经放满了书,它们一本本静静地立在那里,等待我去一一品读。但最令我不能忘记的,却是我的第一本书。它是我阅读之路的起点,也是我读书之旅的引路人。感谢你,我的第一本书!

篇四:我的第一本书

我的第一本书 张洁 阅读答案

1、文中“我的第一本书”是指 2、指明下句中引号的作用:
A、 比那些伪善的、不容我也有常人应有的一席之地的“正人君子”光明得多.
B、但是爱好并不等于“能够”.
C、“文革”中成长的一代人.
3、“当我摩挲着我第一本装帧粗糙、纸张低劣的书的时候,我又悟到,我的痛苦,其实就是我的财富.”一句中“摩挲”一词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4、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本文在写我的第一本书,开头六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文中说“除了痛苦的人生经验,我几乎是赤手空拳”.请问“痛苦的人生经验”具体指什么?
6、第四段中说:“如果不是后来开放,使中国在政治形势上得到一个全面的突破和进展,无论是我,或是别的什么人,怎样拼搏也是无用的.”请结合所学说说是怎样的社会形势?
7、张洁的文章往往以“人”和“爱”为主题,请结合本文,谈谈从本文的哪段话能体现出来?
8、文章中说“我的痛苦,其实就是我的财富”.你是如何理解的?
9、比较张洁、牛汉各是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追忆“我的第一本书”的?
答案:二1、《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2、讽刺否定;强调;特定称谓;3、指用手反复抚摸;珍惜,爱护,因这书的得之不易而爱不释手;4、交代我四十岁以前的痛苦的人生经验,正是由于这,才有了我的第一本书.也就是说,文章开头所述为写我的第一本书作了铺垫.5、第一段第二句“永远生活在……都没有”;6、正值“文革”结束,一切都是百废待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7、末段全段.8、痛苦的人生经验,是一个成长、成熟起来的阶梯,它丰富了人生,锻炼了意志,积累了经验,对于一个渴求进步的人来说,是一生取之不竭的财富;9、张洁:因饱受痛苦而产生的感激与爱的情感;牛汉:崇敬感恩的情感

篇五:我的第一本书

《我的第一本书》牛汉
作者——就是一位诗人,被称为——我们在七年级下册学过的他的诗——,其中就暗示了诗人不屈的灵魂【我的第一本书】

史承汉、《东北虎》

篇六:我的第一本书

《我的第一本书》牛汉写感受

文章结尾写到:”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读过本文,深深打动我们的却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是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意,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那份独特的感受.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述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我”拿回那半本书让父亲装订完整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本书,就“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还能有多大“出息”?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句时髦的话概括一下:“知识改变命运”.但是,谁能给“他”以知识呢?这就促使我们更深入的思考了.
总之,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着辛酸的“诉说”,对苦难生活中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让读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着生活与人生.【我的第一本书】

篇七:我的第一本书

《我的第一本书》
1.在作者的笔下,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举例说明
2.当父亲知道我只有半本书的时候时,他深深叹着气,这声叹气包含着什麽意思
3.第四段写到乔元贞的父亲,“脸又黑又皱,脊背弓得像个‘伏灯狮子’”.这样写有什麽作用

1、知道我把半本书给了乔元贞,父亲没有骂我.这表现了父亲尊重小朋友间的友情、温和、善良.父亲修补我的书,看出了父亲乐于助人.之后父亲认为我念书的地方不好,和他一起去的地方念书,表现了父亲关心我学习,对孩子负责、理解孩子.
2、包含着我把自己名字写错了,而乔元贞家境贫困考了第一名,父亲认为乔元贞比我有出息.
3、为下文乔元贞不能读书、之后在卖小东西而做铺垫,说明了乔元贞的家很贫苦.
第2和3题不知道对还是错(不确定对还是错),这也是我今天的作业.

篇八:我的第一本书

《我的第一部书》,作者:牛汉.在课文中,作者如何评价这第一本书?

【我的第一本书】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篇九:我的第一本书

作文题目:《我的第一本书》,谁能帮我写一篇.谢谢.

!下面这篇作文是描写文章作者与他的第一本书的故事,你可以借鉴一下!走进《小王子》的世界
作者:杨玚
这本书的阅读率是仅次于《圣经》的.对于《圣经》,我向来认为是本可望而不可及的神书,只有那些文化人或者是虔诚的教徒才会对它如饥似渴,而我等小辈极不严肃的阅读
恐有亵渎之嫌.竟然是在音乐课上,老师带来了这本书.起先,我对它是不屑一顾的,就像水里的鱼对天上的鹰那样不理不睬,因为他们永远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
真得没想到,这本号称神圣的书会拥有一个很可爱的名字-《小王子》.遥望扉页,我仿佛变成了童年时酷爱童话的小女孩.童话里的王子骑着白马,永远是黄头发;带着微笑,永远是灿烂的.结局大同小异,王子总会携美丽可人的公主走进富丽堂皇的宫殿,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捧读《小王子》,才发现它不是一本单纯意义上的童话,它可以让忙碌的人们放下手中的活计去痴痴地读它,千遍万遍也不厌倦,继而为自己终日的忙碌伤悲,为匆匆逝去的童年惋惜.读着读着,他们又会觉得自己和小王子同样天真、幼稚,想和他成为朋友,想进入他的世界.尽管小王子的世界很小且属于另一个星球,但那里没有忧伤,充满新奇,令人神往.
细读《小王子》,书中的一切恍然却如在眼前.那些画,那个虚伪的人,那个可怜而又快乐的酒鬼,那个地理学家,那个点灯人,那朵小王子最爱的花儿,还有那只狐狸……以及所有的梦想.一切都是那么栩栩如生,阅读的过程也就成了与他们的对话和沟通.
掩卷遐想,我油然而生这样的感觉:有些东西比较适合成为一个泡沫,留在记忆里,也不用担心它会飞走.的确,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像小王子得知他最心仪的花儿和那些普通的玫瑰并无异样是一样的.普通不是谁的错,小王子用心血栽培了她,她永远是其记忆中的最美,这就足够了.
我不是个极勤奋的人,但却认真地看完了这本书和其中的每一幅画.于是,我将它确定为我的第一本书.作出这样的选择,决非否定我以往的阅读,而是基于它带给我的思想升华.
它不仅领我进入了快乐的世界,而且让我明白了平凡的伟大.上苍安排我们如此平凡,自然有它的道理.不要为金钱而哭泣,也不要为平凡而气馁,更不要为昨天而苦恼.累了,烦了,读读《小王子》,你会悟出许多看似简单但你又无法弄懂的道理,至少你会坚信明天总是美好的.
一堂音乐课,一本《小王子》,一个梦就这样成为一个泡沫,让忙碌的我停下手中的事去欣赏它,去走进它为我们呈现的世界.
我的第一本书,现在已找不到它了,回忆起来印象也不是很深,就像深海中的夜明珠,虽说珍贵,但光芒却不过是模糊的一点点,不很起眼,但它却曾真正地、一点都不掺假的存在过,于我有着非凡的意义.
回忆它的时候感觉有些累,时间久远我几乎将它忘记了.极力想起来的一丝丝线索、一幅幅画面也如同被细沙铺了一层一样,不很清晰,隐隐记着上面画着猫、狗、猴子,还有一头大象,剩下的实在是想不起来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母亲经常给躺在床上的我读里面的故事,直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母亲坐在床头边,有感情地绘声绘色地读着,我也是使劲地睁着眼睛,生怕睡着了,错过了哪个精彩环节.那时,年幼的我对母亲读的故事一知半解,但却由衷地对书感到好奇,特别想知道这薄薄的书中怎么会藏着那么多故事,而每一个故事里都会有淘气可爱的小朋友和那些顽皮机灵的小动物们.
每当自己一个人在家时,总是情不自禁地摸一摸那本书,感觉它就像一个好孩子那样乖,不乱跑乱动,更不搞恶作剧,所以我从不将其作为破坏的对象.如果家中有人在看书的话,我就会翻开它,装模作样地读着,有时候拿倒了都不知道.
那时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捧着那本书为父母讲故事,就像母亲给我讲的那样动听、美妙.
后来,我认了字,可以自己读故事了,很希望能再多读一些书,父母对我的想法也很支持.我努力学习,认真做功课,渐渐地,认识的字由少变多,看的书也由薄变厚.好奇的我开始试探着读一些作文选,慢慢发现作文其实是很有意思的,每篇作文都会给我带来意犹未尽的感觉.作文选便彻底代替了故事书,但这又无法令我满足,于是便开始涉猎一些名家名作.在那些异彩纷呈的文字中,我感到书真是一个奇妙的大千世界,那里面五彩缤纷,有喜有悲.后来,我又开始读一些文学名着,先是简写版,然后是原着,读古代文人的深刻思想,读今日名家的精彩文笔.我的书一天天多了起来,生活也变得无法与书分开了,书彻底融入了我的生命.
我的书柜中,现在已经放满了书,它们一本本静静地立在那里,等待我去一一品读.但最令我不能忘记的,却是我的第一本书.它是我阅读之路的起点,也是我读书之旅的引路人.我的第一本书!

篇十:我的第一本书

《我的第一本书》课后习题:从牛汉的第一本书你读到了什么?

该文作者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起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因同窗乔元贞家贫,买不起书,他“把课本裁成一人一半”,后“父亲”把两本课本都修补完整.但乔元贞随即退学了,成为默默无名的小贩.而那本课本成为乔元贞唯一的一本书.后来,“我”转到更好的学校继续学习,最后成为诗人.
这篇文章写了牛汉幼时读书的第一本书的不寻常的经历,还借那时侯的不辛,烘托出同学,朋友之情;人与狗的默契之情:父子之情.最后通过3个儿时最后的不同命运,烘托后的主题——知识改变命运!
本文作者回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怀着敬重,珍爱的情感去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他的情感也是复杂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同时他的感情也是复杂的.
文中的乔元贞聪明好学却因没钱不能上学,最后的出息只是买些小东西.而作者牛汉,后来去了条件更好一些的学校读书,后来便一直求学,最终成为了万人敬仰的诗人,作家!
他们之所以不一样,因为他们的经历也不一样,乔元贞没有完成学业,没有知识,所以他的“出息”只是一些刚刚能维持生计的零活,而牛汉有了知识,有了学问,他的生活就比乔元贞好了很多.可见“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的真理了!

推荐访问: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我的第一本书说课稿

上一篇:有趣的田径课(共10篇)
下一篇:200米怎么跑(共10篇)